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73章 袁绍败亡后的乱局

白话三国志 第73章 袁绍败亡后的乱局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田丰言辞恳切,一心为袁绍着想,可袁绍却觉得田丰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心中十分恼怒。他认为田丰的话动摇军心,根本不听从他的建议,还下令将田丰关押起来。

官渡之战的局势正如田丰所料,袁绍刚愎自用,不听从沮授等人的合理建议,最终导致军队惨败。袁绍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退回冀州。

袁绍战败的消息传来,有人找到被关押的田丰,对他说:“袁公这次打了败仗,一定会想起您的良言,您肯定会被重用。”田丰却苦笑着摇头:“如果袁军得胜,我或许还能保全性命;如今军队战败,我恐怕性命难保了。”

果然,袁绍回到冀州后,心中又羞又恼。他想起田丰之前的劝谏,觉得自己被田丰说中了,脸上无光,便对身边的人抱怨道:“我当初要是听了田丰的话,也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如今肯定被他笑话了。”

逢纪一直忌惮田丰的正直和才华,见袁绍对田丰心生怨恨,便趁机进谗言说:“田丰听说将军战败回来,高兴得拍手大笑,还说他当初的话应验了呢。”袁绍听了,更是火冒三丈,立刻起了杀心。就这样,田丰这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因为忠言逆耳,被袁绍杀害。

田丰,字元皓,是钜鹿人,也有人说他是勃海人。他天生才华出众,智谋过人,年少时父母双亡,他守孝期间,极为哀伤,即便守孝期满,也很少露出笑容。田丰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在州郡中声名远扬。他起初被太尉府征召,后来被举荐为茂才,还担任过侍御史。当时,宦官专权,许多英才贤士惨遭迫害,田丰不愿同流合污,便弃官回乡。

袁绍起义时,深知田丰的才能,便用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邀请他出山。田丰心怀匡扶汉室的志向,见袁绍诚意满满,又正值王室多难之际,便答应了袁绍的邀请,担任别驾一职。他曾劝袁绍迎接天子,以获取政治上的优势,可袁绍并未采纳。不过后来,袁绍采用了田丰的计谋,成功平定了公孙瓒。

然而,逢纪嫉妒田丰的才华和正直,多次在袁绍面前进谗言,使得袁绍渐渐对田丰产生了猜忌。在袁绍的军队惨败后,士兵们纷纷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要是田丰在这里,我们也不至于落到如此田地啊!”袁绍也对逢纪说:“冀州的百姓听说我军战败,应该都会同情我,只有田别驾之前劝谏我不要开战,和其他人不一样,我都没脸见他。”没想到,逢纪却趁机诬陷田丰,这才导致田丰惨遭杀害。

当初,曹操听说田丰没有随军出征,心中大喜,说道:“袁绍这次必败无疑。”等到袁绍战败逃窜时,曹操又感叹道:“要是袁绍当初采纳了田别驾的计策,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孙盛曾评价说:“田丰、沮授的谋略,就算是张良、陈平也比不上。所以君主贵在审慎地选拔人才,臣子则要衡量君主是否值得辅佐。君主任用忠良之才,便能成就霸业;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就会招致覆亡的灾祸。国家的存亡、个人的荣辱,往往都取决于此。田丰明知袁绍将会战败,而自己也会因此丧命,但他还是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献忠言,这种为了事业不顾自身安危的精神,令人敬佩。作为诸侯的臣子,在道义上本就有选择君主的权利,更何况田丰与袁绍并非那种纯粹的君臣关系呢?《诗经》中说‘逝将去汝,适彼乐土’,意思是离开混乱的国家,投奔有道的君主,这是明智之举啊。”

袁绍表面上看起来宽容文雅,很有气度,喜怒哀乐从不表现在脸上,可内心却猜忌多疑,容不得他人比自己高明,田丰的死便是最好的例证。

冀州的许多城邑见袁绍战败,纷纷背叛。袁绍不得不强撑着,再次率军出击,镇压那些叛乱的城邑。自从官渡战败后,袁绍心中一直郁郁寡欢,不久便染上重病。建安七年,袁绍在忧愤中离世,曾经那个威震北方的袁绍,就这样结束了他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遗憾的一生。他的离世,也让袁氏家族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北方的局势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袁绍一生纵横捭阖,在北方地区曾拥有强大的势力,然而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却举棋不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只因袁尚生得容貌俊美,袁绍便有意将他立为继承人,只是尚未公开此事。

据《典论》记载,袁谭年长且聪慧,而袁尚年少又长得好看。袁绍的妻子刘氏对袁尚格外宠爱,时常在袁绍面前夸赞袁尚的才华。袁绍自己也觉得袁尚相貌出众,心中早有让他继承家业的想法,只是还没等他正式宣布,便在官渡战败后的忧愤中离世。

袁绍死后,他的妻子刘氏显露出了极端的嫉妒本性。袁绍的尸体还停放在那里尚未下葬,她就将袁绍生前宠爱的五个妾室全部杀害。她心想,若是死者地下有知,自己可不想让这些妾室在黄泉路上与袁绍重逢,于是还命人剃光她们的头发,用墨涂黑她们的脸,彻底毁掉她们的容貌。袁尚不仅对父亲的妾室如此残忍,还将这些妾室的家人也全部杀害。

袁绍死后,他的部下们也陷入了权力争斗的漩涡。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之间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审配、逢纪与袁尚勾结在一起,而辛评、郭图则支持袁谭。众人认为袁谭是长子,按照惯例应当立他为继承人。但审配等人担心袁谭即位后,辛评、郭图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便按照袁绍生前的心意,拥立袁尚继承袁绍的位置。

袁谭得知父亲去世,急忙赶回冀州,却发现自己没能继承父亲的位子,心中十分不满,一怒之下自封为车骑将军。从此,袁谭和袁尚之间便产生了深深的裂痕。

曹操得知袁绍去世,袁氏兄弟不和,觉得这是一个扩大势力的好机会,便亲自率军北上,征讨袁谭和袁尚。袁谭率军驻守在黎阳,袁尚却只给了他少量的兵力,还派逢纪跟随袁谭,名为协助,实则监视。

袁谭在黎阳与曹军交战,渐渐感到兵力不足,便向袁尚请求增兵。审配等人商议后,拒绝了袁谭的请求。袁谭得知后,怒不可遏,他觉得逢纪是故意刁难自己,一气之下便杀了逢纪。

逢纪,字元图。当初袁绍逃离董卓,与许攸、逢纪一同前往冀州。袁绍认为逢纪聪明通达,富有谋略,便十分信任他,与他一同谋划大事。后来审配得到重用,与逢纪关系不睦。有人在袁绍面前说审配的坏话,袁绍询问逢纪的看法,逢纪却表示:“审配天性刚烈正直,有着古人的气节,不应该怀疑他。”袁绍很惊讶,问道:“你难道不讨厌他吗?”逢纪回答:“之前我们之间的争执是私人恩怨,现在说的是国家大事。”袁绍听后很赞赏逢纪,最终没有废除审配。从那以后,审配和逢纪的关系反而更加亲密了。

曹操渡河攻打袁谭,袁谭抵挡不住,向袁尚告急。袁尚本想分兵救援袁谭,可又担心袁谭得到援兵后会趁机夺走自己的军队,于是他让审配镇守邺城,自己亲自率军前往黎阳援助袁谭。袁尚和袁谭的联军与曹操在黎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

从九月一直打到次年二月,双方僵持不下,战斗异常惨烈。最终,袁尚和袁谭的联军战败,只能退回城中坚守。曹操见状,准备围城攻打。袁尚和袁谭见势不妙,趁着夜色偷偷逃走。曹操紧追不舍,一直追到邺城,收割了邺城周围的麦子,还攻克了阴安,之后才率军返回许昌。

后来,曹操南下征讨荆州,大军行至西平。袁谭和袁尚见曹操离开,便趁机再次举兵相向,展开了一场兄弟间的恶战。袁谭不敌袁尚,战败后逃往平原。袁尚不依不饶,对袁谭穷追猛打。

袁谭被困在平原,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派辛毗前往曹操处求救。曹操得知后,决定回师救援袁谭,十月大军抵达黎阳。

此时,荆州的刘表看到袁氏兄弟自相残杀,心中感慨万千,分别给袁谭和袁尚写了信。他在给袁谭的信中写道:“上天降下灾祸,苦难接连不断,令尊大人不幸离世,四海之人都深感悲痛。您作为他的继承人,远近的人都对您寄予厚望,大家都希望能为您效力,就算是在令尊去世之后,这种愿望也从未改变。可谁能想到,如今却有小人在中间挑拨离间,让你们兄弟反目成仇,就像股肱之臣分成了两体,后背和脊梁也不再相连!从古至今,三王五霸以及战国时期,父子兄弟之间相互残杀的事情确实存在。但他们有的是为了成就帝王之业,有的是为了奠定霸业,有的是为了彰显宗主的地位,有的是为了巩固继承人的位置。可从来没有像你们这样抛弃亲人、走向歧途,损害根本,却还能成就大业、福泽后世的。就像齐襄公为九世之前的祖先报仇,士丐完成荀偃未竟的事业,《春秋》赞美他们的大义,君子称赞他们的诚信。当年晋伯游对齐国的怨恨,比不上太公对曹国的愤怒;士宣子继承家业,也比不上您继承父业的责任重大。况且君子在遭遇危难时,不会投奔敌国,你们怎能忘记先君的遗愿,抛弃兄弟间的亲情,给后世留下万世的教训,让同盟者感到耻辱呢?冀州如今兄弟不和的傲慢行径,已经是事实。您应当放下身段,以匡扶国家为己任。就算被夫人厌恶,也比不上郑庄公与母亲姜氏之间的矛盾;兄弟间的嫌隙,也比不上舜帝与弟弟象之间的冲突。但郑庄公最终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共享天伦之乐,象也被封在了有鼻之地。希望您能放下之前的怨恨,多想想兄弟间的旧情,让你们母子兄弟重新和好如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