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 第147章 殿试

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第147章 殿试

作者:不如退而结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7 来源:小说旗

殿试之前,本届新科贡士需要在礼部的安排下再进行一次复试。

此次复试并不难,主要是确保贡士中不会有通过作弊上榜的人。

否则若将一个酒囊饭袋之辈送到皇上面前,那不是整个朝廷都跟着丢人吗。

通过复试后,礼部还要负责教授他们这些人面见君王的礼仪。

见到皇上怎么参拜,怎么回话,怎么行走,怎么坐下,一举一动皆有规定。

其实卫辞觉得大家一起跪下,异口同声喊“吾皇万岁”是最难的。

因为他学习能力极强,不管什么礼仪都能一眼即过。

唯独这个跪下整齐的行礼,需要团队合作,每个人都不能出错,否则气势就出不来。

好在能走到这一步,学习能力没有差的,练了几遍还是过了。

殿试的日子很快来临,终于熬到这一天卫辞给自己打气。

过了今天以后他就再也不用考试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这一路走来可真不容易,他总算走到最后一步了。

殿试当天所有学子先到皇宫外等候,等到人全部来齐了再由专人带领一起进宫。

卫辞到的时候不早不晚,已有不少学子在此等候。

很快他就看到了熟人,首先是程佑安。

程佑安脸色不太好,神色有些紧张,他的会试成绩是132名,一个不好很可能会落到同进士里。

程佑安还年轻,如果可以他宁愿再等三年都不愿当个同进士。

可成绩一经考出不能反悔,程佑安只能在殿试上拼一把,期待能在二甲末尾即可。

卫辞向程佑安走过去,走近了才发现程佑安旁边竟还站着章子敬和魏秉直。

看到两人卫辞脸上流露出一抹笑意:

“章兄,魏兄,你们也在。”

章子敬和魏秉直看到卫辞也很高兴:

“讼之,这次你真是风光了,你居然是会元!

我听说你乡试还是解元,考中秀才时又是小三元。

接下来岂不是该六元及第了!”

魏秉直拍着卫辞的肩膀满脸兴奋的感叹。

现在他还年轻,还会为了好友取得好成绩而高兴。

章子敬也满脸钦羡道:

“讼之,你真的不负众望,在书院时你功课就是最好的,如今得中会元,真是给咱们书院争光。”

章子敬与魏秉直都是卫辞在江南学院的同窗。

卫辞从江南书院离开以后,还跟两人通过信。

把自己乡试中榜,拜了老师还取字的事都告知了他们。

并让两人赴京以后就来文家寻自己。

章子敬性格腼腆,不好意思上文家攀关系。

入京后只给卫辞送了封信,说自己来京了,并约他会试放榜后再见。

魏秉直是拜了一个老师,他的老师与温党关系匪浅。

两人各有立场,不好再私下联系了,以后渐行渐远是注定的事。

当初在江南书院与卫辞关系不错的还有季青云和孙富贵。

季青云母亲去世,在家守孝,今年的会试不能参加。

孙富贵却落榜了,不是会试落榜,他乡试都未中榜。

说起来唏嘘,众人都不敢相信过目不忘的孙富贵会乡试落榜。

但卫辞却没什么意外,孙富贵是超忆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慢慢的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思读书,他落榜也很正常。

当初在江南书院与卫辞同一批提前录取的人中还有一个林人杰。

林人杰心中太过狭隘,卫辞一直不敢跟这种交好。

他总觉得若是跟林人杰走的太近,搞不好将来他会抑制不住嫉妒心,背后暗箭伤人,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他从始至终没有和林人杰交好过,甚至主动有意疏远。

最终在江南书院时,卫辞走的近的也只有章子敬,魏秉直和孙富贵以及季青云。

听到魏秉直和章子敬的话,卫辞脸上笑意不变:

“你们少寒颤我,咱们能站在这,谁不是金榜题名,不都给书院争光吗。”

章子敬此次会试在56名,魏秉直是73名,两人若无意外都会在二甲以内。

听到三人对话,程佑安情不自禁翻了个白眼:

“是是是,你们都给书院争光,就我眼看要落到同进士,给咱们书院丢脸!”

卫辞知道程佑安自从会试榜单出来后就一直心气不顺。

他恨不能没参加此次会试,好三年后再来一次。

因此他也不跟程佑安一般见识,只低声安抚道:

“放心吧,你不会落到同进士的,老师说了,圣上偏爱年轻学子。”

程佑安成绩一出来卫辞就请教过文源清他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才能保证必在二甲之内。

文源清却告诉他,圣上不喜年龄太大的新科进士。

同进士多是年老体衰貌丑之人,程佑安若无意外不会的掉入同进士的。

除非他父亲程有为投靠温党一事皇上已经尽数获知,并相当不满意。

才会故意把程佑安打到同进士,敲山震虎。

但程有为不喜大儿子的事满京皆知,就算皇上把程佑安打入同进士,程有为也不会被震到。

所以皇上应该不会让程佑安落到同进士。

众人在宫门口寒暄了一会儿,很快学子就到齐了,时间也到了。

众人在宫人的带领下列队踏入宫中。

点名、散卷、赞拜等一系列仪式过后,卫辞终于能开始自己的最后一次考试。

殿试在太和殿举行,皇上高居上座,离的远,加之他们不能直视天颜的规矩,让卫辞跪都跪完了,但还是不知皇上长啥样。

他埋头看试卷,今天的考题只有一道,长长一大段文言文。

翻译成白话文就一句话,怎么才能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强盛?

卫辞看得有些头疼,倒不是说这个题有多难多罕见。

恰恰相反,这题写过的人太多了,哪个臣子没写过强国之策呢?

难的是如何能写的出彩,能写的叫人拍案叫绝。

卫辞开始磨墨,顺便头脑风暴。

想要强国,那就要发展经济,有钱了,人民能吃饱了,日子好过了,国家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富强起来。

至于如何能让百姓吃饱,让日子好过,让国家有钱,那方法就多式多样了。

比如可以搞税制改革,历史上的一条鞭,摊丁入亩都曾给底层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但卫辞今天能往这考卷上写吗?除非他不想活了。

历史上推出一条鞭法的是张居正,他推出这项改革时,已经是大明最大的权臣,官至内阁首辅。

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才把这项改革推行下去,就这还不耽误死后遭到明神宗的清算。

至于摊丁入亩那是人家雍正皇帝亲自下令推行的。

总之以卫辞现在的等级,还不配提改革二字,除非他活腻歪了。

税制改革不行,那还可以提高商人的地位。

商人地位高了,从商的人就多了,商人交税多,国家财库自然而然就充盈了。

但古代的政策重农抑商,被朝堂上那些古板的大臣听到提高商人地位的话,他们非跳起来打人不可,卫辞现在还不能惹众怒。

商人地位不能提高,那就只能发展科技。

为什么现代有14亿人口国家都能养活,还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

而古代人口远低于现代,还是四海无闲田,农夫仍饿死。

说到底不就是大力发展科技的结果吗?

同样的地,古人种一亩地能产二百斤粮食就不错了,现代人种却能产一千斤。

且各种工具的出现还大大减轻了农民干活的强度。

所以想要国家富强,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

当然了发展科技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不是说发展就能发展的。

所以卫辞先从发现农具,提高农作物生产力入手。

一一列举农具的变化对农民的影响,对农作物的影响。

并提到果树通过嫁接技术增加产量,举一反三,稻谷是否也能通过嫁接技术实现增产。

如果农民有了更好用的农具,有了产量更高的种子,那么种出的粮食就会大大增加。

粮食多了养活的人也就多了,农民交的税也就多了,国家财库也就充盈了。

国家有了钱就能做更多利民的事,那国家又何愁不富强呢?

卫辞将这个想法整理整理,写成策论。

这篇策论并未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还有切实可行的方向。

若有一天真的有人按照他提的方法搞出了类似于杂交水稻这种东西。

那对天底下所有的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卫辞将自己的想法写完润色,最后抄写到答卷上。

此时皇上已经离开了,虽然说殿试皇上是主考官。

但皇上也不可能真的坐在这等到所有考生都答完题。

皇上能百忙之中露个面,在这里坐一会已经算很给面了。

不过皇上虽然走了,几位阁老还在,卫辞看到自己的师祖陈阁老以及跟师祖不对付的温阁老都在此处。

卫辞将草稿纸上的策论一字一句的抄到答卷上后,此时已经到了交卷时间。

卫辞没有出这个风头,等到有两三个人交卷后,他才跟着交卷。

交完卷出来卫辞也没等人,他和程佑安章子敬已经约好明天到京中的状元楼再聚。

至于魏秉直,两人心照不宣,私下不宜走的太近了。

殿试考完卫辞彻底放松下来,接下来的时间他每天出门和章子敬程佑安等人出门喝酒。

偶尔也会去一些文会看看,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卫辞的师母王夫人已经开始给他相看成亲的人选。

如今卫辞已经完全是陈党的人,他的妻子人选就要有讲究了。

对此卫辞是无所谓的,他也没什么恋爱脑,更不会要什么婚姻自由。

老师和师母要为他寻一门对他前程有助益的婚事,他没有任何意见。

不管将来娶了谁,只要对方是个讲理的人,他都会善待她,对她一心一意。

即使不爱她,他也会做到忠诚专一,这也是他对妻子为他的前程提供助益的补偿。

同时卫辞也在四处看房子,要成婚总要有房子。

鸟儿求偶都知道筑巢,卫辞总不能以后住妻子的嫁妆房产。

此次来京尔雅曾给了卫辞一万两让他购买房产。

京城的房价虽然贵,但也没贵到一万两一套房的地步。

不过地段,大小,环境都要一一筛查。

京中地段不一样的房子,价格也大大不同。

若是卫辞愿意选择贫民居住的地方,那里的房子自然也便宜,二三百两就能买一套一进的宅子。

但是那种地方鱼龙混杂,乱的很,没有安全保证不说,离皇宫还特别远。

卫辞以后入朝为官,就算他暂时没资格上朝,那也要到翰林院或者六部点卯的。

住的离皇城太远,恐怕每天凌晨一点起床时间都不够用。

卫辞自然不能选择那种地方。

文家住的这片区域就不错,附近都是官员,每天都有衙差巡逻,离皇宫也近。

可惜这片房子卖的人极少,这里住的都是官员,大家都不缺钱,谁没事会卖房呢。

卫辞从去年就开始让人留意附近有无人卖房,

好不容易等到一家,结果对方却是二进的院子,有点小。

他想买稍微大一点的房子,将来等父母到了京中住的也舒服一些。

那户人家也是要换更大的宅子才把这户小的卖掉。

后来卫辞只是略微一犹豫,那户房子就已经卖掉了。

最近好不容易卫辞才终于等到又有一户人家要卖房。

这次要卖的房子是一套三进院,大小十分合适,卫辞很满意。

只是一开始卖家要的价格有点虚高,卫辞找了人去谈价。

来回商量了好几次,最终才定下三千六百两的价格。

其实这个价格还是有些高,在这一片,二进的院子才卖到两千多两。

多了一进居然多了一千多两,实在贵了些。

但没办法,谁让这里卖房的人少呢,卫辞又急着买,只能价格高些了。

商量好了价格卫辞付钱拿到房契,又与对方一起到衙门做了登记,从此以后这房子就姓卫了。

文源清早就知道卫辞要买房,现在看卫辞买的房子跟文家在同一街区。

离文家走路只需十分钟左右自然十分高兴。

还询问卫辞手里的银钱可够用,不够就先找他拿。

卫辞脸皮还没厚到花老师的钱,这一年多来住在文家,已经占了许多便宜。

哪还好意思再找老师要钱,所以卫辞连忙拒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