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古代儿孙满堂 > 第101章 王员外下田

穿越古代儿孙满堂 第101章 王员外下田

作者:钓雪寒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3:40:24 来源:小说旗

中秋节后,赵清虎带着大郎他们开始给水田放水晒田。

秋收来临之前,准备工作要做好。

家里的劳力们,要给他们吃好喝好,养养肥膘,好准备下苦力。

水田放水晒土,鸭子大鹅不能继续往水田里面赶了,这帮家伙,也是要吃稻谷的。

水稻收割,忌讳田里面有水,成熟的稻谷被水泡上一泡,也是要发芽腐烂的。

除此之外,这密集种植的水稻原本就瘦弱,加上稻穗的重量,很容易出现收割前倒伏。

田里面干燥,最好是泥土干燥到龟裂程度,如此即便水稻倒伏,稻谷也不会受损。

你要是田里面有水,还倒伏了,那这一年也白忙活了。

赵清虎家也没有擅自行动,收割稻谷跟收割小麦一样,村里面一起行动,等铜锣响了才能开镰。

一直等到八月二十二,处暑到来,绿竹村里面才响起了大家所期待的铜锣声。

村长拎着铜锣,拄着拐杖,从村头走到了村尾。

“开镰---开镰---明日开镰---”

当晚,赵清虎家里面,大郎几个,在最后整理工具。

镰刀、竹筒水壶、麻绳、竹席、箩筐、牛车、驴车、扁担、竹筛、簸箕,这些都要用上。

除了四个萝卜头,秦氏跟谢娘子,其余人,都要下田。

就是三丫几个小的,也要背着小箩筐,加入到拾稻穗的队伍中去。

赵清狗、赵清牛也来了,秋收也赶时间,而且,秋天多雨,处暑这几天,虽然天气看好,也不能大意。

所以要抢时间!

为此,豆腐坊停掉了“挑夫”买卖。

好在,农家都有准备,中秋节后,不少人家都囤积了一些豆腐在家里面,让他们家豆腐坊生意在这几天猛增了一倍。

已经是处暑时节,气温下降,豆腐的保存时间也拉长了。

在木盘里面倒水,加上一些盐巴,保存七八日不是问题。一旦农忙,从早到晚都在田里面,不仅挑夫们不会上门,家里面也不会留人专门等着买豆腐啊。

三郎送去镇上的买卖没有停,不过,四郎被留下来了,每天早上只有三郎一人驾着牛车出门。

一切都要给秋收让路。

就是村里面来人了,让赵清虎考虑考虑,早上提供的豆浆、豆花不要停。

他们都喝习惯了,不喝没力气,秋收了,更是舍得花钱。

赵清虎自无不可,反正豆腐坊也没有彻底停下。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王员外竟然在开镰第一天,驾着马车来到了绿竹村。

“王员外,你这是?”赵清虎刚刚拿了镰刀要下田,就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见王员外从马车上下来,他也吃了一惊。

“哈哈哈哈,老弟,我来看看你们今年的秋收。”王员外笑道。

转念一想,赵清虎就明白了,王员外这是来看堆肥效果的。

堆肥对冬小麦有增产,可那时候村里面人刚刚学了堆肥,赶得及给冬小麦增肥的不多。

可水稻不一样,绿竹村家家户户,都给水稻用了有机肥。

“那你在我家休息下,秋收忙碌,没有几天出不了结果。”

王员外却摇了摇头,“老弟啊,我这等不及了,你放心,老哥我这身板还行,你给我一镰刀,我也下田。”

你这是地主老财,体验田园生活来了?

赵清虎无奈,带着王员外下田了。

别看王员外身材发福了,可蹲下后,镰刀挥舞,还真的有模有样。

水稻收割,流程很简单。

赵清虎、四郎、五郎,加上鲁羊蹄、吴树根、顾凌轩,还有王员外七人,一人一把镰刀,一路往前收割,每人负责大概一米二宽的地方,确保蹲在原地,就能从左收到右。

蹲着收割,轻松些,大部分时间是弯腰收割的,这样速度快些,却考验体力。

收割的水稻,大概两次下镰刀,就有一小捆,堆放在旁边。

一排一排过去,赵清虎第一排,他收割的水稻就堆放在田埂上。

后面跟着的,收割的水稻,就能放在他收割之后的空白处。

赵清狗、赵清牛、大郎、二郎,四个壮劳力则是负责脱粒。嘿呦嘿呦摔打着稻杆,喷溅的谷粒,被竹席挡住,全都落在了木盆里面。

大丫几个大一点的丫头,还有钱氏、小李氏负责搬运水稻。

一捆一捆,递给脱粒的四个壮劳力。

一套流程走下来,脱离的稻杆扔一堆,等着扎成小捆晾晒,之后收集起来,就是冬天牛羊驴的口粮。

稻谷则是落在了大木盆里面,差不多后,直接过筛,装箩筐用牛车运回去,在晒场上晾晒。

下了田,蹲下后,就没有休息的说法。

赵清虎照顾王员外,收割两排就会停下来,跟他聊一聊,谈谈今年的秋收,稻谷的质量,堆肥的效果等等。

让他没想到的是,王员外虽然出身富贵,但是下田之后,还真是一把好手,硬生生跟着他们从上午干到了下午收工。

他们三兄弟,一共佃种了十五亩中等水田,五亩上等水田。

劳动力足,第一天就收割了五亩,按照这个进度,四天时间就能把佃种的水田全部收完。

王员外在赵清虎家住了下来,吃住都跟他们一起,就睡在赵清虎外屋的罗汉床上。

看来,他是要等一个结果才会回去。

赵清虎虽然莫名其妙,却也没有阻拦。

倒是因为王员外的来到,他们家伙食提升了一个档次。

王员外没带厨子过来,可每天都有人送一些新鲜食材过来,有鱼有肉还有鸡鸭。

四天时间,二十亩佃种的水田收割完成。

赵清虎马不停蹄,带着家人去了山坳,他们家还有八亩水田呢。

王员外见到山坳内的水稻后,眼珠子都亮了。

“老弟,这就是你用新办法栽种的水稻?”

赵清虎点头,这件事情全村都知道,没必要隐瞒,育苗插秧,这办法可比天女散花强多了,是目前条件下更加先进的水稻耕种办法。

“好啊,这水稻一看就不错,肯定比老办法耕种的亩产高。”

不仅是王员外感兴趣,村里面水田少的,已经收割完了的农户,也有人来看热闹。

毕竟,他们早就盯上赵清虎家山坳里面的八亩田了。

看着不错,就等最后收割晾晒后称重,看看这新的耕种办法,最后的亩产到底有多少。

八亩水田,赵清虎没有提前筛选稻种,毕竟,这水稻看上去都差不多,他实在是选不出来。

至于说,袁爷爷的三系杂交水稻,赵清虎想都不敢想。

个人之力终究有限,想要完成三系杂交水稻,在这古代封建王朝,除非朝廷主持,大量人员参与进来,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功。

毕竟,三系杂交水稻法,耗时耗力,还有一定的概率学在其中。

赵清虎虽然明白原理,可让他实现,难比登天。

就比如,他还知道化肥的生产原理呢,就是火药,一硝二硫三木炭,加上白糖大伊万,他也知道啊,可让他手搓出来,你想太多。

他连购买硝石,盛夏的时候找到了董大夫,说是有渠道,可到了如今都处暑了,还没见到一块硝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