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古代儿孙满堂 > 第107章 重阳登山

穿越古代儿孙满堂 第107章 重阳登山

作者:钓雪寒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3:40:24 来源:小说旗

余老头是有些手艺在身的,短短几个月,家里两头牛怀上了,两只母羊怀上了,三头母驴也有一头怀上了,兔子也生了好几窝了。

而且,老母鸡已经开始抱窝,很快就能有小鸡崽子出来。

甚至是鸭子、大鹅,最近都喜欢把蛋下在窝里面,按照余老头的说法,这是想要孵化下一代了。

这哪是怀上崽子了,这都是银子啊。

一头小牛犊子,养上两年,没有十五两银子,你休想从我家牵走。

“老余啊,找谢娘子要酒去,十斤!”

“谢老爷!”

赵清虎摸了摸小青的脑袋,好姑娘啊,不仅干活老实,而且还能给家里面增添收入。

身为一家之主,还是半老不老的老人,赵清虎自从秋收后就闲了下来。

但是,家里面的农活可没少。

棉花成熟到了旺季,必须及时采摘,否则棉花掉地上就废了。

水稻田里面,山坳内的,还在等着养出二茬稻。

可是,之前佃种的十二亩水稻田,还是有些收尾工作要做的。

稻杆已经在水田里面扎捆,就是把稻杆从稻穗往下一点点的地方扎紧,用的也是稻杆。

下面撑开,立在稻田里面晾晒,几天功夫就能晒干。

大郎带着人,已经一车一车,把稻杆全都拉了回来。

今天忙着堆草垛呢。

有条件的,下面放上一层干柴,或是竹竿。好隔绝稻杆直接跟泥土接触,腐烂,甚至会滋生虫子。

没条件的,就直接在泥土上往上堆,就是浪费最下面一层稻杆而已。

稻杆脑袋朝里面,尾巴朝外,以同心园的方式摆放,看稻杆数量,确定下面一层的摆放多少。大郎是老手了,有经验。

他们家有十二亩水田,稻杆不少,最下面从里到外,一共摆放了五圈。

接下来,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摆放,逐渐减少,像是堆积一个稻杆组成的金字塔一样。

这样,就不用专门找地方存放这些稻草,就一个稻草堆,能避雨,即便是下雨,也就是淋湿最外面一层,里面还是干燥的。

这些稻草,对于农家来说,有不少用处。

其一,烧柴火的时候,稻草就是上好的引火材料。

打火石上迸溅出来的几个火苗子,可点不燃干柴,只有松针、草绒,还有这稻杆好用。

其二,冬天牲口的口粮,还有牲口棚里面保暖,靠的都是稻杆,不可或缺。

特别是赵清虎家,牲口棚里面牲口多,需要多准备一些稻杆。

大郎已经跟村里人说了,准备花铜板收一些。

其三,冬日天气寒冷,他们这里没有火炕,这稻草也是给人取暖的好东西。

木板床上,最下面一层,铺上的就是稻杆。

讲究些的,把稻杆像编制竹席一样,一小捆、一小捆的捆在一起,掐头去尾,睡得舒服。

不讲究的,直接把稻草往木床上一铺,上面盖上一层棉被,套上床单,再有一床盖被,就完事了。

垫上稻杆,就能节省垫被,省钱!而且,稻杆的保暖效果也不错,这东西也能拿出来晒晒,二次利用的,新的稻杆用上一个冬天,等来年春天气温回暖,稻杆也退出木床,成为灶膛内的一把火。

十二亩水田的稻杆,最后在豆腐坊旁边,堆成了一个六米来高的稻草堆。

赵清虎看了看,大郎他们手艺不错,这稻草堆,扎实!取用的时候,当然不能从最下面往外扯,一般都是站着往外扯,先一点点用上面的,至于下面的,不到最后不用,接了地气,有腐烂气味,牲口们也不爱吃,只能当柴火。

当然,你两三日不喂,饿急了,它们啥都吃。

“再有这么大一个,今年过冬牲口们的口粮就不缺了。”大郎道。

赵清虎点了点头,稻杆,绿竹村不缺,毕竟养大牲口的不多,各家各户都有结余,几个铜板就能换取一大堆。

“明天重阳,大郎你跟我一起上山,祭拜祭拜祖宗。”

“好的爹!”

儿媳妇怀胎已经快半个月了,让赵大郎上山拜拜祖宗,也让祖宗们保佑保佑他的妻儿。

不说有没有用,求一个心安。

重阳节,别人登高望远,登山看红枫,绿竹村的汉子们,上山祭拜祖宗。

石隆山上,也有一些树叶黄了。

一叶落而知秋,树叶黄了,这是秋天真的来了,不仅气温下降了,而且,夏日的闷热感也彻底消失。

绿竹村今年丰收,拿来祭拜祖先的自然也是好的。

除了有肉有酒有茶,还有新米新面。

祖宗们并没有任何变化,依旧老老实实躺着。

就是坟头草又长了一年,需要清理下。有些土坟塌了一些,需要添土。被野兽掏了洞的也要堵起来。

若是没人处理,一座土坟,几十年过去,就啥都没了,一点痕迹也找不到。

不是被野草藤蔓祸祸了,就是被树根扎透了,连个小土堆你都不一定能找到,彻底回归自然。

正因如此,古人对家族、传承十分重视。

毕竟,若是没有这些,你死后,坟包子十几年没人清理,没人除草砍树,没人添土塞洞,就彻底没了。

重视生死大事的古人可受不了这个。

连坟包子都没了,你在下面还能过得好

赵清虎也算是入乡随俗,瞅了瞅一旁一直不吭声的赵老头。

想着这老头没了,日后能有几人来给他坟头除草添土,过上几十年,怕是真的连个坟头都找不到。

重阳之日,赵清虎家摆上了大席,四荤三素一汤,全家好好吃了一顿,还蒸上了糯米饭,吃了撒蜂蜜的香甜糯米饭。

饭后,赵清虎想起自家还有五百多斤糯稻,除了留种,还能有不少。

他种植糯米的时候,可是想着喝点自家酿出来的米酒的,此外,糯米还能发酵做酒糟,这可是好东西。

做酒糟需要酒曲。

这年头,家里面有酒曲的,那都是酿酒世家啊,是一代传承一代的,旁人可买不到。

不过,这难不倒赵清虎。

手搓地雷他办不到,手搓个酒曲,那不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自家做酒曲,最重要的是辣蓼草。

这东西很常见,基本上华夏四处都有分布,寻常小河边,小溪边,一抓一大把。

除了当柴烧,这辣蓼草连牲口都不吃。不对,这家伙似乎还是一味中药,也不知道董大夫收不收这种路边货。

不过,辣蓼草是制作酒曲的必需品,是植物酵母。

制作酒曲也很简单,不用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

辣蓼草,糯米粉,还有麸皮,有这三样就行。

一旦有了酒曲,下一次制作酒曲,就不用去弄辣蓼草了,可以自己用酒曲来发酵孕育酵母菌。

酿酒,赵清虎目前还没有想法。

他就是想要弄一些酒糟,煮点甜糟水佐鸡蛋,或是弄一些酒糟肉类,那特殊的风味让人怀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