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64章 任务分解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第64章 任务分解

作者:子曰星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0 07:19:17 来源:小说旗

那天夜里,陈鹏飞回家后,很久没有入睡。

他坐在老旧的木椅上,手边放着那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计划簿,一页页地翻着,从最初“试制第一批山楂罐头”的草稿,到后来的“系统上线方案”“品牌传播节点”“客户回访流程图”,再到如今的“蜜果学院筹建设想”,字迹从凌乱变得清晰,目标从模糊变得坚定。

这些笔迹,像一个村庄的心电图,一笔一划,全是命运的轨迹。

第二天一早,他没有进厂,而是去了小学旁边那块村里闲置多年的空地。

空地上草已经长了一尺多高,杂乱中有条隐约的小径,直通东侧的老粮仓。那里以前是村集体储粮的地方,后来荒了十几年,墙皮脱落,屋顶长满青苔。

陈鹏飞站了一会儿,掏出手机,拨通了镇规划办的电话:“老李,这块地……能不能批给我?”

对面一听是他,没多问:“你想干啥?”

“建教学楼。小型的,能装两三百人。我想把村里这一套走出来的经验,能系统地教出去。”

“这不是培训点,这是学院。”他声音不高,却格外笃定。

“蜜果学院,咱先不挂牌,但要有课、有师、有档案、有产出。”

镇里一听,顿了几秒:“鹏飞,你知道你现在说的,不再是咱这几十口人的事了。”

“我知道。”陈鹏飞低声说,“但我不想把陈家村干成一个昙花一现的案例,我想让它成为一个源头。”

“让别的村,别的年轻人,别的返乡人,来了就能学,学了就能干,干了就能挣,挣了还能留下。”

对方沉默了好一阵:“我这边帮你想办法。”

挂断电话后,陈鹏飞走进那间老粮仓,脚下是厚厚的灰尘和空空的麻袋,但他站在中间,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排排整齐的桌椅,一块大黑板,上面写着“第一讲:罐头封装流程标准化”。

他笑了笑,轻轻开口:

“讲这节课的,是芳兰。”

那天下午,他召集村里几位核心成员开会,宣布了“蜜果学院”筹建计划。

刚说完,大家都惊了。

“建学院?咱还教人?”

“咱才刚走出来,还没学够呢。”

“就是,咱这点经验,够讲课的?”

陈鹏飞没急着回应,而是把桌上厚厚一摞东西分发下去:“这些是我们过去一年生产、管理、销售、回访、培训的所有文档。每一份都是真的,每一张都是干出来的经验。”

“我们不讲高大上的理论,我们讲怎么把果子切好、蜜过滤干净、标签贴正、账算清、货发准。”

“咱村这些东西,不光能讲,还能让人听懂、学会、用上。”

众人沉默了。

片刻后,芳兰开口:“我教一节贴标课。”

接着,林璐璐也举手:“我讲数据档案录入和客户建档。”

再然后,陈东也说:“我讲冷链包装和物流应急处理。”

几分钟内,整个屋子静悄悄地站起七八个人。

陈鹏飞点点头:“那就这样。‘蜜果学院’第一期课程试讲,从咱自己人开始。”

三天后,老粮仓开始清理。全村人轮班上阵,有人抬桌椅,有人刷墙,有人擦玻璃。

年轻人提议:“咱讲究点,把墙漆成白色,窗帘也换一换,教室不是随便一间房。”

陈奶奶拄着拐杖坐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不住点头:“我年轻时候没念过书,现在咱村还能办学院,真是出息了。”

四月下旬,“蜜果学院”试讲课正式开课,第一批听众不是外地人,而是陈家村自己的青年、工人骨干和几位其他村来参观过的产业带头人。

陈鹏飞站在黑板前,写下六个字:

“标准·流程·责任。”

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

“咱今天不谈梦想,不谈逆袭,也不谈一夜暴富。咱今天讲的是——怎么干活、怎么活下去、怎么活得稳。”

第一节课,他讲的是“生产出错的五种原因与责任分解”。

第二节课,芳兰带大家在操作间实地演示“封罐压盖的力度控制与密封测试”。

第三节课,林璐璐手把手教大家怎样用表格记录批次、生成二维码、上传系统。

晚上,大家在老粮仓外头支起火堆,边吃饭边讨论。

“这才叫真讲。”

“不是看ppt,是看手怎么动、锅怎么开、货怎么发。”

“以后要是真能每期都办,我让我那在外头打工的闺女也回来听一听。”

第二期课程还没开,隔壁村、邻镇、县里的农户代表纷纷打电话来:“你们这个学院,怎么报名?”

“要交多少钱?”

“咱不是没经验,只是没人告诉咱该怎么干。”

陈鹏飞听到这话后,站在窗边沉默了很久,随后拨了个电话给县农业局:“我想申请‘民间产业技能培育点’,你们能不能支持?”

电话那头的人只回了一句:“只要你真干,我们全力支持。”

于是,“蜜果学院”的第二期课程正式对外开放,报名人数超出预期。

他们设置了“罐头技术班”“蜂蜜分级与筛蜜班”“包装与发货规范班”“品牌传播基础班”,甚至还设了个“返乡创业心态辅导课”,讲师正是陈支书。

“我不是讲理论。”老支书在讲台上说,“我是告诉你——干这个,要熬得住、穷得下、扛得起。”

“别人看你卖一瓶罐头赚几块,不知道你前面赔了多少、熬了多久。”

“你信不过自己,永远干不长。”

课堂结束后,一位年轻学员眼眶通红:“我在城里做快递五年了,没存下多少钱。今天听你这一节课,我觉得我还能再信一次乡下。”

陈支书拍了拍他:“回去干,干得出结果,咱村愿意给你配第一批材料。别怕没人帮,就怕你不敢动。”

村里人看着这一切,也开始明白:

这所“蜜果学院”,不是为了培训别人,是为了证明——

陈家村这条走出来的路,是能教出去的,是能复制的,是能扎根下去的。

而这所学院,也许是中国千万个乡村未来最需要的那种地方——

它没有宏伟建筑,却能让一个青年愿意留下;

它没有金字招牌,却能让一个村庄写下自己的方法论。

夜里,陈鹏飞翻开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

“乡村的希望,从不是一个品牌的崛起,而是更多人学会了怎样站起来。”

笔一顿,他又补了一句:

“蜜果学院,不止为陈家村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