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71章 挂牌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第71章 挂牌

作者:子曰星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0 07:19:17 来源:小说旗

冬至前夕,陈家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这不是哪一届学院学员,也不是媒体记者,而是百村共建体系中最早独立运营的一批村代表。

他们没有统一服装,也没有手握公文包,而是背着文件袋、穿着沾了泥的棉大衣,从四面八方赶来。吴凡从马驿村骑摩托车走了两天,张玉英一早就从龙虎村坐绿皮火车出发,张浩从甘肃带着罐头样品,一路小跑进了陈家村祠堂的大门。

陈鹏飞一一接了他们,像迎亲戚一样,不说欢迎,只说一句:“你们能来,说明这套路子真的不是靠喊出来的。”

这场不对外、不公开、也没有媒体参与的闭门会议,被称为“陈家村百村共建·节点自治联盟发起会”。

会议的目标很简单——陈家村准备正式从“制度输出中心”退场,转而构建一个多节点互联、平台协调、自治分责的乡村治理协作网络。

“过去三年,是我们教你们;未来三年,是你们教彼此。”陈鹏飞在会议开场白中说,“我们不能永远站在台上——这不是为了谦虚,而是为了制度本身能站得稳。”

张浩第一个发言:“我们合作社今年第一次分账,村民说,账单比政府贴的公示还清楚。我心里踏实了一点。”

他顿了顿,又笑:“但我们还是遇到问题。有一户人家半年前退出了共田项目,结果年末要分红时又想回来——我们有没有资格拒绝他?”

吴凡接着说:“我们村就出现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订一个冷却期:退出后两年内再加入,不能享受头两年红利,只能算新人。”

张玉英皱眉:“那会不会引发争议?我们那边老年人很看重‘情分’。”

“所以我们设了‘情分缓冲条款’。”她打开随身的资料夹,抽出一张制度单页,“比如说——退出户如果是因病、因灾,原小组全票同意可提前接纳;如果是无理由退出,必须走两轮议会协商流程。”

她讲得娓娓道来,甚至带着些骄傲。

陈鹏飞听得认真,一边记录,一边点头。

在他眼里,这些村已经不是“学徒”,而是真正的“制度合伙人”。

他们不再只会复制,而是能围绕共识重构规则,围绕问题自定方案。

他们从“制度学习者”变成了“制度生产者”。

会议进行了整整一天。

没有桌牌,只有每人一张白板纸,用笔写下各自村的制度核心:共田、共议、共分、共责、共评——其中有的五项全有,有的删繁就简,结合地形、人口、认知程度、经济状况,灵活调节。

陈鹏飞在会议结束时宣布:

“自今日起,陈家村不再保留‘制度中心’地位,转为‘维护型平台节点’。我们不再承担仲裁、命名、发布之责,只保留平台工具开发与培训资源共享功能。”

“各村将设立区域节点,以5-7个村为一组,组内轮流主持共议会,形成横向治理机制。”

张浩笑了:“也就是说,以后谁组织得好,谁就是这片的临时‘话事人’?”

“对。”陈鹏飞点头,“不是谁永久领导谁,而是谁提出议题,谁就负责推动。”

“陈家村的责任,从‘管你’变成‘不拖你’。”

吴凡眼睛一亮:“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第一条平台调整建议?”

“你说。”

“我们希望共建平台定期发布‘制度失败案例’,匿名整理失败经验,不要总展示‘成功模板’。”

这话一出,全场一片沉默。

很快,张玉英也附议:“我们村第一版制度就搞砸过两次。第一次,是强行推广绩效分账,结果引发村民质疑;第二次,是我们没评估清楚劳动力储备,搞了个‘全员轮岗制度’,三天就崩。”

“这类错,最值得写下来。”

陈鹏飞慢慢露出笑意:“你们不再怕写失败了,这说明你们真的成熟了。”

“成功可以借鉴,失败才能避免。平台就从今天起,设立‘制度返修台账’。”

这项建议立刻获得表决通过,成为“百村共建协作体”通过的第一项“逆向制度输出议案”。

会议结束后,夜幕已经降临,祠堂门口挂着的那块旧木牌被轻轻摘下——原本写着“制度复制中心”。

林璐璐把它擦干净,重新写上几个字:

“协作联席群·轮值节点制”

陈鹏飞看着那牌子,一言未发。他知道,这一刻,是制度真正走出陈家村的那一刻。

他们不再是一个“以经验为中心的星型结构”,而是转化为“多点自治、互联共识”的蜂窝型网络。

制度的生命力,从中央主导,进入了村际共治的新阶段。

蜂窝型网络一成立,整个共建体系的运行节奏随之发生了微妙变化。

原本每季度一次的学院集训被取消,代之以由各轮值节点村主导的“区域事务共议会”,形式灵活,时间自定。有人在村祠堂召开,有人在共田地头摆个长桌就开会,有的干脆挪到夜里,借着村口灯杆下的微光围圈而坐。

这场转型,等于把“制度讨论”的舞台,从陈家村的一间课堂,放回了每一个村庄自身的土壤里。

起初,还有人不适应。

“陈家村都不主持了,我们开会算不算数?”

“没人把关,那不是各说各的?”

“制度不是要有个正本吗?现在这不乱了?”

但很快,一件小事彻底打消了众人疑虑。

那是吴凡所在的马驿村,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年末供销社要求一次性提货六百箱罐头,这对刚恢复自主分工体系的村子来说,是个极限挑战。

他一人扛不住,急忙在蜂窝平台上发出求助:“我们需要在一周内补齐三十名熟练工协助贴标、打包、封箱。”

按照过去的做法,只能等待陈家村协调支援;而这次,蜂窝系统一上线,仅三个小时,平台上的“共建五组”——以甘肃临川村为主的六个复制村立即做出响应,提出“三地调工、劳力互援、交通自理、食宿由需方解决”的解决方案。

五小时后,第一批增援队伍上路。

七天后,马驿村如期完成全部供货。

十三天后,该次合作案例被上传至蜂窝平台“共建样本库”,并附上详细的过程、误差、返工率和意见反馈。

当其他村看到这条记录时,不再把蜂窝平台视作“交流论坛”,而是一个真正的调度中枢——

一个村庄级的自我调度网络。

平台开始活跃。调工、调种、共购、共销、共议、共修……各种需求在蜂窝系统中流转,每条记录后面都跟着时间戳、响应记录、责任村签名。

林璐璐感慨:“我们终于不是一个‘村’在制度化,而是一群‘村’,在构建自己的数字系统。”

陈鹏飞却更谨慎:“系统活跃不是成功的标志,标准的一致性、判断的统一性,才是能否持续的关键。”

因此,他们在蜂窝平台中植入了一项新模块:“制度验证工具箱”。

它不是一个模板,而是一套用来测试现有制度在执行时是否具备:

?可量化性(是否能追踪具体责任人)

?可反馈性(是否能及时获得纠偏建议)

?可再现性(是否能异地复制)

?可授权性(是否明确主体权责)

?可共识性(是否经过充分共议)

五项评分制度由平台成员自评、他评和实际案例抽检三轮共同构成,形成“制度健康评分”。

第一轮评分发布后,全平台共87个复制村中,仅有31个得分在70分以上;但没有人泄气,反而纷纷发起讨论、修订自己的制度流程。

张玉英就在群里直言:“我们当初太急,搞了个‘一键三审’审批流程,现在被评分只拿了52分。我觉得没错——制度不是越复杂越好,是越能让人用越好。”

她当场宣布废除原流程,改为“简版议会制”:每一笔关键事项只需两轮确认,设置动态评分人选,由村务员与一名自荐村民组成。

“我们愿意当第一批公开试错者。”她说。

蜂窝平台当即将龙虎村列为“返修跟踪村”,每两周公布一次修订进度。

而这一切,没有陈家村出面监督,全靠各节点村之间形成了主动修复、比学赶超的微循环。

陈鹏飞在祠堂办公室看着后台数据,心中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这就像是——制度,终于会自己长了。”

……

就在这种新秩序初步成型的节奏下,陈家村悄然迎来了一件大事:

省里要筹建**“乡村共建治理研究中心”**,邀请陈家村作为承载地之一,并希望由陈鹏飞担任名誉主任。

这个消息一出来,村里反倒有些犹豫。

“这是好事吧?”芳兰问,“咱村能被省里盯上,是不是也说明我们‘样板’真有影响了?”

“样板是好事,”陈鹏飞说,“但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不成为‘只适用于陈家村’的样板。”

“你看我们这一年做的事,不是再去展示自己,而是让别人不需要我们也能干。”

“你让我们当研究中心的样板,我们就得小心——别被钉在了那块‘不动的光荣牌’上。”

“我们不是要当一面旗,我们是要当一块石头,被别人铺在路上,踩过去的。”

最终,他给省里回话:“我们愿意提供平台数据、制度流程、演化机制,但不挂牌‘样板’。”

“我们只做‘动态节点’。”

省里那边沉默了一天,最后发回来一句批示:

“可以不挂牌,但必须建档。

陈家村,不必成为陈家村,

更应成为一条可以被无数村走出来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