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81章 制度实验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第81章 制度实验

作者:子曰星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0 07:19:17 来源:小说旗

陈家村的冬天,比往年更热闹。

不是因为天气,而是因为消息——

蜂窝制度被纳入“省级治理创新直通车重点支持对象”。

什么意思?

别人修路得等批文、挖渠得看审批、建集体厂房要跑三层部门。

陈家村只要制度议案通过、流程走完、档案上传——可以直接开干!

文件一下,整个陈家村炸了。

“咱这是要建厂?”

“不止!还有合作社分账制度升级、青年村务轮岗试验、村办小学共育计划全都能上了!”

“我们村现在是‘制度特区’了?”

张玉英当场掏出一张红头批文,在晒谷场上高声念出:

“即日起,陈家村制度通过即视同小型政策试点程序合规,无需逐级报批,结果由平台反馈与监督组备案后自动生效。”

群众都惊呆了。

“这是……把我们村的话,当政策执行?”

“我们说一声,就能立规矩、分地、调账、开项目?”

有人甚至激动得红了眼眶:

“这要搁以前,咱写制度就是给自己交代;现在——是给国家开道!”

爽点拉满。

而就在全村沸腾时,陈鹏飞却板着脸开了村务会:

“别高兴太早。”

“他们给你刀,不代表你能舞。”

“刀落谁手、怎么舞、能不能砍对地方,才是真正的试炼。”

众人一怔:“什么意思?”

陈鹏飞抬手一指:“打开后台,拉出‘未触达群体制度满意度’数据图。”

林璐璐手速飞快,后台屏幕上浮现一条条红线。

其中一条赫然显示:

“15-30岁青年群体,制度参与度最低,制度信任指数连续三月下降。”

吴凡大吃一惊:“年轻人不信制度?”

张浩眉头紧锁:“这不对啊,制度给了他们代表权、轮岗机会、监督表格……怎么还不认?”

陈鹏飞冷冷一笑:

“他们不是不认制度,他们是不认‘你们写的制度’。”

“他们心里明白——你们是老一辈,你们吵得出制度,你们有威望,他们没有。”

“他们怕进制度会场,不是怕丢脸,是怕‘自己说的不算’。”

“他们不是不信制度,是不信自己。”

“要让制度真正扎下去,不是让他们学习制度,是让他们——主导一次制度。”

张玉英立刻反应:“你想让年轻人自己主持共议会?”

“不。”

陈鹏飞摇头,缓缓道出一句话:

“我要——年轻人自己写一整套新制度。”

“从提案、试点、失败、返修、再试、定稿、投票——一套都不能少。”

“主题不限,结果不限,失败不追责,成功不加名。”

“只看一件事——你敢不敢动手写!”

林璐璐眼睛一亮:“这就是……制度孵化实验?”

陈鹏飞目光如炬:

“我要做的不是制度孵化,是制度‘去父权演化实验’。”

“我们老的那一套——要主动退出一次舞台。”

“轮到他们,把他们这代人的‘规矩’,写出来了。”

吴凡咽了口唾沫:“这要是成了……”

张浩咧嘴一笑:“那我们村——要出全国第一批‘制度青训营’了!”

张玉英猛地拍桌子:“我支持!”

“我老了,我骂人有经验,但我不如他们脑子快。”

“这群娃要是能写出点不一样的东西……说不定比咱还狠!”

陈鹏飞点头:“一周内,招募50名15-25岁青年,自拟制度议题,自建制度流程。”

“我们只提供平台与记录,不干预、不代笔、不修正。”

“我们只看他们‘生’,不问他们‘成’。”

蜂窝制度,开启——青年制度孵化·第一轮试验。

风,开始换方向了。

“青年制度孵化试验”一经公布,整个陈家村沸腾了。

尤其是那群平时吊儿郎当、刷短视频、打游戏、嫌开会无聊的年轻人,这回像是被一巴掌扇醒了。

“你说什么?写制度?我们?”

“我们不就是会议室墙角边上坐着的吗?”

“现在让我们主导一次制度运行?”

消息一出,不仅是陈家村本地,连周边的几个蜂窝节点村也坐不住了。

张浩亲自带着西川村的六个大学实习生来报名;

张玉英笑着送来龙虎村四个“扛把子级别”的高职青年;

甚至远在陇南片区的一个女娃娃,在平台留言里只说了一句:

“我爸以前是你们制度写手,现在轮到我。”

短短三天,蜂窝青年孵化营收到报名表134份,年龄跨度从16岁到26岁,议题五花八门:

?“村头篮球场使用权轮换制度”;

?“共养奶羊分奶份额议程草案”;

?“青年议事代表是否具有项目提案优先权”;

?“农村青年恋爱登记试验协议草案”;

?“村办电商收益是否可以在制度上单列青年分账口”……

每一个议题,都不像“正经事”。

可每一个议题,都——扎心。

扎在“他们关心的地方”,扎在“我们不愿碰的角”。

陈鹏飞看着满墙的草案名册,嘴角一勾:

“这才是制度真正的土壤——你关心哪儿,你才会往哪儿写。”

随即一声令下,蜂窝平台上线新功能:

【青年制度通道·火苗计划】

功能设定三条:

1.每一名提交人视为“一级制度火苗”,制度无论是否成功,都将被永久留档;

2.所有制度试点中途不得插手、不得指导、不得删改;

3.所有制度反馈,将由本地群众公开投票与实名评论。

张玉英激动得拍胸脯:“这他娘才叫爽!”

“你想写就写,但你要扛得住群众的嘴——扛得住,你就是制度人!”

第一批制度草案试行,一共15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青年红白喜事议事指南》

这项制度提出:村中35岁以下青年结婚、生子、升学等事项,不得再由村干部代操“份子钱表”,而应由青年议事代表团负责整理、公布、张贴、监督。

目的很简单:让“人情攀比”“份子钱歪风”在青年层面终结。

这事一出,老一辈差点炸锅。

“你个小崽子懂啥?你知道谁家关系近、谁家礼薄礼重?”

“我们多少年人情账都靠那张表维系的,你说取消就取消?”

群众大会吵到失控。

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那位提出制度的20岁青年纪东山,穿着羽绒服、戴着耳钉、拎着一壶热水,就走上了晒谷场主席桌:

“我知道你们会吵,所以我提前准备了。”

“这是我们调查的42户家庭份子钱数据,我们做了一个‘三年跨度人情压力指数图’。”

“图上显示:90%的年轻人觉得‘被迫随礼’,但有80%的长辈觉得‘不给就丢人’。”

“我们不是要断人情,我们是要帮你们省脸、我们省钱。”

“我们设想一个‘公开、统一、非强制、匿名投放礼盒’制度。”

“你想给就投盒子,不用比、不用晒,谁也不知道你给了多少。”

“你信不信,五年后我们村的红白事比现在热闹三倍?”

那一瞬间,全场安静。

老支书在台下沉默了很久,最终叹了口气:

“这事你们说得比我们清楚。”

“试一次,我认。”

这一票制度,当晚通过。

支持率76%。

成为蜂窝制度史上首个由青年提出、青年修订、青年说服长辈通过的“代际制度”。

次日,蜂窝平台首页挂出醒目提示:

【火苗编号017:青年红白喜事制度试行成功】

【状态:已转入长期观察体系】

留言区炸了:

“年轻人也能写制度?还能让长辈闭嘴?”

“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制度不分辈份,只分你敢不敢提。”

“纪东山!牛逼!”

而后台管理员默默为这条制度打上了一个标签:

“代际和解·第一篇章”

陈鹏飞站在远处,看着这条上线的制度流程图,一言不发。

林璐璐问:“你是不是有点感慨?”

陈鹏飞摇头:“不是感慨,是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让他们写,让他们吵,让他们被反对,让他们自己赢。”

“制度要真传下去,就不能是我们教会他们。”

“要是——他们自己在风里写出来的。”

青年制度试验开了个好头,火苗017成功点燃全局。

第二批青年草案同步上线,共22项。

而这一次,蜂窝平台决定放开权限,首次允许“跨村制度联合议案”——即,几个不同村的青年可以组成“制度共研小组”,联合提出、联合修改、联合跑测试。

一时间,蜂窝各地青年如同打通经脉,开启狂飙模式。

龙虎村的马小飞联合西川村的张昊提交:

《夜归路灯共修协议》

内容为:村头几处主路因电费过高常年不亮,申请将路灯维护转为“夜归青年轮值修护”,每晚值班,发现灯泡坏了自己买、自己换,村集体出材料,积分记账,年底兑换奖品或年货。

此提案被认为“离谱”。

可七天内,路灯修好6处,坏灯反馈14条,未值班的青年反倒觉得脸上挂不住,自发报名。

群众评论区点赞爆炸:

“他们嘴上玩世不恭,实际比谁都上道。”

“制度不就是让人心服口服的吗?现在我信了。”

蜂窝制度官方评论区也首次挂出“青年专属口号”:

“不等安排,不怕失败,不讲废话——我们写规矩。”

但凡有点权威意识的老一辈,看了这句话都牙痒痒:

“你们写规矩?规矩能乱写?”

“哪来那么大权?”

于是,反扑开始。

几个保守节点村,发动部分干部集体联名上书:

“青年制度不稳定、无规范、不可控,已出现边缘议题泛化风险。”

“比如,有村提出《村头露营棚摊议价机制》,完全是浪费制度资源!”

“再比如,《村猫日常投喂公议表》一事,简直侮辱制度神圣性。”

面对这些“荒诞草案”,上头部分观察员也开始担心:

“是不是制度试验偏离主线了?”

“青年是不是在‘制度娱乐化’?”

听闻此事,蜂窝内部也炸了锅。

张玉英当场拍桌子:“笑话!你们才是真娱乐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