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87章 跨平台对话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第87章 跨平台对话

作者:子曰星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2 01:39:30 来源:小说旗

蜂窝制度的横向链接越来越多。

制度之间的“对话”,逐渐从试点走向常态,从项目走向路径。

到五月中旬,蜂窝平台已自动识别出47条“制度互转路径”:

有的制度从东川迁移至西岭,被重新修订、简化后落地生效;

有的制度原本针对村内共议,后来被扩展为村企协商范本;

还有一条“特例路径”,来自龙虎村——

他们将自己的一套“共田旱涝双价机制”,无偿提供给受灾频发的河西村,后者直接引入并标注为“异地制度复用示范”。

这个案例,被系统自动记录为:

【首条制度迁徙型演化路径】

【关键因素】:资源适配度高、执行成本相对低、互信基础稳固

【行为说明】:“当制度足够成熟,它不再是某一村的私产,而成为共用的生产工具。”

陈鹏飞看到这条记录时,沉默良久。

这不是制度的输出,而是文化的输出,是一种治理伦理的扩散:透明、协商、可修正、有尊严地参与。

……

也就在这段时间,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再次激起平台内部的警觉。

石岭村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内容是:

“你们所谓的‘平台共治’,只是一批人坐在手机前玩数据游戏,真正的村务,还是被几个人把控。”

这封信言辞激烈,语气带刺,却字字扎人。

不少参与者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真的陷入了“制度职业化”陷阱?是不是部分“议事代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普通村民的日常?

陈鹏飞没有删帖,而是干脆发起一次“制度体验行动”。

他给这次行动起名叫:

“还制度于地头”。

第一站,他选在了最早启动共建实验的“下营村”。

通知上写得很明确:凡参与该村制度设计者、代表、平台协调人,必须亲自去村里体验一整天——从工地签到、议事入会、流程上墙、失败补报,全流程无代办、无简化。

当日共计38人参与,3人中午退出,剩下35人坚持到结束。

晚上八点,他们坐在村头麦秆堆上复盘,很多人发言的第一句话就是:

“原来我们写的制度,在地头是这么跑的。”

“原来‘误工一分钟’,真的能让一个数据卡整天。”

“原来老百姓愿意拍桌子,不是要闹,是因为你不听他说。”

陈鹏飞没说一句话。

只是把那张当晚议事流程图拍下来,贴到蜂窝平台首页,标题就叫——

“制度归地·001号记录图”

下面附一句话:

“制度不是写出来给人看的,是走出来让人信的。”

……

从那天起,“归地机制”成为蜂窝制度运行的第六项原则。

前五项是:

1.协商优先

2.轨迹完整

3.失败记录

4.自愈触发

5.多轨共议

而第六项,是:

6.归地检验:凡制度运转满三月,必须进行一次“原地体验”,确保制度真实运行于生活本身。

平台设立“制度归地指数”,以参与实操次数、村民真实反馈、流程可行性为评分维度。

所有评分高于90的制度,自动入选“蜂窝共享机制库”。

不是示范、不是典型,而是一个基础底层“制度图书馆”,供所有新村点“借阅”“移植”“改写”。

这就是蜂窝要走的下一步:

不是再出样板,而是提供制度素材。

……

到了六月,中央政研院一个青年项目组提出,想用蜂窝平台做一次国家级别的“协商模拟训练实验”。

他们的设想很简单:

不再让年轻公务员只看书、背法规,而是让他们直接走进村庄,看一套制度怎么从争吵中生出来、从失败里站起来、从一次又一次修补中长出未来。

陈鹏飞答应了。

但加了一句话:“不要来指导,请来体验。”

项目启动后,第一批二十位青年学员住进马驿村,每天参加共议会,每周提交“制度体验报告”。

其中一位叫邓凯的年轻人,在体验第五天的笔记里写下:

“以前我以为治理是制定规则,现在我知道,治理是陪着别人把规矩活出来。”

“我们不是来告诉农民要什么制度,而是来听他们如何决定制度。”

“而最好的制度,不是大家都说好,而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哪块不满意,还能提出来。”

这个笔记最后,被陈鹏飞亲自转发到平台首页。

他附上一句评语:

“我们不是在教治理,是在活出治理。”

蜂窝制度,从此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

制度不只是行为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载体。

这是一种底层发生、自我生成、持续演化的社会能量,正在田地里、村口、共议桌上,一寸一寸,把那根从来被看不见的“治理神经”,拉回每个人的手中。

而陈家村,还只是起点。初十,陈家村的雪还没化,县农业局的车就开进了村。

这一次,不是下乡调研,也不是慰问走访,而是正式带来一个消息——

“市里决定推行农产品电商试点,陈家村是首选试点村之一。”

消息一出,整个村子炸了锅。

“咱村也能上网卖东西了?”

“蜂蜜、罐头、干果,还有咱山上的药材,是不是都能卖到外省去?”

更有眼尖的年轻人激动得直跳:“我在城里打工那阵子,见人家卖农产品一晚上赚几十万,那可是啥都不用种,光靠直播带货!咱有货、有制度、有工分分账,谁还能比咱干得明白?”

陈鹏飞没说话,只点了点头,然后一句话定调:

“这个机会,是对咱村三年制度的检验,也是咱村的第一场——对外打脸战。”

……

五天内,陈家村成立了“蜂窝货品专班”。

蜂蜜、香菇罐头、枣泥糕、野山药干、银杏叶茶……产品线列了满满一墙,全部按制度路径挂账,追溯到生产点、劳工班、贴签人。

张玉英带人做品质复核,吴凡牵头建直播间。

第一天试播,点进来三十多人,第二天涨到五百,第五天,平台后台忽然推来一条通知:

“陈家村蜂窝商品体系——进入全市优选频道。”

后台系统点赞数、评论数飙升。

评论区炸开锅:

“原来农村也能这么干净利落地卖货?”

“这分账表都能挂上墙,买得放心!”

“主播居然不是美女小鲜肉,是村民本人?太真实了!”

最猛的一条评论直接冲上热榜:“我就问一句——咱们县里那几个年年收补贴的示范村,看见没?人家靠的是规矩,不是宣传。”

……

第一个月,陈家村蜂窝电商收入破了二十万。

这是个啥概念?是去年整个村小型集体项目一年的营收总和!

更关键的是,这一笔笔订单,全部依制度入账。

系统一公开,不少村干部瞪大眼睛:

“这、这都能这么干?!”

“我们村搞电商好几年,一到分钱就撕破脸,人家倒好——直接用制度划分、责任卡签字、过程留痕,居然连怨言都没几句?”

更有人酸酸地问:“那制度万一出了问题咋办?你们这又不是企业法务,有法可依?”

张浩当场把蜂窝平台挂账截图甩了出去:

【失败机制已备案、历史争议有记录、最新制度版本号为3.1,已通过共议会第二轮复核】

“我们不靠盖章靠共识,不靠法务靠修复。”

“我们制度哪怕错一百次,也能改回来,但你们的制度连一次错的勇气都不敢有!”

现场哗然。

这是装的第一波逼。

……

第二波打脸,来得更直接。

市里另一个“示范村”——柳塘村,原本被认为是农村治理样板,结果这次也推了电商试点。

第一批上线的是“山泉蜂蜜”。

结果被网友一眼识破:

“你家蜂蜜颜色这么浅,是不是兑水了?”

“这标签写的三无,厂家在哪儿?责任人是谁?”

“分账比例是多少?给农民的是不是打工价?”

三天后,柳塘村商品全部下架,市里电商办公室通报批评,理由是:“供应链不清、责任卡缺失、价格与产能脱节。”

而与此同时,陈家村的蜂蜜直播卖到脱销,系统自动生成标签:“信任度优先供应村”。

新闻一出,市农业局长亲自点赞,并附言:

“同样是卖蜂蜜,一个靠广告,一个靠制度。差的不是蜜,是规矩。”

柳塘村气得发声反驳:“你们蜂窝也就火一阵,等人多了你们制度就崩!”

陈鹏飞只回了一句话:

“我们制度不是靠人少能维持,是因为人多才必须维持。”

第三波评论潮直接把柳塘村打成“失信试点”。

这一波,又是明晃晃的一次“制度打脸”。

……

接下来,陈家村继续扩张产业。

他们拉起“制度共营联盟”,带着周边七个村,一起做统一包装、共用分账平台、标准化直播脚本。

联盟取名——“山河蜂巢”。

不是商标,是制度互认体系。

每个产品贴标前,必须通过三轮审议:

1.本村制度追溯可查

2.分账比例公示

3.商品流程平台可视化

制度没挂上墙的,坚决不收。

一时间,县里都在传:“陈家村这是玩真的,不靠专家,不看文件,一条制度能换成真金白银。”

有干部私下嘀咕:“这个蜂窝,怕不是想干掉咱这些老套路?”

也有群众笑:“怕啥?谁让你们连个账都不敢贴墙呢!”

而蜂窝联盟第二个月,收入突破六十万。

陈鹏飞开了一次简单的会议,没表功、没请专家,就说了一句:

“如果这三年走出的路,真的能变成钱,那就说明我们干的是对的。”

……

而此时的他,并没有满足。

他盯上了下一步——“制度信用金融计划”。

简单说:用制度信用,换取金融贷款,真正让制度成为资产。

若能成功,蜂窝制度将彻底从“协商规则”跃升为“信用工具”。

那一天,陈鹏飞对张浩说:

“我们下一步,不是做制度的试验者,而要做制度的持证人。”

张浩挑眉:“你想干嘛?”

陈鹏飞答得很慢:

“我要让银行也承认我们的账。”张浩一听这话,眉头一皱:“你是说,让银行看咱村贴墙的账,就像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一样?”

陈鹏飞点头:“不止要看得懂,还得看得上、愿意投、敢放贷。”

张浩哼了一声:“你这口气不小,银行是政府开的,他们认的只有盖章材料和抵押物,咱这点蜂蜜罐头、共议记录,算个啥?”

陈鹏飞没争辩,只是掏出一张打印好的纸,递给张浩。

那是一张“制度信用等级评估表”,由蜂窝平台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制度运行年限

?成员村议事频率

?分账公开透明度

?失败修复机制是否有效触发

?村民满意度调研结果

?外部合作订单履约率

张浩看完了半分钟,低声说了一句:“你这是想把制度‘量化’,拿去当抵押品。”

陈鹏飞淡淡一笑:“不叫抵押,叫‘行为信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