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62章 金字牌子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第62章 金字牌子

作者:子曰星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0 07:19:17 来源:小说旗

回到村里的第二天早晨,厂区的广播照常响起,和往日不同的是,这次是陈支书亲自录的广播:

“各位乡亲,大家听好——咱‘蜜果牌’罐头和蜂蜜,在市里超市卖光了!超市经理打电话,说顾客都在问还有没有下一批。说白了,咱现在不是发愁卖不掉,而是怕做得不够快,不够稳,不够好。”

“从今天起,全村进入‘春季加产期’。各工段听安排,质量照旧,节奏提升,该提工分的提,该设奖金的设,咱不怕加班加点,就怕干出次货,砸了咱这块金字牌子!”

广播一落音,整个村立马活了。

罐头厂女工们自发提前半小时到岗,蜂场那边也提前安排了巡视人员,确保蜂群状态良好。连陈奶奶都一大早在祠堂门口支起了茶炉,说是给干活的人烫杯热茶解解乏。

陈鹏飞站在厂区门口,望着一拨拨进厂的工人,有的打着哈欠,有的嘴里叼着馍,有的扛着果筐边走边聊,却都带着一种踏实的劲。

“哥,今天咱分两线走。”陈东过来递上一张表,“你盯新装那条半自动线,我和璐璐一起负责老线出货包装。”

陈鹏飞点头:“记得重点看出料口的温度曲线,新设备我昨天调试过,但你们再试跑一遍,不能让蜜糖粘瓶底。”

“明白!”陈东应声而去。

新线启动后,整个厂区的节奏仿佛换了一种呼吸法。

蜂蜜线每小时灌装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罐头线的贴标速度也明显提升,女工们动作熟练、分工明确,站在远处看就像一台庞大而有序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在有节奏地转动。

这天中午,镇长带着两位农业署的干部来视察。

“这气象,比咱镇上那几个小企业都强。”镇长看着一瓶瓶整齐排列、正待装箱的罐头,“你们这,是把村子办成厂了。”

“我们不是厂。”陈鹏飞笑着说,“我们是村庄企业,牌子归村,钱也归村。”

一位农业署的干部忍不住问:“你们真的打算这样一直自己干?不引入外资、不承包、不挂靠?”

陈鹏飞答得很干脆:“是。我们不是不需要合作,但前提是主体得是村,核心得是咱自己人。”

“我们不是要当大老板,我们只是想把村庄办好,让咱们的果子、蜜和人,都能有点值钱的模样。”

这话不豪迈,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那天镇长回去后,亲自打电话给县里:“陈家村,不能光算试点了,得升为农村集体经济自主经营示范村。”

消息还没公布,陈家村的人已经在各自岗位上干得热火朝天。

芳兰重新制定了《春季生产标准手册》,包括新罐头的甜度测量、瓶口清洁、出货顺序等全流程规范。她还提出,凡是连续三批零返工的女工,可自动成为带班工头,年底评为“质量之星”。

林璐璐则搭建了“蜜果小站”小程序,整合订单、工时、奖励数据和顾客反馈,方便村民查阅与厂务透明化。

不出一个月,系统上线,工人们用村里的平板电脑刷工卡、签确认、看自己的数据。年轻人一目了然,年纪大的也能在墙上张贴的大字流程表里看懂自己的名字。

“你看,我今天上了五小时班,还有一笔奖励分。”

“我这瓶蜜,编号上有我名字,下回谁吃到,说不定能留言表扬我。”

一时间,整个陈家村不再只是干活的村,而是真正变成了一种正在运行的“小社会”:有生产,有分工,有机制,有激励,也有目标。

而这个“目标”,很快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五月初,省农业厅联合商务厅推出“百村百品”评选活动,旨在从全省范围内遴选出一百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品牌,通过平台引流、资源倾斜、资金补贴重点扶持。

名额有限,报名激烈。

镇里开会讨论时,农业办主任第一个开口:“蜜果牌必须报上去,哪怕咱镇只报一个,也得是陈家村。”

于是,一封由镇里推荐、陈家村申报的详细材料汇总寄往省城。

材料里除了产品数据、品牌故事、媒体报道,还有一页页村民签名的支持信:

“我是陈家村村民王大庆,参与罐头生产82天,愿为村品牌作证。”

“我是陈奶奶,今年72岁,我贴了一百多瓶标签,没歪过一次。”

“我是林璐璐,返乡青年,我不想去城市打工,我想让村子也能有电脑、有系统、有未来。”

这些文字,写得不华丽,却一笔一划,落在人心。

最终,陈家村“蜜果牌”,在数百个申报单位中成功入选,成为全省“百村百品”重点帮扶项目。

评选结果刚公布,镇里就开车送来了匾额和证书,还有一张5万元的专项资金拨付单。

陈支书看着那张金灿灿的匾额,沉默了半天才说:“这块匾,咱挂在厂区门口,不是图威风,是告诉后来人——这路,是能走通的。”

村里人听说消息后,自发在厂区摆了长桌,炒菜、煮饭、蒸馍、端茶,像过年一样热闹。

陈鹏飞站在厂门口,看着挂上去的“百村百品”牌匾,心里却没那么轻松。

他知道,这一块牌子,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起点。

真正的挑战,是下一步——

他们不再是“谁都不认识的小村”,而是“被点了名的代表”。

未来的每一步,都要走得稳、走得准、走得硬。

晚上,芳兰收拾完资料,回家前在厂区门口停了一下。

陈鹏飞还站在那,手里拿着当天的生产报表。

“还不回家?”

“想多看一眼。”他轻声说。

“你这人,得奖也不笑,熬夜也不说累。”

“我怕一高兴,就走偏了。”陈鹏飞笑了笑,“你不知道,这条路上最难的不是苦,是膨胀。”

“咱不能飘。”

芳兰点头:“咱得稳着来。”

风吹过厂房门口的那块牌匾,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那声音,就像是这个村子的心跳——

不快,但准;

不响,但稳;

不骄,但一刻也不曾停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