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65章 重要建议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第65章 重要建议

作者:子曰星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0 07:19:17 来源:小说旗

两周后,蜜果学院的第三期课程即将开课。

这一次,报名者从周边几个乡镇扩展到了外县,甚至有人特意从省城赶来。返乡创业者、合作社负责人、小镇青年来到陈家村,只为听听这个名声渐响的乡村学院,究竟能讲出什么不一样的内容。

“我不是来听成功学的,”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对工作人员说,“我只想看看一个村,怎么真的把罐头卖到超市里去了。”

课程还未开始,村子就沸腾了。

为方便外来学员住宿,陈鹏飞腾出村东几间空置民房,布置成简易宿舍,还召集青年志愿组专门成立“接待协调小组”,帮助来访者登记、安排住宿、组织参观。

芳兰提议:“每位学员来之前,我们先发一份问卷,了解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课程设置才有针对性。”

“咱不是摆样子,是教实操。”

林璐璐则更新了“蜜果学院”小程序,增加“在线笔记”“学员反馈”“课程回放”等功能,方便学员学习,也便于学院内部优化管理。

课程开始前一晚,陈鹏飞站在老粮仓讲堂门前,看着那块他亲手刷白的门板,心中百感交集。

他记得一年多前,这地方还堆满了杂草和空麻袋,如今却成了一个个青年人眼里“希望”的地方。

他没有沉浸太久,而是转身回了厂区办公室,把第二天的讲义又过了一遍。

这节课他要亲自讲,内容是——“从合作社到品牌运作,村庄如何建立信任体系。”

课名不长,但背后的故事却写了整整十二页。

次日清晨,村头锣鼓敲响,第三期课程正式开始。

讲堂里坐满了人,有穿西装的,也有穿布鞋的,有年轻姑娘,也有鬓发斑白的老大爷。

但每个人眼神都一样——专注、好奇,甚至带着一点不敢相信。

陈鹏飞走上讲台,没有先介绍自己,而是放出一张照片。

那是一张半年前拍的老厂照片,罐头堆在老祠堂的板凳上,一边是熬糖水的大锅,一边是蹲着贴标的老奶奶。

“这,是我们一开始的样子。”

全场鸦雀无声。

“我们没资本、没设计师、没策划,也没写过什么品牌战略。但我们有一群人,一张张写工分的纸,一口口真材实料的果子,还有一个信——我们能做出来。”

“蜜果牌不是先注册商标,是先做出一批罐头让大家吃,再回头去想要不要有个名字。”

“我们的销售不是找代理,是有人吃过以后说‘这个味儿和我小时候吃的一样’。我们才知道,那不是配方,是乡愁。”

“我们合作社的第一份分账表,是用铅笔一笔笔写的,贴在祠堂墙上。分账那天,老陈头笑得嘴都合不上,说:‘我靠削果子赚了三百块!’”

他讲得慢,声音不大,却字字落在每个人心上。

“你们想知道我们靠什么把村庄变成企业?不是靠热情,是靠信任系统。”

“合作社公示每一笔工分;每一罐罐头贴谁封装的标签;每一次错误追溯到岗;每一笔订单都能找到负责人的编号。”

“我们不靠谁的信誉,我们靠自己的规矩。”

一位外地学员举手:“你们怎么保证人不会犯错?”

“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陈鹏飞坦然回答,“但我们能保证,犯了错会承认、会调整、会赔偿,然后下次不再犯。”

“因为我们不是一家公司,我们是一群有血有肉、有脸面的村民。这个品牌,是绑着大家名字的。”

讲到最后,他放出一张照片:蜂蜜瓶上贴着“第7批次·王小芳封装”,下面还有王小芳的签名章。

他望向全场:

“你们说——这样的罐头,谁敢做虚?”

掌声爆发,全场人站了起来。

课后,有人悄悄跑来问他:“你们真的愿意把这套经验无偿教出去?”

陈鹏飞只说了一句:“你用得上,它才叫经验;你做得起,它才叫希望。”

那天下午,讲堂门口排起了长队,不是为了签名,是为了申请下一期实训。

有农民工带着儿子来:“我儿子刚学做电商,你们要是能讲点线上运营的课,我们俩都来听。”

有小镇青年说:“我打算开一家果脯厂,但不会管理团队,想来蜜果牌实习一个月行不行?”

陈鹏飞当场回:“行,不收钱。但你要跟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天、学一天。”

芳兰在一旁笑道:“陈厂长这个学院啊,说实话没几个书本,但谁来都能带点东西回去。”

村里人也越发觉得:这“蜜果学院”不是个摆设,而是陈家村最硬气的“第二厂房”。

一个出产品,一个出人。

而在这一进一出的交替之间,陈家村的影响力已悄然走出村口,走进了县里、省里,甚至被几个农业新媒体平台称为“乡村运营典范”。

五月底,市农业局授予蜜果学院“市级农村人才实训基地”称号,并配套下拨一笔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场地优化、设备提升和教学资料制作。

但陈鹏飞没有急着扩建。

他说:“房子大没用,系统没跑顺、课程没落地、讲师还在摸索,那叫空架子。”

他坚持:“宁可先讲一门课讲精,也不搞十门课唬人。”

那段时间,他每天清晨去老粮仓转一圈,看黑板有没有擦干净、桌椅有没有摆齐、教材有没有更新,然后再回厂里跑一圈,确认订单和质量。

有人打趣:“你这哪是厂长啊,是校长兼后勤。”

他笑答:“校长是芳兰,我是看门的。”

时间悄悄过去,六月的第一天,蜜果学院迎来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毕业学员”——

他来自邻县,叫张浩,返乡三年,搞合作社失败两次,背债一万五。

在蜜果学院上了三期课后,他决定重启自己的罐头项目,用的正是“蜜果牌”模式:小型合作社、标签追溯、微信接单、村民分账。

他打电话来报喜:“陈哥,我第一批货卖出去了,十箱,村里人第一次拿工分不是靠打零工。”

那一晚,陈鹏飞在祠堂挂出了一块木牌——

“蜜果学院第一届成果展示:张浩合作社·罐头上线。”

村民围着看,谁都不说话,但每个人眼里都有光。

芳兰站在他身边,轻声问:“你说,咱这是不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陈鹏飞望着木牌,缓缓答:

“不光是种下了,已经有人带走了。”

“这村,从前是干出来的;以后,还得靠教出去。”

讲堂灯光亮着,厂区机械轰鸣,村道旁栽下的蜜果树刚刚抽芽。

这一年,陈家村不只出了产品,也出了思路,出了人,也出了路。

一条真正的乡村之路。

不是仰望城市的复制品,不是靠政策捧起的样板,而是自己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真实、具体、滚烫的乡村希望。

一个星期后,张浩带着他合作社的两名骨干亲自回到陈家村。

他提了三箱罐头样品,一进村就笑呵呵地对陈鹏飞说:“陈哥,这是我们自己封的第一批货,用的是咱在学院学的全流程,还请您验验货。”

陈鹏飞没急着接,而是招呼他进厂,领着他走进检测间。工作人员戴好手套、口罩,一瓶瓶拆开检查封口密闭度、糖分比、标签位置、瓶体洁净度等细节。

整整半个小时,陈鹏飞都没有说话。

等所有数据汇总完毕,他才点点头:“七十分,能卖,但还不够让人记住。”

张浩微怔,接着点头:“您说得对。前头这一步好走,越往后,越得细。”

陈鹏飞望着他,笑了:“你能自己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比大多数人强。”

“但你得明白,乡村品牌最难不是启动,是守得住‘真’,守得住‘稳’,守得住人心。”

张浩沉默了一会,认真道:“我们想继续学。村里还派了两个小伙子下来,他们也想报名学院下一期课程。”

陈鹏飞点头,回头对芳兰说:“安排他们进‘深造班’,贴标、灌装、客户回访流程一个不少。”

芳兰答应得利落:“晚上住祠堂边的宿舍,吃饭在厂食堂。既然来了,就按自家人培养。”

陈鹏飞又拍了拍张浩的肩膀:“你只要真想干,我们一定不藏一手。咱村不是想做第一,而是想做第一个肯教的。”

张浩红了眼圈:“陈哥,真的谢谢你。我老婆说,她从来没想过还能在农村听上课、学手艺、还不收学费。”

陈鹏飞摇摇头:“我们收的,不是钱,是承诺。”

“你要敢带着你那村真干,我们不怕累,也不怕教。”

那天晚上,陈家村开了个小型的欢迎会。

并不铺张,饭桌上是大锅菜、热米饭和几个咸菜碟子,张浩和两个同伴坐在最边上,拘谨得很。

芳兰端了碗热汤给他们:“吃饱了才有劲听课,咱这儿不讲客套,讲的是实在。”

林璐璐笑着补充:“还有一点,这儿谁都能提建议,不管你是来一天还是三期。”

吃饭时,陈支书讲起了陈家村最早那年如何动员人削果子熬糖水,说到动情处,还拍了桌子:“那时候,一天干十几个小时都没人叫苦;你要问为啥,那时候我们谁都知道:这事成了,咱村才有个脸面。”

饭桌上沉默了一下,张浩忽然开口:“支书,我能不能问一句……你们哪一步最想放弃?”

陈支书笑了:“放弃的念头不是没有。那会儿省里第一次不点名,镇里也犹豫,我们卖出去的货又被退回来一批。我那时候就在想,是不是我们把这村子带错方向了。”

“可后来,我站在祠堂前,看见几个年轻人在贴标签,孩子在门口跑,老人坐在火盆边剪果皮,我就明白了——只要这村子还动着,就没有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