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68章 岔路口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第68章 岔路口

作者:子曰星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0 07:19:17 来源:小说旗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那个最古老的问题:

“我们还行不行?”

陈家村的回答是:

“只要不放弃,我们就一定行。”

秋风起,陈家村的夜渐渐凉了下来。

院子里的梧桐开始落叶,蜜果厂的夜班灯仍然亮着。女工们戴着头巾,在流水线前专注地贴着标签,一瓶瓶橘子罐头整齐码入纸箱,准备送往北方的连锁超市。

这是他们第一次完成来自三省八市的联合订单,总数量一万瓶。对于市里或许不算什么,但对陈家村来说,这一万瓶里,压着的是二十个复制村的试炼线。

“我们代工,但每个罐头都贴着他们村的名字。”芳兰边检查边说,“不能出事,一瓶都不能。”

陈鹏飞站在仓库门口,望着纸箱上那些新名字:杨湾、双溪、老马庄……每一个都不是陈家村,却都用了他们的制度,他们的流程,他们的规则。

“这些名字,才是我们种下的第一批林子。”他说。

这批“代工式托育订单”正是蜜果复制计划的第二阶段内容。

第一阶段是“复制制度”,第二阶段就是“托管运营”——新村暂时无法自主完成全流程,就由陈家村代加工,但每瓶罐头都落他们的村名,由他们负责售后,由他们独立承担收益与风险。

“我们是品牌协助者,但不替他们扛责任。”陈鹏飞一锤定音,“走得动的村,才配叫牌子。”

……

与此同时,蜜果学院第六期课程如期举行。

但这一次,陈鹏飞没有安排课堂,而是带学员上山。

清晨五点,他和三十多位学员沿着山路一路上行,直到村后那块老林地。

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山林里还有薄雾。

他站在高地上,望着脚下这片已经起变化的山坡:半年前,这里荒草丛生,如今已经修出一条蜿蜒小路,旁边立着几块木牌子,写着“蜜果示范种植园”“蜂箱配套林”“村民共育田”。

“这是我们的第三条路。”陈鹏飞回头看着众人。

“我们不是只有罐头和蜂蜜。我们是整个村落共同体的系统重构。”

“你们看到这些果树,是去年栽的;这些蜂箱,是今年新配的;这些路径,是村民主动修的。我们要的,不只是产品标准化,还要生活场景系统化。”

“你们的村回去,也要这样干:别只盯着能卖的钱货,更要看到背后的协作方式。”

陈鹏飞的声音在山林间回荡,学员们一时间都沉默了。

“我们过去总想着卖产品、搞产业,殊不知真正能让村走下去的,是人和人之间还能不能信、能不能帮、能不能一起干。”

他指了指一旁的果林:“这些果子是十几户人家一起认种的。谁家空闲多,谁就多出点劳;年底按产量分红、按管理绩效结账。这不是‘企业承包’,这是共建共育。”

“我们叫它‘共田制’。”

一名来自陕北的年轻村支书举手问:“那要是有人耍赖,少干多拿呢?”

“制度不怕赖,怕你不设规。”陈鹏飞回答得干脆,“我们不是喊口号,而是白纸黑字,地块认领时签协议。干多干少,现场贴公示。谁干了啥、啥时候干的,全写在本子上,一季度一次核对签名。”

“这玩意,说简单是简单,说难也难。就看你敢不敢开这个头。”

一位中年村干部点头:“我们村之前也搞过共耕田,但到最后没人管、没人算,干着干着就散了。”

“那是你没算细,也没让人看到回头的账。”陈鹏飞语气温和,却直指要害,“制度不怕复杂,怕你躲懒、怕你含糊。你敢把第一笔账算清了,第二笔就有人愿意投。”

一行人继续往山上走,走到半山腰,一片平台上立着一间不起眼的小木屋。屋门口挂着一块木牌:

“村务共议室”

这是陈家村去年新建的实验室,不做行政办公,不设村干部办公桌,专门用于村民集体协商公共事务、合作项目、制度争议的空间。

屋内陈设简洁,只有一张圆桌和几条长凳,墙上钉着一块大木板,上面写着村内所有合作项目进度、参与人名单、责任人签字、近三月纠纷记录与处理方案。

芳兰走进屋内,轻声道:“我们村就是从这里慢慢把‘你我他’变成‘我们’。”

“我们不怕争,怕的是不说。”

“合作不是没分歧,而是有了矛盾,还有地方能坐下来吵、能谈拢、能落笔签。”

学员们纷纷围拢过来,盯着木板上那行红笔写下的记录:

【2024年10月8日】

项目:蜂蜜共销组返利机制修改讨论

争议方:王小芳(封装工组长)、陈福生(养蜂户代表)

分歧焦点:是否按季平均返利or按组绩效分配

结果:经协商,由共议小组建议采“按效优先,季补平衡”方案。双方签字。

签字时间:2024年10月10日

执行情况:已生效。

有人感叹:“我们村连吵架都上升不到‘机制’层面。”

陈鹏飞笑:“以前我们也都是私下打招呼、互相忍着,但后来发现,越忍越僵,越躲越散。要真想走合作路,就得立个地方,让大家能把话摊开说、把账当众过。”

“这一屋子,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它能定个规矩:只要愿意进屋坐下,就得认这个规则。”

……

从山上下来时,天已近正午。

村民早在祠堂前摆上几张大桌,做了丰盛的午饭招待学员们。炖鸡、油炸花生、清炒南瓜,还有一大锅新熬的蜜枣山芋汤,热气腾腾。

“我们吃饭也有制度。”张浩端着碗笑道,“合作小组轮流做饭,每次做菜的那户当‘责任户’,负责后厨清洁,饭后评分。一次没做好没关系,三次就要交一份改进报告。”

“连饭都这么讲究?”有人惊讶。

“不是饭讲究,是习惯讲究。”芳兰端着碗坐下,“你要连一起吃饭都吃不出规矩,以后还怎么一起干活、一起分钱?”

陈鹏飞坐在树下,默默看着这一切,忽然对身边的林璐璐说:

“你记得吧,最初我们讨论‘陈家村下一步往哪走’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能只做一间厂,我们得做一整套可以孵化村庄的‘系统’。”

林璐璐点头:“现在你做到了。”

“不,还没。”陈鹏飞看着远处的山,“我们才刚开始。”

“第一步,是让人信你能做罐头;第二步,是信你能教人做罐头;第三步,是信你这套系统能带出别的村,能带得动一群人。”

“但最后一步,是要让这套系统不再依赖我们,哪怕我们退场,它也能自然运行、继续复制、滚动下去。”

“我们不是做一村之事,我们要做一个方法论。”

……

傍晚,学员们聚集在学院大教室,开始最后一节课:《未来十年,村庄能靠什么活着?》

陈鹏飞站在讲台前,没有放幻灯片,也没有拿讲义。

“这节课,我不讲系统,不讲流程。”

“我想讲讲我们这一代人,怎么从‘别人施舍’的村庄,变成了‘能为别人赋能’的村庄。”

“我们靠的是什么?”

他顿了顿,然后一字一句地说:

“靠一瓶罐头的质量,靠一次分账的公平,靠一个规则能落地的场景,靠一个村民愿意签名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靠我们这一代人,终于不再觉得‘农村干不出东西’。”

“我们开始信自己了。信自己不是土,信自己不是笨,信自己不是只能等别人救。”

“而是信,哪怕再穷、再小、再不起眼的村,只要我们把人心聚住,把规则立稳,把事干实,我们就能走出去。”

讲到这儿,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台下却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那掌声不是热烈,而是深沉。

那是一群原本站在边缘、犹豫在田埂间的人,终于看见了方向,并意识到:

不是靠谁赏了一条路,而是自己,有能力去开一条。

讲座结束后,很多学员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三五成群坐在教室外的小院,谈着自己的村,谈着回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

有的说要马上组织“共议会”,把村里这两年总没理清的账摊开;

有的说要从今年秋收开始,启动第一批“共田试点”;

也有的打算召回本村的大学生,说:“以前我们招不回来,现在我们也能搭个平台了。”

夜深了,村里熄灯,但灯光还亮在许多人的心里。

那晚,陈鹏飞独自坐在老祠堂门前的石台阶上,看着远处那片刚翻过土、准备种蜜柚的小山地。

秋风吹动布幔,那面写着“蜜果学院”的旧旗帜猎猎作响。

他轻声说了一句,没人听见,但夜听见了:

“不怕慢,就怕不走。”

“这条路,只要我们不收手,它就永远在。”

第二天一早,陈鹏飞照常巡厂,走到贴标组时,王小芳正带着几个新学员练习封罐,一边贴一边喊着节奏:“标签对正、气泡拍平、名字落签——好,下一瓶!”

看到陈鹏飞来了,小芳抬头笑着:“厂长,这批新来的几个,手还行!”

陈鹏飞点头:“那就多练,别急着追速度,先把细节稳下来。”

他走到窗边,看着阳光洒在流水线上,那一排排罐头就像是田里新冒出的苗,排得整整齐齐,规矩中带着活气。

“我们现在做的,不是产品,是种子。”他喃喃一句,“每一瓶罐头、每一张标签、每一次培训,都是种子。”

“只要我们把种子种对了,迟早会长出他们自己的林子。”

这时,祠堂那边传来广播的声音,是林璐璐的声音:

“明天上午,‘百村共建’第二轮合作意向签署仪式将在蜜果广场举行,欢迎各位村民和学员参加,共同见证下一批走出去的村庄。”

陈鹏飞听着这段广播,忽然笑了。

不是那种轻松的笑,而是一种确认、一种踏实——

他们走的这条路,是真的开始长出分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