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73章 新的开始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第73章 新的开始

作者:子曰星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20 07:19:17 来源:小说旗

就在蜂窝平台宣布“第100个节点村——北岭村正式接入”的当天,一封匿名举报信,悄然送到了县里。

信中直指:陈家村“搞平台”“搞制度”,实则变相操控资源流向,甚至涉嫌“通过平台调度机制优先分配订单、调工劳力”,扰乱了区域内的正常农业供需秩序。

更狠的是——举报人还附带了一张平台后台的截图,上面赫然显示:陈家村在多个调度环节中处于“默认优先节点”,并曾在一起大米联供事件中,先于其他村获得信息。

“你们这是明着说‘去中心’,背地里还是你们先吃肉。”

县里派了个工作组,连夜赶到了陈家村。

陈鹏飞正从山上下来,满身泥点,迎面撞上穿着制服的调查员,神色不变,只淡淡一句:

“你们来得正好,村里缺人审核‘制度流程数据’。”

调查员怔了一下,笑:“你这口气,还挺硬?”

陈鹏飞看了他一眼:“这事如果属实,我坐实问题;不属实,我要平台上挂名道歉公告。咱们是搞制度的,不怕被查,就怕没人管。”

当天晚上,蜂窝平台临时召开协调会,龙虎村张玉英主持,直接开启“平台公信力自查机制”,将整个平台过往一年内所有涉及陈家村的制度节点、调工路径、分账方案,全数公示。

这操作,把举报人也给吓着了。

他原以为这帮搞制度的,会找关系、打招呼、托人捂事,结果人家是光明正大地把账本砸在桌上:“查。”

张浩当场在群里发了一句:“咱陈家村要真暗箱操作,我第一个跟他撇清关系;要是被人造谣抹黑,我第一个冲上去把这事烧成平台净化的祭火。”

平台气氛,一下子被点燃了。

县里工作组本来准备做一周的调查,结果三天就查完了——所有的数据、流程、节点操作全有记录,全程留痕,甚至连村与村之间的小额流转清单,都能查到时间戳和经办人签名。

调查报告最后结论是:“制度平台机制先进,过程透明,责任明晰,无实质违规。”

但这件事带来的后续效应,却远不止于此。

首先,平台决定把“默认优先节点”功能全面取消,改为“动态响应优先机制”——

谁提得早、谁准备得全、谁责任明确、谁配套到位,谁就优先。

这一下,彻底打破了“老村优先”的隐性惯例。

一时间,平台上“新村竞速”风潮兴起——

西川村的青年带着几位会计三天建账四轮分配模型;

岭北村专门跑去请陈家村退役老村干出山,教他们“制度共议全流程”;

甚至还有村直播组上线了“我们写制度的一天”,边写边请网友投票意见。

蜂窝平台短短一个月,注册活跃村务账号激增30%。

但与此同时,一股暗流也在滋长——

有人开始借“平台去中心化”之名,搞“村际小团体”,甚至有村私下定协议“只互相援助,不响应外村需求”。

“共建五组”里爆出第一次内部投诉:双溪村在调种环节中三次拒绝接单,却依旧保留平台奖励积分,涉嫌“空挂节点资格”。

风评开始两极分化。

有人在群里发言:

“别把制度当遮羞布,做事不公正,就是违规。”

“咱不是做模型,是过日子,不能搞名头主义。”

这时,一直没发声的陈鹏飞,在平台首页放了一张图:

图上只有一句话——

“制度不是你对我错,而是我们能不能一起承认有错。”

下方备注:将发起平台信用重构测试机制试运行,试点地区由西川与双溪两个争议村担任。

——谁愿意拿制度,来试一次“失信修复”,我们就一起建。

平台群一片沉寂。

良久,双溪村发来一条信息:

“我们愿意试,前提是试的时候别光盯着我们,让所有人都开始做一件事——定期公开‘制度修补记录’。”

“不是讲谁失败,而是讲我们都在怎么修。”

这话落地,全平台热度第一。

张玉英带头公布了龙虎村过去三个月“制度漏洞清单”:

?分账延迟7天,原因是村民家庭纠纷;

?调岗失败一次,原因是议会代表临时变更;

?合作社流转账单丢失一页,原因是村务员孩子生病误工。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失误,都是些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才让人真正明白:

制度,不是永远正确,而是不断自救。

蜂窝平台从这一刻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写制度”到“养制度”的时代。

每一条数据、每一次修复、每一项试错,都是这棵树的年轮。

而陈鹏飞那一晚,坐在祠堂灯下,写下一行话贴在制度墙上:

“把制度写进泥土里,不是供人仰望,是供人踩着走路的。”

他的背影,在灯光下被拉得很长很长。

这天夜里,陈家村的祠堂依旧亮着灯。

陈鹏飞盯着墙上的制度演化图,眉头微皱。

龙虎村、双溪村的“失信修复机制”试点刚刚推进不到一周,又一桩风波接踵而至——

西河村被曝在一次土地流转中,虚构议事过程,伪造签名,擅自更改合同条款,将原“共田五年租期”私改为“十年可续期”。

事发后,村中老党员实名举报。

蜂窝平台顿时炸开了锅。

“共田合同造假,这还了得?”

“谁来审查?我们还敢不敢信平台的合约模板了?”

“西河这不是制度试错,是玩明的——欺上瞒下、自我谋利!”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举报事件直接上了市里平台协调办的通报简报。

有人在背后搅局的迹象,愈发明显。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村级违规,是平台信用根基遭到挑战。”

陈鹏飞没开会,也没回群消息,只做了一件事:

亲自带队,进西河村。

这场“制度巡视”,是蜂窝平台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现场问责。

陈鹏飞一进村,就走到议事广场,在一块没拆掉的旧公告栏前停住。

那是一年前平台帮他们建的第一块共议公示板,如今却贴着一张泛黄模糊的打印纸,连边框都卷了起来。

他抬头看着,语气平静:

“制度贴在这儿,不是让你们用来应付的。”

村支书老刘低头不语。

村民们远远围着,不敢靠近,却又想听清他说了什么。

陈鹏飞看着那群人,一字一句道:

“咱不是来查账本的,也不是来问你谁签了谁没签。我只问一句:你们敢不敢,把这份合同拿出来,当众念一遍?”

“谁念出来,谁就负责。”

全场死寂。

半晌,一个中年女人拎着个蛇皮袋走出来,声音发抖:

“我念——我家那块地就签了这合同,但合同原稿不是这个版本。”

她从袋子里翻出原始复印件,上头明确写着:“五年租期,期满后另议。”

陈鹏飞接过纸,点头:“你愿意把这纸复印一份,交给平台存档吗?”

“愿意!”女人眼圈红了。

“那你就是这起纠纷的第一名制度见证人。”

接着,他环视全场,沉声开口:

“今天开始,蜂窝平台将建立**‘制度证人机制’**。”

“不是所有村民都要懂制度,但你得知道你签了什么,你有权复印、有权质疑、有权保留副本。”

“所有共议制度合同,必须由至少一位村民见证签名,独立备案一份进入平台‘村民私档库’。”

“谁敢动这些档案,谁就等着在平台上永久挂名。”

说完,他抬手撕下那张假公告,现场拍照上传平台首页:

“平台清退提醒:西河村暂停协作积分,制度评级降级,整改期三个月,期间不得接入调工调种流转。”

村支书老刘哆嗦了一下,刚想说话,被陈鹏飞盯住:

“别说你不知道,这就是你的制度试卷,交上来了——平台判不及格。”

这句话落地,全平台群震动。

“说清楚、讲白了、敢问责,这才像个平台!”

“陈家村不再当主持人,可关键时候,这板子还是他们敢打!”

“支持‘制度证人库’,我们村马上设!”

当晚,“制度证人机制”临时条例通过全体节点表决,五小时后上线。

而西河村,也成为蜂窝网络内第一批被“限权”但“仍可自救”的整改村。

他们的积分被冻结、交易权限暂停,但仍然可以提交“整改议程”。

陈鹏飞说得明白:“不是要把你们踢出去,是要让你们知道留下来要付出代价。”

这才是真正的“软惩罚”,制度层面的“社会性斥责”。

……

第三天早上,平台首页更新:

【制度证人机制试运行首日,已有17个村完成备案上传】

【龙虎村张玉英提议设立“村民签约培训周”获得高票通过】

【岭南片区8村组建‘制度自证互审团’,将试运行月度抽查】

平台评论区火热:

“咱不是搞个样子了,这是搞真格的。”

“谁再玩花活,等着全网曝光吧。”

“一个制度,能查、能改、能骂、能救,这就有了真生命。”

而此时,陈鹏飞站在老祠堂外,望着远处山头,心头却不是轻松。

他知道,这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