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 > 第121章 豆制品厂易主 厂子焕发活力

春雨顺着昌平县政府办公楼的红瓦屋檐滴落,何大清站在窗前,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窗框。他刚刚接到通知,吴家有人来访,这让他颇感意外。

“何县长,久仰大名。“推门而入的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子,一身笔挺的中山装,身后跟着略显拘谨的豆制品厂厂长吴天明。

何大清眼睛微眯,认出了来人是商业局的吴副局长,副厅级干部,这是四九城吴家的嫡系子弟。虽然体量与杨家没法比,但是能争得豆制品厂经营权绝不是白给的。于是何大清快步迎上前:“吴局长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寒暄过后,三人落座。何大清亲自斟茶,青瓷茶杯中碧绿的茶汤映出他若有所思的脸。他原以为吴家是为扩大原料渠道而来,却不想对方开口就让他吃了一惊。

“何县长,我们想请您接手豆制品厂。”吴副局长直截了当,手指在茶杯边缘轻轻摩挲。

何大清的手顿在半空,茶水差点洒出。他缓缓放下茶壶,脸上不露声色:“吴局长说笑了,昌平与豆制品厂素无瓜葛。”

吴天明苦笑一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叠文件:“何县长,这是厂里近半年的账目。”

何大清接过翻看,眉头渐渐皱起。账本上的数字触目惊心——利润率从去年的15%暴跌至不足3%,流动资金几近枯竭。

“原料成本占了大头。\"吴天明指着其中一栏,”自从失去街道供应基地后,我们从香江采购的成本高了四成,再加上运输损耗...虽然现在昌平县也给了我们一些原料,加上其他办法拿到的原料但也是杯水车薪,没有固定的供应源”

吴副局长接过话茬,声音低沉:“我们吴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下这个厂,本想作为家族产业经营。”他摇摇头,“没想到一个行政调整就让整个供应链断了。”

何大清不动声色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他心知肚明,当初街道办事处撤销合同背后,少不了杨家的运作。而后来他帮杨家联系的香江渠道,如今成了掐住吴家咽喉的利爪。

“为何选我?”何大清突然发问,目光如炬。

会议室一时寂静,只听得见雨水敲打窗户的声音。吴副局长与吴天明交换了一个眼神。

“三个原因。”吴副局长竖起手指,“其一,杨家没能解决的原料问题,您有渠道;其二,您在昌平根基深厚,区里不会阻拦;其三...”他顿了顿,“上面看重您。”

最后一句话让何大清瞳孔微缩。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掩饰内心的波动。吴家这是在暗示他们知道高层对他的赏识,这既是恭维也是威胁。

“容我考虑。”何大清放下茶杯,“这事还得问问杨家的意思。”

吴天明脸色一变,刚要说话被吴副局长拦住:“应该的。何县长处事周全,我们静候佳音。”

送走吴家二人,何大清站在窗前久久不动。雨水在玻璃上蜿蜒而下,如同他脑海中交织的思绪。豆制品厂确实是个金矿,但也是个烫手山芋。杨家把控着原料渠道,若贸然接手...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号码。

三天后,杨家给出了答复——同意。但何大清从对方生硬的语气中听出了咬牙切齿的恨意。

“杨处长,条件呢?”何大清握着话筒,嘴角含笑。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原料供应合同延续现有条款,工人安置不得引发骚乱,还有...”声音顿了顿,“年底前完成搬迁。”

何大清眼中精光一闪。搬迁?这正合他意。杨家这是想眼不见为净,却不知正中他下怀。

“成交。”

签约仪式在区政府的会议室举行。何大清注意到杨家派来的代表全程冷着脸,签字时钢笔几乎戳破纸张。而吴家人则如释重负,吴天明甚至偷偷抹了把汗。

一个月后,昌平工业园区东侧的空地上,打桩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何大清戴着安全帽站在工地边缘,看着设计图上“昌平豆制品有限公司”的烫金字样,满意地点点头。

“何县长,原厂98%的工人都愿意跟来。”新任厂长老周汇报,“就是家属楼还没完工,暂时安排在了园区宿舍。”

何大清拍拍他的肩:\"加班加点,两个月内必须让工人住进新房。另外,每周安排班车送他们回城探亲。\"

他转身走向停在旁边的吉普车,突然停下脚步:“对了,老周,新设备下周从d国海运到天津港,到时你带车去接一下”

老周难掩兴奋,“全自动化生产线啊,产能至少能翻三番!”

何大清笑了。他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厂房,仿佛已经看到一车车豆制品运往港口的情景。国内市场只是小头,他的目标是日本和东南亚。那里对高品质豆制品的需求,足以让这个濒死的工厂起死回生。

三个月后,第一集装箱的腐竹和素肉从天津港启航。与此同时,原厂区所在的街道突然变得冷清了许多。小卖部的老板娘嗑着瓜子对邻居抱怨:\"走了小两百号人,生意少了一半。\"

街角的税务所里,所长对着报表直挠头:\"这个季度的税收少了三成,上面问起来可怎么交代...\"

而在昌平,豆制品厂的工人住进了崭新的家属楼,孩子们转入了当地学校。每周一早晨,三辆大巴准时从厂区出发,载着回家探亲的工人们驶向城区。车上欢声笑语,与三个月前愁云惨淡的豆制品厂判若两地。

何大清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大巴驶离。桌上摆着最新财报——扭亏为盈,创汇二十万美元。电话铃响起,他拿起话筒,听到的是商业部领导的祝贺。

挂断电话,何大清望向墙上挂着自己写的那幅字:“激流勇进、为国为民”。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宣纸上,那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而在城区的某间办公室里,一份关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布局调整”的报告被重重摔在桌上。杨处长盯着窗外,手中的钢笔“啪”地断成两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