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 第119章 修建水利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第119章 修建水利

作者:辛西娅15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0 16:01:26 来源:小说旗

在旱灾来临前,修建水利工程是极为必要的防灾举措。

一方面是蓄水与引水,通过修建水库和池塘,在雨季时进行储水,以便在旱季能够及时调用;同时开凿沟渠,把河流、湖泊的水引入农田,保障农田的用水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节水和开发新水源,改进灌溉方式,以此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打深井的方式开发地下水源,利用地下水来缓解旱灾带来的用水压力。

其中,蓄水一事,至为关键。

三日后,王镜亲自带队选址。

她站在两山之间的谷地,手指轻轻抚过干燥的黏土层。

随后,王镜从袖中取出一个奇特的铜制器具,正是她从系统中兑换的U形管水准仪。她蹲下身,将仪器放在地上,调整着两端的铜管。

仪器中,水面微微晃动的水面。

“这里地势高,黏土层厚,从此处到村庄,每百步落差仅三寸,水流自然而下,毫不费力,最适合建坝!”

“三日后开工,先清基,再夯土。”

随着她一声令下,开工那天,数千名庄户扛着锄头、铁锹从四面八方涌来。

官府承诺,凡是参与修水库的人,每日发放三斤土豆,工程完工后,还会额外再分三亩灌溉田。重赏之下,人们都踊跃响应,十分乐意参与。

王镜站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时刻指挥着,“清基要深,至少挖到硬土层!每夯一层土,必须洒水检验,不渗不漏才算合格!”

人群如蚁群般散开,开始挖掘坝基。王镜穿梭在工地各处,时而蹲下检查土层,时而指导工匠调整角度。

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双手握住木夯,高举,重落,木夯砸在黏土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周围的泥土肉眼可见地变得更加紧密。

过了一会儿,王镜的二十名亲兵扛着数百个鼓鼓囊囊的麻袋,排成一列来到工地中央。

人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

她清了清嗓子,宣布道:“此物名为水泥,掺入黏土中,可让坝体坚如磐石,水渗不透。”

人们不禁在心中嘀咕。

“我们祖祖辈辈筑坝都用石灰混黏土,从没听过什么水泥!”

“是啊,这灰不溜秋的东西,谁知道会不会反倒害了坝体?”

王镜不慌不忙,点头示意身旁侍卫赵虎。

赵虎会意,从腰间取下一把匕首,划开一个麻袋。灰白色的水泥粉末如细沙般流淌而出,他蹲下身,捧起一捧水泥,又抓了把旁边的黏土,在木板上混合起来。

赵虎一边示范,王镜一边解释:“三份黏土掺一份水泥,加水至能捏成团而不散。”

赵虎的手指灵活地揉捏着混合物,很快形成一个光滑的土块。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

“然后如常夯实。待其干透,便知分晓。”

赵虎将土块放在石板上,用木槌重重敲击数下。

人们半信半疑,但碍于王镜的威信,还是按照吩咐开始尝试。

王镜穿梭在人群中,不时纠正比例:“水加多了……灰放少了……”

正午时分,第一批掺了水泥的夯土已经初具规模。

年轻的工匠王小二趁人不备,偷偷用铁锹猛击新夯的坝体,只听“铛”的一声,铁锹被震得脱手飞出,而坝体上只留下一个白印。

王小二瞪大眼睛,捡起铁锹查看,发现锹口都卷了边。

“我的娘咧!这……这比石头还硬!”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

“神了!这比我们平时建的坝坚固十倍不止!”众人望着那新用的水泥,议论纷纷,都暗自揣测,这能让建筑牢固许多、如此神奇的材料,造价想必高昂。

事实也的确如此。系统商场里,水泥标价为一吨1000信仰值。王镜财力有限,仅兑换了10吨水泥,自然得省着用,只将其用在水库的关键部位。

坝体中央承受着水压,迎水面长期受水侵蚀,这些地方必须用水泥这种坚灰来保障稳固,至于其他部分,便仍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修筑。

下午的工作变得热火朝天。人们像发现了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按比例混合水泥。

日落时分,王镜正在检查新夯的坝体,忽听身后传来老石匠激动的声音:“王使君!请来看!”

老石匠拉着她来到一处试验坑前,坑中盛满了水。

“已经三个时辰了,一滴水都没渗下去!”

王镜蹲下身,手指划过坑壁,确实干燥如初。传统夯土此时早已渗水严重。

她抬头微笑:“这下从心底里信了?”

老石匠咧嘴一笑,抱拳道:“老汉有眼不识泰山,使君这水泥真乃神物!”

王镜笑而不答,却心中一暖。

这位朴实的劳动者或许不懂什么化学原理,但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材料。

此后,王镜依样在徐州各地修建水库池塘,赶在旱灾全面来临前备足应急用水。然而,光靠河水和雨水肯定不够,必须开发地下水。

一是水源稳定,河水会干,但地下水位下降较慢,旱灾时仍能取水;二是减少蒸发,井水在地下,不像池塘容易被太阳晒干;三是就近取水,农田、村庄附近打井,能够省去人们远距离运水的麻烦。

东汉虽然已经有了水井,但技术落后,效率不高。多是三到五米深的浅井,水量小,旱季容易干涸。

土井没支撑,挖深了会塌,砸伤人。用陶罐和绳子打水,提水费劲,一天也浇不了多少地。

王镜打算对现有水井加以改良。她计划将井打得更深,深度达到十米以上。为防止井壁塌方,准备用砖、石头砌壁,或者从系统商场兑换铸铁井圈,一节节放入井中。

提水效率也有待提升。她打算在辘轳上加装滑轮,这样便比单纯手拉绳子省力;还准备利用水桶搭配杠杆原理,使一人一天能提更多的水。改良后的深井,日常能供应50-100人的用水,还可浇灌10亩地。

如此一来,就算遭遇大旱之年,有地下水的支撑,也能减少很多人因灾饿死。

与此同时,徐州的春耕也与往年不同。在陶谦的支持下,王镜推行新法,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方法。

……

清晨,薄雾笼罩着彭城郊外的农田。老农陈禾扛着锄头走向自家田地,远远就看见田埂上站着几个人影。他们正围着一架奇怪的木制器械指指点点。

陈禾满心疑惑,加快脚步赶了过去,大声问道:“你们是何人?在我这田边做甚?”

那几人闻声转过头来,为首一人拱手道,“老丈莫要见怪,我等乃是王使君派来的农官,奉命在此指导农务。”

另一人笑着招呼道:“老丈来得正好。这是新制的翻车,用来提水灌溉的,比你们用戽斗省力多了。”

陈禾放下锄头,好奇地打量着这架从未见过的器械。

它由一个大木轮和许多小木斗组成,木轮两侧有支架固定,下方浸在水渠中。

一个农官开始摇动手柄,木轮缓缓转动,小木斗依次舀起渠水,转到高处时自动倾倒入旁边的水槽中。

陈禾瞪大了眼睛,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木轮,“这真是巧夺天工!老汉活了五十多年,从未见过这等好东西。”

为首农官点点头,“王使君已命工匠赶制百架,将分发到各乡。还有这筒车,可以自动引水上山田。”

他指向不远处另一架更大的器械,那是由多个竹筒连接而成的装置,随着水流自动旋转,将水提到高处。

陈禾的儿子陈穗也赶来了,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很快就学会了操作。父子俩在王镜指导下,将翻车架设在自家田边的水渠上,不一会儿,清澈的渠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入田中。

接下来,陈禾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捧着几颗红薯种块,满脸狐疑。

“大人,这红薯和土豆种子,当真如您所说那般耐旱高产?”

一个农官从同伴手中接过一个布包,他抖开布包,露出七八个拳头大小的红薯。

“这红薯原本在江东种植,一株便能结出许多,产量比粟米高出数倍,而且耐旱耐贫瘠。多亏江东王使君协理徐州事务,开恩将红薯种子引进徐州……”

陈穗凑过来,眼睛发亮:“爹,咱们试试吧!去年大旱,粟米收成不到三成,若真如大人所言……”

“你懂什么!”

陈禾瞪了儿子一眼,担忧写在脸上,“祖祖辈辈都种粟米,突然改种这稀奇玩意儿,万一……”

农官理解地拍拍老农的肩膀:“老丈的顾虑我明白。这样,你先划出半亩地试种,若收成不好,官府补偿你的损失。这也是王使君的新政。”

陈禾犹豫片刻,终于点头:“既然大人这么说,老汉就试试。”

正午时分,农官们没有回城,而是留在田里与农民们一起吃粗粮。饭后,他们召集附近几个村的农户,亲自示范新的灌溉方法。

农官卷起袖子,拿起锄头在田里划出一道浅沟,边做边说:“这是王使君传授的沟灌法。播种时按行距开沟,作物种在沟垄上。灌溉时,水从农渠流入沟中,缓慢下渗。”“直接放水淹没田地,水大半都晒干或者渗下去了。沟灌让水直接浸润作物的根,省水又有效。”

陈禾若有所思地点头:“大人说得在理。去年大旱,渠水不足,许多田只能浇一半……”

“还有这垄作法。”农官继续讲解,在另一块地上堆起高垄和低沟,“作物种在垄上,沟中蓄水。旱时,沟中水缓慢渗透;涝时,多余水排入沟中,避免烂根。”

农民们围成一圈,认真听着。有人开始模仿农官的动作,在自己田里试验起来。

日落西山,农官们才准备回城。

临走前,为首之人嘱咐陈禾:“明日我会派人送红薯和土豆种子来,还有覆草保墒的方法也要记住,播种后要在土表盖上秸秆或干草。若是出了差错,使君可是要怪罪的。”

陈禾恭敬地行礼,不由感叹:“王使君为民操劳至此,老汉感激不尽。”

接下来的日子,徐州各乡都出现了新气象。

翻车和筒车在田间转动,取代了传统的戽斗;红薯和土豆的嫩芽破土而出,与粟米苗并肩生长;沟灌和垄作法逐渐被更多农民接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