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 第136章 蜂窝煤炉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第136章 蜂窝煤炉

作者:辛西娅15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0 16:01:26 来源:小说旗

徐州彭城郊外的露天煤矿上,数百名工匠与劳役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寒风卷着煤灰在空中打着旋儿,却掩不住场地上蒸腾的热气。

几个赤膊的壮汉正抡着石锤,将废弃的煤渣砸成碎末;旁边老匠人推着石碾,把煤块碾成细粉。

混合着黏土、石灰的煤堆旁,几个妇人正用木耙反复搅拌,灰黑色的泥浆里掺着金黄的秸秆碎末。

监工老赵扯着嗓子喊:“加水要匀!太稀了不成型,太干了要裂缝!”

他弯腰抓起一把煤泥,在手里捏了捏,“对,就是这个软硬。”

场地另一侧,十几个工匠正在制作模具。年轻学徒用木棍在湿泥坯上捅出十二个孔洞,旁边有个老师傅,坐在陶轮前,熟练地做出带通风槽的底座。

最精巧的是铁匠铺里打制的铁模具,两个半圆铁筒合拢,内壁布满凸起的铁钉,倒扣过来就能在煤坯上扎出整齐的孔洞。

老匠人李三把煤泥塞进陶模,用力压实后倒扣在草席上。圆滚滚的煤坯带着蜂窝状的孔洞,被妇人孩子们搬到晒场排列。

有个总角小儿好奇地戳了戳未干的煤坯,立刻被母亲拍开手:“莫碰!要晒三天才能用呢!”

此时城内西市的官办煤铺前,早已排起长龙。

人们踮脚张望,对着新奇的煤炉和蜂窝煤啧啧称奇。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不可置信地发问:“这‘蜂窝煤’当真只要二十文一块?”

煤铺伙计笑答:‘老伯放心,凭户籍每户每月限购三十块,童叟无欺!”

他指着墙上告示,“铁炉五百钱一个,但陶土炉只要百文。您要嫌贵,还能用旧铁器来折价。”

忽然街口传来铜锣声,几个衙差推着独轮车走来,车上堆着用草绳捆好的蜂窝煤。

为首的班头喊道:“下邳煤栈新到的货!耐烧又好用,大伙快来瞧瞧嘞!”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给我再来两块!这蜂窝煤烧起来火力旺,家里做饭、取暖全靠它!”

“我要一个铁炉子!家里那旧炉子该换啦,听说配这蜂窝煤,能省不少事儿!”

……

寒冬腊月,往日里,穷苦人家只能烧些稻草、麦秆取暖,茅屋里烟雾缭绕,熏得人眼泪直流。可如今,家家户户门前都堆着几块蜂窝煤。

张老汉家的茅草屋里,新砌的土灶上架着一个陶土煤炉。

炉膛里的蜂窝煤正安静燃烧,火光从孔洞里钻出来,不冒烟,也不呛人。

小孙女阿草趴在炉边,把冻得通红的小手凑近炉壁,眼睛亮晶晶的:“大父,这火真暖和!”

老汉咧嘴一笑:“比烧稻草强多了!以前一烧柴,满屋子都是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现在好了……”

隔壁的李婶子也凑过来,手里捧着半块蜂窝煤,赞叹道:“这煤真耐烧,一块能烧大半天!我煮了一锅粥,火都没灭。听说官府还让咱们拿旧铁器换煤炉,我把锈锄头都拿去换了,省了百文钱呢!”

正说着,村口传来铜锣声。几个穿着皂衣的煤监带着简易煤炉和竹筒烟囱,正在给村民们讲解用法。

“各位乡亲,烧煤虽好,但切记通风!”

为首的煤监老周嗓门洪亮,手里举着一块蜂窝煤,“这煤烧起来没烟,可炭毒更厉害!夜里睡觉前,一定要把炉子搬到门外,或者开半扇窗!”

他让助手点燃煤炉,演示如何用砖块垫高炉底增加进气,又用竹筒做了个简易烟囱,引导烟雾排出屋外。

老周竖起一根手指,“记住了!煤炉不能放在密闭的屋子里,更不能在睡觉时烧着不管!前些日子下邳就有户人家,因为关窗烧煤,全家都中了炭毒,差点没救回来!”

村民们听得连连点头,有个老婆婆颤巍巍地问:“那要是煤烧完了,灰咋办?”

老周笑道:“煤灰别扔!和上黏土还能再团成煤坯,晒干了照样能烧!”

众人哄笑,纷纷议论起来。

“这蜂窝煤真是好东西,又耐烧又便宜!”

“是啊,往年冬天冻得手脚生疮,今年总算能过个暖冬了!”

“听说主君大人还让漕船运煤,咱们乡下也能买到了!”

夜幕降临,星星点点的火光从千家万户的窗户里透出来。

学堂里,孩子们围坐在大煤炉旁读书,不再冻得手指僵硬;祠堂中,老人们聚在一起烤火闲谈,不再担忧寒夜难熬;就连城郊的流民棚户区,也有了融融暖意。

这景象引起了文人雅士们的注意。

有名士听闻此事,特意前往官办煤铺一探究竟。见那蜂窝煤燃烧时火势均匀,无烟无味,不禁赞叹:“此物甚妙!”当即挥毫写下一首《咏蜂窝煤》:

“形如蜂房孔窍通,一团星火暖寒冬。

不似柴烟熏人目,却似阳春入室中。”

此诗一出,迅速在文人墨客间传诵。不少士族子弟,豪强富户也将目光看向了这几文钱的蜂窝煤。

官办煤铺见富户需求旺盛,便推出了“精制蜂窝煤”,以优质石煤为原料,掺入少量檀香粉,燃烧时清香淡雅,且耐烧时间更长。

更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煤炉旁放置铜制香薰球,炉暖香绕,满室如春。

这些精制蜂窝煤价格不菲,赚取的利润正好弥补了补贴平价蜂窝煤的银钱缺口,也算是取之于富,用之于贫了。

【叮——成功获得信仰值】

……

隆冬时节,州牧府的后院悄然立起了一座新筑的暖阁。

这暖阁不大,却极精巧。阁内不见炭盆,亦无熏笼,竟丝毫不觉寒意。

脚踩在地砖上,融融暖意自脚底传来,恰似踩在被日光晒了整整一日的青石板上。

这一切都得益于工匠们。他们依照王镜提供的地龙构造图,在暖阁地下砌就回转三折的烟道,以三座煤炉在外墙烧火,热气自下而上,满室皆暖。

这暖阁紧挨着书房,极为便利。王镜偶尔会召集官员幕僚到此商议要事。

这日,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热气自砖缝间缓缓透出,将整个屋子烘得暖融融的。

王镜斜倚在矮榻上,手持一把银剪,正细细修剪着一盆兰草的枯叶。

忽然,门帘一掀,郭嘉裹着一身寒气走了进来。

他一进门便被暖意激得打了个哆嗦,随即舒展眉目,笑道:“主公这里倒是神仙洞府,外头风雪交加,里头却暖如阳春。”

王镜头也不抬,仍旧专注于手中的兰草,“今年工匠的人手实在紧张,怕是抽不出空来了,等到来年再给你盘一座暖阁。”

“这暖阁有主公的人气才暖,嘉来沾沾光就好。”

郭嘉也不客气,径直走到王镜身边坐下,顺手解了外袍往旁边一丢,往她那边蹭了蹭,肩膀挨着肩膀。

王镜凝视着那盆兰草,目光专注。

郭嘉饶有兴致地看着她修剪枝叶的动作,缓缓道:“稀奇,主公什么时候也有摆弄花草的爱好了?”

王镜瞥了他一眼,笑道:“怎么?就许你们这些名士风流,不许我偷得浮生半日闲?”

她指尖的银剪轻轻一错,一片枯黄的兰叶无声飘落。

“其实修剪花草并非难事,该留的留,该去的去。”

郭嘉抿唇一笑,喟叹道:“主公您这哪是赏花,分明是在修剪……”他摇头轻笑,没有说完。

忽然抬眸,眼底泛着难得一见的认真:“那在主公心里,我是该留的,还是该去的呢?”

王镜放下银剪,慢条斯理地用帕子擦了擦手。

她上下打量着郭嘉,目光从他松散的发冠扫到半敞的衣襟,最后定格在他微微绷紧的下颌线上,淡淡道:“总爱往我暖阁里钻的浪荡子。”

郭嘉眼中的光彩肉眼可见地黯淡下去,再也撑不起嘴角那抹笑意,“原来在主公眼里,嘉也不过是……”

话音未落,王镜忽然倾身向前。

手指捧住郭嘉的脸,在他错愕的目光中,轻轻在他唇上啄了一下。

她贴着郭嘉的唇低语:“……是剪了会心疼的。”

她很快退回原处,留郭嘉微微发愣,指尖下意识抚了抚刚才被吻过的唇瓣,忽然低低笑出声来。

“主公的驭人之术,真是高明……不知道对多少人用过呢?可怜嘉一眼不见,陈元龙就对主公死心塌地了……”

郭嘉忽然欺身上前,轻声说道:“看来嘉要更努力些才好。”

王镜眼里闪过一丝惊诧,按住他的手。

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说出成何体统四个字。

她蹙眉道:“这青天白日的……”

“主公竟真的厌弃嘉了吗?”

不知何时,郭嘉的发带已经松散,青丝垂落间露出一截雪白的颈子。

他的声音带着蛊惑的哑:“从前……主公可不是这般说的……”

只见他忽然咬住她腰间玉带的流苏,湿漉漉的眼睛自下而上地望着她。

王镜哽了一下。

案上的兰草被震得簌簌作响,茶盏翻倒浸湿了奏折。

王镜瘫在榻上,若有所思。

“本来还想着……该请华神医来给你瞧瞧那副病秧子身子……现在看来,华佗可以告假了。”

郭嘉探出脑袋,“主公是心疼了?还是嫌弃嘉不够卖力?”说着又要往她身上蹭。

王镜弯腰掐住他下巴,“我看你精神得很,不如明日就启程去广陵,把盐铁的账目查了?”

“主公……嘉,突然觉得头好晕……”

“怕是旧疾复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