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 第152章 征辟人才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第152章 征辟人才

作者:辛西娅15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0 16:01:26 来源:小说旗

兴平二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迟缓。

待北海城的柳枝抽出嫩芽,驿道旁的积雪化尽,孔融才收到了朝廷的征辟诏书。

那日清晨,孔融正在书房校勘《春秋》,借着窗外透进的天光,他细细端详着这纸诏书。

诏书是主簿杨修亲笔所拟,字迹端方流畅,言及朝廷新拜司空王镜总领朝政,特召天下名士共扶汉室。

他的目光落在“王镜”二字上,心中微微一动。王镜此人,他早有耳闻,在旱蝗之灾时力挽狂澜,救济流民,乃仁善之辈。这样的人执掌朝政,汉室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他几乎没有多做思考,便决定三日后启程。行李中除了书箱,还有半袋谷种,那是他准备带给沿途流民的。

临行前夜,郡中僚属设宴相送,席间有人劝他三思,言及翊京局势未稳,不如暂留北海观望。

孔融闻言,只是淡淡一笑:“天子有所召,岂敢不应?若人人畏首畏尾,朝廷岂非空悬……”如今天下崩坏,礼乐不存,若连士人都不再尊奉汉室,这江山还能指望谁?

他饮尽杯中酒,心中却无半分醉意,反而愈发清醒。此行非为功名,只为尽臣子本分。若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助明主安定天下,使四海之民皆得如此安宁,便不负此生了。

……

与此同时,长江之上,一艘挂着彩帆的快船正破浪而行。船头立着一个身披锦袍、腰悬铜铃的年轻男子,正是横行江夏的锦帆贼甘宁。

“哈哈哈!朝廷竟也知道我甘兴霸的名号!”甘宁手里攥着那份征辟诏书,笑得张扬。他本是个豪侠性子,虽在江湖上闯出了些名声,但终究是个草莽,没想到今日竟能得朝廷征召,心中不免得意。

“大哥,这诏书不会是假的吧?”身旁的小喽啰挠头问道。

“放屁!”甘宁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这印信、这绢帛,哪一样不是官家之物?再说了,谁敢拿朝廷诏书来戏弄老子?”

他越想越兴奋,一脚踩在船舷上,望着北方,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听说王司空是个贤德之人,天子也在翊京,咱们这次去,说不定真能混个官当当!”

“大哥,咱们真要上岸当官啊?”手下人有些犹豫。

“废话!”甘宁大笑,“当贼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今朝廷看得起咱们,为何不去?再说了——”他拍了拍腰间的短刀,眼中闪过一丝锋芒,“若是不合我意,大不了再回来当我的锦帆贼!”

说罢,他大手一挥:“传令下去,收拾行装,三日后启程!咱们去翊京见见世面!”

手下人见他兴致高昂,也跟着欢呼起来。

甘宁站在船头,江风猎猎,吹动他的锦袍,铜铃叮当作响。他望着北方,心中豪情万丈——这天下,我甘兴霸也要闯一闯!

……

几日后,甘宁带着一帮轻薄少年踏入翊京,左瞅瞅右看看,眼睛都快不够用了。

“嚯!这翊京城,比江夏的码头气派多了!”甘宁仰头望着高耸的城墙,啧啧称奇。

他身后十几个少年郎更是东张西望,不时发出惊叹声。

街道上铺着平整的青石板,两侧楼阁飞檐斗拱,行人衣着光鲜,连巡城的兵卒都披着锃亮的铠甲。

甘宁低头瞅了瞅自己那身锦袍,在江上时,这身行头足以让商船闻风丧胆,可跟这翊京城的繁华一比,倒显得粗犷了些。

“老大,咱们真要在这地方当官?”一个扎着红头巾的少年凑过来,压低声音问道。

甘宁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废话!朝廷征召,还能有假?”

他掏出怀中的诏书晃了晃,“看见没,盖着大印呢!”

少年们顿时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将来要如何威风。甘宁却眯起眼睛,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池。他知道,这里不是长江,不是靠一把刀、一张弓就能横行的地方。

“你们几个,”他转身对随从们说,“先去找个客栈住下。记住,别惹事!”

见少年们露出不以为意的神色,他又补了一句,“谁要是给我惹麻烦,我就把他扔回江里喂鱼!”

打发走随从,甘宁独自向司空府走去。

司空府门前,两名侍卫见他携弓带箭,头插鸟羽,身佩铃铛,立刻横戟拦住去路。

“站住!何人胆敢擅闯司空府?”

甘宁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他慢条斯理地掏出诏书:“怎么,朝廷请我来的,还不让进?”

侍卫验过文书,确认无误后,这才引他入内。其中一人小声道:“将军请随我来,司空大人正在等候。”

甘宁在引路小吏的带领下,穿过几重庭院。只见假山流水,雕梁画栋下,连脚下的石板都刻着精细的花纹。

“乖乖,这王司空可真会享受!”甘宁暗自嘀咕,心想若能在此谋个一官半职,倒也不错。

正厅内,檀香袅袅。

甘宁大踏步走进去,只见厅中案几后端坐着一位素衣女子,正执笔批阅文书。

她眉目清秀,神色专注,丝毫没被他的脚步声惊扰。

女子约莫二十出头,乌发挽成一个简单的髻,只用一根木簪固定。素白的衣衫上没有半点纹饰,却衬得她气质出尘。

甘宁一愣。他听说王镜治下多有女官掌文书典籍,以为眼前女子就是王镜手下的女官。他大步走上前,冲女子抱了抱拳:“这位女官大人,王司空可是在忙?我奉诏而来,总得见见正主儿吧?”

女子正是王镜本人。

她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没想到甘宁错认了她。但王镜很快垂下眼睫,唇角含笑。

她放下毛笔,轻声道:“司空大人事务繁忙,特命下官先行招待将军。将军远道而来,想必辛苦了,先请入座吧。”甘宁不疑有他,大咧咧地坐在了席上。

他盯着案几上的茶和点心,眼睛发亮,却故作客气地歪头问王镜:“女官姐姐,这茶我能喝吗?这糕点我能吃吗?”“将军请便。”王镜点头。

甘宁立刻端起茶盏一饮而尽,咂咂嘴道:“这一路,渴死我了……呸呸呸,淡出个鸟来!”

忽见案上摆着几样精巧点心,他伸手就抓了块酥饼塞进嘴里,含糊不清道:“你们这儿的点心倒是不错,比江上那些干粮强多了!”

王镜与他对坐,状似漫不经心地开口道:“听闻将军在长江上劫富济贫,百姓都称你锦帆侠?可否给我讲讲你昔日的事迹。”

甘宁挠了挠头,把自己过去的经历简单讲了一遍。其实故事很简单。

他是巴郡临江县人,少有气力,好游侠。后来招聚了一批轻浮的年轻人,自己担任首领,纠结部众横行郡县,四处游来荡去。

当时百姓一听铃响,便知是甘宁这帮人到了。又加上他好面子,喜欢出入威风,身边的人披服锦绣,走到哪里,哪里光彩斐然。

停留一地时,常用锦绣维系舟船,离开时,又割断抛弃,以显示其富有奢侈。所以当时的人以“锦帆贼”称呼他。

讲到兴起处,甘宁一拍大腿,哈哈笑道:“那些个为富不仁的商贾,遇到我甘兴霸算他们倒霉!”

他突然压低声音,凑近道,“女官姐姐可别告诉王司空,我以前干的多是没本钱的买卖。”

他眼珠一转,从怀里摸出颗鸽卵大的明珠,推到王镜面前。

“江上得来小玩意儿,不成敬意!女官姐姐气度不凡,定是司空大人身边得力之人。不如帮我美言几句?”

王镜看着那颗明珠,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就在这时,殿门轻启,一名身着淡绿襦裙的侍女手捧茶盘盈盈而入。

她走到王镜面前,恭敬行礼:“司空大人,您要的新茶。”

甘宁嘴里叼着的半块糕点“啪嗒”掉在地上。他瞪大眼睛:“等、等等……她叫你什么?”

王镜好整以暇地抬眼,轻声说道:“甘将军不是要见王司空吗?”

甘宁瞬间从活蹦乱跳的野犬变成了被雨淋湿的小狗。

他手忙脚乱地整理衣冠,抖落身上的糕点碎屑,起身下拜。

“末、末将不知是司空大人当面!方才多有冒犯……”

他回想起自己刚才的言行——叫人家女官姐姐,还大咧咧地讨茶要点心,甚至炫耀自己当水贼的经历……甘宁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脑门,耳朵尖都烧了起来。

王镜看着这个方才还神气活现的江上豪杰,此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的样子,忍不住轻笑:“无妨。将军率真性情,倒是比那些虚礼客套的强得多。”

甘宁低着头,偷偷抬眼瞄王镜。这位传说中的王司空竟是个年轻女子,哪有半分他想象中德高望重老妇人的模样?他越想越窘,觉得方才的自己简直像个傻子。

王镜看着甘宁手足无措的样子,眼中闪烁着几分捉弄人的狡黠。

“甘将军不必拘礼,”她抬手示意他坐下,“我不过是觉得有趣,才没急着点破身份。”

甘宁这才稍稍放松,但仍不敢像刚才那样放肆。他抱拳郑重道:“司空大人宽宏大量,不计较末将方才的冒犯,末将……实在惭愧。”

王镜摇摇头:“乱世之中,多少人都是被逼无奈。将军在长江上劫富济贫,虽是绿林行径,却也有侠义之风。”

“比起那些道貌岸然却鱼肉百姓的所谓名士,我倒觉得将军更值得敬重。”

甘宁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震动。

他行走江湖多年,向来被人视作草寇,何曾想过有朝一日会被朝廷重臣如此评价?

随后,王镜取出一卷文书,推到他面前:“我征召你前来,正是看中你的才干,欲重任托付。”

她展开文书,上面赫然是任命状,“关中一带仍有郭汜余党作乱,祸害百姓。本官欲任命将军为讨寇校尉,率先锋士兵查探敌情,以待日后清缴。不知将军可愿效力?”

甘宁盯着那卷任命文书,喉头滚动。

多少年了,他甘兴霸的名字终于能堂堂正正地写在朝廷文书上,不再是人人喊打的“锦帆贼”。

他忽然单膝跪地,抱拳沉声道:“末将甘宁,誓死效劳!司空大人不以出身论英雄,末将这条命,从今往后就是大人的!”

王镜伸手虚扶:“将军请起。我只望你记住,从今往后,你不是锦帆贼,而是朝廷将领。”

“手中的刀,要为天下百姓而挥。”

乱世之中,这样的豪杰不该被埋没。但亦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否则便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手中伤人伤己。

甘宁抬头,看着王镜清亮的眼睛,郑重应道:“喏,主公!”

……

而同样奉诏前来的孔融,拜见王镜时的场景,却和甘宁与王镜会面的情形截然不同。

“北海相孔融到——”

传唤声刚落,厅内便传来珠帘掀动的清脆声响。孔融深吸一口气,眼帘微垂,稳步而入。

他在距离主座几尺处站定,躬身行礼。

“北海孔融,拜见司空大人。”

王镜声音温和,微微抬手。她今日特意换了正式的公服,也为这场会面做了精心的准备。

“孔北海不必多礼。”

孔融这才抬首,目光在王镜脸上略作停留,始终保持着视不过带的古礼。

王镜命人搬来坐榻,侍从们轻手轻脚地奉上茶汤。氤氲的热气在两人之间缓缓升起,王镜端起茶盏浅啜一口,目光落在对面正襟危坐的孔融身上。

“久闻文举公让梨之美名,今日得见,果然进退有度,言谈得体。”

孔融微微欠身“司空过誉了。融不过谨守本分,修身齐家而已。倒是司空治理州郡,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才。”

他的目光幽幽,似在回忆:“自北海南下这一路,所见所闻,令融感慨良多。徐豫之地阡陌纵横,百姓往来耕作;白发老者不必负重而行,稚子皆可嬉戏于田间。这般景象,已有治世之象。”

“途经睢阳时,正遇官仓放粮。那些领到粮食的百姓,脸上都是真切的笑容。苛政猛于虎,然而如今在司空治下,方知仁政并非虚言。”

他说到此处,忽然想起什么,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

“此乃融亲笔所着游记,沿途见闻,俱如实录之。请司空一观。”

王镜接过竹简,慢慢展开。

“四月乙卯,过谯县。见童子挟书而歌,问之,乃《孝经》首章。其父曰:司空改良造纸,广播印刷之术,使经籍散于乡里……”

“四月庚申,宿汝南驿。夜闻机杼声不绝,询之,知为官设织室,妇人女子皆得衣食……”

厅内一时安静下来,只听得见竹简翻动的声响。良久,王镜抬起头,发现孔融正注视着她,目光中带着几分期待。

王镜将竹简小心卷好,微微一笑。

“文举如此用心记录,实在令我惭愧。徐豫之地残破多年,如今不过稍得喘息……”

孔融却郑重地摇头:“司空过谦了。这一路所见,无不让融感受到先王之道并非遥不可及。谨以此游记相赠,愿司空终成召公之业。”

“我当不负文举之言。”

王镜正色道:“当今天下丧乱,礼崩乐坏,我奉天子之命征辟名士,今授孔卿为太中大夫,领典学校尉。还望孔卿重振太学,使圣人之道不坠。”

闻言,孔融立即离席再拜,这次行了一个标准的稽首礼。

“臣虽不敏,敢不从命?昔日光武中兴,首重经术;今明公垂意斯文,实乃天下士子之幸。”

王镜连忙起身相扶,两人重新落座后,又就太学重建、经典整理等事详谈许久。

窗外的日影渐渐西斜,侍从们进来添了三次茶,案几上的茶点也换了两回。直到暮色渐浓,孔融才起身告辞。

王镜亲自送至廊下,看着他离去。

待那个端方持重的身影彻底消失回廊尽头,王镜才轻轻呼出一口气。

她抬手揉了揉微微发酸的脖颈,这才发觉自己的肩膀不知何时已经绷得发僵。

跟这种正经八百的圣人君子打交道,简直需要十二分专注!

……

数日后,司空府内。

荀彧领着侍从捧着一方方锦盒鱼贯而入,盒中整齐陈列着新制的官印绶带。

“主公,少府已将诸将印绶备妥,特来请主公过目。”

荀彧将锦盒一一排开。分别有金印紫绶,银印青绶,还有铜印墨绶。

王镜指尖轻抚过一方官印,铜印上崭新的刻痕还带着墨香。她满意地点头:“文若办事,向来妥帖。既如此,便分发下去吧。”

荀彧含笑拱手:“主公近来广纳贤才,如今府中济济一堂,实在可喜可贺。”

王镜闻言笑道:“如今翊京百废待兴,各处都需要得力人手,缺了人才可不行。况且人手充足了,文若你身上的担子也能轻一些。”

她忽然促狭地眨眨眼,“比如文若就不用再兼着少府的活了,开不开心?”

荀彧忍俊不禁:“主公体恤下情,倒让彧想起当年在颍川书院时,同窗们争相传阅的《吕氏春秋》里一句话——‘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

“那是自然,“王镜颇为自得地说,“像我这样的好主公可不多见。既不压榨下属,也不苛待人才,还天天想着为你们减轻负担,带着大家一起高升。”

要她说,她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东汉第一好老板。

荀彧附和笑道:“诚如是也。您这般主公,怕是翻遍《东观汉记》也找不出第二个。”

谈笑过后,荀彧将话题转向政事。

他正色道:“主公,据探子来报,曹操与吕布在兖州激战多时,虽然刚刚收复失地,但元气大伤,短期内不足为虑。南边的刘表一向保守,不会轻举妄动。至于袁绍,此刻远在河北,正与公孙瓒对峙,短时间内无法南下。眼下正是我们稳固后方、厉兵秣马的大好时机。”

王镜听完,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文若所言甚合我意。”

她略作思索,继续说道:“我打算以朝廷的名义,对那些不臣之人进行讨伐。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占据道义制高点。”

“……这些人必然不会轻易就范,届时我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宣布他们为叛逆。日后出兵征讨时,既能师出有名,又能事半功倍。”

荀彧赞同地补充道:“主公英明。此举既能彰显朝廷威严,又能为将来统一大业铺路。不过具体实施时,还需仔细筹划……”

王镜拍了拍荀彧的肩膀,温声道:“有文若在,这些都不成问题。咱们一步一步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