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 第91章 印发书册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第91章 印发书册

作者:辛西娅15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0 16:01:26 来源:小说旗

掌握活字印刷术之后,王镜对要印刷的书籍已有清晰规划。

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州郡的政令、律法条文大量印刷出来,这样就能快速、准确地把政策传到各个县乡,避免下面的小官吏私自篡改或者故意拖延,能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巩固统治。

接着,王镜打算印一些经典书籍,比如《论语》《孝经》这些儒家经典,让更多人能读到。同时,像农书、医书这种实用的通俗读物也要大量印刷,让老百姓能学到实用的知识。

王镜还打算在各郡治所设立官办印刷坊,低价印制教材,开办官学,吸引寒门学子前来求学。

东汉识字的人少,多数人没机会接触文字。王镜希望通过活字印刷术,让文字到处都能看到,让大家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想着去识字了。

如今正值春耕时节,王镜命人用活字印刷术印制了大批书册,分发到各县乡。这些书本纸张虽略显粗糙,却比手抄本便宜许多。

……

寿春

夕阳西下,田野间飘着新翻泥土的气息。几个农人扛着锄头往村里走。村口的井台边,几个妇人正弯腰打水。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里正李老汉抱着一摞崭新的书册,气喘吁吁地跑进村子。他的脸上泛着红晕,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却掩不住眼中的兴奋。

李老汉高声喊道:“快!快来看!州牧大人发下来的新规,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几个农人面面相觑,迟疑地围了上去。他们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着书页,生怕弄脏了这些从未见过的宝贝。

一个老农低声问道,眼里满是疑惑:“这……这是啥?”

李老汉咧嘴一笑:“是政令!是律法!往后咱们交多少税、服多少役,都在这上头写着呢!”

一个年轻后生挠了挠头,语气里带着几分失落:“可咱们不识字啊……”

李老汉拍了拍胸脯,“怕啥!州牧大人早想到了,叫咱们每晚在晒谷场诵读,教大伙儿认字!”

夜幕降临,晒谷场上火光摇曳,映照着一张张黝黑而期待的脸庞。李老汉坐在一块磨盘上,小心翼翼地翻开书册,清了清嗓子,开始一字一句地念起来。

“初平四年,江东各郡田赋减半……”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瞪大了眼睛,嘴唇微微颤抖:“减……减半?”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又抬头望向李老汉,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老汉重重地点头,“对!减半!往后咱们交的粮食,只有往年的一半!”

一个瘦削的老汉猛地站起身,眼眶发红:“老天爷啊!这……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几个年轻后生挤到前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书册上的字迹,仿佛要把它们刻进脑子里。其中一个低声喃喃:“要是能认字就好了……”

李老汉安慰道:“别急,慢慢来!咱们每晚都读,早晚能学会!”

散场时,村民们仍沉浸在兴奋中,三三两两地议论着。村东头的张老汉把分到的书册紧紧裹进一块油布里,又用手轻轻抚平,生怕折了边角。他抬头望了望星空,喃喃道:“这书……得供在祖宗牌位旁边啊。”

……

吴郡

烈日当空,田里的稻苗刚抽出青穗,几个农人蹲在田埂上,愁眉苦脸地拨弄着蔫黄的叶子。

农人叹了口气,“这苗子怎么越长越瘦?再这样下去,秋收怕是连税都交不上。”

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喧闹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几个穿着短褐、头戴斗笠的汉子大步走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推着独轮车的差役,车上堆满了崭新的书册。

有人眯着眼认出了领头那人。“是农官!”

农官姓陈,是州牧派人教农人种地的。

他走到田边蹲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又拨开稻丛仔细查看,眉头越皱越紧。

“种得太密,稻子们抢日头、抢养分,最后谁都长不好。浇的水少了,神稻得一直有水,水稻渴着了,也长不好。”“这可怎么是好?”

农官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本《江东农事》,翻到了一页指给众人看:“这书上写得明白,要合理密植,稳定灌溉。”

围观的农人们面面相觑,他们这辈子头回听说种地还要按照书本来。

一个年轻后生壮着胆子问:“大人,这书……能借我们看看不?”

农官笑了,转身从独轮车上抱下一摞书:“州牧大人特意印了发给各村。来,每人一本。不认字没关系,我们挨个村子教。”

晒谷场上很快支起了木架,陈农官把《江东农事》摊开挂在架子上,指着上面的图画讲解。

农人们围坐成圈,眼睛瞪得溜圆。图上画着整齐的田垄,标注着何时播种、怎样施肥,连除虫的法子都画得一清二楚。

“原来粪肥要这么沤!我家都是直接泼进田里,难怪烧苗!”

农官又拿出几个木制的奇怪物件,“这是州牧大人让工匠新做的曲辕犁、耧车。来,我示范给你们看。”

直到傍晚,农官仍然被一群人围着脱不开身,他们举着农书,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题。

角落里,几个孩童用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稻”、“麦”字样,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

会稽郡

春日的晨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城东新挂起的“官印书坊”匾额在阳光下泛着桐油的光泽。

坊内,十几个匠人正忙着排版、调墨,木活字在字盘里咔嗒作响,新印的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一摞摞整齐地码放在竹架上。

“《论语》二十文一册,《九章算术》三十文——”书坊门口,伙计扯着嗓子吆喝,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一个背着包袱的布衣少年在摊前徘徊许久,终于摸出积攒多时的铜钱,颤抖着接过书册。

他紧紧将书抱在胸前,眼眶发红:“爹,儿子终于能读上圣贤书了……”

与此同时,郡学门前排起了长队。新任学官正在登记前来求学的寒门子弟,名册上墨迹未干就已写满三页。

“姓名?籍贯?可曾开蒙?”

“吴县张旭,家中世代务农,只跟村塾先生认过二百字……”一个瘦高少年局促地攥着衣角,却在看到学堂内满架图书时,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夜幕降临时,郡学的灯火依然通明。透过雕花窗棂,可见学子们三人一桌、五人一簇地研读新得的典籍。

有个麻衣少年正就着月光誊抄诗文,忽然被同窗塞来一册还带着墨香的书册:“快看!这是今天刚印出来的《诗经》!”

最热闹的还属各郡码头。商船离港时,水手们小心地将成箱的书册垫在干燥的稻草间。

一个北地来的行商抚摸着《江东医方》的封皮,对同伴笑道:“这趟回去,光这套书就能换匹好马!”

各郡城门,守卒发现每日进出的人流里,背着书箱的身影竟比挑货担的还多。

整个江东似乎都因印刷术的普及而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值不断累积,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叮!成功获得信仰值】

“活字印刷能印书……”王镜喃喃自语,忽然眼前一亮,“自然能印报!”

她灵机一动,萌生了创办报纸的构想。

在东汉,虽无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过也有类似传消息的东西,就像邸报。

汉朝的时候,各个郡国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主要工作就是把皇帝的命令、官员的报告和各种消息,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再送给各地当官的。这算是早期官方传消息的一种办法。

这种邸报,内容上较为单一,多围绕朝廷政令、官场事务;传播范围仅仅局限于官僚内部,普通民众难以触及;发行周期也并无规律可言,并非面向大众。

正因如此,王镜若要创办报纸,倒也不会显得太过惊世骇俗。

不过,她所设想的报纸,与东汉现有邸报,肯定大不一样,不管是内容、给谁看,还是多久出一次,都会有全新的变化。

她打算把发生的新鲜事、新出的政策,还有一些能派上用场的生活知识等内容都整理在一张纸上定期发行。这么一来,老百姓能知道更多事,对她也会更认可,她的名声自然就能传得更远。

报纸不仅能丰富百姓的生活,还能成为连接各方的桥梁,让不同地方的人都能知晓天下事,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说不定还能对天下大势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