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避难所:谨慎的我建起一座城 > 第49章 蜂巢式结构和去中心化布局

岚山城东、南、北方都是丘陵山地,地势算不上险要,但是也比较复杂,没有道路,不利于大量敌人的布置和展开。

而且这三个方向紧邻基地的部分已经被纳入基地范围内,在方大宝用生存点改造后,不但强度提高不少,外壁也进行了修整,非常光滑且没有遮蔽,不利于攀爬和隐藏。在布置部分自动武器和监控预警系统后,可以充当岚山城外围的屏障。

只有西侧地势开阔,紧邻城市主干道,且正面只有用外围商业改造的城墙,虽然方大宝偷偷改造后将建筑拔高了不少,但是由于积雪厚度已经有5米,城墙露出地面的高度也只有7米左右。

所以如果有大规模的敌人进攻,大概率会选择西面作为主要攻击方向,但西面恰恰也是方大宝布置防御的主要方向。

基地的地面部分,表面上是基地居民的居住和配套设施,但实际上由于岚山城扇形展开的组团布局,加上东高西低的地势,这些建筑的屋面、外墙可以在加装防御武器,消耗生存点强化后作为火力堡垒使用。

暴露在人们视野中的,只有装在几栋小高层屋面和周边山头上的武器平台,里面安装的是多次发挥威慑作用的大型液压弩和电磁轨道炮。

但实际上,方大宝已经悄悄的完成了岚山城地面部分40%的建筑的堡垒化改造,也就是在岚山城的住宅之间,隐藏了大约90座高矮不同,扇形分散布局的火力堡垒。

相关建筑的位置经过小美的建模推算,可以对基地范围内实现无死角的火力覆盖,只是基地中的绝大数居民对此还是一无所知。

毕竟除了一些基地居民日常工作使用的出入口和作为观察哨使用而被保留的高层住宅的窗口,基地所有的建筑都在厚厚的冰雪的掩盖之下。

除非挖开厚度达到5米的积雪,是看不到后面隐藏起来的外墙装甲和隐藏的弹出式武器仓的。

地面部分的改造方大宝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是之前强化升级的重点,但是接下来就需要重点发展地下基地了。

生存基地升级为LV3以后,基地的控制范围达到了直径500米,即便是为了最大化基地面积和将来地面的主武器预留安装空间,基地的地下部分的深度也达到了250米。

之前缺少足够的建筑材料,地面面积和原有的地下室足够方大宝和基地人员使用,所以除了将基地的指挥中心放在了22栋的最深处和在地下布置了大量的地下通道以外,方大宝并没有对地下空间进行大的改造。

但是现在考虑到将来的陨石袭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次生灾害,基地的主要功能部分要正式的开始往地下迁移,方大宝对基地的地下空间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规划设计。

按照和小美讨论的结果,基地地下部分主要采用蜂巢式的结构和去中心化的布局。

即将整个地下分为9个标准分区,每一个分区由多个标准舱室组成,其内设置独立的能源、生存、生产、通讯等系统,原则上需要保证每个分区都具备独立生存、重新发展的的条件。

由于生存点和材料的限制,部分高技术装备无法进行批量复制的,也尽量分散放进了各个分区,避免运气不好被某块陨石碎片一锅端了。

在地下基地半球体的空间内,将9个分区尽量分散布置,有的分区在外围,距离地面仅10几米,而位于基地中心的分区,距离地面达到了200米左右,位于整个基地的最底层。

各个分区之间用通道环通,通道宽度达到了7米,分为上下两层,在安装了钢轨之后,可以用自制简易小火车通行,也可以满足汽车的双向通行。

通道口部设置有防爆、防辐射、防水、抗冲击的复合装甲门,通过设置扩散室和“之”字形走道削弱冲击波。设置三道以上的气闸室,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检测内部的气压、温度、辐射变化,安装了环境净化系统和洗消设施。

各分区通向地面的机动车通道口部设置在地面建筑的内部,或者伪装成岗亭、岩石或者山坡。采用低反射涂料和隔热材料,避免被红外侦测到。

各分区之间的空间也并没有被浪费,而是被划分成一个个蜂巢形状的独立舱室,用来储存淡水和各种材料,由于缺少足够的材料,舱室的分隔用地下的岩石、泥土建造,并消耗少量生存点强化,轻度并不低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

基地的外围一圈,用升级强化后的钢材、混凝土和符合填充材料做成厚度达到3米的的地下室外壁防护层,而内部蜂巢结构的一个个舱室,也能够给外壁提供缓冲和抗冲击强度。

如果采用集中布置,方大宝可以建成一个防御强度很高的核心基地,也足够满足基地目前人员的使用,设备和管材消耗会大量降低,而且各种相关功能也可以就近布置,对将来的功能提升,继续升级也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集中式布局的基地,却又肯定不如去中心化布局的生存几率、发展潜力更大。方大宝也只能做出取舍,反正后面基地继续发展下去,还可以再根据需要进一步优化。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各个地下分区依次从外围、地表向中心、地底改造完成,方大宝也逐步将这些分区对经过筛查的部分基地居民开放,由他们配合工程机器人对基地进行改装、建设,以减少非必要的生存点消耗。同时也可以先把部分多余的设备、家具搬进地下。

岚山城作为一个有着近1500套住宅的精装小区,套内本来就带有部分家具、电器和厨卫用品。虽然在前期由于暴风雪和低温,有很多都被损坏了,但是侥幸留下的小部分对基地来说已经很够用了。

而基地内的居民,也在地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逐渐被培养成了合格的建筑工人、装修工人、电工、检测员、安全员,等等。

虽然他们的相关能力肯定不如专业人才,更不用说和小美指挥的工程机器人相比,但是也是在努力学习,以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于老板的pUA,而是来自于真实的生存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