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综影视:出走亿年,归来还在西游 > 第371章 大明风华1

综影视:出走亿年,归来还在西游 第371章 大明风华1

作者:贝壳串风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1 06:39:04 来源:小说旗

永乐二年,南京,高阳郡王府。

当今二皇子,高阳郡王朱高煦,抱着他和郡王妃韦氏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笑得很是开怀。

也不怪朱高煦高兴。

此前因堂兄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久就大肆削藩,连废四王,湘王朱柏,更是被逼得阖府**而死。

他爹燕王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于封地起事,奉天靖难。短短四年,便一路从北平攻进南京。建文火烧宫殿后不知所踪,他爹登基为帝,改元永乐,他这燕王次子,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皇子。

当然,他可不是什么坐享其成,只靠老爹躺赢的家伙。

此次靖难之役,他也随军出征,作战勇猛,不畏生死,屡次救他爹于危难之中,可谓战功赫赫,他这蟒袍下的一身伤疤,就是他荣耀的证明。

最主要的是,他爹之前在营帐中,曾亲口对他说过:“世子多病,汝当勉之”,还有什么“高煦类我”之类的话,这意思不就是比起体弱的大哥,他爹更看好他这老二成为继承人吗。

前不久内阁那群大臣又上了请立太子的折子,他爹也去鸡鸣寺,探望了姚广孝那个神棍和尚,还密谈良久。

看样子,他爹应该是准备实现承诺,封他为太子了,到那时,他一定会好好安慰失落的老大,让他安心的。

毕竟老大从小身子骨就差,多走几步就气喘吁吁的,虽说心宽体胖,看起来颇有福气,但这大明朝的重担,以后怕还得是靠他这老二担着。

当然,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未来他上位,会好好善待老大和老三的,不过这最像老爹最得老爹喜欢的,还得是他啊。

想到这里,朱高煦嘴角的弧度不由得越发上扬,看着怀中玉雪可爱的女儿,只觉得越看越喜欢,瞧瞧这眉眼,尽会挑本王和王妃的优点长。

如今本王也有了孩子,往后可不能再叫瞻基大侄子专美于老爷子前了。虽说头胎是个女儿,但先开花后结果嘛。

就是本王这女儿,是不是太安静了些,不哭不闹的。当初大侄子刚出生时,他和老三还跟着爹在外征战呢,也不曾见过,难不成,刚出生的小孩都这样?

朱高煦不由得单臂护住寸心,另一只手轻抚如今未蓄多少胡须还算光洁的下巴,面露困惑,若有所思。

但即使如此,也掩盖不住他周身洋溢的喜气,天潢贵胄,父慈子孝,娇妻爱女,兄友弟恭,他朱高煦,妥妥的人生赢家嘛。

这朱高煦怀中所抱的女儿,就是寸心了。

这一次的小世界,又没有多少灵气,倒叫寸心有些抬不起兴致。

不过想到改变这一世化身的命运起码还能有保底修为后,寸心还是打起精神,睁着圆润明亮好似葡萄般的大眼,四处张望起来。

藕节似的小手臂不小心挥到她这一世的父亲朱高煦身上,倒叫他眉峰一动,咦,他这女儿,难不成是继承了他的天生神力?才这么点大,打在他身上,还真有些痛。

好哇,不愧是本王的女儿,明日就进宫,把这喜事告诉老爷子。来日他再亲自教女儿习武,到时他们祖孙三代,同上战场,征战外族,为大明开疆扩土,平定边塞,定是佳话。

朱高煦想得倒是很好,但很可惜,没过多久,一道旨意,就打破了他的幻想,也冲散了他新得爱女的喜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二皇子高煦,年少勇猛……特加封为汉王,封地云南……”

哪怕这圣旨中间部分肯定了他在靖难之役中的功绩,将他夸的天花乱坠,朱高煦也是面色微僵,高兴不起来,待宣旨太监读出后面皇上将他封为汉王的话后,朱高煦心中的不好预感终于成真,这老爹!竟然出尔反尔!

此时的朱高煦,还不懂什么是画饼,他只知道,他爹竟然还是封了体弱多病连战场都无法上的大哥做了太子。并且还将遥远贫瘠的云南给他赐为了封地。就想这么将他打发出京就藩?绝无可能!

对于三弟朱高燧也一同被加封为赵王一事,朱高煦倒是没什么微词。

毕竟当初起兵之时,三弟年纪虽小,也是随他和爹一同上了战场的。

可以说,他们两个,都是为了自家流过血拼过命的,老大呢,老大一直窝在北平,凭什么现在来摘果子?最主要的是,爹他心中,难不成最看重的不是他,是老大吗?!

而且凭什么三弟可以留守北平,他却只能被打发去封地?别以为他不知道,爹早就想将国都迁去北平了,到时候,老大和老三都能留在老爹身边,就他被远远踢出去是吧?他不服!

朱高煦心有不甘,愤愤不平,很是入宫闹了一场。

虽说封地未改,但到底是不用再急着阖府收拾行李前去偏远的云南了。

而且父皇朱棣几句似是而非仿若掏心窝子的话,也让朱高煦重燃起希望。

看来爹他老人家还是看重他的,都是老那起子文官酸儒多事,逼得爹无奈立了老大这嫡长子为太子。哼,他早晚会让那些家伙明白,若他朱高煦当了太子,也不会比老大差!

殊不知,当今圣上朱棣心中,也是颇为纠结。

若论性格武力,还是老二深得他心,当初战场之上,他对老二说的那些话,倒也不全然是忽悠自己儿子。他那时是真动了几分若是成事,或许可以立老二为他继承人的心思。

但老大自幼就被他爹太祖洪武帝立为世子,性情敦厚,兢兢业业,在他外出征战之时固守北平,护住幼儿女眷,打理内政,为大军输送粮草,从未出错。

哪怕他更喜欢能与他并肩作战甚至多次于危急时刻拼命救他于水火的老二,也不得不承认,在文治方面,或许还是老大更为适合做这个太子,能够弹压住那些心眼子颇多的文官,协理朝政。

不过到底三个大儿子都是他早逝的爱妻徐氏所生,于他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不忍真伤了哪个。

但他是藩王出身,说句难听的,就是谋朝篡位抢了自己侄儿的皇位。虽说也算是被逼无奈,可到底一想到死去的爹和大哥,他就心绪难安,生怕当不好这个皇帝,被后世唾骂,来日下到地府,也无颜面对他爹。

也正因如此,他心中也怕自己的几个孩子兄弟阋墙,效仿于他。与其后面让老二学他起兵强抢老大的位子,倒不如他直接将老二立为太子。

奈何他这想法刚一露出些许苗头,便被满朝大半文武闻弦知意,对着他就是一顿忠言劝谏,狂轰滥炸,除了少数几个曾和他们父子并肩作战的武将以外,几乎没人支持老二上位。

唉,罢了罢了,废长立幼,乱家之源啊。虽说他有时表现得不喜老大的痴肥仁弱,但到底老大是他的嫡长子,也是当初他爹亲封的燕王世子,外加还给他生了个好孙儿瞻基。

当初王妃在世时,也是更偏爱体弱的老大,若是知晓他无端废老大立老二,怕是在地下急得团团转。

想到那个年幼聪慧的大孙子,还有他倚重的国师姚广孝所说的那句好圣孙可旺三代之言,朱棣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立老大朱高炽为太子。

既然选了老大,那自然老二就只能做戍边亲王了。

云南之地独立了几百年,才被他爹洪武帝收复不久,纵有沐王府镇压,也需派个藩王前去接管才是。最主要的是,云南偏远,未来哪怕老二真生出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也很难成事。

朱棣虽说有了决定,也下了明旨,但到底还是对二儿子心生些许愧疚,也不忍在他大孙女才出生不久之际,就将老二一家打发出去。

并且出于某种登基之后就无师自通的上位者心思,朱棣又觉得留下老二与老大打擂台也好,总归有他看着,出不了什么大事,如此既能磨砺老大,也能避免老二受打击太大,失了心气。

再者说,未来等朝局稳定后,他可还准备御驾亲征,收复安南,打败鞑靼瓦剌呢,到时,许是还得让老二老三与他一同征战,所以先将老二就在京中,也问题不大。

目前比起立继承人的问题,还是不知所踪的大侄子朱允炆,让他如鲠在喉。

即使他如今已经登基为帝,但他深知,朝中怕是还有不少心中只认他大侄子为正统的旧臣。

每每想到那个当众辱骂他,还说出什么纵使诛他十族又如何的方孝孺,朱棣就不由得心生怒气。

哪怕他杀了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以求堵住悠悠众口,但他自己内心,却还是因他谋反上位的行为耿耿于怀,也是因此,他才迫切地希望做出些功绩证明自己。

是以在迁都北平,并且立下“天子守国门”的祖训后,朱棣便开始了他的御驾亲征之旅。当然,他也不忘在暗中派遣亲信,继续搜寻他大侄儿朱允炆的踪迹。

而汉王朱高煦,也是一直随他爹燕王朱棣出征北伐,立下赫赫战功。心中也是对大哥越发不服起来。

至于寸心自己,原本还想着这一世就做个按部就班长大的小孩,等成年之后就外出游历山水,放松心情,自在逍遥的。

但等她从混沌珠那里知晓了她这一世的老爹最终的结局竟然是被堂哥制成“瓦罐鸡”,并且整个汉王府上下都难逃屠刀最终团灭后,寸心不由得正色起来,决定还是得表现出点不同,给这个小世界的人一点小小震撼。

灵气不足的话,内功来凑也是一样的,她爹都力能扛旗,那她作为女儿,青出于蓝,力劈华山,也没毛病吧。

当然,汉王府内,也没有华山能让寸心劈。但在几年后,亲眼见到自己几岁大的女儿噔噔噔跑到练武场,将他特意斥巨资打造的一对重达几百斤的实心铜锤,舞得虎虎生风后,便是自认天生神力勇冠三军的汉王朱高煦,也不由得艰难咽下口水。

使劲揉了揉眼,咬牙给了自己一拳,发现不是幻觉后,朱高煦大喜过望。

连他女儿都异于常人,天生神异,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朱高煦,才是天命之子啊。

大侄子朱瞻基再受老爷子喜爱又如何,本王这女儿一拳下去,大侄子还能喘气,都算本王输。

当然,朱高煦虽说想和大哥争太子之位,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向他爹证明自己,也是为了争一口气。

明明是老爷子当初主动给他的希望,怎么顺利入主京城之后,就好似从没发生过一样。用他打仗的时候,就是好儿子,用不上他的时候,就成没脑子了。

但实际上,朱高煦还是从未对大哥和大侄子动过什么杀心的,最多就是搞点小动作栽赃陷害,偶尔向朱棣告点大哥的小黑状什么的。

但没办法,世子之争!向来如此!

如今变成皇位之争,那他更得重拳出击了!

不过朱高煦心中还是有些惋惜,怎么就偏偏是女儿完美继承了他的优点呢。

虽说自他皇奶奶始,本朝女子出嫁时皆可凤冠霞帔,但到底女子的地位,还是不如男儿。虽说他们大明没有什么派公主郡主和亲的习惯,但大多都是一笔嫁妆嫁到勋贵亲信之家后,就逐渐查无此人了。

更别提他皇爷爷还重启了殉葬之风,便是勋贵心腹之女,若无子嗣傍身,也是难逃一死啊。

要是这女儿是儿子的话,他们父子齐上阵,还不将老大和大侄子比到地里去?什么好圣孙,谁府上还没有啦!

不过管他呢,即使是女儿,也是他汉王的掌上明珠!

既然女儿有天赋,那他可得好好培养才是,若是培养出个如妇好平阳昭公主之类的巾帼女将,纵使他当不上太子,想必也能在史书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是有点可惜,也不知道如果他提出以后为女儿招赘婿纳面首的话,能不能让老爷子破格给女儿封个什么王爵当当,如此武力,不用来镇守边疆震慑异族宵小护卫大明的话,未免太过暴殄天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