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 第3章 (第80章 )新的智慧中枢与星际力量

3.1 智慧中枢的诞生

在“伽马5号”行星临时基地的核心实验室里,林轩的机械臂重重地拍在控制台上,发出沉闷的金属撞击声:“这‘量子之灵’现在连战舰编队的基础调度都卡壳,跟个生锈的老古董似的!必须得整出个新玩意儿来!”

全息投影中,老旧系统处理数据时不断跳出的错误代码,像密密麻麻的蛛网,昭示着它的力不从心。

马洛克双手抱胸,凝视着闪烁的故障报告,沉稳说道:“指挥官,现有的系统架构基于早期量子计算技术,面对二级低等宇宙文明的海量数据和复杂任务,确实捉襟见肘。我们需要一场从底层逻辑到应用层面的彻底革新。”

维克斯推了推特制眼镜,调出量子计算架构的全息模型,银灰色的纹路在他皮肤上微微发亮:“首要难题在于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运算效率。传统的超导约瑟夫森结量子比特,相干时间太短,极易受环境干扰。”

马洛克扶了扶眼镜,在虚拟黑板上快速书写着公式:“或许可以尝试将超导约瑟夫森结与拓扑量子比特融合。拓扑量子比特具有天然的抗干扰优势,二者结合,或许能实现性能的飞跃。”

泽娜兴奋地补充道:“但散热问题也不容忽视!量子比特对温度极为敏感,现有的冷却技术远远不够。”

林轩的量子之芯高速运转,机械语音带着决断:“既然量子比特容易‘闹脾气’,咱就给它们打造个绝对安静的‘小窝’!把微型引力场模拟装置用上,给这些‘小祖宗’来个‘引力场协同冷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验室成了不见硝烟的战场。科研团队围绕量子比特的稳定性、运算速度和能耗问题展开攻关。每一次量子比特的坍缩、每一个数据的偏差,都意味着无数次的重新调试和改进。

为了验证新架构的可行性,团队建造了专门的量子计算实验舱。舱内,超低温环境与微型引力场交织,上千个量子比特在精密调控下进行着复杂运算。

然而,初期的实验并不顺利,量子比特的错误率始终居高不下,运算速度也未达到预期。

“加大引力场的调控精度!”维克斯盯着监测数据,大声下令。

“调整量子比特的纠缠态!”马洛克在一旁补充。

泽娜则带领团队优化纳米级散热结构,确保量子比特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在地球历2650年取得突破。当新型复合架构芯片成功运行,将量子计算的错误率从10?2降至10??,运算速度达到经典超级计算机的百万倍时,实验室里响起了激动的欢呼声。

但这仅仅是开始。在解决了计算核心的问题后,团队还需构建与之匹配的智能算法和交互界面。

地球科技的产物“量子之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为此,林轩决定开发二级低等宇宙文明水平的智能交互程序。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更要拥有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能够理解复杂的指令,并在瞬息万变的星际环境中做出准确判断。

林轩亲自参与算法设计,他的量子态意识流在数据海洋中穿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构想:“咱这智能系统,得像个聪明的参谋,能自己琢磨事儿,还能给咱出主意!”

在他的主导下,团队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算法,使这一新型交互程序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海量宇宙数据,自我优化和进化。同时,采用量子全息投影技术,打造出沉浸式的交互界面,让使用者能够更直观地与系统进行交流。

地球历2652年,经过两年的精心打磨,取名为“华夏之智”的二级低等宇宙文明第一代智能交互程序终于完成。

当系统启动的瞬间,整个基地的灯光都因能量波动而微微闪烁。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小心翼翼地与新系统对接,机械语音带着期待:“来,让咱看看你这‘大脑’到底有多好使!”

“华夏之智”迅速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它能够在数秒内完成对未知天体信号的分析,为科研团队提供详尽的报告;在模拟星际战斗中,精准指挥舰队行动,以最优策略取得胜利;在导航和资源管理方面,更是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高效与精准。

计算机和智能交互系统的全新升级,构建了对标二级低等宇宙文明的计算机智慧中枢。

维克斯看着系统的出色表现,感慨道:“这不仅是一台智能计算机,更是文明迈向宇宙深处的智慧灯塔。”

林轩望着全息投影中不断跳动的数据和流畅运行的系统,握紧拳头,机械语音充满豪情:“有了‘华夏之智’,咱文明探索宇宙的底气更足了!”

在“华夏之智”的助力下,华夏文明的科技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向着更高等级的宇宙文明不断迈进。而这,仅仅是智能交互系统传奇的开端。

3.2 量子脉冲武器横空出世

实验室率先亮起灯光,全息投影中,量子模型的幽蓝光芒将众人的身影笼罩。一场改变文明命运的科研战役悄然拉开帷幕。

“看好了,”维克斯挥动手臂,粒子模型随之重组,“量子操控就是让这些微观粒子按我们的指令跳舞,而量子与引力场耦合,能让这场舞蹈产生改变宏观世界的力量。”

马洛克推了推眼镜,目光紧紧盯着模型,手指在空中不自觉地比划着公式。

泽娜则凑上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然而,新一代量子脉冲武器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

马洛克盯着新一代量子脉冲武器的半成品原型机,镜片后的目光几乎要穿透全息数据:“能量跃迁损耗率高达47%,每次发射都像往宇宙里倒了近一半燃料!按照这个效率,我们的武器根本无法在星际战斗中占据优势。”

他尝试过十几种传统激发模式,结果都不尽人意,实验室的空气仿佛都弥漫着焦虑的气息。

就在这时,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瞬间接入实验数据链,机械臂在操作台挥动着:“老马,把量子态跃迁路径和引力场的‘褶皱’结合试试?就像在山间修路,顺着地势走能省不少劲儿!也许能降低能量损耗,提高武器的发射效率。”

维克斯突然按住林轩的机械臂,银灰色长袍带起的气流让操作台上的量子棱镜叮当作响:“还缺个‘路标’——量子锚点!用量子共振场当固定桩,借引力潮汐稳住跃迁过程!这样可以保证能量在跃迁过程中的稳定性。”

泽娜立刻指挥纳米机械虫群,在量子发生器表面编织出闪着微光的锚定矩阵,每一只机械虫都像是在执行重要使命的士兵。

经过72小时不间断调试,当复合量子态成功激发时,监测屏的能量曲线如火箭般窜升。

马洛克声音都有些发颤:“有效射程提升60%,达到了惊人的5万公里,能量转化率突破临界值,从47%提升到了75%!这相当于给武器装了个‘省油又暴力’的新动力装置!”

新的量子脉冲武器不仅威力大增,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为未来的星际战斗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持。

量子脉冲武器横空出世,极大地提升了攻击手段的效能与威慑力。

3.3 量子干扰弹的实质性突破

隔壁实验室里,泽娜对着量子干扰弹的残骸直嘬牙花子:“这纠缠信号比蚊子哼哼还弱,干扰范围小得可怜,敌方设备稍微躲远点就没用了!现在的干扰半径只有1公里,完全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维克斯用光谱仪扫描碎片,发现量子态同步频率像心电图般剧烈震荡,这是导致干扰不稳定的根源。

林轩的机械眼红光一闪:“试试给纠缠粒子换个‘队形’,再让频率来个‘变速跑’?通过调整纠缠粒子的自旋方向和频率,也许能扩大干扰范围。”

泽娜秒懂,操控纳米机械虫群模拟出数十个纠缠源,在空间中编织出不断变幻的频率网络,就像在布置一个复杂的陷阱。

第387次实验时,监测屏上的干扰范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

马洛克推了推眼镜:“现在干扰半径达到了50公里,就像在空间里撒了无数绊马索,任何量子设备闯进来,瞬间就会被乱了阵脚!”

团队利用量子纠缠的“超距感应”特性,通过多源干扰破坏敌方设备的量子态稳定,使其陷入瘫痪,为己方在电子战中占据优势。

3.4 能量护盾时代的崛起

在星际战争科技的演进历程中,能量护盾的自主研发与突破,堪称文明是否叩开能量护盾时代大门的关键标尺。

能量护盾实验室里,高能粒子束如暴雨般轰击试验护盾,每一次撞击都在空间中撕开蛛网状的裂痕。

Rob1号的警报声尖锐刺耳:“稳定性下降至23%!护盾快撑不住了!如果护盾破裂,我们的飞船和基地将暴露在危险之中。”

维克斯指着剧烈波动的能量曲线:“量子态衰减速度太快,得给护盾装个‘自动修复程序’!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护盾能够实时应对攻击。”

林轩的量子之芯疯狂运算,机械臂插入控制台:“启动实时调控协议,让护盾跟着攻击节奏‘变形’!根据攻击的强度和频率,自动调整量子态。”

泽娜则指挥纳米机械虫在护盾表面构建起密密麻麻的传感网络,如同给护盾装上了无数双眼睛,能够实时感知外部攻击。

当新的护盾系统启动,粒子束轰击产生的能量波动刚触及护盾,量子态物质便迅速重组,将89%的攻击能量折射向预设靶点。

马洛克长舒一口气:“现在这护盾,就像一面会自动调整角度的镜子,来多少攻击,反弹多少回去!而且护盾的能量消耗降低了30%,能够持续提供更久的防护。”

其核心原理是基于量子态的可调控性,通过与引力场共振实时改变护盾结构,实现高效防御。

3.5 全新舰队荣耀登场

500艘新型战舰在建造场拔地而起,舰体表面的能量护盾发生器泛着微光。

林轩站在全息沙盘前,机械臂快速调整战舰布局:“主炮阵列呈三角矩阵,干扰发射器对称分布,护盾节点和引擎动力系统得形成闭环,让战舰‘攻防一体’!”

新战舰配备的量子脉冲武器搭载“引力锚定激发技术”,通过量子锚点和引力场稳定能量跃迁,威力提升数倍,一炮能够摧毁直径1公里的小型星体。

量子干扰弹的“多源频率覆盖系统”,能在空间中形成量子信号屏障,使敌方设备陷入瘫痪。实战模拟中,一艘模拟敌舰刚进入攻击范围,量子干扰弹便让其所有电子设备失灵,紧接着量子脉冲主炮一击命中,将其炸成宇宙尘埃。

这些战舰全长400米、重吨,配备1000千瓦的量子脉冲武器,能够以每分钟10次的频率发射;装备的能量护盾可抵御相当于100万吨tNt当量的攻击。导航与通讯系统采用量子计算机和256位量子密钥加密技术,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与高效。

建造场中,数百万台智能机器人组成银色洪流。林轩的量子之芯以每秒亿次的速度处理建造指令,将量子脉冲武器的“引力锚定激发技术”、量子干扰弹的“多源频率覆盖系统”,以及动态能量护盾的“实时纠缠调控机制”,精准植入500艘新型战舰的设计蓝图。

维克斯站在全息沙盘前,不断微调战舰布局:“主炮阵列采用三角矩阵排列,干扰发射器沿舰体中轴线对称分布,护盾发生器的能量节点要与引擎动力系统形成闭环。”

随着熔铸车间的量子熔炉喷吐烈焰,液态合金在引力场模具中凝固成型。总装机器人的机械臂精准安装搭载着共振核心的量子脉冲主炮,布满微型纠缠发射器的舷窗,以及镶嵌着动态调控模块的能量护盾发生器。

当第一艘战舰的引擎喷射出幽蓝尾焰,整个建造场的智能机器人同步发出金属嗡鸣,仿佛是在振臂欢呼!紧接着,第二艘、第三艘……

越来越多的战舰刺破苍穹,在星空中组成整齐的阵列,宛如一支即将出征的星际铁骑,在宇宙舞台上蓄势待发。

这些战舰的整体性能达到二级初等宇宙文明战争科技标准,使华夏文明在星际舞台上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

武器进化与载具升级,成为了星际战场的新王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