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马元良事件后,朝堂暂时恢复平静,林烨也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朝廷事务中。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大宋安稳太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打破了这短暂的宁静。
黄河流域突发罕见洪灾,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冲毁了无数村庄和农田,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消息传到京城,满朝震惊。皇帝紧急召集大臣商议救灾事宜,林烨作为深受皇帝信任的大臣,自然也参与其中。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皇帝忧心忡忡地说道:“诸位爱卿,黄河洪灾肆虐,百姓受苦,朕心忧如焚。如今当务之急,是如何尽快展开救灾,安置受灾百姓。”众大臣纷纷献策,有的主张立刻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有的提议组织军队协助救灾。
林烨思索片刻后,上前说道:“陛下,救灾如救火,粮食和人力固然重要,但我们还需有一个周全的计划。首先,应尽快派遣得力官员前往灾区,统筹救灾事宜,确保物资能准确发放到百姓手中。其次,要在周边地区设立临时安置点,为受灾百姓提供住所和基本生活保障。同时,我们还需考虑灾后重建,提前规划好如何帮助百姓恢复生产。”
皇帝点头赞同,说道:“林爱卿所言极是。只是这前往灾区统筹救灾的官员,何人最为合适?”林烨毫不犹豫地说道:“陛下,微臣愿前往灾区,尽自己所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皇帝看着林烨,眼中满是赞赏与信任,说道:“林爱卿,此去责任重大,且灾区环境恶劣,危险重重。但朕相信你定能不负朕望。”于是,皇帝任命林烨为救灾钦差大臣,全权负责黄河洪灾的救灾工作。
林烨领命后,即刻启程。一路上,他看着沿途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心中悲痛不已,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要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心。到达灾区后,林烨迅速展开行动。他首先组织当地官员和军队,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设立临时安置点,搭建帐篷,为受灾百姓提供安身之所。
接着,他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救灾物资的及时供应和合理分配。林烨深知,在这种情况下,物资分配公平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混乱。他亲自监督物资发放,严禁任何人克扣或私吞救灾物资。
然而,救灾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推移,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粮食短缺,由于受灾范围广,受灾人数众多,原本准备的粮食逐渐供不应求。其次,临时安置点的卫生条件恶劣,疫病开始在百姓中蔓延。
面对这些问题,林烨心急如焚。他一方面紧急修书向朝廷求援,请求增调粮食和药品;另一方面,组织当地郎中,在安置点设立临时诊所,对患病百姓进行救治。同时,他还安排人手加强安置点的卫生管理,清理垃圾,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然而,就在林烨全力以赴救灾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在暗中搞破坏。原来,当地一些富商和地方官员,平日里就勾结在一起,谋取私利。他们见救灾物资众多,便打起了歪主意。他们故意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导致原本就紧张的粮食供应更加雪上加霜。
林烨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严惩这些不法之徒。他暗中派人收集证据,在掌握确凿证据后,一举将这些富商和地方官员抓获。林烨当着百姓的面,严惩了这些人,将他们囤积的粮食全部充公,用于救灾。百姓们对林烨的举动拍手称快,对他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也愈发深厚。
在林烨的努力下,救灾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朝廷增调的粮食和药品及时到达,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受灾百姓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开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然而,就在林烨以为救灾工作即将圆满结束时,又一场危机悄然降临。原来,此次洪灾导致黄河河道堵塞,若不及时疏通,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洪灾,威胁到更多地区。林烨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他再次面临艰难抉择。
疏通河道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且施工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但如果不疏通河道,后果将不堪设想。林烨决定亲自前往河道堵塞处勘察,制定最佳的疏通方案。
在勘察过程中,林烨发现河道堵塞情况比想象中还要复杂。但他并没有退缩,他与随行的水利专家日夜商讨,终于制定出一套可行的疏通方案。方案确定后,林烨迅速组织百姓和军队,投入到河道疏通工作中。
在疏通河道的过程中,林烨始终坚守在一线,与大家同甘共苦。他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士气高昂,不畏艰难,日夜奋战。
经过数天的努力,河道终于成功疏通,洪水顺利下泄。林烨和所有参与救灾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此次黄河洪灾,在林烨的全力领导和各方努力下,终于得到有效控制,受灾地区逐渐恢复生机。
林烨的名字,在受灾百姓中传颂,成为了他们心中的英雄。当林烨完成救灾工作,返回京城时,百姓们自发夹道相送,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回到京城后,林烨向皇帝详细汇报了救灾情况。皇帝对林烨的工作十分满意,对他进行了嘉奖。然而,林烨心中清楚,大宋面临的问题依旧严峻,此次洪灾暴露了许多潜在的问题,如水利设施老化、地方官员**等。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他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前行,迎接更多未知的困难与考验…… 而朝堂之上,又将因这场天灾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林烨又会遭遇什么新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