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谍战:我有读心术 > 第22章 市井春深

谍战:我有读心术 第22章 市井春深

作者:草原一只羊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2 15:15:34 来源:小说旗

福州路《申报》馆的铸铁楼梯仿佛被一层油墨凝结成的寒霜所覆盖,陈默踩着那吱呀作响的木板,犹如跨越时光的门槛,走进了排字房。学徒阿宝正踮起脚尖,努力够着最顶层的“宀”字部铅盒,袖口沾着的糨糊在晨光的映照下,泛着令人心悸的惨白。

“陈主编,南造课长派人死死盯着校样呢。”阿宝压低嗓音,将校样簿翻到“中日刺绣特辑”页。照片上,南造千鹤执针的手指修长如利刃,而在她的背后,那陈列架上却隐约可见被反绑双手的绣娘——那是上周在城隍庙抗议克扣工钱的苏州绣娘阿娟,仿佛被禁锢在黑暗中的囚徒。

陈默缓缓摘下金丝眼镜,对着镜片哈气擦拭,故意让那镜片蒙上一层朦胧的白雾,宛如他此刻那被遮蔽的内心。“把这张照片的显影液浓度调高两成,南造课长的和服纹样需要更加清晰,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他在校样的边缘,如画家般精心地画了个螺旋符号,这是给暗房老王的提示,要用那如同魔法般的双重曝光技术——当照片刊印时,南造身后陈列架的阴影会与教会医院钟楼的影子重叠,形成一个神秘的十字坐标。

铅字架突然发出一阵哗啦的巨响,日本顾问小野如一阵狂风般裹着满身的清酒气闯了进来:“陈桑,今日头条必须加上‘大东亚刺绣展’的预告!”他挥舞着那锋利的军刀,如刽子手般在“绣”字铅版上砍出深深的凹痕,“南造课长特别交代,‘共荣’字样必须出现十次!”

“小野先生请看,”陈默突然抓起一把铅字,“这‘共’字与‘荣’字的活字比例,犹如天平的两端,是 3:7 的微妙平衡。若强求十次‘共荣’,要么如同拆东墙补西墙般破坏这完美的比例……”他的指尖轻轻掠过“墙”字铅版,在那青灰的金属上留下一道如墨般的指痕,“不如用‘和汉绣艺交辉’来替代?如此,不仅合乎平仄,更能彰显风雅,宛如那盛开在春日里的樱花,绚烂而迷人。”

小野的军刀如流星般“当啷”入鞘:“不愧是文化顾问!”他转身时,陈默如疾风般迅速将“墙”字铅版塞进袖口——今夜这枚带着刀痕的铅字,将会成为教会医院密道口的识别暗号,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城隍庙春风得意楼的早茶市宛如一口沸腾的火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陈默刚在临窗的老位子落座,跑堂阿四便如一阵旋风般甩着发黄的毛巾过来:“陈先生的老三样——两面黄、高沫茶,配皇军特供味噌汤?”

“味噌汤换成鸡骨酱吧。”陈默的钢笔如灵动的蛇,在糊窗的《朝日新闻》上勾勾画画,“听说‘大和绣坊’新进了批苏州缂丝?”

阿四擦桌的手突然像被施了定身咒般顿了顿:“可不是嘛!缂丝价比黄金,东洋人如饿虎扑食般拿军票强收,绣庄李老板气得如泄了气的皮球,吞了鸦片。”他漆盘下的油纸如瑟瑟发抖的树叶,簌簌作响,露出半张教会医院的处方笺,“您订的‘川贝枇杷膏’到货了,只是药引子……”

邻桌穿香云纱的马褂客如一只聒噪的麻雀,突然插话:“现在哪还有真川贝?我侄女婿在同仁堂抓药,十成里九成是石膏粉!”他浑浊的眼球如死鱼般转向窗外九曲桥,三个日本宪兵如恶狼般挨个搜查卖粢饭糕的摊贩,“陈先生是文化人,该在报上说道说道!”

“这位先生有所不知。”陈默慢条斯理地掰开两面黄,焦脆的面条如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鸡汤里沉浮,“上周《新闻报》写了篇‘药材掺假考’,今早他们的王主编就如待宰的羔羊般被请去特高课‘品茶’了。”

阿四突然如被惊扰的黄莺般提高嗓门:“鸡骨酱来咯——”漆盘重重落下,震得窗棂上日本国旗如受惊的飞鸟般飘起一角。陈默的汤勺碰到底层压着的油纸包,里面裹着半块带齿痕的杏花楼月饼——这是张婉茹从教会医院偷带的盘尼西林,齿痕方向如指南针般指示着今夜接头的时间。

南阳路石库门的天井成了情报集市。孙太太抖开日本军毯改的夹袄,衬里密密麻麻的补丁像块活字版:\"陈先生瞧瞧,这'三本五十六'的部队番号绣得可像?保长昨儿来收'治安捐',我拿这破袄子充军属证明……\"

陈默的指尖抚过乱如蛛网的针脚:\"孙太太该把'五'字的收针多绕半圈。\"他蘸着茶水在石桌上画符,\"上月吴淞口沉了艘运输舰,这个番号的联队早喂鱼了。\"

灶披间的煤球炉噗嗤炸响,孙太太突然压低嗓子:\"教会医院的张小姐清早来送药,说您要的'绣花样子'备齐了。\"她掀开锅盖,蒸汽裹着中药味冲散晾晒的尿布,\"藏在风干鳗鲞里,说是东洋人吃不惯这腥气。\"

陈默从公文包摸出个铁罐:\"南造课长赏的冰糖,给孩子们甜甜嘴。\"罐底锡纸下压着张油印地图——虹口公园书画展的安保分布,用糖霜粘成樱花形状。

阁楼传来留声机卡带的杂音,南造送的《支那之夜》唱片又卡在\"苏州夜曲\"段落。陈默望着窗台上蔫头耷脑的茉莉,突然想起三年前与林蝶衣在慈幼院栽种的那株——彼时她哼着《木兰辞》培土,金线般的夕阳光束穿过她发间银簪,在泥土里埋下颗刻着\"不降\"的铜纽扣。

特高课文化室的榻榻米浸在沉水香里,南造千鹤的和服腰带如蛇蜕皮般堆叠。她将最新刊的《读卖新闻》甩在鎏金矮几上:\"陈主编这篇'吴服源流考',东京方面很欣赏。\"

\"能为中日文化交流尽力,是鄙人的荣幸。\"陈默跪坐的膝盖已失去知觉,目光却紧盯南造身后的屏风——那幅未完成的《富士山樱图》上,艺伎的簪子正指向江湾机场坐标。

南造的簪尖突然挑起陈默的下巴:\"但为何引用《三国志》'倭人好蚕桑'的记载?帝国学者考证大和民族自古精通纺织。\"

\"课长明鉴,\"陈默的喉结在簪尖下滚动,\"《魏志·倭人传》记载邪马台国曾向曹魏进贡'倭锦',正说明东方文明同源……\"

\"好个同源!\"南造突然掀开漆器食盒,里面躺着件血迹斑斑的儿童襁褓,\"虹口绣坊缴获的'抗日绣品',陈主编鉴赏下这针法?\"

陈默的瞳孔在镜片后骤缩——襁褓上歪扭的\"长命百岁\"竟用摩尔斯电码绣成,收针处的菊纹赫然是慈幼院的标记。他强压颤抖的手指:\"像是苏北的乱针绣,不过针脚粗劣……\"

\"那就请陈主编在专栏里教教支那人,\"南造将襁褓扔进火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刺绣'!\"

乍浦路鬼市的煤油灯在暮色中次第绽开。旧书贩掀开《芥子园画谱》,内页夹着的教会医院绷带渗出磺胺药味:\"张小姐说静安寺的野猫闹春,黑白黄三色崽儿最淘气。\"

陈默数出皱巴巴的军票:\"倒是巧,南造课长昨日也问起宠物医院。\"他抽走画谱时,指甲在\"狸猫换太子\"插图上掐出月牙痕——今夜三点,教会医院后巷第三个垃圾箱。

\"听说东洋人要把城隍庙改成神社?\"卖蟋蟀罐的老汉突然插话,竹笼里的蛐蛐叫得凄厉,\"我侄子在庙里当庙祝,说功德箱底下埋着发报机零件……\"

陈默的皮鞋尖碰了碰板凳腿:\"这话可不敢乱说,上周法租界巡捕房刚以'造谣罪'抓了六个茶客。\"他起身时,长衫下摆扫落个油纸包,里面裹着半块教会医院的肥皂——这是张婉茹约定的危险信号,代表特高课加强了医院监控。

宵禁的铜锣声碾过弄堂青石,孙太太的煤球炉却冒着蓝火。\"陈先生尝尝这'八宝粥'!\"她舀起勺混着菜叶的糊状物,\"日本罐头里的菠萝芯熬化了,倒有几分甜味。\"

裁缝铺周师傅啐出枣核:\"呸!涩得跟啃树皮似的!要我说,当年南京路上的冠生园月饼……\"

\"周师傅慎言!\"陈默突然用汤勺敲响瓷碗,叮叮声压过窗外的皮靴响动。他蘸着粥汤在桌面写\"犬\",又迅速抹去:\"听说闸北新开了家宠物诊所,专治东洋秋田犬。\"

众人哄笑中,弄堂口传来竹梆声——三更天了。陈默借口收拾碗筷钻进灶披间,月光从气窗漏进来,照见米缸底新糊的报纸。掀开\"大东亚共荣\"的标题,底层泛黄的《申报》上,林蝶衣生前绣的《荷塘月色》残片正泛着幽光,荷叶脉络里藏着教会医院地下室的通风管图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