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年代: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 > 第120章 青山的坦白~

就当弯河的乡亲们沉浸在‘分地、有地’的欢喜中时,

刘青山也很高兴,中午邮递员又送来一封信,宫雪寄来的。上次他以为宫雪的第二封信会很快寄过来,可没想到迟迟未到。

一直到今天,这都又过去半个多月了才到。

久等之下,乍然收到,自然欢喜。

拆开信一看,果然是好消息。

宫雪先是问她的上一封信收到了吗?

又说《伤痕》过稿了,不过要等到下一期的《收获》发行时才会刊登。

这真是个好消息!

这预示着,自己不但在诗歌领域打开了局面,也挤进了小说这个赛道,未来他在国内文坛将可以两条腿走路。

一手诗歌,一手小说。

爽歪歪!

暗暗爽了一会儿,他又继续往下看……

诶?

看着看着刘青山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脸色有些古怪。

“青山,我在这一期的《人民文学》上看到一首非常惊艳的作品,真的令人回味无穷!我念给你听听……”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怎么样?这首诗只有两句话,但却胜过千言万语!”

“对了,还有另外几首诗也写的非常好……”

“是不是都很不错?那你猜猜这几首诗的作者是谁?”

看到这里,

刘青山不禁笑了起来,心说我还用猜?

不才,正是在下。

他往下看去,就见宫雪以一种很欢乐的语气写道:‘他也叫青山,和你的名字一样,字也一样,你说巧不巧?不知道这是他的真实名字,还是他起的笔名,真的是好巧呀~’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下意识还以为就是你呢……哈哈哈~’

‘为什么叫做青山的人,都是这么有才华呢?’

这段话看的刘青山不禁莞尔。

顿了顿,他又继续往下看……

‘虽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巧是巧了,但我感觉这以后会产生一个问题呀!’

‘你想呀,等《收获》下一期刊登你的《伤痕》时,也会署名作者是谁,可到时候写个青山,那等销售出去了,读者岂不是就该分不清了吗?’

‘要知道《收获》的读者和《人民文学》的读者,基本上都是重合的呀。’

‘那到时候,他们不就是该以为这两个青山,其实是同一个人吗?’

‘这不公平呀!’

信中,宫雪忧心忡忡,又建议道:‘青山,你要不要考虑改个笔名?或者就用你的真名——刘青山。’

‘反正你的《伤痕》还没有正式发表,改个名字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你同意改名的话,请收到信后尽快给我回复,我转告给编辑部。’

‘如果,未来还有人也叫青山,这……’

‘……’

看完宫雪的信,刘青山不禁有些感动。

这姑娘诚心实意为自己着想,为自己考虑,自己原本没意识到的问题,被她这么一提醒,这个原本自己忽视的问题好像确实不能小觑。

等以后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多,‘青山’之名势必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如果出现两个‘青山’,确实会让读者傻傻分不清谁是谁?

至于宫雪说的如果有一天出现第三个‘青山’……

刘青山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为什么呢?

碰瓷都懂吧。

当一个名字火了之后,就会有模仿者出现。

放在文坛,这也不稀奇。

如果以后真出现了一堆‘青山’,那势必就会严重影响刘青山的‘个人Ip’打造计划。

说白了,

就是消耗他的影响力,这是他所不想看到的。

那这样的话……

干脆实话实说吧!

刘青山便拉开抽屉,拿出纸笔。

“宫雪,你好,别来无恙乎?”

“说来惭愧,上月收到你的第一封信时,我本想着等第二封快到了,想到时候一并回复。谁知这一等就是大半个月,想来是邮路耽搁了。”

“今日收到你的信,才知你一直挂念着这事,实在过意不去。”

写到这儿,刘青山不禁笑了笑。

他想起宫雪信中那急切的口吻,仿佛能看见她伏在煤油灯下写信时,眉头微蹙的模样。

“关于《人民文学》上的诗......”

笔尖在这里顿了顿,洇出一个小小的墨点,“那个青山……其实是我。”

“很抱歉!”

“我并非有意隐瞒,而是当初投稿没想到会过,也没想过笔名的问题。没想到让你产生这些顾虑……”

刘青山思量片刻,提笔继续写道:“承蒙垂询,不胜感激!”

“雪君慧眼如炬,洞若观火,此等远虑,实令青山汗颜。若非卿之金玉良言,恐日后贻笑方家,徒增纷扰。”

他的笔迹遒劲有力,墨色浓淡相宜。

“忆昔蒙卿不弃,代为奔走投稿,奔走之劳,铭感五内。”

“今又蒙卿殷殷垂诫,此情此谊,山高水长。青山虽愚钝,亦知此乃肺腑之言,当谨记于心。”

“……”

信纸上的墨迹在秋阳下泛着微光,字里行间透着真挚的谢意。

半个小时后,

刘青山放下笔,轻轻吹干墨迹,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这才装进信封。

……

写完信,

又修改了下《乔厂长上任记》的稿子,等到将近6点,刘青山便骑上自行车下班回家。

嗯,这个年代没有‘加班’这一说。

所有人都是按时上班,到点下班。

到家后,家里人都是喜气洋洋的。

刘青山一问,王凤仪喜滋滋的说她今天抓阄抓到了河滩地3亩,外加北岗地两亩。

“北岗虽然是岭地也缺水,但那是红泥地呀,壮的很,不用上肥料庄稼都比其他地的庄稼长的快一截。咱生产队每年就北岗的收成好,没想到让额抽到两亩,哈哈哈……”

“明年有粮食吃咯!”

“青山,你是不知道,你翠花婶子、方大娘、水嫂子她们有多羡慕额,你水嫂子还想拿东头的3亩地来换北岗的两亩,被额给回绝咧!”

说起这个,王凤仪脸上神采奕奕,那叫一个得意啊。

刘青山就笑,“妈,我怎么感觉这比咱家的猪娃又长胖两斤都高兴啊?”

“不一样,那不一样!”

王凤仪直摇头,很认真的说:“猪娃长大了要卖钱,可这地却是能一直种下去,一直能长粮食的啊!”

好吧。

是这个道理。

刘青山不辩解了,在华夏,农民对于土地,有着一种近乎于执念般的喜爱与渴望。

土地,在他们眼中,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这仿佛是刻进了基因里似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