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入梦繁摘之泽玛利亚大陆英雄志 > 第11章 生命之塔

这一次讲述一个林晓旭父亲那一辈人的故事。

林腾跃,林晓旭父亲叔伯家的亲戚,虽然和林父同辈,但是年龄小很多。

作为一名公司职员,常年埋头办公室,十分向往一个远途旅行。

他是个内向的人,不太善于交际,不喜欢人多。

他更喜欢一个人的旅行。

林腾跃的指尖在手机地图上划出第十七个圈时,窗外飘来楼下餐厅炖肉的香气。五月的晚风裹挟着紫荆花瓣扑在阳台玻璃上,他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跳动的17:30,突然把鼠标摔在桌上。

办公隔间里此起彼伏的键盘声骤然安静,隔壁工位的张姐从文件堆里抬起头:\"小林,方案还没改完?\"

\"改完了。\"他把U盘往包里一塞,起身时带翻了桌上的马克杯。深褐色的咖啡渍在季度报表上洇开,像极了南海地图上那些星罗棋布的小岛。这个画面突然击中了他——半小时后,客厅墙上的世界地图前,三支彩色飞镖在东南亚区域扎出歪斜的三角形。

最中间那支红头飞镖正插在一个米粒大小的黑点上,放大镜扫过泛黄的地图边缘,模糊的印刷体写着\"巴安岛\"。订票软件显示明天上午有趟经停鹭岛的航班,落地后还要转乘两小时渡轮。

潮湿的海风卷着柴油味扑面而来时,林晓伟正蹲在渔港的石墩上啃椰子饼。渡轮码头的铁皮公告牌锈迹斑斑,用红漆潦草写着\"巴安岛周一二四停航\"。穿海魂衫的老船长从\"闽渔558\"号跳下来,布满裂痕的手掌拍在他肩头:\"后生仔,要上岛?\"

马达轰鸣声里,陈永贵船长说起二十年前的台风夜。他解开缠在腰间的麻绳,露出腹部蜈蚣状的疤痕:\"那会儿我的货船在七号风球里打转,雷达全瞎了,是塔顶那束绿光生生劈开雨幕...\"老人从驾驶舱抽屉摸出个铁盒,里面躺着块刻着希伯来文的铜片,\"当年船上有个犹太工程师,这是他去年托儿子送来的。\"

渡轮切开翡翠色的海水,成群银鱼在螺旋桨激起的浪花中跃起。当那座灰白色塔楼出现在海平面时,林腾跃终于明白飞镖为何会选中这里——倾斜的塔身布满藤壶留下的凹痕,三十米高的了望台像支折断的箭矢刺向天空,但顶端旋转的棱镜依然将阳光折射成七彩光晕。

\"小心台阶。\"陈永贵点燃煤油灯,幽蓝的火苗照亮螺旋铁梯内壁。密密麻麻的刻痕覆盖着生锈的钢板,俄文字母与泰米尔文相互交叠,某处潦草的\"ありがとう\"旁边还画着个笑脸太阳。\"都是被救过的人留下的。\"老船长的手指抚过一道深入钢铁的刻痕,\"98年印尼撤侨,有艘客轮在这片暗礁区迷航...\"

塔顶的铜质风向仪发出苍老的吱呀声。林晓伟趴在齐胸高的围栏上,咸涩的海风灌满衬衫。他忽然注意到塔基周围散布的石碑群,葡萄牙语的\"A Luz da Esperan?a\"碑石上停着只帝王蝶,德语碑文\"das Licht der hoffnung\"表面凝结着盐霜,最新的一座汉白玉石碑还带着新鲜的开凿痕迹,用阿拉伯语刻写的\"??? ?????\"在夕阳下泛着蜜色光泽。

\"上个月刚立的新碑。\"陈永贵从工作间搬出个木箱,泛黄的航海日志里夹着张1997年的剪报。黑白照片上,十二面不同国旗在灯塔前铺展开来,戴眼镜的守塔人正在给铜质灯罩抛光。\"老郑守了四十年塔,临终前说'灯在人在'...\"老人突然噤声,指着东南方海面腾起的灰雾,\"要变天。\"

浓雾来得比预想更快。铅灰色的云层贴着海面翻滚,能见度骤降到不足二十米。林晓伟攥紧冰凉的铁栏杆,听见雾笛在塔顶发出低沉的呜咽。一道翡翠色的光柱突然刺破雾墙,在惊涛骇浪中划出笔直的光路。他这才看清灯室中央的菲涅尔透镜——上百块棱形水晶拼接成的巨型蜂巢,此刻正在电机驱动下缓缓旋转,将微弱的光源放大成穿透死亡迷雾的生命之光。

暴雨倾盆而下时,陈永贵正讲述着最惊险的一次救援。2006年冬季,超强寒潮让七艘货轮同时被困在鬼头礁。\"当时发电机故障,老郑带着两个徒弟手动摇动传动轴...\"老人拍打着控制台的铁皮外壳,仪表盘上忽明忽暗的指示灯映出他眼角的泪光,\"他们就轮班摇了整整十八个小时。\"

次日清晨,林腾跃在碑林中发现块特别的石碑。被海风侵蚀的花岗岩上用繁体中文刻着\"但凭孤灯照沧溟\",落款是\"民国六十二年仲秋\"。当他拂去背面青苔,指尖触到密密麻麻的细小凹痕——那是用铁钉反复刻写的正字标记,整整九十七道。

返程渡轮拉响汽笛时,塔顶的棱镜正在晨雾中投下最后一道虹光。林腾跃忽然想起控制室墙上的铜牌,那些被无数手掌摩挲发亮的铭文里,有句英文格外清晰:\"我们修复的不是石头与钢铁,而是黑暗中永不熄灭的守望。\"

咸腥的海风突然转凉,林腾跃回头时,看见个穿橙色工装裤的姑娘正在给石碑铺防潮垫。她脖颈上挂着的铜哨与老照片里初代守塔人的遗物一模一样。

\"这是第98块碑。\"姑娘举起喷壶冲洗阿拉伯语碑文,水流沿着\"??? ?????\"的沟槽汇成银色溪流,\"上个月救的是艘科考船,船上有位沙特海洋学家。\"她摘下手套,掌心的老茧在汉白玉衬托下像群岛的剪影,\"我叫郑海宁,老郑是我爷爷。\"

控制室的铁门发出生涩的吱嘎声。林腾跃注意到门后贴着张2003年的值班表,在\"郑永年\"这个名字下方,还有两个被划掉又反复描写的名字。\"当年和爷爷摇传动轴的徒弟...\"郑海宁拉开抽屉,三本裹着油布的笔记簿在潮湿空气中舒展筋骨,\"张叔现在管气象站,李叔前年肺癌走了。\"

1997年的牛皮纸扉页上溅着褐色污渍。「腊月廿七,俄籍油轮『极光号』遇险。柴油机故障,与阿廖沙轮流手摇七小时。冰碴子割脸,血滴账本。」泛黄的纸页间飘落张照片,二十岁模样的郑永年正在给金发水手包扎伤口,背景里头裹纱巾的妇人抱着哭泣的婴儿。

\"这艘船载着三百多塔吉克移民。\"郑海宁指向窗外的波斯语石碑,\"前年他们后代组团来立碑,有个老太太说当年襁褓里的孩子,现在都当祖母了。\"

林腾跃的指尖抚过2016年的日志,某页被折起三角。「九月十六,台风『玛瑙』。海宁高考志愿填报日,恰逢巴拿马货轮求救。丫头说:『灯在人在,这话您教我的。』」

暮色渐浓时,郑海宁带他来到灯塔背风处。在克罗地亚语和斯瓦希里语碑石交界处,有块布满弹孔的德文石碑。\"四四年冬天,爷爷说这底下埋着东西。\"她递过考古刷的手突然停住,\"但爷爷临终前交代,要等会说十二国语言的人出现才能打开。\"

月光浇在斑驳的\"das Licht der hoffnung\"上,林腾跃用手机电筒照着凹痕:\"这儿是不是写着『当七座灯塔连成直线』?\"郑海宁猛然抬头,工具箱里的金属探测器发出刺耳鸣叫。

三小时后,他们从两米深的坑里搬出个铁盒。1944年的《海峡新闻报》包裹着银制六分仪,泛黄的信纸上用德文写着:\"感谢守灯人冒死点亮灯塔,使我们躲过U型潜艇追击。船上的127名犹太人中,有钟表匠、医生、小提琴手...这是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盒底天鹅绒衬布里,嵌着十二枚不同时期的怀表。郑海宁旋开最旧的朗森怀表,表盖内侧刻着箴言:\"光明不在表盘,而在指针走过的黑暗。\"当她拨动生锈的发条,所有怀表突然开始走动,此起彼伏的滴答声在碑林间织成光网。

此刻暴雨再临,新安装的太阳能板在狂风中吱呀作响。郑海宁冲向控制室的身影与日志里的少女重叠,林腾跃却转向老旧的摇柄。当绿色光柱刺破雨幕时,他终于在漫天星辰与人间灯火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咸腥的雨水灌进衣领时,林腾跃正死死抓着铸铁摇柄。控制室地板在狂风里震颤,仪表盘上跳动的红色警示灯让他想起地铁末班车的信号灯。郑海宁半个身子探出检修口,她的吼声混着金属摩擦的锐响:\"卡榫断了!得去备品库取青铜轴套!\"

手电筒光束切开雨幕,林腾跃在碑林间踉跄狂奔。德文石碑后的地窖铁门已被掀翻,海水正顺着石阶倒灌。当他摸到那个刻着六芒星的木箱时,手机突然收到气象台红色预警——超强台风\"青鳞\"正在形成双眼墙。

1944年的航海图在手中展开,泛潮的羊皮纸上用红笔标注着七座灯塔。林腾跃的瞳孔突然收缩:巴安岛、琉球屿、双子礁...七个坐标竟连成笔直的锋面,正是台风最可能袭击的路径。铁盒底层的铜制罗盘开始疯狂旋转,十二枚怀表同时发出蜂鸣。

\"这是爷爷说的『七灯防线』!\"郑海宁将青铜轴套砸进传动装置,沾满机油的手指划过控制台地图,\"四四年那场风暴,七座灯塔用莫尔斯密码接力导航...\"她的声音被齿轮咬合的巨响吞没,灯塔突然陷入黑暗。

备用电源启动的三十秒间,林腾跃听见了1944年的浪涛声。怀表表面的荧光在漆黑中勾勒出十二道弧光,德文信纸上那句话在脑海中炸开——\"当七座灯塔连成直线\"。他扑向无线电操作台,颤抖的手指敲击出老郑1944年用过的频段:\"这里是巴安岛,请求启动七灯协议!\"

仿佛有无数手掌覆在他手背上。琉球屿的应答灯最先亮起,接着是双子礁的绿色光束刺穿云层。七道不同颜色的光柱在四百海里海面上架起虹桥,如同1944年那个冬夜,127名犹太难民透过舷窗看到的生命光谱。

郑海宁将身体绷成弓弦,整个人吊在传动链条上维持动力。林腾跃看见她工装裤口袋里滑出的照片——2006年寒潮夜,少女海宁蜷缩在柴油机旁写作业,头顶悬着随时可能坠落的冰棱。

\"左舷十五度!\"对讲机里突然传出陈永贵的吼叫,\"有艘观光船偏离航道!\"林腾跃撞开观察窗的瞬间,咸涩的海风灌满肺叶。三海里外的惊涛中,橘色救生衣的荧光像散落的星星。他下意识摸向那枚朗森怀表,表盘背面浮现的经纬度坐标,竟与失控船只的定位完全重合。

当翡翠色光斑笼罩船头时,林腾跃终于看清船身编号——闽渔558。二十年过去,陈永贵依然保持着挺立船头的姿势,就像当年被绿光拯救的年轻水手。十二枚怀表突然同时整点报时,1944年的六分仪在木箱中投射出星图,与此刻暴雨中的北斗七星完美重叠。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林腾跃在工具间发现了被遗忘的手摇发电机。生锈的握把上残留着层层叠叠的血指纹,1997年的救援记录从墙缝飘落:「极光号二副列昂尼德在此协助发电,斯拉夫壮汉掌心结满冰碴,仍坚持摇柄六小时。」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七座灯塔仍在持续发送信号。郑海宁靠着碑林沉沉睡去,手中攥着张新写的明信片:\"致十年后的守塔人:今日我们重启了七灯防线,就像爷爷和他的十二国朋友那样...\"林腾跃轻轻将俄语碑文旁的野姜花移到她鬓边,忽然读懂老郑刻在铜哨上的小字——守夜人的时间不是分秒,而是等长的黑暗与光明。

返程渡轮启动时,林腾跃把飞镖扎过的地图留在灯塔留言簿里。陈永贵哼着渔歌调整舵盘,收音机里播放着最新消息:\"昨日『青鳞』台风期间,七座百年灯塔组成的传统导航系统成功引导二十三艘船只脱险...\"

海天交界处,十二只信天翁正绕着灯塔盘旋。它们爪尖闪烁的微光,或许是某块新碑的金属包边,又或许是穿越八十年的星光终于找到归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