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入梦繁摘之泽玛利亚大陆英雄志 > 第39章 林立荣在莫斯科

林立荣,林腾东的父亲,林晓伟的祖父。

一生经历了伪满洲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四个时期。

动荡的时局,他坚定着家国情怀,投身革命。

即便在动荡的十年,依旧保持初心,矢志不渝。

因为个人的经历,他熟练掌握俄语、日语,并在古典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在当时绝对可以称得上知识分子。

很庆幸,他没有被打成“臭老九”,并且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由于有扎实的工作经验,流利的俄文水平,在属于俄国的动荡年代,他临危受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被派往了当时千疮百孔的国家——俄罗斯。

1992年,苏联解体不久,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面临着诸多外交挑战。此时,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正处于关键的调整期,需要有经验的外交官去处理相关事务。

林立荣因其精通俄语、熟悉俄罗斯文化以及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被公派前往俄罗斯。他的主要任务是,与俄罗斯政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促进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他还肩负着了解俄罗斯国内形势、为中国制定对俄政策提供准确信息的重任。

当林立荣踏上莫斯科的土地,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曾作为苏联心脏的莫斯科,如今一片萧条。街道上,原本庄严肃穆的斯大林式建筑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不少建筑外墙斑驳,甚至有的已经出现了裂缝。曾经繁华的商业区,如今店铺稀稀落落,商品匮乏,货架上摆着的物品单调而陈旧。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或蜷缩在角落,或在垃圾桶里翻找食物。

汽车很少,而且大多是老旧的款式,行驶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发出阵阵刺耳的噪音。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失去了昔日的活力与辉煌,与林立荣印象中那个强大、繁荣的苏联首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哀伤。

此时的俄罗斯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经济崩溃,物价飞涨,他们的工资却少得可怜,很多人甚至几个月都领不到工资。食物和日用品的短缺,让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为了买到一点生活必需品,他们不得不排起长队,苦苦等待。曾经作为苏联公民的骄傲与自豪,在此刻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迷茫与绝望。人们不知道国家的未来会走向何方,对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担忧,孩子们的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纯真与快乐,取而代之的是与年龄不符的忧郁与疲惫,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沉重而压抑的氛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社会主义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被摒弃,俄罗斯开始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一方面,政治多元化使得不同利益群体有了表达诉求的渠道,促进了民主化进程。然而,另一方面,政治体制的快速转型也导致权力真空和制度缺失。

各个政党为了争夺权力,斗争不断,政府决策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应对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这种政治上的不稳定,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使得俄罗斯在转型初期陷入了混乱与困境。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陷入严重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庞大的经济体系,但也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包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效和浪费问题积重难返,而俄罗斯政府在经济改革中急于求成,盲目推行“休克疗法”。这种激进的经济改革方式,导致价格自由化后物价飞涨,企业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大量破产。私有化进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国有资产被少数寡头廉价收购,形成了垄断经济,普通民众并未从中受益。加上国际油价下跌等因素,俄罗斯的外汇收入锐减,国家财政困难,无法支持经济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俄罗斯经济在90年代持续萧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社会动荡与犯罪率上升是俄罗斯当时面临的严峻问题。政治体制的转变和经济萧条,让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对未来的担忧加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年轻人无所事事,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经济困难也促使一些人为生存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犯罪团伙滋生,黑市交易泛滥,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这种社会动荡和犯罪率上升,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让俄罗斯陷入了恶性循环,社会稳定与和谐被严重破坏。

苏联解体后,西方流行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俄罗斯。曾经被严格限制的西方音乐、电影、时尚等,开始在俄罗斯大行其道。好莱坞大片取代了苏联时期的本土电影,成为电影院的主角,年轻人纷纷模仿电影中的时尚穿搭。西方流行音乐也迅速占领了俄罗斯的音乐市场,摇滚、流行等音乐风格在街头巷尾回荡。快餐文化、酒吧文化等西方生活方式也逐渐被俄罗斯人接受。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大城市,酒吧、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年轻人社交的重要场所。西方流行文化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方式,也对俄罗斯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价值观的传入,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价值观,与俄罗斯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俄罗斯年轻人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奉献。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多元化,但也引发了社会道德观念的混乱。传统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受到挑战,离婚率上升。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盛行,也让俄罗斯人陷入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漩涡,忽视了精神文化的需求。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俄罗斯社会在价值观层面出现了分裂,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在价值观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给社会和谐带来了挑战。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一方面,俄罗斯政府加强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弘扬俄罗斯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开始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推动本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在艺术领域,俄罗斯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艺术作品。在经济领域,俄罗斯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推动本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俄罗斯还通过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增强俄罗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此来抵御西方文化的过度冲击,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始于1992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证券私有化,政府向每位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公民可用其购买企业股份。这一阶段旨在实现国有资产的平均分配,但许多公民因缺乏相关知识,将证券低价出售给投机者。第二阶段是现金私有化,允许国内外投资者直接用现金购买企业股权。此阶段,大型企业被拍卖,寡头们凭借各种手段廉价收购国有资产,形成了垄断集团。第三阶段是个案私有化,针对剩余的大型和战略型企业进行,政府更多地考虑战略意义和投资者资质,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整个私有化过程充满争议。

私有化对俄罗斯经济结构影响深远。一方面,它改变了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比重大幅下降,私有经济成为主导。在工业领域,私营企业数量增多,竞争机制被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效率。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被少数寡头掌控,成为经济支柱,而制造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缓慢。经济对资源的依赖加重,抗风险能力下降。地区间经济发展也出现失衡,莫斯科等中心城市经济相对活跃,而偏远地区因缺乏投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面临挑战。

私有化过程中问题丛生。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评估机制不健全,导致资产被低估,寡头们以极低价格收购。**现象严重,政府官员与商人勾结,私下交易盛行。普通民众并未真正受益,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私有化后的企业管理问题突出,一些新主人缺乏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状况并未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俄罗斯的社会稳定与政治生态,为后续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

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斯大林式建筑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许多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这些曾作为苏联时代象征的建筑,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独特的风格,见证了苏联的辉煌与荣耀。然而,随着政治体制的转变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斯大林式建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它们被视为斯大林时代的产物,与过去的**和集权联系在一起,人们希望通过拆除它们来告别过去。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使得一些斯大林式建筑不得不让位。拆除斯大林式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俄罗斯与苏联时代的决裂,但也引发了一些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社会主义雕像的推倒,在俄罗斯民众心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些雕像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领导人的象征,代表着苏联时期的辉煌和荣耀。它们的倒塌,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更让民众感受到了历史的断裂和国家的变迁。对于一些年长的民众来说,这些雕像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推倒它们仿佛是在否定他们的过去。而年轻一代则更多地将此视为对过去错误的纠正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无论如何,社会主义雕像的推倒,都标志着俄罗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也让民众在心理上经历了从迷茫到逐渐适应的过程。

宗教建筑的重建在俄罗斯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转变中具有重要意义。苏联时期,宗教活动受到限制,许多宗教建筑被毁或废弃。苏联解体后,宗教信仰逐渐复苏,宗教建筑的重建也随之展开。喀山大教堂等宗教建筑的重建,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更象征着俄罗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宗教信仰的复兴。这些重建的宗教建筑,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在社会动荡和转型的时期,宗教建筑的重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也体现了俄罗斯在文化上寻求新的认同和稳定。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俄罗斯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重新审视宗教的地位和作用,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注入新的力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普通人民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曾经有保障的就业变得难以寻觅,失业率持续攀升,许多家庭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疯涨,原本廉价的食品和日用品变得昂贵无比,人们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节衣缩食。住房问题也愈发突出,一些人因无力支付房租而流落街头。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普遍现象。教育投入减少,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不足,孩子们的受教育环境大不如前。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对生活无望的氛围,人们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生活水平远远不如苏联时期。

对于苏联解体,俄罗斯民众的态度复杂多样。年长者中,不少人对苏联时代怀有深厚感情,他们怀念过去的稳定生活、充分的就业保障以及强大的国家地位,对解体深感痛心与惋惜,认为那是国家历史的重大挫折。而年轻一代则更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他们对苏联体制的僵化与弊端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将解体视为摆脱束缚、走向自由与民主的契机。整体而言,民众对解体的看法在情感与理性间徘徊,既惋惜过去的辉煌,又对未来充满期待与迷茫。

社会心理的变化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生活困境与未来不确定性使民众普遍感到焦虑与不安,这种情绪在社会中蔓延,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也受到冲击,对政策措施持怀疑态度,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降低。社会心理的动荡还影响了经济发展,人们在消费和投资上更加谨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社会凝聚力减弱,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社会需要在心理重建上付出更多努力。

林立荣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他看到,曾经强大的苏联,在解体后,俄罗斯陷入了如此严重的困境。政治体制的仓促转变,导致权力真空与制度缺失,政府决策效率低下,无法有效解决国家问题。经济上,激进的“休克疗法”和私有化改革,让经济萧条,民众生活困苦。西方文化的冲击,使社会价值观混乱,传统受到冲击!

中国必须要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