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鲤鱼大赛中夺冠后,孔军的名声在钓鱼圈里渐渐响亮起来。可对他来说,生活的压力并未减轻半分,那沉甸甸的债务依旧像一座大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这一天,孔军独自坐在那狭小又昏暗的出租屋内,屋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他抬眼望向墙上父亲的遗像,眼眶微微泛红,嘴唇蠕动,轻声呢喃:“爹,您放心,孩儿就算拼了这条命,也定会还清债务,让您在天上能安心。” 那声音里满是坚定,可又透着一丝疲惫。
说罢,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坐到那台破旧得随时可能 “罢工” 的电脑前。电脑启动时发出 “嗡嗡” 的声响,仿佛在抗议着自己的不堪重负。孔军顾不上这些,双眼紧紧盯着屏幕,手指在布满污渍的键盘上快速敲击,查阅着有关黄桑鱼的资料。他深知,要想尽快还清债务,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钓技,而黄桑鱼,便是他眼下的目标。
黄颡鱼,别名黄颊鱼、黄鲿鱼、黄扬等 [13],隶属于鲿科黄颡鱼属,是一种底层鱼类。黄颡鱼体长180~250mm。 头大平扁,吻圆钝,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眼侧上位。]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颌须2对。]体光滑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尾鳍分叉。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
黄颡鱼喜栖于水流缓慢、水生植物丛生的水底层,也可栖息于**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黄颡鱼属于杂食性水生生物,主要摄食种类包括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以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黄颡鱼一般体重在0.2-0.7斤之间,体长通常在20-40厘米范围内,但也有极少数能长到更大。
常见体重与体长:黄颡鱼为小型鱼类,生长速度慢。一般一年雄鱼长到0.6-0.7斤\/尾,雌鱼长到0.2-0.3斤\/尾。其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体重约750克。
最大体重与体长记录:虽然黄颡鱼普遍体型不大,但也有极少数能长到较大尺寸。有记录显示,某些黄颡鱼体长可达55厘米,体重可达1000克,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长可达1米多,但这些情况非常稀有。
就在他看得入神的时候,“砰” 的一声,门被猛地推开。好友鲍虎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一进门就看到孔军那憔悴的模样,原本就浓黑的眉毛瞬间拧成了一个疙瘩,心疼地说道:“军哥,你瞅瞅你,又在这儿折腾呢!也不知道歇一歇,铁打的人也扛不住啊!”
孔军闻声抬起头,脸上露出一抹笑容,那笑容里带着几分疲惫,却又满是坚定:“鲍虎啊,不努力哪行呢?我得把各种鱼的钓法都摸得透透的。你瞧这黄桑鱼,看着简单,实则门道不少,我可得好好研究研究。” 说着,他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子,“嘎吱” 一声,脖子发出清脆的声响。
鲍虎走上前,拍了拍孔军的肩膀,那厚实的手掌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行,军哥,我信你!你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可千万别跟我客气,尽管开口!”
孔军心中一暖,感激地看了鲍虎一眼,用力点了点头:“好兄弟,有你这句话,我心里踏实多了!放心,等我研究出了黄桑鱼的钓法,带你一起去钓个痛快!”
就在这时,又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哟,这不是大名鼎鼎的鲤鱼冠军吗?怎么窝在这破屋子里研究黄桑鱼呢?” 众人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光鲜亮丽的年轻人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一丝嘲讽的笑容,他叫刘富,家里有些钱,平时就爱显摆,在钓鱼圈里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
孔军皱了皱眉,对于刘富的态度有些不满,但还是礼貌性地笑了笑:“刘富,好久不见啊。我这不是想多学点本事嘛,钓鱼这事儿,学无止境。”
刘富走进屋子,眼睛在屋里扫视了一圈,撇了撇嘴:“就你这条件,还想研究黄桑鱼?黄桑鱼可不好钓,对钓具和饵料的要求可高了,你这破装备,能行吗?”
鲍虎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向前跨了一步,指着刘富的鼻子说道:“你少在这儿说风凉话!军哥的本事你又不是不知道,上次鲤鱼大赛,你不也输得底儿掉?”
刘富脸色一红,冷哼一声:“那只是他运气好罢了!这次钓黄桑鱼,可没那么简单。”
孔军站起身来,拍了拍鲍虎的肩膀,示意他别冲动,然后笑着对刘富说:“刘富,钓鱼可不是比装备,比的是技术和用心。你要是有什么高见,不妨说来听听,大家一起学习学习。”
刘富被孔军这平和的态度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原本准备好的一番嘲讽的话也咽了回去,支支吾吾地说:“我…… 我也就是随便说说,反正钓黄桑鱼可不容易。”
孔军笑了笑:“是啊,不容易才有意思嘛。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说完,他又坐回到电脑前,继续查阅资料,仿佛刚才的小插曲从未发生过。
刘富见孔军不理他,觉得有些无趣,便转身离开了。鲍虎看着刘富的背影,狠狠地吐了口唾沫:“什么玩意儿,就会瞎显摆!军哥,别理他,咱继续研究。”
孔军点了点头,眼睛再次聚焦在电脑屏幕上,正式开启了对黄桑鱼钓法的深入钻研。他先是花了整整三天三夜,查阅了国内外几乎所有能找到的钓鱼论坛、学术论文以及相关书籍,密密麻麻地记录下黄桑鱼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觅食偏好等关键信息。他发现黄桑鱼多在水底的乱石、水草附近栖息,偏爱腥味重、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而且对光线和水流也十分敏感。
为了验证资料上的内容,孔军决定亲自前往黄桑鱼常出没的水域观察。那是一处偏远的河流,道路崎岖难行,他背着沉重的装备,徒步走了几个小时才到达。到达后,他不顾疲惫,立刻开始观察水面动静、水流速度,还细心地查看水底的地形。他发现,在水流较缓且有较多障碍物的区域,黄桑鱼的踪迹更为频繁。
在一次观察中,孔军意外发现,在一些水质浑浊、水底有大量腐烂植物的特殊水域,黄桑鱼的活跃度远超其他地方。他感到十分好奇,在附近的水域连续蹲守了好几天,又发现这些水域的黄桑鱼似乎更倾向于在傍晚时分觅食,与资料中记载的觅食时间有所不同。这一发现让他意识到,黄桑鱼的生活习性或许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多变。
光是观察还不够,孔军又开始在这片水域进行试钓。他先是按照资料上的建议,使用腥味浓重的蚯蚓作为饵料,可接连几天都收获寥寥。他没有气馁,开始调整饵料配方,尝试加入虾粉、鱼粉等成分,还自制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的饵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记录每次的钓鱼情况,包括时间、地点、饵料、天气等因素,以便后续分析。
有一回,孔军在调配饵料时,不小心打翻了一瓶从家中带来的自制香料。这香料原本是他用来给饭菜提味的,意外混入饵料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用这特殊饵料去钓鱼。没想到,这次试钓竟收获颇丰,比以往用常规饵料钓到的黄桑鱼更多。他兴奋不已,仔细研究起这种香料与其他饵料成分的搭配比例,试图找出其中的奥秘。
除了自己摸索,孔军还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位在当地以钓黄桑鱼闻名的老渔民。他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登门拜访。老渔民被他的诚意打动,向他传授了一些独家技巧,比如在钓具选择上,要使用较细的鱼线和锋利的鱼钩,因为黄桑鱼的嘴巴较小,吃食动作也比较轻。
回到家后,孔军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老渔民的建议相结合,不断改进自己的钓法。他坐在那吱呀作响的木凳上,反复推演各种钓鱼场景,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快速记录。身旁的桌子上堆满了杂乱的笔记,那是他努力的见证。灯光昏黄,映出他一脸的憔悴,可那股坚毅之气却仿若实质,弥漫在整个屋内。鲍虎看着他专注的模样,眼中满是敬佩与支持,默默地在一旁为他准备好饭菜,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孔军深知,自己没有别人那样优越的条件,没有昂贵的钓具,没有豪华的研究环境,但他有一颗热爱钓鱼的心,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掌握黄桑鱼的钓法,在钓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收藏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