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四房屋里亮着,加上还有收拾东西的声音,担心出什么事儿,就去敲门询问,“咋地啦?出啥事了,要帮忙不?”
林歆听出声音是杨西的,连忙出声回答,“三哥,没事儿,孩子生病了,我和孩子他爹打算带孩子去镇上看大夫,等爹起床后要是问起,你就如是说好了,如果没问的话,就不用主动提了。”
杨西答应后,确定自己是真的没有能帮上忙的地方,就又回去睡觉了。
林歆自从杨北出门口,就一直注意着外边的动静,听到声响后,就带着孩子出去。
一家人架着牛车往镇上赶,也幸亏现在的月光足够亮,不然连牛车都加驾驶不了,到时候去镇上也只能选择走路去。
走路要比牛车慢不少,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会耽误病情。
这个镇上只有两家医馆,杨北在这里混过,对两个医馆的大概情况也算是了解,于是驾着牛车直接去了口碑和医术比较好的那家。
听到敲门声,医馆内的人出于警惕询问了一声是谁,来干什么的。
听到是带孩子来看病的,动作麻溜将门打开,让人进来。
在他们这个地方,一般人生病了也不会舍得花银子看病,大部分人生病了都是熬,熬过去就好了,熬不过去就没了。
所以大半夜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只能是孩子情况危急。
来镇上这会儿功夫,孩子的体温更热了,林歆抱着孩子,时不时将脸蛋贴到孩子的额头上,是最直观感受到孩子体温的变化的。
随着孩子体温不断升高,林歆心里也愈加焦灼。
老大夫看到孩子只是一个几个月大的奶娃娃,皱了皱眉,这孩子这么小,生病了也是不能吃药的,把过脉后,得出孩子是因为受到惊吓,所以才导致风寒入体的结论。
老大夫先是让夫妻俩用井水浸湿绢布敷在婴儿额头上让她降温,要是情况没有好转的话,用他家的炉子烧些开水,兑成温水后,再擦拭孩子的颈部、四肢、背部等地方,最后开了退热的药方,熬了让大人喝下去,通过母乳将退热的药喂给孩子。(注意:现实不要尝试,生病了就找医生,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干。)
看夫妻俩还带着一个半大的孩子,孩子的脑袋还一点一点的,显然是困得不行,于是就心软了,“你们这孩子和我孙子一般大,要是你们放心的话,就让他去和我孙子睡一起。”
杨北立马就答应了,并对老大夫的行为表达感谢,对他们现在来说,孩子能睡舒服再好不过。
就怕一个休息不好又生病,到时候他们夫妻照顾两个孩子可能会忙得脚不沾地。
看杨濯睡过去后,林歆照顾生病的杨穗,杨北去熬药。
平时里喝药怕苦的人,这回不用人劝,眉毛都不皱一下就将一整碗药给喝下去了。
杨北看到这一幕,心里酸酸的,闷闷的。
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疼爱她的母亲,是她的幸运,也是自己的幸运。
同时对自己妻子更加心疼,对杨老太的不满也越多,她对自己怎么样无所谓,反正他从小到大都习惯了,但是孩子是无辜的啊!
孩子才满打满算才六个月,她怎么敢,怎么能这么狠心。
在两人的精心照顾下,天大亮的时候,杨穗的体温已经恢复到和平时一样,夫妻俩提了大半宿的心也放了下来。
杨北去买了几碗馄饨回来当早餐吃。
另一边的赵家村杨家,杨老太早上起来像往常一样率先去敲四房的屋门,敲了半天,没见里边传来起床的动静,嘴里又开始骂了起来。
杨西出来,沉默一会儿,才上前道:“娘,四弟和四弟妹不在家,她们带着孩子去镇上看病去了。”
杨老太骂人的话在听到三儿子这话时戛然而止,心虚一闪而过,不会是因为自己昨天拧了那赔钱货的大腿,所以才生病的吧?
应该不是,乡下孩子个个都皮实得很,这么想着,心里又释然了,肯定不是因为自己。
不过,这老四和老四媳妇哪来的银子,家里所有银子都在她们两个老的手上,没银子她们怎么看病?
不对,就算有银子也不能浪费在一个赔钱货身上啊,那两人当银子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一点小毛病就吵着闹着要去医馆,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杨老头在饭桌上没看到四房人几人,问了一嘴,知道是带娃儿去镇上看病,点头表示自己知道,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可惜今天少了一个劳动力。
殊不知,不只是今天,未来好几天都会缺少一个劳动力。
等孩子病好后,杨北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去县城住几天,现在不回去了,直接回县城,如果可能的话,将商铺和庄子的事一起解决。
林歆巴不得不回去。
杨濯还小,嗯,爹娘去哪他就要去哪儿。
于是杨北拜托镇上的一个朋友将牛车赶回赵家村还给叶宝根,顺便给杨老头带个话,就说孩子的病要去县城找大夫看,过几天孩子好了他再回来。
杨北给了三十个铜板给那朋友,叮嘱他给十个铜板给牛车的主人,剩下的二十个铜板就当是他帮忙的辛苦费,那朋友很高兴的应下了。
就跑一趟传个话的功夫就有二十个铜板的收入,不亏还赚到了。
将昨晚带出来的东西放到镇上的房子后,杨北就带着妻子去镇上租车的地方租了一辆马车送他们去县城,去县城一个人要二十文,租下一辆马车的话要二百文。
为了舒服,杨北直接租了一辆马车,要是不租车的话,车夫是马车车厢内能塞多少人就塞多少人,不会考虑顾客舒不舒服。
在杨北等人去县城的路上时,杨北的朋友也将牛车和铜板送到叶宝根家,还去地里给杨老头递了话。
他传话的时候是在地里,那时候有很多村民都在地里干活,听到杨北要带着孩子去县城看病,心里不禁疑惑,昨天他两个孩子还好好的,咋今天就严重到要去县城看病的程度了呢?
这也太突然了。
一些人觉得他传话传得不清不楚的,这杨北有两个孩子,到底是哪个孩子病了啊?
那朋友也回答不出来,不想再听这些大娘婶子你一嘴她一句的提问,说了杨北昨晚带孩子去看病的医馆,让她们想知道就自己去问,然后就跑了。
众人心里虽然觉得好奇,但也不会多此一举去询问,对她们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春耕,这是关乎全家人下半年能不能吃饱的大事,现在有什么事情都要为春耕让步。
杨老头虽然对四房的孩子有那么一丝的担忧,但最遗憾的是未来几天少了一个壮劳力,人少了,家里仅剩的三个男人要干的就多了。
杨北和林歆直接去了县城的房子,是一个一进的院落,有正房、东西厢房以及四间耳房、前面的倒座房。
目前一家人都住在正房,东西厢房还空置着,打算等孩子长大后给孩子住,四间耳房有两间空置着,一间用来当茅房,一间当厨房,倒座房用来放置杂物。
和林家三进的院子比起来不大,但是够一家几口住的了。
这个院子还是林歆及笄的时候,她嫂子送她的礼物。
她二姐及笄的时候,嫂子还没嫁进来,但后来在嫁妆那里给她添上了。
她其实挺佩服大嫂的,明明没比她们大上几岁,但却能管理好那么一大份家业。
因为孔家财富多,不免会引起小人觊觎,所以孔家的几个女儿都是挑的读书人嫁出去,广撒网,有一个有出息的,他们都不算吃亏。
这事孔氏嫁进门的第二天,在敬茶的时候她就向在场的林家人坦诚了,所以林歆也知道。
也正是因为孔氏为人坦诚,林母也不是什么刻薄的婆婆,所以孔氏和林家的人都能相处的不错,没有什么明显的冲突矛盾。
更不用说她进门就为林家诞下长孙,三年后又给林家添了孙女。
林牧本来考中秀才后想再等个几年再考举人的,但因为妹夫读书太有天分,一路顺顺利利的考上了进士并且当官,加上媳妇想要自己能有出息,希望他能早日进入官场,为孔家提供一点的庇护,于是只能将计划提前,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了。
准备了那么多年,林牧对于自己的学识还是有信心的,之前不考是因为想多沉淀几年。
但是后面,两座大山压在肩膀上,就顾不上沉淀了。
没嫁人的时候是租出去的,后面嫁人后就收回来了,就是为了以后到县城的时候有地方住。
最开始的时候,林家父母其实是想让女儿女婿住在这房子里的,但是杨北和林歆不愿意,一是林歆顾及杨北的面子,二是杨北觉得自己父母知道这事后,肯定会像蚂蝗一样牢牢扒在自己身上吸血,以此来补贴儿子。
看两个孩子都不愿意,林父和林母也就没有强求。
到县城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所以没有去林家,而是直接去自己的房子。
杨北每次来县城,都会住在这里,顺便打扫卫生,所以房子不是很脏,只有薄薄的一层灰尘。
杨穗一直黏着林歆,所以房子的卫生是杨北打扫,杨濯跟在屁股后边帮忙。
趁孩子睡觉的功夫,林歆上街买菜回来做饭,粮食厨房里还有一些,所以用不着买。
第二天林歆就带两个孩子去林家,林父和林牧去书院了,家里只有林母和大嫂在,看到林歆,两人都很诧异,“咋没带个信就回来了?”
林歆就将孩子生病的事说了出来,孔氏看向小姑子怀里的奶娃娃,“现在是好了吧?”
“病是好了,但是吃的好像没有以前多了。”
林母安慰,“没事儿,现在病刚好,胃口肯定是没有以前好的。”
“对了,你们现在来县城,千万要看好小濯,昨个儿又有人报案说孩子不见了。”孔氏提醒,“现在我都不让两个孩子出门了。”
“行,我知道了,谢谢嫂子提醒。”
杨濯对大人的谈话不感兴趣,和林歆说想去和表兄玩。
孔氏就让身边的丫鬟带他去找人。
林家虽有一定的家底,但是丫鬟小厮却不多。
孔氏没嫁到林家前,家里几个读书人每人配备一个书童,林歆母女身边也有一个丫鬟,然后有一个专门做饭和看大门的大叔,家里人口极其简单。
孔氏嫁进来后,陪嫁的丫鬟有两个,铺子管事那些林歆也不清楚到底有几个。
一家人又聊了一些其他的,林歆想起这次来县城的目的,“对了嫂子,之前不是托人带话给你,拜托你注意有没有谁家要卖铺子吗?还有田地的事,现在有消息了没?”
孔氏点头,但有些犹豫,“有消息,但是铺子的位置和田地都不怎么好,不是很建议你买,有这个银子不如去府城买。”
林歆迟疑,“可是府城离这里太远了,我们也不好管理。”
“这个不是问题,要是你买了,以后我去巡视我的嫁妆的时候可以帮你看看,不用经常盯着,找人管理就好了。”
“那是铺子还是田地?”
“有铺子也有庄子,是我没出阁时认识的一个朋友出售的,她丈夫要去江南地区做丝绸生意,但是还差一点银子,就想着卖掉一部分嫁妆来帮助丈夫,因为着急卖出去,所以价格比平时要低不少。”
“那庄子相当不错,背靠大山,又有一条小河从庄子贯穿而过,作物的灌溉不用担心,恰巧你又传话来说有买地和铺子的想法,所以就想着给你提提。”孔氏解释着,“要是后面你不想要,我是打算着买下来的。”
“那庄子多大?要多少银子才肯卖?”林歆很挺心动,但是不知道手上的银子够不够。
“足足有二百一十八亩,统一按照十两一亩来卖。”
林歆点头,这个银子倒是可以拿出来。
“我晚上和杨北商量一下,要是确定的话,明天就来找你一趟。”
“行,你们夫妻俩好好商量。”
林歆带着两个孩子在娘家待了一天,傍晚杨北来接才依依不舍离开,林母挽留,让一家人就在林家住下来。
但林歆拒绝了,她已经出嫁了,偶尔住娘家还行,但是经常住的话,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