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穗眨巴眨巴眼睛看向眼前的人,唔,好像有点熟悉。
在杨穗思考的这会儿,杨北和林歆也到了花园。
夫妻俩第一时间将目光看向女儿,也顾不得先和嫂子寒暄了:“穗穗,还记得爹爹和娘亲吗?”
杨穗的视线从杨濯脸上移到杨北和林歆身上。
想了一会儿,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委屈的瘪了瘪嘴,将头埋到舅母的怀里,小声的呜呜哭起来。
要是杨穗嚎啕大哭,林歆和杨北的心还不会那么难受。
但是她是呜呜的小声哭泣,那可怜的模样,让林歆心都碎了。
她现在小声哭泣的模样,就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却找不到人倾诉,更没有人替自己做主一样。
本来是为了孩子的身体着想才不带她一起去的,因为她才几个月大,但是现在林歆却后悔了。
女儿在林家肯定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再好的照顾也不如在自己亲娘身边有安全感,这回是她考虑不周了。
连忙将女儿从大嫂怀里接过来,亲亲她的小脸,安慰:“穗穗不哭哦,都是娘不好,娘不该将你独自抛在外祖家里去府城的,是娘的错,以后娘去哪儿都带着你好不好?”
又安慰了一会儿,小人儿才好一些,不再哭泣,但是脸上的泪水不少。
杨北想替女儿擦擦,但是他今天赶了半天的马车,身上沾了很多灰尘,也没有带帕子的习惯,正手忙脚乱的不知如何是好。
孔氏看出来了,轻笑一声,走到林歆身边,将专门给杨穗准备的帕子从杨穗衣服的小兜兜里掏出来,递给杨北:“喏,好好替你闺女擦擦,好好安慰她一下,几天见不到爹娘,可不得委屈坏了!”
杨北看到递到眼前的帕子,眼睛亮了亮,对着孔氏感激道:“多谢大嫂!”
孔氏摇头,表示没什么,就拉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走了,将空间留给一家人,让他们好好处处。
一家四口在花园里好好温存一番,杨穗才重新喜笑颜开。
看她恢复成以往一样,另外三人都在心里松了一口气。
吃过晚饭后,孔氏和林父林母开口让一家四口直接留宿,林歆想着自家的房子虽然来的时候收拾过了。
但也有好几天没住人了,索性就直接答应下来。
一家人有时候会在林家住,所以都有衣服备着,不用忧心洗漱的问题。
翌日,吃过早饭后,杨北和林歆就向家人提出一会儿打算带两个孩子回镇上了。
这次出来已经有六天,再不回去帮忙,恐怕连一心过自个儿日子的王芳都会有意见。
林母虽有不舍,但也没有挽留,孩子在这里待了这么些天已经很好了,再不回去说不得她那偏心的亲家母又要编排她女儿女婿的不是。
濯哥儿以后是打算走科举的,所以在名声方面要注意一些。
这也是林母不知道夫妻俩是用什么借口来的县城,所以才会有此顾虑。
要是知道俩人用的是孩子健康的名义,肯定是要将两人好好说教一番的。
孩子是不能乱说的。
她听她婆婆提过,她丈夫小时候胃口很好,很能吃,后面有一个亲戚看到了,就说了句:“这孩子可真能吃!”
当时谁都没将这句调侃的话放在心上。
谁知道在那亲戚离开后,一向吃嘛嘛香的丈夫胃口突然就不好了,后面还生了一场病。
这场病后,丈夫的胃口小了很多,再也不像以往一样能吃。
连带着人也瘦了许多,不像之前一样肉乎乎,圆滚滚。
她婆婆后来仔细思索一番,发现这些都是在那亲戚说了那句话后导致的。
所以她婆婆就觉得她丈夫肯定是被什么冲撞到了。
在她生了林牧兄妹几个后,她婆婆特意和她提了这件事,让她以后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孩子吃得多的话。
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林母想着都是为了孩子好,也就应下了。
在孩子面前说话会注意一些。
有什么事也不用孩子当借口,就怕有一天孩子会成说的那个样子。
林母生养了几个孩子,养孩子的经验比只当了几年父母的杨北和林歆多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所以在几人离开前,特意将林歆拉到一旁说些母女间的私密话。
“穗姐儿现在也有六个月了,可以慢慢给她吃点辅食,她现在已经开始慢慢长牙齿了,牙根可能会痒,回去你让女婿找花椒木做个磨牙棒,花椒木的木质软硬适中,用它当磨牙棒能有效缓解穗姐儿长乳牙时引起的牙龈疼痛。”
林母一一向女儿说明,之前濯哥儿这么大的时候见得少,她也就没想起来和女儿叮嘱。
林歆确实没想到还能这么干,杨濯那时候确实是经常流口水,抓到一个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嘴里送。
咬不到还会干嚎。
也会啃自己的小手。
那时候她每次看到孩子啃手都以为孩子饿了。
但是喂他母乳他又不喝。
现在听林母这么一说,她才反应过来是因为什么。
况且乡下人养孩子没这么精细,不会想到这些。
加上杨老太对自家的孩子一向不关心不关注,就算知道怎么喂养照顾孩子也不会多说什么。
杨老头对底下的子孙有关爱之情,但他一个大男人,认为女主内男主外,照顾孩子是家里女人的事,不懂这些,自然也不会说起。
杨奶奶疼爱杨北,但她活了那么几十年,都只在十里八乡走动,接触的都是只会种地的农家人,见识有限,自然也不懂这些。
所以,如果林母不提,林歆也不会知道。
“还有,等孩子乳牙长出来一些,你喂母乳的时候就要小心一些了,你别看孩子小,认为她力气不大,但是实际上咬人会很疼。”
“更别说那个地方是娇弱的,要是穗姐儿开始咬人,你就将母乳挤到碗里,再用勺子喂她,或者喂她吃辅食也可以。”
林母结合自己的经历,仔细叮嘱女儿,并为她提供建议。
林歆前面还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和自己母亲说这些私密的地方,实在是难为情。
听到后面,则是对母亲的一片慈母之心所感动。
“娘,我都记住了,谢谢您!”说着,抱住了自己母亲。
对于母亲说的这些,林歆很感动,感动之余则是想起了杨濯长牙时喂他吃母乳时的痛苦。
作为一个母亲,喂养孩子她是自愿并且乐意之至的,这也是她的责任。
但是她仍然不想回忆起那时候刺骨的疼。
这也是为什么她生了杨濯五年后才重新有孕的原因。
好好养身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杨北心疼她一边喂养孩子一边哭得眼泪汪汪。
就想着有一个孩子也可以,所以在后面的夫妻生活中都很注意。
因此林歆才在后面五年的时间里未曾有孕。
也因为整整五年没有再孕,身边有些人认为自己生杨濯的时候伤了身子。
风凉话杨老太没少说,但林歆都当成了耳旁风,也没想着向一个不是真心疼自己的人解释。
那时候杨北不是没想过让她将母乳挤到碗里再喂给孩子。
但是她不放心,挤到碗里就凉了,孩子再喝进去不知道会不会生病。
杨濯是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她怀胎十月辛苦生下来的,她很爱她,不想让他有一点儿的不舒服。
所以忍住疼痛将他喂养到一周岁才给他吃辅食。
夫妻二人也没想着去问问长辈这些问题,因为林歆觉得向长辈说这些,实在是难为情。
私密话说完后,林歆和杨北带着孩子向林家人告辞。
林母和孔氏目送一家人走远的背影,直到不见了才返回家中。
差不多午时,几人到了镇上,知道家里不会给他们留饭,于是一家人在镇上吃了午饭才回去。
到村里的时候,路上没有几个人,因为现在每家每户都在为春耕做准备。
要不就是趁着现在春天野菜多,挖一些野菜回去用水煮过再晒干,能保存很久,冬天万物凋零的时候也能为家里添一道菜。
偶尔能遇见一些送饭菜去地里的半大孩子或者是妇人。
孩子看到四人后,只是看了一眼就快速移开视线,加快速度往地里去。
因为去慢了,可能会挨骂。
一些妇人看到杨北夫妻,则会和他们寒暄几句,询问孩子身体好了没有。
杨北夫妻带着孩子在县城待了这么些天没回来,村里人这两天都嘀咕是不是孩子病得很严重,所以才这么久不回来。
住在一个村里,相互间有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那些矛盾也不至于让人狠毒到诅咒一个孩子没了。
所以即便是和杨老太不和的唐婆子和王大花,也没有恶毒的想着让孩子怎么怎么样。
更没有说孩子的一句不好。
一个孩子能好好长大,是不容易的,在孩子彻底长大成人之前,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导致孩子夭折。
可能是一次小小的风寒,也有可能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戏水。
所以此刻妇人的询问是带着善意的。
别人对自己释放善意,杨北也不会不识好歹,于是也笑着回答:“多谢你挂心,孩子已经好了,一点事儿也没有。”
“是不是啊穗穗。”杨北颠了颠怀里的女儿问她。
杨穗知道爹爹喊的是自己,于是咯咯笑起来。
妇人看到孩子这样子,也眉开眼笑。
“那你们先回家,我去地里送饭,家里人都等着呢!”
说着,不等杨北夫妻回答,快步离开。
林歆也笑,乡下人虽然不富裕,或许也有一些私心,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满村子吵架,但是大部分都是朴素且善良的。
而且私心这玩意儿,每个人都有,不是什么大事儿!
到家的时候,家里没人,大人小孩都去地里忙活了,正方便杨北将买回来的东西藏自己屋里。
要是家里有人东西被看到了再让杨老太知道,不归公中肯定有一番闹腾。
杨北检查了门锁和屋里,看都没有被翻动过的痕迹才放心。
他娘肯定是有翻他屋里的想法,但是他爹要脸,认为家里好歹这么多的读书人,家里也有二十几亩的土地,也勉强算是耕读之家。
万一有一个能往上考,祖坟就算是冒青烟了。
清楚科举之人注重名声,所以不允许家里有小偷小摸的现象出现。
也正因为杨北清楚他爹多想让家里改换门庭,所以才会安心将一家人的一些银子藏在自己屋里。
等将东西归置好后,杨北让林歆带着孩子好好在家待着,他再去镇上一趟:“要是爹娘问起我去哪了,你就说我去山上看看有没有什么野味,想着几天没回来,家里的活都是其他兄弟在忙活,我没出一点儿力怎么行。”
林歆点头,做了这么几年的夫妻,也大概清楚他要去干什么,叮嘱他小心点儿,别让人发现和抓到把柄。
杨北:“我办事,你放心。”
他可没忘自个儿闺女是因为什么导致生了这么一场病。
现在事情办好了,人也回来了,当然要偷摸报复回去。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再说刚刚和杨北夫妻俩寒暄的妇人,去地里给家人送饭,路过杨家地里的时候,想着他们都是一家人,孩子出去了这么些天,肯定也是担心的。
所以想了想,还是和杨家人提一嘴,杨北夫妻带着孩子回来了:“杨二叔杨二婶,你家杨北和她媳妇儿回来了。”
周边地里的人听到这话,连忙询问:“回来了?那孩子呢?好好儿的吧?”
妇人笑眯眯,一边往自家地里走一边回答:“都回来了,一家四口,整整齐齐的!”
众人听到人都好好的,也就没有继续问其他的,低下头忙地里的活了。
杨老头听到这话也松了一口气,人没事儿就好,回来好啊,回来就能多一个人干活,他也能轻松点儿。
转头吩咐二房的小子:“小林,你现在回家将你小叔叫到地里干活,现在回来了,可不能再偷懒。”
杨培林兴奋答应,锄地实在是太累了,相比锄地,他宁愿回家喊人。
而且他力气比不上大人,用尽全力才翻起一小块泥土。
平时家里大人一锄头就能翻好,他要两三锄头才能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