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 第139章 土地制度

三大征开局和万历一起改革大明 第139章 土地制度

作者:姐依旧潇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3 12:08:13 来源:小说旗

“太子呢?”吏部侍郎沈鲤一脸凝重地看着慈宁宫的小太监,急切地问道。

小太监赶忙躬身施礼,然后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回大人,老祖宗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

沈鲤微微颔首,表示知道了,接着挥挥手,示意小太监退下。

待小太监离去后,沈鲤转头看向一旁的礼部左侍郎申时行和首辅王锡爵,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和不安。

“必须要这么做吗?”他的声音低沉而又带着些许无奈。

王锡爵和申时行对视一眼,两人的脸色同样凝重。

王锡爵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现在不做,恐怕永远都没有机会做了!”

申时行也附和道:“是啊,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再回头了。”

王锡爵和申时行都是苏州人,他们对局势的了解比其他人更为深刻。他们深知皇帝表面上只是进行太原和大同的改革,但实际上,皇帝想将天下的所有的土地归朱明所有。

在封建时代,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所有制形式直接影响着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

民间流传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表述。若真如所言天下尽归帝王所有,那么征税制度便显得多此一举——君主直接征用即可,何必设立繁琐的赋税体系?

这便引出了土地所有制的复杂性问题。

以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为例,该制度尝试在特定范围内实现土地国有化。政府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户耕作,但严格规定农民仅享有使用权,待其年老或去世后,土地必须归还官府。

唐代前期延续了这一制度,通过系统的土地分配与管理机制,确保耕者有其田。

从表面看,这种制度设计颇具合理性:既能保障农民基本生计,又能强化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但历史的发展却表明,如此看似完善的制度为何最终难以为继?

确实,均田制的崩溃本质上是因为它无法适应封建社会的现实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土地有限,人口增长——根本矛盾

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可以不断分配给新增人口。但现实是:

- 土地总量固定,而人口会随着和平时期增长(如唐朝“贞观之治”后人口激增)。

- 可分配土地越来越少,最终无地可分,制度自然瓦解。

豪强地主 vs 国家——权力博弈

均田制的理想是“抑制兼并”,但实际操作中:

- 豪强地主仍能通过各种手段(如隐匿人口、强占土地)扩大私有土地,而国家难以彻底清查。

- 如果强行没收地主土地,必然激起反抗(地主阶层本身就是统治基础的一部分,官员多出身于此)。

-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比依赖国家分配更现实,最终土地仍会流向私人控制。

生产力低下,制度成本过高。

均田制需要强大的行政能力来持续登记人口、丈量土地、重新分配,但古代政府:

- 无法精准掌控基层(信息传递慢、官僚**)。

- 随着时间推移,管理成本远超收益,最终难以维持。

结论:均田制注定失败

在小农经济 低生产力 官僚地主垄断的封建社会,均田制只能是短暂的政策调整,而非长久之计。最终,土地仍会流向私人地主,形成“地主-佃农”模式,这是封建社会的必然结果。

萧如薰作为现代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也只能在太原,和大同两地开始试运行。

一来这里人口相对稀少,可控性高。

二来这里是京城门户,把这两地的群众基础给搞搞好,培养成保皇党,哪怕将来出事了,也有个缓冲的余地。

不管萧如薰的出发点如何,士大夫阶层是不可能认同的。

你朱家想把全大明作为私物?这怎么可以,这些士大夫也有后代子孙,难不成世世代代给你朱家做奴隶不成?

到了个人利益的时候,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心狠着呢!

他们就没想过百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反正皇帝这个锅背定了!

特别在大明,反正想拿兵权,想有所做为的皇帝都会被替换掉,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