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如薰未曾料到,第一个站出来力挺自己的文官,竟然会是吏部左侍郎沈一贯。
只见沈一贯一脸义愤填膺地站在大帐之上,慷慨激昂地说道:“诸位同僚!当今圣上这两年间,先是平定了宁夏之乱,接着又征讨朝鲜,其文治武功,实乃我大明之幸事也!然而,如此贤明之君,竟然被朝中那些奸佞小人给罢黜了!这岂不是天理难容吗?”
他稍作停顿,环顾四周,见众人皆沉默不语,便接着说道:“我等身为臣子,理应替圣上分忧解难!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这天下重蹈汉之昭宣之祸吗?”
(昭宣之祸,这场祸乱的核心人物便是权臣霍光,他是汉朝名将霍去病的弟弟,同时也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两朝都拥有着巨大的权力,其权势之盛,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萧如薰看了一眼沈一贯,心中暗自感叹,这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的人果然都非等闲之辈。且不说他们是否眼高于顶,单单就学识而言,那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就像这短短一根烟的时间,沈一贯竟然就能迅速找到如此恰当的借口,实在是令人惊叹。
“昭宣之祸!”萧如薰默念着这个借口,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微笑。瞧,这借口不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吗?有人提供了一个台阶,这头“驴”自然就顺坡而下了。
此时此刻,萧如薰不禁想起了一句古话:“入关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这句话虽然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在某些情况下,只要有人愿意借坡下驴,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这人能用!”萧如薰暗自思忖道。他可不是那种拘泥于传统、墨守成规的人。如今的大明,需要的不是海瑞,而是敢做事的人。
投机分子?行啊,只要能做事就行!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做到一心为公、毫无私心的人又有多少呢?只要他能够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那又何必在意他的动机是否纯粹呢?
有了沈一贯的背书,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毕竟沈一贯做为吏部二把手^的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容小觑,他的支持无疑给了萧如薰极大的助力。
而其他人呢?他们自然也是看出来了,改革这种事情,哪有不死人的呢?自古以来,任何一次重大的变革都会伴随着一定的牺牲和动荡。这是不可避免的代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须付出的。
更何况,现在连锦衣卫和东厂都站在了萧如薰这边,这可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啊!这些一方大员们如果连这都看不出来,那他们可真是白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
…………
很快,由沈一贯执笔的讨逆檄文开始分发天下。
闻乾坤正道,君父之尊不可亵;社稷重器,奸佞之恶不可容!今有贼臣王锡爵,申时行,郑国泰等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蔽圣听于深宫,囚天子于幽室;弄权柄于朝堂,荼生灵于天下。神人之所共愤,天地之所不容!
昔我大明太祖,膺天命而开基,拯黎庶于水火。历代圣君,夙夜忧勤,方有今日之盛世。岂料奸佞窃国,上欺天子,下虐苍生,致使九庙震怒,万姓离心,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吾辈世受国恩,职在藩屏。今日泣血誓师。凡我大明将士,皆当砺戈矛,同仇敌忾;四方忠义,速举义旗,共赴国难!
檄到之日,望风响应。其有附逆之徒,若能倒戈效顺,当录其功;若执迷不悟,则,燃脐之祸,噬脐何及檄文所至,咸使闻知。
\"白马悬旌,誓清君侧之恶;黄龙痛饮,必诛元凶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