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灵异档案实录 > 第104章 椅仔姑

灵异档案实录 第104章 椅仔姑

作者:一只大心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3 13:21:13 来源:小说旗

2024年7月15日,台南永康区某高中的美术教室里,四名女生围坐在一张老旧竹椅旁。17岁的林晓彤颤抖着展开手机备忘录,屏幕上显示着从网络论坛抄来的咒语:“椅仔姑,椅仔姐,请您姑姑来坐椅。坐椅定,坐椅正,水桶头扣三下来作圣……”

“真的要试吗?”扎着双马尾的陈诗涵缩在墙角,“听说会招来不干净的东西。”

“怕什么?”班长许雅婷冷笑一声,“上周我们玩碟仙不也没事?”她从书包里掏出三支香点燃,插在装满米的瓷碗里。月光透过纱窗,在竹椅上投下斑驳的树影。

当晓彤念到第三遍咒语时,竹椅突然发出“吱呀”声,开始缓缓转动。诗涵尖叫着后退,却被雅婷一把抓住手腕:“别松手!”四人的手掌紧扣在椅背上,竹椅的转动速度越来越快,空气中弥漫着铁锈般的腥味。

“姑仔今年你几岁?”晓彤颤声问。竹椅突然停止转动,椅腿重重砸在地面,发出清脆的响声——三声。

当晚,晓彤梦见自己站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背对着她,坐在竹椅上哼唱闽南语童谣:“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当她伸手触碰女孩肩膀时,对方缓缓转头,露出一张没有五官的脸。

次日清晨,晓彤在课桌上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红笔写着“三日后”。与此同时,诗涵在储物柜里找到一个布偶,布偶的脖子上缠着铁丝,眼睛部位被挖空。

“这是椅仔姑的警告!”诗涵哭着向雅婷求助。雅婷却不屑一顾:“不过是哪个同学的恶作剧。”然而当天下午,雅婷在厕所隔间听到奇怪的童谣声,隔间门突然被一股力量推开,她看见镜子里自己的倒影变成了那个无脸女孩。

恐慌在班级里蔓延。历史老师张志强在查阅资料后脸色大变:“椅仔姑是被嫂嫂虐待致死的三岁女童,召唤时绝不能提及‘嫂嫂’二字。”他展示了一本1941年的《民俗台湾》,其中记载:“关椅仔姑时若触其忌讳,竹椅会载着召唤者冲向凶煞方位。”

与此同时,校园监控拍到诡异画面:深夜的美术教室里,竹椅自行转动,椅背上隐约浮现出模糊的红色身影。更离奇的是,每当竹椅转动时,学校的总电闸就会跳闸。

晓彤的噩梦愈发频繁。在最新的梦境中,无脸女孩递来一个纸盒子,里面装满了沾着血迹的乳牙。当她惊醒时,发现自己的枕头下真的藏着同样的盒子,盒盖上用血写着“替我报仇”。

张老师带着学生们来到台南民俗文物馆。在1932年的灾害记录中,他们发现惊人的巧合:当年永康区确实发生饥荒,一名三岁女童被嫂嫂绑在竹椅上饿死。女童的生辰八字与晓彤完全相同,且她的名字——“阿莲”,正是晓彤已故祖母的闺名。

“这是典型的‘阴魂借身’。”馆内的道士李法明解释,“椅仔姑选中晓彤,是因为她的血脉与自己相连。”他展示了一张符咒:“必须在三日内完成‘送煞’仪式,否则晓彤会被彻底附身。”

然而,仪式进行到一半时,竹椅突然腾空而起,向晓彤砸来。李法明掏出铜钱剑抵挡,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掀翻在地。紧急关头,晓彤突然用稚嫩的声音说:“姐姐,陪我玩……”

在张老师的劝说下,晓彤的母亲林秀琴含泪讲述了家族秘密:晓彤的祖母阿莲正是当年被献祭的女童。为了逃避诅咒,阿莲在1949年偷渡到台湾,却在临终前留下遗言:“每七十年,椅仔姑会回来讨债。”

“我们必须打破这个循环。”张老师握紧晓彤的手,“你还记得梦境中的童谣吗?那是破解诅咒的关键。”

当晓彤再次念起童谣时,教室的地砖突然裂开,露出一个布满青苔的地洞。洞内传来小女孩的哭声:“嫂嫂打我,好痛……”晓彤鼓起勇气跳了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1932年的农家院落。那个被绑在竹椅上的小女孩,正是年幼的阿莲。

“我来带你回家。”晓彤解开绳索,将阿莲的魂魄引入随身携带的平安符。地面突然震动,竹椅化作灰烬,而晓彤的手腕上浮现出一个红色胎记,形状正是竹椅的轮廓。

一周后,永康高中的美术教室被改造成民俗文化展室。那张引发诅咒的竹椅被供奉在玻璃柜中,旁边摆放着晓彤捐赠的平安符。每当月圆之夜,仍有学生声称听到微弱的童谣声,但再未发生灵异事件。

晓彤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最深的恐惧,来自被遗忘的历史。当我们正视那些被掩埋的苦难,诅咒才能真正消散。”

这个故事背后,是台湾民间信仰与现代科学的碰撞,更是对生命敬畏的深刻反思。正如李法明在仪式后所说:“鬼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冷漠与贪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