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灵异档案实录 > 第119章 罗天大醮

灵异档案实录 第119章 罗天大醮

作者:一只大心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3 13:21:13 来源:小说旗

1980年秋,青城山圆明宫的银杏正落得铺天盖地。圆真道长跪在三清殿的蒲团上,香灰在供桌边缘堆出奇异的螺旋纹。这是他第七次在戌时三刻看见香灰自燃,火苗窜起三寸高,在殿内投下扭曲的人影——像极了《道藏》里记载的“螣蛇乘雾”之相。

子时刚过,他合衣躺在竹床上,恍惚间梦见自己站在混元顶的悬崖边。山脚下的泰安古镇被浓得化不开的雾笼罩,家家户户的飞檐上都挑着杏黄旗,旗面朱砂写的“戊”字在月光下泛着血光。千年银杏的枝叶发出金属摩擦声,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落下,落地时竟变成青铜虎符的形状,每片虎符上都刻着不同的生辰八字——最新的那片,分明是他自己的。

“戊子年结幡,必遭天谴。”白胡子老者不知何时站在身后,鹤氅上绣着的云雷纹正与他掌心的掌纹重合。龟甲递到他手中时带着体温,甲面上“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八个字还在往下滴黑色黏液,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滋滋”的腐蚀声。圆真猛然惊醒,怀中真真切切躺着那片龟甲,裂纹如蛛网般蔓延,竟与他昨夜在香灰上看见的纹路分毫不差。

他摸着龟甲内侧的刻痕,忽然想起五十年前在藏经阁见过的残卷。唐昭宗年间,杜光庭天师在青城山设罗天大醮,结幡时误触“戊”字天机,导致蜀地三年大旱。卷末用朱砂画着警示:“戊日动幡,螣蛇吐信,雷火齐出,必损天和。”

圆真临终前三个月,把徒弟玄一叫到床前。烛影摇红中,他后颈的太极胎记泛着青光:“1980年的戊日结幡,是为师替你挡了一劫。但廿八年后的戊戌年,你若主持罗天大醮,切记避开戊时三刻——”话未说完,窗外突然传来银杏叶落地的脆响,像极了青铜虎符相撞的声音。

2018年重阳节,青城山比往日多了三分肃杀。玄一穿着金丝绣的九龙法衣,站在混元顶的九层高台上。三十六名青壮道士抬着十丈黄幡,幡面上用金线绣着的《北斗延生经》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他握着师父遗留的玉如意,突然想起昨夜在圆明宫看见的异象:三清殿的铜钟无故自鸣,钟身上的云雷纹竟在流动,勾勒出一个巨大的“戊”字。

“起幡!”玉如意划破晨雾的瞬间,三十六道红绸突然绷直。黄幡升起的刹那,山间的风突然停了,三千信众手中的长香齐齐向西北倾斜。玄一胸口一紧,怀中的龟甲突然发烫,他低头看见幡脚的五缕红布正在空中编织——是“戊”字云篆,与师父临终前画在黄纸上的印记分毫不差。

云层里传来闷雷般的轰鸣,众人抬头时,都看见云端浮现出一张巨大的人脸。那面容与圆明宫供奉的圆真道长画像一模一样,只是眼眶里淌着的不是泪,而是金色的光。坛下突然传来惨叫,玄一望去,见是镇口开豆腐坊的王婆婆。她蜷缩在地,手指深深抠进石板,指甲缝里渗出的血竟在地上画出“雷火东来”四个古篆。

“师父……”玄一握紧玉如意,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颤抖。黄幡顶端的铜铃突然炸响,三十六道红绸同时断裂,黄幡如断线风筝般向东南飘去,最终挂在混元顶的迎客松上,旗面正对着武汉的方向。

当夜,玄一在藏经阁翻出《罗天大醮仪轨》的残页。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片银杏叶,正是1980年师父圆真临终前握在手中的那片——叶子边缘呈锯齿状,像极了青铜虎符的缺口。他对照着杜光庭天师的手记,冷汗浸透了中衣:三次戊日结幡引发的灾祸,竟都应在“雷火二神”的降世之年。

更令他心惊的是,当他把龟甲放在月光下时,甲面上的裂纹竟自动拼合成一幅地图。蜿蜒的线条穿过青城山,直指东南方向的武汉,在龟甲边缘刻着一行小楷:“雷火镇煞处,戊子归寂时。”

2020年除夕,武汉的疫情新闻铺满屏幕。玄一盯着“火神山”“雷神山”的名字,突然想起两年前飘落的黄幡。他连夜登上混元顶,看见迎客松上的黄幡早已褪色,但旗面“戊”字云篆却愈发清晰,在夜色中泛着红光。山风掠过,他听见松针间传来细碎的声音,竟像是无数人在齐诵“雷火东来,戊子归寂”。

圆明宫的异象就是在那时开始的。初一清晨,负责打扫的坤道发现太乙救苦天尊神像眼中流出了血泪,擦拭后不到三个时辰,泪痕又重新浮现。更诡异的是,每日凌晨三点,三清殿的供桌上总会出现新鲜的杏花,花瓣上凝结的冰晶呈云篆状,与2018年结幡时的“戊”字分毫不差。

玄一带着龟甲来到成都青羊宫,在藏经楼见到了98岁的清虚道长。老人接过龟甲的瞬间,手背上的老年斑突然连成一片,竟形成了与龟甲相同的裂纹。“戊子年结幡,动了青城山的地脉。”老人的声音像风化的竹简,“杜光庭天师当年布下‘螣蛇阵’,就是用雷火二气镇住蜀地的地火阴脉。如今幡动戊时,阵眼已开……”

他颤抖着翻开一本泛黄的《青城秘录》,里面夹着一张民国年间的老照片:1933年叠溪大地震前,青城山曾出现“阴兵借道”,队伍最前方的兵士举着的,正是绣有“戊”字的杏黄旗。“雷为阳火,火为阴雷,”清虚道长指着照片上兵士的面容,“每次‘戊’字现形,必有一阳一阴两场劫数。”

2024年清明,玄一收到台湾高雄道德院的加急信件。信纸上用朱砂画着与青城山相同的云篆,字里行间浸着水渍,像是被泪水泡过。“已经三年了,每月十五都有阴兵从鼓山岩经过。”传真附来的照片上,模糊的队伍中有人举着杏黄旗,旗面“戊”字在月光下泛着青光,“排头的阴兵,长得竟和您一模一样……”

玄一带着圆真道长的骨灰坛登上宝岛时,高雄正下着绵绵细雨。道德院的住持陈道长面色青白,腕上缠着三道红绳:“那些阴兵不伤人,只在银杏树下徘徊。可上个月,有个阿婆看见阴兵队伍里有她刚过世的儿子,手里捧着杏花——和青城山的一模一样。”

鼓山岩的银杏林比青城山的年轻些,但树干上都缠着红布条。玄一刚走近,怀中的龟甲突然剧烈震动,骨灰坛里传来沙沙声,像是有人在叩击坛壁。月光穿透云层的刹那,他看见三十米外的阴影里,一列穿着明代道袍的队伍正缓缓走来,排头者举着的杏黄旗上,“戊”字正在滴血。

“师父?”玄一脱口而出。排头的“阴兵”转过头,面容竟与他在圆明宫看见的圆真道长幻象一模一样。队伍停下,所有阴兵同时跪下,举过头顶的不是兵器,而是半块双鱼玉佩——与1980年龟甲梦境中的虎符形状相同,只是中间嵌着的黑曜石泛着血光。

祭坛在子夜时分搭建完毕。玄一将龟甲放在中央,骨灰坛绕成北斗状。当他念完《度人经》第七遍时,地面突然裂开,露出青石板下的青铜棺椁。棺盖上刻着“唐广成先生杜光庭之柩”,但掀开棺盖的瞬间,玄一浑身的血液都冻住了——棺内躺着的,分明是镜中的自己,胸口正嵌着另一半双鱼玉佩。

“戊子归寂,雷火重开。”圆真道长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棺椁突然发出蜂鸣。玄一看见自己的倒影在玉佩上分裂,一个举着杏黄旗走向武汉,另一个握着龟甲站在青城山。裂纹从玉佩中心蔓延,竟与1980年龟甲上的纹路完全重合。

“原来我们都是阵眼。”玄一终于明白师父临终前的话。1980年圆真结幡,是为了将“戊”字天谴引到自己身上;2018年他无意触动幡阵,实则是激活了杜光庭天师留下的“时间镜像”——每个戊子年的结幡者,都是螣蛇阵中的一枚棋子,唯有将自己化作阵眼,才能阻止雷火二神破阵而出。

他咬破指尖,血滴在双鱼玉佩上的瞬间,整个鼓山岩都亮了起来。青铜棺椁化作流光,与龟甲、骨灰坛融合成一个巨大的“止”字云篆。玄一看见无数个自己在时空中穿梭,有的在唐朝布幡,有的在1980年接龟甲,有的在2018年主持醮仪,最终都化作光点,融入青城山的云海。

2025年谷雨,玄一独自登上混元顶。迎客松上的黄幡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结的“止”字云篆,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他摸着掌心的纹路,发现不知何时竟多了一道裂纹,与龟甲上的“离钩三寸”完全吻合。

山脚下,泰安古镇的炊烟袅袅升起。玄一忽然想起,2018年结幡那日,王婆婆在昏迷前曾指着他的后颈。后来他在镜中发现,那里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淡青色的胎记——正是杜光庭天师手记中记载的“螣蛇印记”。

“离钩三寸,子何不道。”他轻声念着,将双鱼玉佩埋进混元顶的土层。远处传来银杏叶落地的声音,这次不是金属碰撞,而是普通树叶的沙沙声。但他知道,在某个戊子年的雨夜,青城山的幡影仍会升起,而属于“戊”字的天机,永远不会真正终结。

山风掠过,玄一看见云雾中浮现出无数面杏黄旗,旗面上的“戊”字正在逐渐淡去,最终化作一片空白。他知道,这不是终结,而是另一个开始——就像龟甲上的裂纹,永远在等待下一个结幡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