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30章 学业精进,诗才初动

蒙学馆的日子,在日复一日的诵读和描红中悄然流逝。

对其他孩童而言或许枯燥乏味的学习,于陈平安而言,却如同海绵吸水,效率惊人。

基础的经义典籍,过目不忘,稍加点拨便能举一反三。

那些在同窗看来佶屈聱牙的句子,在他脑海中与图书馆浩瀚的注疏参照印证,理解起来毫无滞涩。

短短月余,进步之快,远超蒙学馆内所有学子。

方敬儒先生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惊讶早已变成了深切的欣赏。

起初对陈平安写话本的疑虑和对其心性浮躁的担忧,也渐渐被这肉眼可见的惊人天赋所取代。

璞玉。

这孩子当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而且,似乎还是一块内蕴光华、远超想象的绝世美玉。

于是,方先生对陈平安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保留和敲打,转变为倾囊相授的期盼。

除了课堂上的正常教学,课后,方先生时常会将陈平安单独留下。

“平安,今日讲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你且说说,除了温习功课,可还有其他体会?”

昏暗的小屋里,老先生会抛出一些比课堂内容更深、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面对先生的考校,陈平安自然是对答如流。

“回先生,学生以为,‘习’字不仅指温习,亦有实践、实习之意。圣人教诲,不仅要记在心里,更要用在行事为人上,时时反省,不断修正,方能有所得。”

回答得体,引申得当,既不脱离文本,又隐隐透出超越年龄的见识。

“嗯…”方敬儒捋着胡须,缓缓点头,眼中赞许之色更浓,“孺子可教。那这‘不亦说乎’的‘说’字,通哪个字?为何用此字,而非彼字?”

更进一步,开始考校文字训诂的基础。

图书馆的强大检索功能此刻发挥得淋漓尽致。

陈平安几乎无需过多思考,便能给出答案:“回先生,‘说’通‘悦’,喜悦之意。用‘说’字,更能体现那种发自内心的、因学问长进而获得的愉悦和满足感,比单纯的‘喜’字,意境更深一层。”

如此问答,已是常态。

方敬儒开始私下里给陈平安“开小灶”,讲解一些尚未列入蒙学课程的、更深的经义和道理,甚至是一些基础的作文法门。

陈平安则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总能源源不断地给出让方敬儒惊喜的回应。

师生二人,在这种独特的教学相长中,关系日渐亲厚。

这日午后,天气晴好,微风和煦。

方先生许是心情不错,或是想换个教学方式,便带着十几个学童来到蒙学馆外的小河边。

河水清澈,岸边杨柳依依,几只白鹅正在水中嬉戏,曲颈向天,姿态悠闲。

“今日天气甚好,景色宜人。”方先生指着河中的白鹅,对学童们说道,“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者,言志也,感物而发。今日,咱们不讲经义,便以‘咏物’为题,试试看能不能做出几句简单的诗来。”

作诗。

这对蒙学阶段的孩童来说,要求有些高了。

果然,孩子们面面相觑,大多一脸茫然。

“先生,啥是咏物啊?”有孩子怯生生地问。

“咏物,便是将你眼睛看到的,心中想到的,用精炼的言语描绘出来,抒发情感。”方先生耐心解释道,“譬如眼前的白鹅,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试着用简单的句子说出来,便是诗的雏形。”

学童们似懂非懂,纷纷看向河里的白鹅,开始冥思苦想。

半晌,才有孩子试探着开口。

“鹅…鹅在水里游。”

“鹅毛…是白的。”

“鹅…会嘎嘎叫。”

说出来的都是些大白话,平淡无奇,引得方先生微微摇头。

坐在前排的陈富贵,不甘人后,也绞尽脑汁想了几句。

“白鹅白鹅大又肥,伸长脖子像乌龟。”

他自以为得意,念出来却引得其他孩子一阵哄笑。

不仅毫无诗意,还显得粗鄙可笑。

方先生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脸上露出明显的失望之色。

难道,自己这群学生里,当真没有一个稍具灵性的吗?

目光习惯性地转向了那个总是能带来惊喜的角落。

陈平安正安静地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看着水中的白鹅,若有所思。

“陈平安。”方先生开口点名。

陈平安站起身,看向先生。

“你也来试试。就以这白鹅为题。”方先生的语气带着一丝期盼。

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陈平安身上。

陈富贵更是撇着嘴,一脸不服气,想看他能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诗句来。

迎着众人的目光,陈平安没有立刻开口。

脑海中,关于“咏鹅”的诗句如同流水般淌过。

数量太多,佳作也太多。

但此刻,他需要的不是那些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的鸿篇巨制。

而是一首简单、自然、符合孩童身份,却又能瞬间打动人心的短诗。

有了。

前世那首几乎人人能背的、据说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的《咏鹅》,此刻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稍作沉吟,调整了一下措辞,使其更符合当下的语境。

清朗的童音,在安静的河边响起,带着一种天然的韵律感。

“鹅,鹅,鹅,”

起句平实,模仿鹅的叫声,天真烂漫。

“曲项向天歌。”

描绘出白鹅伸长脖颈,昂首向天的优美姿态,一个“歌”字,赋予了其灵性。

“白毛浮绿水,”

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白色的鹅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对比强烈。

“红掌拨清波。”

红色的脚掌划动清澈的水波,动态十足,充满了勃勃生机。

四句诗,二十个字。

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

简单,直白,如同白描。

却将白鹅游水嬉戏的形态、神韵,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充满了童趣,又饱含着对生命的赞美。

诗句落下的瞬间,河边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

所有的喧嚣,所有的议论,都消失了。

只有微风拂过柳梢的沙沙声,和河水潺潺的流淌声。

方敬儒先生愣在原地,捋着胡须的手停在半空,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狂喜。

这…这诗…

浑然天成。

意境生动。

用词简练,却字字珠玑。

这哪里像是一个六岁孩童所作。

分明是…分明是大家手笔。

不,比那些刻意雕琢的大家手笔,更多了一份天然的意趣。

“好…好诗。”良久,方先生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浑然天成,意境全出。平安,此诗…真是你刚才所作?”

陈平安微微躬身:“回先生,学生看着白鹅嬉水,心中有所感,随口吟出的。”

依旧是那副谦逊的样子。

“随口吟出…好一个随口吟出。”方先生连连赞叹,看向陈平安的目光,如同看着一块稀世珍宝,“此诗虽简,却深得咏物之精髓。当为我辈楷模。”

其他学童们也早已惊呆了。

他们虽然未必能完全理解诗的好处,但那朗朗上口的韵律,那生动鲜活的画面感,却让他们本能地觉得——好听,厉害。

陈富贵更是张大了嘴巴,看看河里的白鹅,再看看陈平安,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嫉妒得眼睛都快喷出火来了。

柳柔柔(她不知何时也跟了过来,躲在柳树后)也是满眼的小星星,看着平安哥的背影,充满了崇拜。

《咏鹅》一出,如同平地起惊雷。

“小河村神童陈平安”的名声,在“会讲故事”之后,又增添了一个更加耀眼、也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标签——“能作诗”。

诗才。

这在以文为尊的大夏王朝,分量可比“会讲故事”重多了。

可以预见,这首简单却意境不凡的小诗,很快就会传遍小河村,传遍青溪镇,甚至…传到更远的地方。

陈平安的名字,将真正开始在“乡里”这个层面上,引起轰动。

这究竟是福是祸?

带来的,会是更多的机遇,还是更深的麻烦?

接下来的蒙学生活,又会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诗才”之名,而发生哪些新的变化?

陈平安站在河边,看着水中依旧悠闲嬉戏的白鹅,眼神平静,心中却已是波澜暗涌。

路,似乎越走越宽了。

但也可能…越走越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