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38章 良师指路,经义初探

陈家的日子肉眼可见地好转起来,蒙学馆里的陈平安也愈发显露出惊人的天赋。

这一切,方敬儒先生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对于这位自己一手发掘、资质近乎“妖孽”的弟子,方先生的态度也彻底转变。

不再仅仅是“试读”,而是真正将其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甚至是…关门弟子来看待。

倾囊相授,毫不保留。

蒙学的基础课程,对陈平安来说早已不在话下。

于是,方先生开始利用课后时间,系统地为陈平安讲解更高层次的学问——四书五经的经义。

这是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平安,今日我们来讲《大学》。”

方先生端坐在书桌后,神情严肃而专注,与平日里教导蒙童时判若两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儒学之纲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石也。你且说说,何为‘明明德’?”

开始讲解最根本的义理。

若是普通蒙童,听到这些恐怕早已是云里雾里。

但陈平安却听得异常认真,眼神专注。

脑海中的图书馆早已将《大学》的原文、历代注疏、以及后世各种研究成果清晰地呈现出来。

略作思索,将那些过于现代或深奥的解读转化为符合当前语境的语言,躬身回答:

“回先生。学生以为,‘明德’,是指人本身具有的光明德性,如同被尘埃蒙蔽的宝珠。‘明明德’,便是要通过学习和修身,将这蒙尘的宝珠擦拭干净,使自身固有的光明德性重新彰显出来,达到一种自觉、自明的境界。”

回答得清晰透彻,还用了“蒙尘宝珠”这样生动的比喻。

方先生眼中精光一闪,抚须点头:“嗯。解得不错。能悟到‘自觉自明’一层,已属难得。那何为‘亲民’?为何要‘亲民’?”

继续深入。

“‘亲民’,学生以为,非指亲近百姓那么简单。‘亲’通‘新’,意为要不断革新,推己及人,将自己彰显的光明德性,推及于民,使百姓也能去旧更新,日日新,又日新,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此乃由己及人,由内而外,成就圣贤功业之途。”

这一番解读,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点明了“明明德”与“亲民”、“止于至善”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显然是下过一番苦功思考的。

方先生听得连连点头,看向陈平安的目光充满了惊喜和欣赏。

这孩子,不仅有过目不忘之能,更有超乎常人的悟性。

对经典的理解,往往能直指核心,甚至提出一些连自己都需要深思的观点。

比如,在讲解《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陈平安会问:“先生,若‘己所欲’,便可‘施于人’吗?比如自己喜欢吃肉,便可强迫不喜吃肉之人也吃肉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界限和个体差异的问题。

方先生往往需要沉思良久,引经据典,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圆满的解答。

又比如,在讲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陈平安会问:“先生,孟子此言,若被当权者视为‘犯上作乱’之言,读书人当如何自处?是当谨守其心,还是当顺时应势?”

这个问题更是尖锐,直接触及到了儒家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困境和读书人的处世抉择。

方先生常常被他这些刁钻古怪、却又直指要害的问题问得额头冒汗,却又乐在其中。

教学相长。

多少年了,他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受到教书育人的真正乐趣。

甚至有时,遇到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的学问疑难,方先生也会放下身段,与陈平安平等地讨论。

“平安,你看《中庸》里这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历代大儒注疏颇多,然其精义,老夫总觉隔了一层。你有何看法?”

陈平安自然不敢怠慢,恭敬地阐述自己的理解(大多来自图书馆中各家观点的整合与提炼),往往能给方先生带来新的启发。

师生二人的关系,在这种独特的互动中,日益深厚,甚至带上了一丝亦师亦友的味道。

在系统讲解经义的同时,方先生也开始向陈平安传授科举考试的另一项关键技能——八股文的法门。

“八股文,乃是国朝取士之正途,其格律森严,法度谨然。所谓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方先生取出自己当年应考的得意之作(虽然可能并未考中),逐字逐句地为陈平安剖析其中的结构、章法、以及遣词造句的技巧。

对这种被后世诟病为“束缚思想、僵化格式”的文体,陈平安自然是没什么好感。

但他也清楚,这是自己想要往上走,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好在,图书馆里不仅有无数经典的八股范文,更有后人对其格式、技巧、乃至弊端的深刻分析。

这让他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学习八股文。

表面上,认真听讲,仔细揣摩,尝试模仿。

内心里,却是在分析其内在逻辑,寻找在格律限制下表达思想的缝隙。

他的进步同样神速,很快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八股文章。

虽然还显得稚嫩生涩,匠气十足,但其对格式的掌握和对题旨的理解,已经让方先生惊叹不已。

看着弟子如同海绵吸水般吸收着知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方先生心中充满了欣慰和骄傲。

但也有一丝隐忧,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那就是陈平安的“副业”——写话本。

虽然《天仙配》的故事比《白蛇传》更“正统”,没有那么多“离经叛道”的内容。

但终究还是“小说家言”,难登大雅之堂。

在方先生看来,这依然是“玩物丧志”,会分散陈平安的精力,影响他专心治学。

而且,名声太盛,也未必是好事。

这天,在指点完陈平安一篇八股文习作之后,方先生沉吟片刻,终于还是郑重地开口了。

“平安。”

“先生。”

“你的天资,老夫生平未见。若能专心向学,将来必定前途无量,甚至…封侯拜相,亦未可知。”方先生的语气带着期盼。

“只是…”话锋一转,“老夫观你,似乎心思还是有些…杂了。”

陈平安心里明白,老师要说什么了。

“你那话本之事,虽是为解家困,情有可原。但如今家境已然好转,也该…收手了。”方先生语重心长地劝道,“小说家言,终非正途。沉迷其中,恐损心性,碍前程。圣贤之道,博大精深,皓首穷经亦难得其万一,岂容分心他顾?”

“两者不可兼得。你当有所取舍,以科举为重,专心致志,方不负你这一身才华,也不负…老夫对你的一片期望啊。”

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饱含着一位老先生对得意门生的殷切期盼和担忧。

陈平安沉默了。

他知道老师说的是正理,在这个时代,科举才是唯一的正途。

放弃话本,专心读书,似乎是最稳妥、最正确的选择。

可是…

真的能完全放弃吗?

话本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影响力,以及…一种将脑海中知识转化为现实价值的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没有足够的财富支撑,科举之路又能走多远?

未来的人情往来、打点关节、乃至为官之后的种种开销…哪一样离得开钱?

完全依赖科举功名带来的俸禄和特权,恐怕也是举步维艰。

老师的期望,现实的需要…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心中念头百转,陈平安最终还是抬起头,脸上露出恭敬而诚恳的表情。

“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心。请先生放心,学生必定以学业为第一要务,绝不敢有丝毫懈怠,定不负先生厚望。”

表面上恭敬应承,将老师的担忧安抚下去。

但对于是否完全放弃“小说家言”,却巧妙地避开了正面回答。

方敬儒看着弟子这副“乖巧懂事”的样子,心里微微叹了口气。

这孩子,心思深沉,主意正得很。

自己该说的都说了,至于他听进去多少,将来如何选择,也只能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嗯。你能明白就好。”方先生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

师生二人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

陈平安知道,老师的期望与现实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调和的鸿沟。

而他,必须在这条鸿沟之上,小心翼翼地走好自己的钢丝。

未来科举考试中,他那些融合了现代思维的“超前”思想,会不会被视为“异端邪说”?

他苦心经营的“副业”,又会否在关键时刻,成为别人攻讦他的把柄?

前方的路,依旧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