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47章 以文会友?指点迷津

后山遭遇野猪的惊险,让陈平安心中那根关于“实力”的弦绷得更紧了。

但他也明白,无论是寻找鬼谷先生那样的奇遇,还是按部就班地修炼,都需要时间和机缘,急是急不来的。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稳扎稳打,继续自己的学业和…话本“事业”。

《天仙配》的热度依旧不减,墨韵斋那边催稿也催得勤。

陈平安一边应付着蒙学课业,一边抽空继续完善《天仙配》的后续稿件。

这天下午,刚从蒙学馆回来,正准备坐下写点东西。

院门口却来了一位陌生的访客。

来人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穿着一身浆洗得有些发硬的旧儒衫,身形单薄,面带几分书卷气,又透着一股长期营养不良的蜡黄。

看到陈平安,年轻人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

“请问…可是陈平安小先生当面?”

声音略带沙哑,语气十分客气。

陈平安打量了他一眼,点了点头:“学生正是陈平安。足下是…”

“晚生姓林,名唤林易,是邻村杏花村的童生。”年轻人连忙自报家门,脸上带着一丝羞赧和…难以掩饰的激动,“冒昧来访,还望小先生海涵。”

杏花村的童生?

陈平安搜索了一下原主的记忆和最近听到的信息,似乎没什么印象。

“林先生客气了。不知前来有何见教?”陈平安将人让进院子,搬了个小凳子请他坐下。

林易显得更加局促,连连摆手:“不敢当不敢当。晚生…晚生是特意来向小先生请教的。”

“请教?”陈平安有些意外。

“正是。”林易深吸一口气,似乎鼓足了勇气,“晚生…也读了小先生所作的《白蛇传》和《天仙配》话本,惊为天人。没想到世间竟有如此…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

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由衷的赞叹和一丝狂热。

“晚生自幼也喜读杂书,偶尔也曾学着写些不成器的东西,但总觉得…不得其法,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没人爱看。”

“看了小先生的话本,晚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写。”

“所以…晚生今日厚颜前来,是想…是想向小先生请教一二。这…这写故事,可有什么诀窍?如何才能像小先生这般,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情节写得跌宕起伏?”

说完,一脸期盼地看着陈平安,眼神里充满了对“大神”的崇拜。

陈平安听明白了。

这位林易,是个不得志的文学爱好者,看了自己的话本,深受启发,特意跑来“取经”的。

看着他那诚恳而热切的眼神,以及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儒衫,陈平安大概能猜到他的处境。

多半也是个家境贫寒,想靠读书改变命运,却屡试不第,偶然间看到通俗话本似乎也能“挣钱”,便动了心思,想走这条“旁门左道”试试。

对于这种人,陈平安谈不上反感,甚至还有几分同病相怜的感觉。

至少,他不是像孙童生那样来挑衅的,也不是像那些远房亲戚一样来占便宜的。

态度很诚恳,目的也明确。

略作思索,陈平安心里有了计较。

直接敝帚自珍,将其拒之门外?似乎没必要,也显得自己小气。

倾囊相授?那更不可能。图书馆里的那些文学理论,拿到这个时代来说,太过惊世骇俗。

不如…就以“共同探讨”的名义,点拨他几句,结个善缘。

顺便,也可以通过他,了解一下县里其他读书人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同样在科举路上挣扎的寒门子弟的现状。

“林先生言重了。”陈平安脸上露出谦和的笑容,“学生不过是胡乱涂鸦,侥幸得了些虚名,哪里谈得上什么诀窍。‘请教’二字,更是愧不敢当。若林先生不嫌弃,咱们倒可以…共同探讨一二。”

姿态放得很低,给足了对方面子。

林易闻言大喜过望,连连道:“小先生过谦了。能得小先生指点一二,晚生已是感激不尽。”

“那…林先生觉得,自己的文章,主要问题出在哪里呢?”陈平安引导着话题。

林易想了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晚生觉得…自己写的人物,总是…干巴巴的,不够生动。情节呢,也平铺直叙,没什么起伏波澜。”

这是很多初学者的通病。

陈平安心里有数,结合图书馆里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基础理论,开始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点拨”。

“林先生觉得人物干巴巴,或许…是因为我们只写了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却没写他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

“所谓‘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一个人物,他的出身背景、性格经历、内心欲求,都会影响他的言行举止。咱们在下笔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个人物,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想要什么?他害怕什么?把他这些‘里子’想透了,那他的‘面子’(言行举止)自然就立起来了,也就活了。”

这番话,其实是现代编剧理论里“人物小传”和“核心动机”的简化版,但用儒家“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道理包装一下,听起来也颇有几分道理。

林易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露出茅塞顿开的光芒:“对对对。小先生所言极是。晚生以前只顾着编排情节,却忽略了人物的根子。受教了,受教了。”

“至于情节平铺直叙嘛…”陈平安继续说道,“或许可以试试…制造一些‘冲突’和‘转折’?”

“冲突?转折?”林易不解。

“嗯。比如,主角想要达成一个目标,总不能让他轻轻松松就成功了吧?得给他设置点障碍,让他遇到些困难,甚至…让他失败几次。”

“这个障碍,可以是外部的敌人,也可以是内心的挣扎。有了冲突,故事才会有张力。”

“转折呢,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读者以为故事要往东走的时候,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他惊呼一声‘原来如此’。这样,故事才不会显得寡淡无味。”

这又是现代叙事理论里“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反转”等技巧的通俗化解释。

陈平安结合《白蛇传》和《天仙配》里的具体情节,简单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白素贞与法海的冲突,董安卖身葬父的困境,水漫金山的转折等等。

林易听得如痴如醉,只觉得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写。

困扰了他许久的难题,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的方向。

“小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林易激动地站起身,对着陈平安深深一揖,“晚生今日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小先生之才,远非晚生所能及也。大恩不言谢,日后若有用得着晚生的地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态度极其诚恳,感激涕零。

陈平安连忙扶起他:“林先生不必如此。你我皆是爱文之人,互相探讨罢了。算不得什么指点。”

又与林易闲聊了几句,旁敲侧击地打听了一些县里读书人的情况。

比如县学里有哪些出名的才子,今年的县试大概有多少人参加,竞争态势如何,以及…有没有其他像林易这样,对通俗话本感兴趣,或者试图以此谋生的读书人。

林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平安。

通过这次交谈,陈平安不仅收获了一个对自己感恩戴德的“粉丝”,也对本地士林的现状和科举的竞争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送走了感激涕零的林易。

陈平安站在院子里,若有所思。

这件事,很快就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有人称赞陈平安小小年纪便有大家风范,不吝赐教,乐于助人。

也有人依旧抱着老观念,讥讽他“不务正业”,整日里与那些写“小说家言”的人为伍,失了读书人的身份。

对于这些赞誉或非议,陈平安已经能够做到心如止水,不置可否了。

名声是双刃剑,有人捧你,就有人踩你。

关键在于,自身的实力是否足够强大,能够支撑起这份名声,抵御住随之而来的风雨。

至于那位林易书生,未来是会成为自己的助力,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变成对手?

现在还不好说。

人心难测。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至少目前看来,结下这份善缘,总归不是坏事。

而自己在士林中的初步形象,大概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略显神秘、特立独行,但似乎还算“乐于助人”的“神童”吧。

这个形象,有利有弊。

如何利用好其中的“利”,规避其中的“弊”,将是他未来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课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