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一诗带来的震撼,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久久未能平息。
方敬儒先生看着眼前这个才华几乎要溢出来的弟子,心中那点最后的疑虑也彻底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激动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如此良才美玉,绝不能埋没于乡野。
必须让他走出去,去参加科举,去夺取功名,去实现那“学而优则仕”的终极理想。
而且,以平安这般惊人的天赋,仅仅是考个童生、秀才,都显得有些…屈才了。
或许…他可以冲击一下那县试的案首(第一名)?
虽然以他**岁的年纪去考县试已是罕见,更遑论夺魁。
但这孩子屡屡创造奇迹,谁又能说一定不可能呢?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再也无法遏制。
方先生看向陈平安的目光,变得更加热切,也更加严肃。
他决定,将陈平安视为冲击县试案首的苗子,进行最高规格的培养。
这天课后,方先生再次将陈平安留下。
这一次,没有考较,没有试探,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平安。”老先生的语气异常郑重。
“先生。”陈平安躬身应道。
“以你如今的学识和才华,蒙学的这些基础,已然不足。是时候,该将目光投向真正的科举战场了。”
“老夫思量再三,决定从今日起,正式为你讲解县试应考之法,并以…夺取案首为目标,全力助你。”
冲击案首。
这四个字,让陈平安心头也是微微一震。
他知道县试是科举第一关,也知道自己天赋异禀,但从未想过,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竟然如此之高。
“先生…学生年幼学浅,恐难当此重任。”连忙谦逊道。
“不必过谦。”方先生摆摆手,眼神锐利,“你的才华,老夫看在眼里。只要肯下苦功,未必没有机会。但,县试也绝非你想象的那般简单。”
老先生开始详细地为陈平安剖析县试的 intricacies(错综复杂之处)。
“县试,名为童子试,看似只是选拔童生,实则乃是科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考校内容,并非仅仅是死记硬背那几本蒙学经典。死记硬背,那是基础中的基础,任何一个想要参加县试的学子,都必须做到滚瓜烂熟。”
“县试真正看重的,是你对经义的初步理解,以及…运用文字表达这种理解的能力。也就是…基础的文笔。”
方先生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破题、承题。”
“此乃八股文之开端,亦是县试文章的关键。能否在寥寥数语之内,精准扼要地抓住题旨,点明核心,直接决定了考官对你文章的第一印象。”
“一篇好的破题,要如同画龙点睛,瞬间抓住要害。一篇好的承题,则要顺势而下,将题意稳稳托住,为后续的起讲、入手打好基础。”
老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应考经验(虽然不成功,但理论扎实),详细讲解着八股文开篇布局的技巧和忌讳。
“光有好的开篇还不够,中间的起股、中股、后股,更要讲究章法、对仗、气韵。需层层递进,旁征博引,将道理阐发透彻。最后束股收尾,要干净利落,回应开篇,方能算是一篇合格的应试文章。”
听着老师的讲解,陈平安默默将之与图书馆里关于八股文的理论相互印证。
发现方先生虽然科场失意,但对这八股的“套路”确实摸得很透,讲解得也颇为精当。
“当然,”方先生话锋一转,“县试毕竟只是初阶,对八股的格式要求,相对还没那么死板。更看重的,还是你对经义本身的理解是否准确,阐发是否清晰。”
“所以,四书五经的原文,以及历代大儒的注疏,你必须烂熟于心。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否则,纵有再好的文笔,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强调了经学根基的重要性。
为了让陈平安有更直观的感受,方先生从书箱底翻出几份泛黄的卷宗。
“这些…是老夫当年搜集的一些县试范文。有中式者,亦有落第者。虽未必都是佳作,但都合乎规矩,你可以拿回去仔细揣摩揣摩,看看别人是如何破题,如何行文的。”
将这些珍藏多年的“宝贝”递给陈平安。
陈平安郑重接过,入手便能感觉到纸张的脆弱和岁月的痕迹。
“多谢先生。”
“光看还不够,得多练。”方先生继续说道,“从今日起,老夫会定期给你出题,让你练习写作。写完之后,拿来给我批改。不要求你立刻写得多好,关键是要熟悉格式,掌握法门。”
这意味着,陈平安的“小灶”,将从之前的经义讨论,升级为更具针对性的应试训练。
陈平安自然是欣然领命。
回到家中,立刻将方先生给的范文仔细研读起来。
不得不说,这些范文虽然大多中规中矩,缺乏灵气,但在格式、章法上确实颇有可取之处。
再结合图书馆里那些真正顶尖的、流传千古的科举范文和名家点评。
两相对比之下,陈平安对县试文章的要求和写作技巧,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加上方先生这位“本土专家”的悉心指导。
陈平安的学习效率,远超旁人想象。
他开始尝试着模仿范文的格式,练习写作八股文。
最初自然是困难重重。
要将脑中那些灵活、现代的思维,硬生生塞进那死板、僵化的八股框架里,如同给孙悟空套上紧箍咒,束手束脚,别扭无比。
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思想有余而格式混乱,要么格式工整而内容空洞。
但陈平安没有气馁。
他知道这是必经的过程。
一遍遍地写,一遍遍地改。
写完之后,拿去给方先生批阅。
方先生也是极其负责,逐字逐句地圈点批注,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耐心讲解改进的方法。
“此处破题,略显空泛,未能紧扣题眼。”
“这句承题,与上文衔接不够自然。”
“起股对仗尚可,但气势稍弱。”
“中股论证稍显单薄,可再引一二经典佐证。”
…
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在图书馆海量资源的辅助下。
陈平安对八股文的领悟速度,只能用“惊人”来形容。
短短十几天功夫,他写出的文章,就已经从最初的惨不忍睹,变得有模有样,甚至偶尔还能出现一两处让方先生都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
“这…这真是你这十几日练出来的?”方先生拿着陈平安最新的一篇习作,看着那工整的格式、流畅的文笔、以及隐隐透出的几分灵气,再次感到了难以置信。
这学习速度,简直是…妖孽。
看来,自己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孩子,不仅天赋高,韧性也强,适应能力更是可怕。
或许…冲击县试案首,真的不是梦?
方先生的心头,变得更加火热起来。
开始更加尽心尽力地教授陈平安更具体的写作技巧,比如如何遣词造句更精炼典雅,如何运用典故更贴切自然,如何在平稳中求变化等等。
陈平安的备考之路,在老师的全力推动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下,正式开启。
学习的压力骤然增加。
每天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
经义、诗赋、书法、八股…
每一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对一个拥有现代灵魂的人来说,提前接触并深入学习八股文,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是会帮助他更快地适应科举规则,脱颖而出?
还是会过早地束缚他的思想,磨灭他的灵性?
陈平安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努力在“应试技巧”和“独立思考”之间寻找着平衡。
既要掌握八股的“术”,也要坚守内心的“道”。
既要符合时代的“规矩”,也要尝试着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但,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县试,就在前方。
他必须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