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35章 闻名而来,巧对“雅士”

《咏鹅》一诗带来的影响,比陈平安预想的还要大一些。

不仅在乡间传唱,连带着镇上的文人圈子,也知道了小河村出了个能作诗的“神童”。

大多数人对此是好奇和赞叹。

但也总有那么些自视甚高、却又郁郁不得志的人,对此心怀嫉妒,甚至想要前来“考较”一番,看看这所谓的“神童”是否名副其实。

这天,蒙学馆刚散学,学童们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一个陌生的身影出现在了蒙学馆门口。

来人约莫二十出头,穿着一身半旧不新的青色襕衫(童生的服饰),手里摇着一把折扇(尽管天气并不热),下巴微抬,眼神倨傲, 摆出一副“风雅名士”的派头。

只是那洗得发白的衣衫和眼底深处掩饰不住的落寞,暴露了他真实的处境。

“请问,方敬儒先生可在?”来人声音端着架子,对着屋内喊道。

方先生闻声从里屋走了出来,看到来人,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一下。

“老夫便是。足下是…”

“晚生姓孙,邻镇人士。”那年轻童生拱了拱手,姿态却不见多少恭敬,“久闻方先生高名,今日特来拜会。顺便…也想见识一下贵村那位名声在外的‘咏鹅神童’。”

直接点名,来意不善。

方先生心里顿时明白了七八分。

这又是哪个听了传闻,心里不服气,跑来挑刺的。

“哦?孙童生客气了。”方先生不动声色地应道,“小徒顽劣,不过是偶得一两句歪诗,当不得‘神童’之名。让孙童生见笑了。”

想要替陈平安挡回去。

“先生何必过谦。”那孙童生却不依不饶,目光直接扫向屋内正在收拾书包的陈平安,“想必这位就是陈平安小友了吧?果然是一表人才,灵气逼人啊。”

嘴上说着恭维的话,眼神里却带着明显的审视和挑剔。

陈平安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平静地看向这位不速之客。

“学生陈平安,见过孙先生。”不卑不亢地行了个礼。

“好说好说。”孙童生摇着折扇,走到陈平安面前,居高临下地打量着他,“听闻小友七岁便能咏鹅,才思敏捷,真是羡煞我等啊。”

“先生谬赞。不过是拾人牙慧,当不得真。”陈平安依旧谦逊。

“哎,小友何必自谦。”孙童生脸上笑容更盛,眼珠一转,似乎想到了什么,“既然小友才思不凡,晚生这里倒有个小小的疑问,想向小友请教一二,不知可否?”

名为请教,实为考较。

周围还没离开的学童们都停下了动作,好奇地围了过来。

方先生眉头皱得更紧了,想出声阻止。

陈平安却冲老师递了个安心的眼神,然后转向孙童生,微微一笑:“孙先生请讲。学生年幼识浅,若有说错的地方,还请先生海涵。”

态度摆得很低,将姿态做足。

孙童生见他应下,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清了清嗓子,故作高深地问道:“晚生近日读《礼记》,见有‘八风’之说。敢问小友,可知这‘八风’具体是指哪八种风?其出处又在何篇呢?”

这个问题,相当刁钻。

“八风”之说虽然出自儒家经典,但并非蒙学内容,且具体指代和出处较为生僻,寻常童生也未必能立刻答上来。

这孙童生显然是想用这种冷门知识来难住陈平安,挫其锐气,以显自身学问。

周围的学童们听得云里雾里,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方先生也暗自皱眉,觉得这问题对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实在太难了。

然而,陈平安听完,脸上却依旧平静。

脑海中,图书馆关于《礼记》和古代历法、音律的知识瞬间被调取出来。

略作沉吟(装的),清朗的声音缓缓响起:

“回先生。‘八风’之说,见于多种古籍。若依《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载,乃指八方之风,即‘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不仅准确说出了八种风的名称和方位,还点明了一个重要的出处《吕氏春秋》。

孙童生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

没想到这小子居然真的知道。

不过,这还没完。

只听陈平安继续说道:“当然,若论及与音律相关之‘八风’,则见于《国语·周语下》,伶州鸠所言:‘夫六府、五味、九功、六腑、百事、万物、九规、八风…皆可效业,以保王国。’此处的‘八风’,通常认为是与八音相应,代表八方之声,用以调和乐律,审察民情。”

又说出了另一个含义和更冷门的出处《国语》。

这下,孙童生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这…这小子怎么可能知道这么多?连伶州鸠的话都引出来了?

自己为了找出这个典故,可是费了不少功夫啊。

周围的学童虽然听不懂,但看到孙童生那副吃瘪的表情,也知道是陈平安答对了,而且答得非常好。

方先生更是捋着胡须,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欣慰和自豪。

“不过…”就在孙童生尴尬不已,不知该如何接话的时候,陈平安却话锋一转,脸上露出孩童般的好奇和困惑,“学生也有些疑问,想请教孙先生呢。”

“哦?请讲。”孙童生下意识地应道,心里却咯噔一下,有种不好的预感。

“学生听村里老人说啊,”陈平安眨巴着大眼睛,语气天真,“这‘八风’啊,好像还有一种说法,是跟治病有关的。说什么…中风有八,风有虚实。还有什么…风入五脏,各有不同。好像是…叫什么《金匮要略》的书里写的?”

图书馆里关于中医“八风”的知识被他巧妙地包装成了“村里老人说”和“好像是某本书”,信手拈来。

“这个…这个…”孙童生顿时卡壳了。

他对儒家经典或许还有些涉猎,但这中医的“八风”,他哪里知道?更别说《金匮要略》是哪本医书了。

支支吾吾半天,一个字也答不上来。

“咦?”陈平安故作惊讶地看着他,“孙先生也不知道吗?”

随即,小脸上露出更加困惑的表情,歪着脑袋,用一种极其无辜的语气说道:“这就奇怪了。先生您刚才说的《礼记》里的‘八风’,跟我家书上记的…好像也不太一样呢。我家书上说啊,那‘八风’是用来跳舞的,叫《八佾》之舞…”

故意将“八风”和“八佾”这两个音近但意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制造混乱。

这下,孙童生彻底懵了。

《礼记》里的八风怎么跟跳舞扯上关系了?还有什么《金匮要略》?这小子到底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可偏偏陈平安说得一本正经,眼神清澈无辜,还搬出了“我家书上”这个无法求证的来源。

孙童生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脸上火辣辣的,仿佛被无形的巴掌狠狠抽了几下。

本想来考较别人,结果被对方几个反问弄得灰头土脸,丑态百出。

周围学童们的窃笑声更是如同针扎一般刺耳。

再待下去,只会更丢人。

“咳咳…那个…时辰不早了,晚生…晚生还有事,先行告辞。”

孙童生再也顾不上什么风雅仪态,扔下一句场面话,几乎是落荒而逃,连折扇都忘了拿。

看着他狼狈逃窜的背影,蒙学馆里爆发出哄堂大笑。

陈平安则默默地捡起地上的折扇,走到门口,看着那消失在村道尽头的身影,微微摇了摇头。

跳梁小丑,何足道哉。

但这件事,很快就在邻镇传开了。

“听说了吗?孙秀才(他自称秀才,其实只是童生)去小河村考较那个神童,结果被人家几句话问得哑口无言,狼狈逃回来了。”

“真的假的?那陈平安真那么厉害?”

“可不是嘛。听说那孩子引经据典,连什么医书、乐律都懂呢。”

传言越传越神,陈平安的“神秘”色彩也因此更添了几分。

方敬儒先生得知此事后,却是将陈平安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告诫了一番。

“平安,今日之事,你应对得体,未失我辈读书人的脸面。然…”老先生话锋一转,“言语之间,锋芒过露,恐非福也。”

“那孙童生固然浅薄可笑,但你最后那番话,虽未恶语相向,却比直接斥责更令其难堪。如此一来,怨恨已深,将来若有机会,难保其不暗中报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你年岁尚幼,才华已显,更应懂得藏拙之道,谦逊待人,方能行稳致远。切记,切记。”

老师的这番话,是真正的金玉良言。

陈平安躬身受教:“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心。”

心里却在想:藏拙?在这个人善被人欺的世界,一味藏拙,就能安稳吗?

锋芒毕露固然容易招惹麻烦,但有时候,展露实力,也是一种有效的震慑。

这个度,需要自己好好把握。

方先生的忠告,他会听进去。

但具体怎么做,他有自己的判断。

只是,这次事件之后,自己的名声恐怕会传得更远。

是否会引来更高级别文人的注意?比如…县学里的那些饱学之士?

这,又会带来新的机遇,还是新的挑战呢?

前方的路,似乎越来越不平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