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48章 恒产渐增,开源之思

日子在读书、写书、以及偶尔应对乡里琐事中平稳度过。

陈家新买的几亩田地,也在陈山和李秀的辛勤耕耘下,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尤其是那几亩原本贫瘠的薄田,在陈平安有意无意的“指点”下,变化最为明显。

“爹,娘,我从一本古农书上看到说啊…”

晚饭桌上,陈平安又开始了他的“知识普及”,当然,依旧是托名于虚无缥缈的“古农书”。

“书上说,种地不能光靠力气,还得讲究方法。比如这选种,就得挑那些长得最饱满、最壮实的穗子留下来做种子,这样来年长出来的苗才能更壮实。”

这是最基础的简单育种概念。

“还有这施肥,也不能光用草木灰。咱们家烧完灶膛的灰,还有鸡粪、人畜粪便,沤熟了都是好肥料。不同的地,不同的庄稼,得用不同的肥,还得看时节…”

将图书馆里关于堆肥、合理施肥的知识,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出来。

“还有这浇水,也不是越多越好。得看天时,看地湿,看苗情…”

陈山和李秀起初是将信将疑,毕竟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地的,一个孩子能懂什么?

但想到儿子之前的种种“神奇”表现,加上他说得头头是道,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们按照陈平安的“建议”,在自家田里做了一些尝试。

没想到,效果竟然出奇地好。

同样的地,同样的年景,陈家田里的庄稼长势明显比别家要好上一截。

到了秋收时节,粮食产量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一两成。

虽然提升不算惊天动地,但对靠天吃饭的农家来说,这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陈山和李秀对儿子彻底服气了,心里那点疑虑也烟消云散。

只觉得自家平安,真是老天爷赐下来的宝贝疙瘩,不仅会读书写字,连种地都懂这么多。

陈平安看着粮仓里渐渐堆满的粮食,心里也松了口气。

农业是根本,保证了家里的口粮,才能让他更安心地去做其他事情。

然而,光靠农业和那日益受到关注(也意味着风险增加)的话本收入,似乎还不够。

话本的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而且名声太盛,难免引人觊觎或非议。

农业收入稳定,但增长缓慢,且受天时地利影响巨大。

有没有…更稳定、更长远,也更…符合自己“读书人”身份的财源呢?

陈平安开始思考新的“开源”之路。

目光首先投向了镇上的手工业。

纺织?榨油?酿酒?

这些行业,在这个时代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大多是小作坊模式,投入大,见效慢,而且技术含量相对固定,自己这个外行很难插手,更别说利用图书馆知识进行“降维打击”了(比如弄个蒸汽机出来?那纯属找死)。

更重要的是,一个读书人,整日里跟油、布、酒打交道,也容易被人诟病“不务正业”、“与民争利”。

思来想去,似乎还是得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

文化相关的产业。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这是读书人的必需品,市场需求稳定,而且与自己的身份也算契合。

如果能在这方面做点文章…

改良造纸术?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立刻被他否定了。

造纸术在古代是重要的技术,往往受到官府的严格管控。

贸然拿出超越时代的技术,风险太大,无异于自寻死路。

那…改良墨锭?

图书馆里关于制墨的记载不少,从最基础的松烟墨,到各种加入名贵药材、香料的贡墨、御墨,工艺流程、配方比例,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大夏朝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墨,品质参差不齐。

墨韵斋卖的那种劣质墨锭,烟熏火燎,干涩难用。

文渊阁里的好墨,价格又极其昂贵,普通读书人根本用不起。

如果自己能利用图书馆的知识,制作出一种品质尚可、价格适中的墨锭…

市场前景应该不错。

而且,制墨相对来说,技术门槛不算太高(相比造纸),需要的材料(如松木、桐油、少量胶和香料)也比较容易获取。

风险相对可控。

这个想法,似乎可行。

陈平安将目光锁定在了“制墨”上。

当然,他不可能自己亲自去烧松烟、和墨泥。

还是得找人合作。

但在这之前,他需要先进行一些小范围的尝试,验证图书馆知识的可行性,并找到适合当前条件的、最优化的配方和工艺。

于是乎,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平安除了读书、写话本,又多了一项“秘密”活动。

他开始留意收集制墨所需的各种材料。

去后山捡拾特定的松木枝(用于烧取松烟)。

托父亲去镇上购买少量的桐油、骨胶。

甚至…他还尝试着从一些常见植物中提取天然香料或色素(图书馆植物学知识)。

然后,趁着夜深人静,或者躲在自家柴房的角落里,偷偷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验。

点燃松枝,收集那黑色的烟灰。

按照图书馆记载的比例,将松烟、骨胶、清水混合,反复捶打、揉捏。

尝试加入不同的香料或药材(比如少量冰片,有防腐增香之效),观察其对墨质的影响。

这个过程,自然是充满了失败和狼狈。

不是烟灰收得不够细,就是胶的比例不对,要么就是火候掌握不好。

弄得自己常常一身乌黑,满手墨污,还差点把柴房给点着了。

李秀看到儿子身上脸上经常沾着黑灰,好奇地问过几次。

陈平安都以“练习书法,不小心弄脏了”或者“帮先生研墨”等理由搪塞过去。

父母虽然觉得奇怪,但也没往深处想。

然而,他这些“不务正业”的举动,却没能逃过方敬儒先生的眼睛。

方先生虽然年老,但心思缜密。

他发现自己这位得意门生,最近似乎总有些心不在焉。

身上偶尔会带着一股淡淡的烟火味。

手指缝里,也时常残留着难以洗净的墨渍(比正常写字留下的更重)。

联想到之前陈平安写话本、以及对各种“杂学”的好奇。

方先生心里那份担忧又冒了出来。

这孩子…该不会又在鼓捣什么“奇技淫巧”吧?

这眼看着就要准备县试了(虽然还有段时间),正是需要收心养性、专心学问的时候。

可不能再让他分心了。

找了个机会,方先生又一次将陈平安留下。

“平安。”老先生看着他,目光严肃,“老夫看你近日似乎…心神不属。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还是…又在琢磨那些‘无用’之事?”

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提醒和敲打。

陈平安知道瞒不过老师的眼睛,也不敢完全撒谎。

只能半真半假地解释:“回先生,学生不敢。只是…学生近日练习书法,总觉得市面上的墨锭要么太贵,要么质次难用。便…便想着,能不能自己试着做一点,或许…能省些笔墨钱。”

将动机归结为“省钱”和“为了更好地练字”,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

方先生听了,眉头依旧没有舒展。

“胡闹。”老先生斥道,“制墨乃是墨工之事,岂是读书人该做的?你有这闲工夫,为何不用在揣摩经义、练习策论上?”

“圣人云,‘君子不器’。读书人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岂能将心思耗费在此等末流技艺之上?速速收了你那些心思,将精力放回正途上来。”

态度严厉,不容置疑。

陈平安知道,在老师这种传统文人看来,自己这种行为确实是“离经叛道”了。

“是。先生教训的是。学生知错了。”立刻躬身认错,态度诚恳。

至于心里怎么想,那就另当别论了。

方先生见他认错态度良好,脸色稍缓,又语重心长地劝了几句,无非是珍惜光阴、专心向学之类的话。

陈平安一一恭敬应下。

离开了蒙学馆,走在回家的路上。

陈平安心里却在想:君子不器?固步自封罢了。

若非这些所谓的“末流技艺”,自己和家人恐怕早已饿死或被逼死了。

老师的教诲,不能不听。

但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

制墨的尝试,不会停止。

只是…需要做得更加隐蔽,不能再让老师察觉了。

同时,也得在学业上表现得更加优异,才能让老师放心,也才能堵住那些可能的非议。

看来,接下来的日子,要更忙了。

他抬头望了望天色,加快了脚步。

那条通往成功的路,注定不会平坦。

而他,早已做好了披荆斩棘的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