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92章 初试经义定乾坤

号舍之内,光线略显昏暗。

陈平安将自己的考篮小心翼翼地放在脚边,然后端坐在那块简陋的木板凳上,调整了一下坐姿,尽量让自己坐得更稳当些。

目光扫过面前那块充当书桌的木板,上面还残留着前人留下的些许墨迹和刻痕,无声地诉说着科举之路的漫长与艰辛。

周围的号舍里,也陆续传来了考生们入座、整理文具的细碎声响。

没有人说话,只有压抑的呼吸声和偶尔几声刻意放轻的咳嗽,在狭窄的号舍间回荡。

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如同潮水般,渐渐将整个考场淹没。

时间在沉默中缓缓流逝。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号舍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和低沉的号令。

紧接着,便有衙役捧着一叠叠印好的试卷,开始逐个号舍分发。

试卷是用的最粗糙的土纸,上面用油墨印着题目。

陈平安接过自己的试卷,入手略感粗糙。

深吸一口气,将试卷平铺在面前的木板上,目光专注地看向卷首。

第一场考试,正如方先生所料,分为“默经”和“经义”两部分。

默经,顾名思义,便是默写指定的儒家经典片段。

这对于拥有“脑内图书馆”的陈平安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送分题一般。

正当他准备提笔开始默写时。

“当——”

一声清脆悠长的锣响,从贡院的中心位置传来,回荡在每一个考生的耳边。

紧接着,便是监考官员那略显威严的声音响起。

“青溪县丙申科童生试,第一场开考。所有考生,即刻答题。考场之内,不得交头接耳,不得传递纸条,不得喧哗滋事。违者,一律按科场舞弊论处,革除功名,枷号示众。”

声音落下,整个考场更显肃穆。

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考生们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陈平安不再迟疑,拿起早已研好的墨,饱蘸浓墨,开始在默经部分的答题区域,一字一句地书写起来。

他选择的是馆阁体,字迹工整清晰,大小匀称,力求卷面整洁,给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脑内图书馆如同最精准的复印机,将《论语》、《孟子》中指定的段落,一字不差地呈现在他的意识之中。

而他的手,则如同最熟练的刻工,将这些文字,精准地复刻在试卷之上。

不过一刻钟的工夫,默经部分便已全部完成,且无一错漏。

陈平安轻轻吁了口气,放下笔,活动了一下略有些僵硬的手腕。

目光转向试卷的后半部分——经义题。

这才是本场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能拉开考生之间差距的部分。

县试的经义题,通常出自《四书》,偶尔也会涉及《五经》中的某些篇章。

题目相对自由,不像后世府试、院试那般,对八股文的格式要求那么严格,更注重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述能力,可以说是八股文的雏形。

今年的经义题,题目是——“子曰:‘君子不器。’请申论之。”

看到这个题目,陈平安心中微微一动。

这道题,出自《论语·为政》篇。

其字面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

引申开来,便是说君子应当博学多才,通晓事理,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技能或知识,要有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这道题,正是他前些日子与方先生反复研讨过的几个重点题目之一。

方先生当时还曾戏言,若县试能考到此题,平安你定能写出一篇锦绣文章。

没想到,竟真的被先生言中了。

这算不算是一种好兆头?

陈平安心中安定了不少。

开始沉心静气地审题。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如何破题,如何承题,如何起讲,如何层层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要合乎圣贤之道,又要能展现出自己的见解,这便是关键所在。

脑海中,与此题相关的各种经典注疏、历代大儒的解读、以及方先生的教诲,如同潮水般涌现。

同时,那些被他巧妙“包装”过的、源自现代思维的某些理念,也开始与这些古代智慧碰撞、融合。

片刻之后,陈平安已然胸有成竹。

再次提笔,饱蘸浓墨。

这一次,他的笔锋,比默经时更多了几分灵动与气势。

破题,开门见山,点明“器”之局限与“君子”之追求。

“【破题】器者,囿于一用;君子,志在通方。”

寥寥数字,精准概括,直指核心。

紧接着,便是承题,对破题之意进行初步阐释和呼应。

“【承题】故圣人以‘不器’期许君子,盖欲其博学审问,明德新民,而非役于形骸,滞于一技也。”

承题之后,便是起讲,需要展开论述,引人入胜。

陈平安略作沉吟,笔锋一转,从“器”与“道”的关系入手,融入了些许《师说》的笔法风格,强调君子修身,当以“道”为本,而非以“技”为末。

“【起讲】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用,然用有大小,器有精粗。小用者,役于一时一事;大用者,通于古今事理。君子之学,所以明道也。道者,万物之总萃,万事之准绳。器者,所以载道之末,成事之辅也。若君子汲汲于小技之习,而忘大道之求,则本末倒置,虽有所成,亦不过良匠之巧,难窥圣贤之堂奥矣……”

行文至此,陈平安感觉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笔下的文字也越来越流畅。

他开始按照练习八股文时的那种“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层层递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论述君子为何要“不器”,如何才能做到“不器”,以及“不器”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

期间,自然少不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信手拈来。

偶尔还会穿插一两句《诗经》、《尚书》中的典故,以增添文章的厚重感和文采。

更重要的是,他在阐述这些观点的同时,并非一味地复述前人旧说。

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自己独特的理解。

例如,在论述君子当“博学”时,他委婉地提出了“学无止境,融会贯通”的观点,强调知识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君子应当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当然,他用的是古代的说法,如经、史、子、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认知。

在论述君子当“通方”时,他又巧妙地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融入其中,强调君子不仅要“知”,更要“行”,要将所学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方能真正体现“不器”的价值。

这些观点,看似只是对古人思想的某种引申和发挥,但其内核,却隐隐带着几分超越时代的思辨色彩。

陈平安在行文之时,也时刻注意着分寸。

他特意控制了这些“新颖”观点的呈现方式和程度,使其既能成为文章的亮点,让人眼前一亮,又不至于显得过于“惊世骇俗”,被考官视为“奇谈怪论”或“哗众取宠”。

力求在“稳中求胜”与“展现才华”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

号舍内的光线,也随着日头的升高而渐渐明亮起来。

陈平安全神贯注于笔下的文章,浑然忘却了外界的一切。

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

心中的那份激荡与酣畅,却是难以言喻。

这篇经义,写得比他之前任何一次练习都要投入,都要顺畅。

仿佛所有的学识积累、所有的思考感悟,都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宣泄口。

终于,当最后一个字落下,陈平安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他将毛笔轻轻放在砚台上,拿起写好的试卷,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检查了一遍。

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论点清晰,论据充分。

引经据典,恰到好处。

尤其是那些融入的“新意”,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让整篇文章在合乎规范的同时,又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灵气和深度。

陈平安自己,也对这篇答卷颇为满意。

虽然不敢说一定能得案首,但至少,他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目前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

至于最终能否得到考官的青睐,那便要看天意了。

将试卷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晾干墨迹,陈平安心中略微安定。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了。

第一场考试,要到傍晚才会结束。

这期间,考生们除了等待,便无事可做。

当然,也可以提前交卷。

但对于这种决定命运的考试,除非是那些实在写不出来,或者对自己极度自信的考生,否则大多会选择待到最后一刻。

陈平安也不例外。

他准备利用这段时间,再好好构思一下下午可能要考的策论题目。

只是,不知道其他考生,此刻又在经历着怎样的煎熬与奋战。

会不会有人,也能写出石破天惊的锦绣文章?

这小小的青溪县,藏龙卧虎之辈,想来也不会少吧。

他的这份经义答卷,在众多的试卷之中,又会处于何等的位置呢?

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