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姜闻的提问,张潇辰自个都没法给出个准确的答复。
“最终票房多少有点运气成分,暂时不好说,但保底都有这个数。”
张潇辰伸出食指。
原时空,《大圣归来》尚且能够凭借自来水的持续发力,逆转前期排片不佳、宣发力度不够等等不利因素,砍下近10亿票房。
现在到了蓝星。
档期来到了一年中最火爆的春节档。
前期15%的排片,足够让口碑迅速发酵,同时又不至于根本买不到票。
宣发方面,更是借着弹幕网站的热潮,在华国年轻群体中如雷贯耳。
更别提还有官方的隐形扶持,外加密钥延期。
蓝星《大圣归来》的上限,就连张潇辰都无法想象。
看到张潇辰的手势,姜闻先是一愣。
保底一个亿么?倒是符合动画电影的客观规律,但1.5亿的成本外加宣发投入,一亿票房岂不是要亏成马?
再看一眼张潇辰淡定从容的小眼神,想想他在会议上慷慨激昂的50亿。
“你说的不会是10亿吧?”姜闻小心翼翼的问道。
“不然呢?一亿我还玩个屁?”张潇辰一脸看傻子的表情。
“卧槽,保底10亿,你知道你在说什么么?”
姜闻根本不以为意,他稍微脑补了一下《大圣归来》拿下十亿票房的场景,内心已经按耐不住的激动。
真要让一部动画电影,达到这个成就。
整个影视圈,包括动漫圈都要大地震的吧?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十亿票房的事。
这是开辟了一条新赛道啊!
会有多少企业?多少投资?以及多少人才?因此汇聚到这个行业?
中间又能撬动多大的市场?新增多少全新的就业岗位?多少人因他而改变命运?
真要让张潇辰把这事办成了。
他怕是要塑造一座金身,从此在影视圈横着走!
“行了,别一惊一乍的,说了你又不信。”张潇辰撇了撇嘴。
“别!我信啊!你是天才,哪能以凡人的思维度之呢?”姜闻凑上来义正言辞道。
“你可拉倒吧!少给我戴高帽!”张潇辰假装嫌弃的做出远离的动作。
一行人有说有笑,剧组上下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很快,两位大老板,张潇辰和刘亦非便将带来的小零食、奶茶、果汁等等,分发给了剧组成员。
大家开开心心度过了愉快的下午茶时间。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多时剧组便恢复了正常拍摄。
张潇辰得以从旁观摩姜大导演的英姿。
如果要问在业界,姜闻导演最出名的是什么?
导演水平?
演员调教能力?
还是和刘姓嫂子的出轨大戏?
以上都不是。
他最出名的其实是他糟践胶片的实力。
在计划经济年代,拍电影胶片都是定量的时候。
资深导演胶片量和成片的比例,大概是3比1,也就是说100分钟的电影,分配给导演的胶片大概够拍300分钟的。
一些新人导演还拿不到这个比例,2.5比1,甚至2比1的都有。
再往后改开,技术得到了发展,经济取得了腾飞,导演也不用抠抠搜搜过日子了。
这个时候常规影片的耗片比,通常在 10:1 至 15:1 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拍到后面,胶片不够用怎么办?
当然是导演自己想办法咯!
找投资人,求出品方,想办法调配呗!
说简单点。
得加钱!
那有人就会说了,加点钱嘛,小事一桩!
谁还没点失误呢?
电影拍出来最重要!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我们的姜大导演能干到什么程度呢?
出道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耗片比就干到了20:1。
要知道这个时候,姜闻同志还是收敛的,这部电影也是他唯二没有亏损的电影。
最终的结果是不亏不赚。
倒是不算白忙活一场,毕竟参展成绩还是不错的,男主夏宇还拿个了威尼斯影帝。
估计是吃到了甜头,姜闻从此开启了他彪悍的生涯。
此后七部电影,五部都是以亏损结局。
耗片比那是一部比一部高,《让子弹飞》更是直接给干到50:1,花了别个五倍的胶卷。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概就是姜闻不但喜欢现场改剧本,还喜欢把一个镜头反复拍很多遍,当然目的是为了多一些素材留以后剪辑用。
比如影片中那场“鸿门宴”的戏,作为全片最重要的场面之一,这场戏反反复复拍了30多遍,历时一周,最终才算是完成了拍摄。
又比如胡万和六子在茶楼的对手戏,本来已经拍了一天了,花了将近十万尺的胶片,好不容易过了。
结果第二天,姜闻又突然不满意要再来一次,就这样十万尺胶片打了水漂。
要知道那年头拍戏,胶卷可是占了大头。
所以现在了解《让子弹飞》是怎么在2009年,这个影视资本还没开始膨胀的年代,花掉接近1.5亿成本的吧。
这和姜闻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密不可分。
嗯,严苛到投资人最终不得不卖房,才让姜闻把片子拍完。
回到蓝星,姜闻眼下没有《让子弹飞》的辉煌,还在因为糟践胶片被业界嫌弃。
所以知道姜闻为什么纳头就拜了吧?
除了张潇辰,哪还有愿意无条件支持他,甚至在这个数字时代允许他用传统胶片拍电影的冤大头?
当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姜闻可没因为张潇辰支持他,就转头降低拍摄标准,搞可持续发展。
该浪费的胶片,他可一点没少浪费。
就这会张潇辰站旁边一下午,姜闻总共也就拍了两个镜头。
放影片里,也就不到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