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天地玄门 > 第30章 超渡

天地玄门 第30章 超渡

作者:远行者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3 23:26:21 来源:小说旗

“因为它们不是冲我而来的!”

徐霞客心中暗自奇怪,不是冲周道长来的那会是谁?难道是史姑娘吗?可是看她伤感的样子,又不像。他莫名的回头看了看史至柔。

“就是你!”指了指徐霞客,周道长镇定的说道。

“怎么会是我?”徐霞客以为自己听错了,“我哪里有那样大的本事!”

此时漫天都是绿色的光点,仿佛与天上的星辰连接在一起,明明的是围绕着徐霞客的身边,徐霞客的心里更加纳闷。

周道长坐在旁边的石头上说道:“徐公子,难道你不知道你的五雷令牌有超度亡灵的法力吗?”

“五雷令牌?”徐霞客的头脑中灵光一闪,可是那令牌只不过是一片极普通的玉片而已,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法力?

“这也难怪,因为你根本就不了解这五雷令牌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好多修道人士临死时都会把自己的法力封在令牌内,你的这枚令牌棱角都已经磨平了,说不定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你说它会有多大的威力?”周道长说道。

徐霞客微微一愣,问道:“周道长,我不懂怎么使用令牌,您有办法帮助我吗?”

“这个并不难,”周道长笑道,“不过要取你百根头发。”

“这有何难,”徐霞客笑道,“就是把我的头发全部捐献出来我都愿意!”

“那倒不用,头发是人的灵本,从今后这枚令牌就与你的生命连接在一起,牌毁则人亡,你也愿意吗?”周道长面色凝重。

“什么?我的生命与它连在一起?”徐霞客略一迟疑,转念想到:“生死有命,只要我把它妥善的藏在身边就成了!”当下笑道:“无所谓了,您尽管施法吧!”周道长点了点头,让史至柔到徐霞客的头上揪头发。

头皮一痛,史至柔已经揪下一缕头发,“小姐,你就不能换个地方揪吗,照你这样弄下去,我非得变成秃顶不可!”徐霞客笑道。史至柔扑哧一笑,从各处采集了上百根头发,交给周道长。

周道长接过头发来,说道:“还要取一碗清水来!”

徐霞客忙拿出装水的工具到河边弯下腰取水,果然,那些绿点都跟着徐霞客来到河边,徐霞客伸了伸舌头,“这帮家伙果然是冲着我来的!”

回到大石头处,他把水碗交给周道长,周道长一手握着头发,口中默念不已,然后用火折子把头发点燃,并将头发的灰烬揉碎,放入水碗之中,接着对着水碗吹了几口气,说道:“你把令牌放在水碗里浸泡一会就可以了!”

徐霞客忙把令牌取出来,放到水碗中。

淡淡的黑气从水中缓缓升起,继而变成一朵朵水泡冒出水面,那水泡越聚越多,咕嘟咕嘟的发出响声,直至水碗都跟着颤抖起来,五雷令牌在水底剧烈震动着,仿佛要破碗而出似的。周道长面色微变,他右手做剑指状,指着水碗,水面的水泡被压成了细碎的泡沫,渐渐地消失了,而周道长的脸上却渗出了汗珠。

“好强大是力量!我险些镇不住它!”他喘了几口粗气,说道。

徐霞客欣喜的将令牌取出来,只见五雷令牌好像被清洗过似的,颜色加深了许多并散发着淡青色的光泽。

那些绿点蜂拥而来,如决堤的河水似的,惊得徐霞客慌忙想把玉片收起来,却被周道长拦住了,周道长对着徐霞客摆了摆手,示意徐霞客拿着玉片不要动,瀑布一样的绿芒在徐霞客身前尺许远处陡然消失,便如同被玉片过滤掉了似的,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漫天的绿芒都在面前滤尽,河水哗哗作响,仿佛被禁锢了上百年的灵魂一朝得到解脱,发出的欢笑声。

徐霞客欣喜地收起令牌,却见史至柔正满脸泪水的跪在地上,口中默默祈祷道:“外婆,外公,爹爹、妈妈、哥哥,你们终于得到解脱了,我可以放心了!”她伤心过度,慢慢的瘫倒在岸边。

徐霞客忙扶起泣不成声的史至柔,安慰了好一会儿。

次日,徐霞客与周道长、史至柔分手,前往第三个目标:潼关。

潼关,离华县约九十里,虽然并不是一个大县,却是中国最重要的县了,而且没有之一。

潼关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它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晋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

战国时,函谷关成为秦的东大门。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典》记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隋大业七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要。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现在的潼关。历代各朝都在这里驻屯重兵,主要是因为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写有三吏三别的《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的诗句。

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至于潼关的名字,倒是以水得名。《水经注》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

徐霞客不必细翻《水经注》就知道,潼关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如此重要的地点如果郦道元都没有记录全,那么他这本书也就没什么价值了。所以他到潼关,不过是前往洛阳的一个中间站而已。他骑着一匹马,又拉着一匹马,两匹马都是马氏马场的好马,一路前行,九十里路,不到一天时间已经抵达。进入潼关时,还不到申时。

徐霞客看看天色尚早,不由得就想游一游潼关的风景,只是这一带论起风景来却没什么好看的,只有一个太子坟。于是他问明方向,就纵马向太子坟而去。

太子坟的由来是在唐代。相传武则天主持朝政,将中宗皇帝李显贬为卢陵王流放房州。

李显一行从长安越秦岭、过驿栈到陕南。从安康至房州的旧官道上,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食宿困难。

途经女娲山时,车马劳顿的他们慕名投宿女娲庙,准备休整数日。没想到途中感染伤寒,李显在庙里一病月余未愈,幸得一小和尚鞍前马后日日伺候起居,天天照顾饮食,事事无微不至,李显方才康复后继续启程前往房州。李显为感谢小和尚,临行前将其收为义子暂留庙中。

李显赴房州后一些时日,蓦然接到圣旨,诏其回宫封为太子。回去的时候李显未经平利取道岚皋。李显后来登基称帝,虽朝务缠身却未忘昔日有恩于己的小和尚,差人快马前往女娲山,诏义子小和尚进宫受封。遗憾的是李显离庙后,小和尚染疾而终。李显遂下诏受封小和尚为皇太子,遵从僧人习俗就近厚葬,故此坟得名“太子坟”。

《新唐书》“则天皇后”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光宅元年二月,废皇帝为卢陵王幽之……圣历元年三月,召卢陵王于房州,卢陵王至自房州……立卢陵王显为皇太子……”又在“中宗”一章中记载:“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太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正月,废居于均州,又于房州。圣历二年复为皇太子。”平利是去房州的必经之地,汉白官道途经女娲庙。史记李显的这些经历与“太子坟”的来历相印证。

“太子坟”独居潼关的女娲山之巅,徐霞客在山下寄存了马匹,漫步而上。那女娲山并不高,不一时就到了。徐霞客细看过去,只见这坟的占地规模、形状也与当地丧葬习俗迥然不同。一般而言,当地的坟场占地略大于一张床位,坟头状为大小头,即头大尾小、头高尾低。而“太子坟”成周长约十丈、高约两丈的半圆型,周围用青石砌成,上覆黄土,倒也很是独特。只是,坟毕竟是坟,这坟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霜,已经破败不堪,周围又少游人,徐霞客看着这坟也没什么意思,于是转身下山。

下得山来,已是酉时,徐霞客见路边有一个很整洁的饭馆,于是走了进去,打算吃些东西充下饥,休息一晚,明日就离开潼关奔芮城。进了饭馆,却见里面已经坐了三个人,其中两人背对自己,一人面向自己。那背对自己的两人从衣衫上看明显的很华贵,但又有区别,看起来是一主一仆,而且那主是个年青女子,面向自己的人却粗手大脚,粗布短衣,一看就是本地农夫。

徐霞客本想找个桌子坐下,但看着那女子的背影,却感觉着十分的熟悉,一时有些犹豫。那女子和身边的仆人听得身后有脚步声,也回头来看,三个人同时“啊”了一声。

这女子原来是江小玉,而那仆人,自然就是赵大了。

“你怎么会在这里?”江小玉和徐霞客同声发问。

江小玉咯咯一笑,对徐霞客说道:“你先不要说话。我来说,我来潼关玩儿来啦,潼关的太守是我爹爹的好友,我是昨天到的,要在这里好好儿的玩儿几天呢。你呢?”

徐霞客笑道:“我的经历要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如果简单的说,就是:我是从华县来的,才到。”

江小玉的眼睛都笑的眯了起来:“你的经历很复杂?那可太好了。来来,咱们一起坐,你还没吃饭吧?我才点了菜,你来一起吃,在菜上来之前,咱们一起听故事。”

徐霞客一边就坐一边看向赵大,心中疑惑,不知道江小姐巴巴儿的到这里听什么故事。赵大笑道:“徐公子好,不必那么看着我。江小玉坐在这里等菜无聊,让我找个会说故事的,我就在门外找了一个。”

徐霞客心想这江小玉的性格还真是可爱,只是面前这人就是一个农民,会说故事吗?

江小玉却全不在意,对对面的人说道:“胡三哥,您说故事吧。”

那胡三哥咳嗽了一声,用浓重的陕西腔讲了起来:“西汉末年,奸相王莽篡位,派人缉拿皇室太子刘秀。刘秀当年才十二岁。为逃避追捕,潜逃南阳。一路上王莽的追兵不断,险象环生。”

徐霞客心中暗自赞叹,看起来还真是人不可貌相,这人一身农民打扮,说起故事倒很是文雅,居然能用上“险相环生”这种成语。

胡三哥继续说着:“刘秀为躲避追兵,只能顺秦岭山脚小路逃走,没想到,山路上酸枣树很多,那枣树上弯弯的带钩的倒刺不时地挂住刘秀的衣服。不仅扎疼了手,还影响了走路的速度。这时后面追兵的呐喊声已经隐隐约约地传来,刘秀心里着急,生气地说:‘这酸枣树上就不该有这带钩的刺!’人常说,天子口里无戏言,打那以后,家乡沟塄上的酸枣树上就没有带钩的倒刺了,酸枣刺都是端直直的,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江小玉“哇”了一声,说道:“怪不得这一带酸枣树上的刺都是直的呢。”

徐霞客心中暗笑,心想这事儿只怕是倒果为因了,其实是因为酸枣树上的刺是直的,才编了这个故事的。但胡三哥见江小玉入戏,更是兴奋,继续讲道:“一日,顺着山根小路刘秀好不容易走到潼关南塬上,回头—看,远处尘土飞扬,追兵快到跟前,可眼前是一片平地,该在何处藏身?再—看,有—个人正在犁地,套着—匹马和一头骡子。刘秀说:‘要是我的天下呀,一犁耕下去三尺!’

农夫扶正犁,挥起鞭子,一犁下去,泥块一翻,竟耕下去三尺深。刘秀就势往犁沟底下一躺,耕田的把泥土往他身上一盖。犁地的扶着犁走近了,那马机灵,蹄子底下又是空的,见犁沟里有人,便避开了;可那骡子蹄子本来是实的,又很笨,便踩疼了刘秀!

刘秀低声骂道:‘你这个不生养的东西!’从那以后,骡子就再不会下驹了。这时追兵已离得很近。一只八哥从空中飞过,瞅见了躲在犁沟中的刘秀,便叫着:‘刘秀犁沟!刘秀犁沟!’刘秀气得骂道:‘可恨的八哥闭嘴!’从此八哥不会说话只会学舌。这时,几只喜鹊飞过来了,他们赶紧为刘秀解围:‘喳喳喳,不在这!喳喳喳,不在这!’王莽的追兵看着这一大片平地,也听了喜鹊的话,便调转马头到别的地方追寻去了。刘秀感激喜鹊,随口说道:‘喜鹊真是报喜不报忧的喜鸟!’呐喊声远去了,刘秀从犁沟里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这一回连江小玉听着也有些不对头了,她轻声嘀咕着:“他既然那么大本事,就说一句追兵都不许追了,追兵不就都没了?”

“您说什么?”胡三哥侧过耳朵大声问道,看来他的耳朵不大灵。

“我让您继续讲!”江小玉大声说道。

胡三哥开心的笑了起来,继续讲道:“这时候,刘秀已经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看见了一棵桑树,上面结满水淋淋的桑葚。刘秀美美地吃了一顿,不渴也不饿了,便继续赶路。

到后来,刘秀得了天下,当了皇上,还念念不忘逃亡路上的遭遇。他为了感谢喜鹊,特意拿了一只白玉镯子要给喜鹊戴在脖子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