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天地玄门 > 第22章 回报

天地玄门 第22章 回报

作者:远行者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3 23:26:21 来源:小说旗

可是那光团一消失,韩水生等人立刻就恢复了理智,望着脚下黑黝黝的地狱一样的深崖,二人早已经吓得汗流浃背,后退数步,齐齐瘫坐在草地上。

“没想到,仅仅是一只公鸡,竟然惹上了这么大的麻烦!”王一悔之莫及,“可是,可是这里的人真是太匪夷所思了!”

韩水生也是面无血色,他们就像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又回来一样。

“算了吧,我可不想再碰到它!”徐霞客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捡起地上的人皮,只见那人皮眉目清晰和真人没有什么区别,极有可能是那妖物在人的身上活活的剥下来的。

“把它带回去让周道长先生看看,或许他知道我们遇到的到底是什么妖物!”拖着人皮,徐霞客领着众人向山下而去。

那七彩光团消失后,阻止小鬼的屏障也消失无踪了,小鬼正静静的等在原地,见徐霞客领着二人走了过来,忙迎了上来,在徐霞客的的头上盘旋不已。

徐霞客明白它的意思,可是糖果已经吃光了,忙问韩水生,“你的口袋里有什么吃的吗?”

韩水生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只找到一块糖,问道:“这个行么?”

“就是这个!”徐霞客急忙接过那块糖,把它扔给小鬼,小鬼把糖塞在嘴里,脸上立刻现出很享受的样子。

“这个家伙不是一直都在吃周道长的鸡蛋吗?怎么连糖它也吃?”韩水生问道。

“其实它和普通的小孩子一样,喜欢吃糖,你们得多谢谢它,如果不是它在前面引路,我根本就找不到你们,说不定你们早已经摔下去变成几滩肉饼了!”徐霞客笑着说。

听到徐霞客的话,王一和韩水生忙把口袋里能吃的东西都扔给小鬼。

回到旅店,天已经见亮了,韩丽等人一宿没有睡觉,一直担心不已,看见三人平安回来,这才放下心来。

徐霞客把发生的事情讲了讲,并把那张人皮放在周道长面前,问道:“周道长,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吗?”

周道长用手指捅了捅软软的人皮,人皮的头发也随着摆了摆,他沉思一会,说道:“世上的妖物有的喜欢寄居在活人体内,有的喜欢寄居在死人体内,仅凭一张皮,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我敢断定,那绝对不是一个善类,你们还是尽快出发好了,如果它找上门来,你们就危险了。”

王一自然是懊悔不已,没想一件小事竟然惹了这么大的麻烦,更可怕的是自己惹到的那个家伙竟然极有来头,看来以后都不能掉以轻心了。

不管怎样,这一回王一的命算是捡回来了,但另外一条命却危险了------徐霞客的命。

王一是杀手,虽然徐霞客刚刚救了他两次命,一次在茅屋里,一次在悬崖边,但他领情归领情,任务归任务,现在,他必须杀了徐霞客。自然,他不能在这里公然杀人,但徐霞客总有下山的时候,等到那个时候。。。。。。

王一已经暗自打定主意,先跟着韩水生他们下山,半路上找个借口离开,然后,就埋伏在半山路上,等着徐霞客!

徐霞客自然并不知道王一的心思,见王一跟着韩水生告辞下山了,心知也该提自己的事情了,随即将自己的想法向周道长说了一回。

周道长沉吟了好久,叹息道:“这个不瞒徐公子说,老道的心里也很想做这个法事,徐公子有如此仁心,实在难得。只是,这法事一做,老道就不能再在少华山上呆着了。”

“为什么?”徐霞客心中奇怪。

周道长叹道:“徐公子可知旁边的潜龙寺里为什么没有了和尚?”

徐霞客心中一凛,惊道:“难道是因为他们给那些亡魂做了法事?”

周道长点头道:“正是。这杀人之令是皇帝的亲信所下,他们是持有特别的权力的,他们下的令就相当于皇帝下的令,和尚们给亡魂做法事,不是在公然为亡魂叫屈,反对皇帝?所以这些和尚都被抓走了。虽然现在时过境迁,但老道这法事一做,究竟会有什么后果,却也不敢说。”

徐霞客心中也是很为难。如果他强要周道长做法事,等于害了周道长,但不请周道长做法事,难道那些亡魂就那么满含着冤屈在尘事徘徊?

周道长见徐霞客犹豫,想了一想,一跺脚,说道:“罢,罢,罢!老道是修道之人,如果这个善事不做,还谈什么修道?老道决定了,这法事必须做,只是做过了法事,老道就得出去避一避风头了,如果地方官不加理睬,我再回来。”

徐霞客又是佩服,又是不安,连忙说道:“这可让道长担了风险了。”

周道长笑道:“你与那些亡魂素不相识,还能为他们请命,我就生于此长于此,居然不敢做这一场法事,徐公子,要论起来老道我该说惭愧才是。只是,既然要做法事,就不要应付了事,徐公子请在老道这里住上个三五日,等我把各样物事置办整齐,好好儿的超渡一下那些亡魂。”

徐霞客听得要三五日的时间才能把东西备好,自知自己肯定帮不上忙,毕竟这是道家的东西,他是一窍不通的。当下说道:“道长受累了。这里离秦始皇陵不远,我想利用这时间去看一看,一则增加些阅历,二则,也是受人之托。”

周道长奇道:“什么人会托公子去看始皇陵墓啊?”

徐霞客笑道:“死人。”随便把郦小倩为实现郦道元遗愿而招婿一事说了一回。

周道长大拇指一翘,赞道:“徐公子一诺千金,果然是君子!既然这样,我也不强留公子,公子去看看始皇陵墓,回来可一定要再住在老道的道观才行。”

徐霞客笑道:“这个自然,我还要看道长大展法力,普渡众生呢。”

两人相互夸奖了几句,徐霞客也与周道长拱手而别。

徐霞客下了山,在山下的旅店拉了自己的马出来,结算了草料钱,先站在路边翻看《山海经》,看那上面关于秦始皇的陵墓都记了些什么,好到时候一一对照,看可有什么错误和疏漏。自然,他认为这种错误和疏漏不大可能出现,毕竟秦始皇的陵墓实在太有名了,就算只看史料都不会有什么错误。不过他既然到了这里,也就审查一下,是个以备万一的意思。

《水经注》在《渭水经》一章中,对秦始皇陵墓做了极为详细的论述。首先谈到了风水,说到陵墓的选址原因,郦道元认为:

“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不过秦始皇的陵墓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它的陵墓是朝东的。

一般而言,帝王的陵墓都是面南背北的,秦人有西方为尊的习俗,那么无论是以帝王的习俗还是秦人的习俗,这个陵墓都不会是朝东,要么向南,要么向北。这在古代典籍中记载很明确:

《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西南隅,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

那么为什么秦陵会向东?《水经注》做了解说:

原来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宣太后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

而且,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

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至于陵墓布局,《水经注》里说道: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千丈,北墙有二门,东、西、南三墙各有一门。

外城呈矩形,周长二千丈,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四百多个,范围广及百里。

《水经注》既然以水为名,自然对水多加关注,特别是“下穿三泉”的秦陵如何防水防盗问题。

《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也就是说,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结果,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变成了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的风水宝地。

不过既然是环水,就要防水。防水的办法可说很惊人:

在秦陵的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东西长约六十丈,南北四十丈,南墙宽五丈,北墙宽七丈。据说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二指厚,相当精致和坚固。整个墙的高度约十丈,极为壮观,在土墙内侧,还有一道石质宫墙。

不但如此,在地宫中还有一条长约三百丈墙,底部由厚达六丈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二十七丈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其作用则是用来防水。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三十丈,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至于防盗,设施更多,有毒箭、机关、毒气、流沙等等。只是,如此多的设防也没有能够防得住后世的盗贼,《水经注》上还特别引用了一些古籍说明秦陵被盗的情形。据《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记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官人,生殉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这文章的本意是说帝王不要乱建大陵墓,否则会被天谴,但同时也说出了秦始皇陵有两次受灾:一次是项羽的发掘,还有一次是一个放羊的不小心烧了它的地宫。自然,究竟是真是假,是难说了。

《水经注》还特别对世上所传的“秦陵已经修完”这一谬误做了更正。原来,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二十六年里,陵园不过是格局初定,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九年才是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最多时,有七十二万囚徒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三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里的戏水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关于秦陵,有着许多的传说,《水经注》并没有全部记载,只记载了几个。

其一是引述的史记内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这是一段残酷的传说,所有工匠都被活埋在皇陵的大门与二门之间,成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其二则是地宫飞雁的传说。

据传说,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其三则是地宫的传说。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至于陵墓的建造过程,可是说天下皆知:“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翻看已毕,徐霞客拉过马来,小心翼翼的上了马,生怕自己再被这劣马给扔下来,不敢催促它快行,只求它能平安带着自己到秦皇陵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