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安和春波听得是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尤其是听到“一箱银元”的时候,父子俩下意识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巨大的震撼。
“所以,爹,这钱来得是辛苦,也有点运气,但绝对是干干净净的。”张卫国最后补充道。
李延安半信半疑,还在消化这巨大的信息量。
但旁边的李春波,心思已经活络开了。
一个月四十块啊,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累死累活也攒不下几个子儿,一年纯收入能有个一百块都算好年景了!
现在二姐夫说,去城里店里帮忙,一个月就给四十块,还包吃包住。这待遇,和城里国营厂那些吃商品粮的正式工差不多。
想到这,春波心里头砰砰直跳,看向张卫国的眼神也变得火热起来,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和向往。
他率先开口:“爹,咱家一共六亩多水田,靠着种田很难挣到钱。我也听村里人说,现在做生意能挣钱。既然我姐夫他们开了店,又需要人手,那我就直接跟着他们干了。”
李延安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而是问张卫国:“卫国,你说粉馆让雪梅和你二妹经营,那你自己干啥,继续摆摊?”
在李延安看来,自家闺女两口子再加上张桂花,三个人完全能撑起一间米粉铺子,干嘛要叫上儿子呢。
张卫国当即说道:“爹,我还有别的生意呢。我和根生打算合伙一间女装店,他们两口子在店里卖衣服,我负责去粤省进货,每个月拿40元的工资,除掉成本外的利润,我和他们两口子对半分。”
听到这话,李延安眯起眼上下打量张卫国,似乎在确认他话里的真假。
一旁的李雪梅看出了自家老爹的疑惑,开口劝说:“爹,服装店和粉馆挨在一起,我和桂花不仅有春波帮忙,隔壁又住着根生两口子,这心里也有底气。”
“虽然是第一次做生意,可我前段日子,跟着卫国逛了大半个德山市,发现粉馆才两家,女装店更是没有,我相信只要咱们好好干,一定能挣钱。”
不等李雪梅话音落地,张卫国便直接说道:“爹,如果服装店生意好,明年我打算再开一家,让雪梅和桂花经营。到时粉馆就交给春波两口子,他们也能有个稳定的收入。”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李延安自然不会再反对,他有些欣慰的开口:“卫国,你能想到咱老李家,这也是雪梅的福气。”
“不过,你开这两间铺子,真能挣到钱?”
张卫国听着老丈人担心的话,笑了笑,直接给他掰扯起来:“爹,我和你算算这账啊。”
他伸出手指比画着:“粉馆,一个月租金五十块,每一次押一付二,这就去了150块。”
“店里头没咋装修,就是把灶房扩了扩,方便几个人同时动手。然后搞了个门脸,找人写了个大招牌——‘张氏米粉店’,图个显眼。”
张卫国顿了顿,继续道,“再加上买桌子板凳、锅碗瓢盆这些开张的家伙什,拢共花了差不多200块。”
“所以,这铺子盘下来到能开张,前期投进去的,一共是350块。”
接着,他话锋一转,说起了挣钱的门道:“肉沫粉五毛一碗,排骨粉、牛肉粉因为肉贵些,卖六毛。我仔细算过了,一碗粉,算上租金,人工成本,米粉、肉、柴火、调料这些,所有一起加起来,撑死了也就三毛钱。”
这话一出,旁边的李春波眼睛“噌”地就亮了。
他飞快地在心里扒拉着算盘珠子,嘴里下意识地念叨:“一碗粉就能挣两三毛?那一天要是卖他个一百碗,那就是二三十块呢。”
随即,他又像是想到了什么,眉头微微一蹙,看向张卫国:“姐夫!照你这么说,开店确实能挣大钱。
不过你这前期投进去的350块,再加上我这一个月四十块的工钱,还有我姐、桂花姐,就算他们先不拿钱,这头一个月开销就得四百块了吧?”
李春波咂咂嘴,脸上兴奋的光芒稍微黯淡了些:“一般的庄稼人,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手里头哪能攒下这么多钱?想开这个粉馆,就算知道能挣钱,本钱也凑不齐,不容易搞起来啊!”
他这话倒是实在,这年头,一次性能拿出400元的普通农村家,很少。
张卫国伸手,在他肩膀上用力拍了拍,力道十足:“春波,这店,你得把它当成自己家的买卖来干,不能有打短工的心思。”
“你得和你姐、桂花姐他们一起好好学,从招呼客人跟人打交道,怎么记账,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张卫国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劲头,“咱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只要用心,肯定能干好。”
他目光扫过老丈人和小舅子,沉声道:“咱们大伙一起努力,把这‘张家米粉店’的招牌做响亮了。我跟你说,争取明年,咱们家就当上‘万元户’!”
这三个字像是一道惊雷,猛地炸响在李家父子俩的心头!
万元户,那可是报纸上才能看到的词儿,是全县都要当先进典型宣传的。
谁家要是成了万元户,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在村里都能横着走。
李春波只觉得一股热血“轰”一下就冲上了脑门,呼吸都急促了几分,拳头下意识地攥紧,骨节咔吧作响。
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家在村里扬眉吐气的场景,恨不得现在就卷起铺盖,跟着姐夫到德山市去大干一场!
就连一直沉默的李延安,此刻眼神也剧烈地波动起来,端着搪瓷缸子的手都微微有些颤抖。
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女有出息,日子过得好。
现在女婿描绘的这个前景,实在太诱人了!
而此刻,在东边灶房里,正竖着耳朵偷听的李老太太和儿媳妇夏小红,更是激动得不行。
李老太太还好些,毕竟是经过事儿的人,只是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一个劲地拍着大腿,嘴里念叨着:“好,好,我女婿有出息,又知道拉咱老李家一把。”
旁边的夏小红,反应就更大了。她手里正择着中午要炒的豆角,听到“万元户”三个字,手一抖,差点把豆角都扔到地上。
她想起前阵子回娘家,碰上了嫁到城的小姐妹,人家男子汉有工作。
连带着小姐妹也跟着享福,穿着崭新的的确良碎花裙子,脚上蹬着透亮的塑料凉鞋,脸上还搽了香喷喷的雪花膏,说话都带着一股城里人的优越感。
当时夏小红嘴上不说,心里那个羡慕嫉妒啊,她做梦都想过上那样的好日子!
如今,机会似乎就摆在眼前了!
自家男人要城里铺子帮忙,一个月就能拿四十块钱,这可是多少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高工资。
而且,二姐夫刚才话里那意思,要是粉馆生意干好了,以后说不定就交给他们小两口经营了,那不就等于他们在城里有了自己的营生?
想到这,夏小红的心更是火热一片:她仿佛看到了自己也穿上新裙子,擦上香粉,在城里逛街的模样。
这天大的好事砸下来,让她觉得未来的日子,一下子就充满了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