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1985:15天赚了30万 > 第三十四章 提前给女儿攒嫁妆-新书求订阅

张卫国看他们神情放松了不少,便笑着又开口道:“大哥大嫂,咱们这买卖就算成了。我还有个事儿,想顺便跟你们打听一下。”

“兄弟你说!”中年男人刚得了这么大一笔钱,心情正好,很是热情。

张卫国装作不经意地说道:“是这样,我有个朋友,他老娘下个月过六十大寿,老太太辛苦一辈子了,我那朋友就琢磨着,想买一对好点的玉镯子,给她老娘当寿礼,表表孝心。”

他顿了顿,观察着对方的反应:“这不是知道你们家有老物件嘛,就想问问,你们家亲戚,或者邻居啥的,有没有这种传下来的玉镯子,成色好点的,愿意出手的?”

中年男人闻言,愣了一下,随即陷入了沉思,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下巴。

“玉镯子,让我想想。”

他忽然眼睛一亮:“我媳妇的小妹手里好像是有一对,是她婆婆祖上传下来的,有些年头了,听她说水头还不错,绿油油的。”

张卫国心里一动:“哦?那敢情好啊!不知道她愿不愿意出手?”

他想了想,补充道:“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玉镯子要是真像你说的那样,是块好料,又是老东西,我那朋友说了,一对给个八、九千的,也不是不可能!主要看东西!”

中年男人倒吸一口凉气,一对镯子也能卖这么多钱?比他这金冠差不了多少了!

他立刻来了精神:“行!兄弟你放心,我回去就托人给我小姨子捎信,帮你问问!”

“她家日子也不宽裕,要是价钱合适,没准真能成!”

“那太好了!”张卫国笑道,“大哥,那怎么联系你呢?”

中年男人从兜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和半截铅笔,想了想,撕下一页纸,在上面写下了一个地址和名字,递给张卫国。

“兄弟,这是我上班的地方,第一纺织厂,我叫周立强。”

“你给我三天时间,我肯定给你问清楚。不管成不成,三天后中午,你直接去我们纺织厂大门口找我,我准在那等你!”

张卫国接过纸条一看,笑着点头:“好!周大哥,那就说定了!纺织厂是吧?我记住了。不管成不成,都麻烦你了!”

“不麻烦,顺手的事!”王建军憨厚地笑着,得了这么大好处,帮这点忙算啥。

双方约定好时间,张卫国便与这对夫妇告辞。

他推着自行车,心情愉悦地哼着小曲,拐了几个弯,确认身后没人跟着,他在心中默念。

下一秒,手中那个蓝布包裹便凭空消失,被他妥善地存入了系统的储物空间里。

“呼……”张卫国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抑制不住的笑容。

一百二十万的东西,八千二就到手了!

这套首饰,等将来妞妞出嫁的时候,给她当嫁妆,那得多有排面儿!

至于那玉镯子,希望能成吧。

心情大好的张卫国,蹬着自行车去新华书店找张振华一起回家。

兄弟俩刚到村口,就远远看见有人在他家晒谷场里聊天。

张卫国心想,这是出了啥事?

自从有了系统空间,家里的存单都被他放了进去,除了媳妇李雪梅手里的1000多,他们家也没露富,应该不是卖膳鱼的事被人发现。

看到张卫国和张振华回来,正在聊天的村支书当即喊道:“卫国,你回来得正好,有事和你们商量。”

张胜利是张为民的堂弟,张卫国当即打招呼“叔,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张卫国给振华使个眼色,让他和老爹先回老屋那边。

张胜利笑着说:“是这样的,看今年收成不错,早稻亩产应该有600斤。”

“交公粮的标准出来了,每亩田200斤,政府让我们村委会的人,家家户户通知一下。”

交完公粮后还有提留,这个年代农民手里除了够吃的粮食外,能卖钱的粮食就不多了。

此时改革开放才几年,企业的税收只占了很小的比例,龙国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靠农民交公粮。

大环境如此,没有人能改变。

张卫国点头:“叔,我们知道了。等水稻收割进来,晒干后,咱们老张家就去交公粮,保证不给你脸上抹黑。”

闲聊几句后,张胜利又问:“听村里人说,你现在去了市里做小工,工资怎么样,累不累?”

不出他所料,被赵大婶一宣传,大家都知道了他这段日子在城里做事。

幸好德山市很大,现在村里人都忙着双抢,不会有人拆穿他。

“比城里正式工人的工资低点,还包吃一顿午饭,我想着比种田强,就答应干两个月。”

“忙完这个月,应该就能完工。”

张胜利点点头:“能挣到钱就成,好了,我得去通知别家,先走啦。”

交代完公粮的事儿,又和张卫国拉了几句家常,张胜利这才背着手,往下一家走去。

张卫国目送着村支书的背影离开,这才转身回了院子。

老爹张为民已经帮忙把自行车推进了堂屋里,眼下,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双抢”。

“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是南方农民一年到头最累、也最要紧的一场战役。

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后世的联合收割机,更别提什么省时省力的抛秧技术。

先要用镰刀把稻穗割下,整齐地码放在田里。

再搬到嘎吱作响的木制打稻机旁,靠着双脚不知疲倦地踩动踏板,让滚筒将谷粒从稻秆上剥离下来。

这一切,靠的全是人力。

烈日当头,暑气蒸腾。收割稻子的人都被晒得油光发亮,汗珠子顺着脸颊脖颈往下淌,砸在泥地里。

男人们还要把打下来的谷子,一担一担,用肩膀和那根磨得光滑的扁担,硬生生从泥泞的田里挑回到自家的晒谷场。

那箩筐沉甸甸的,压得扁担吱呀作响,也压弯了男人的腰。

女人们也没闲着,她们负责把挑回来的稻谷均匀地铺在晒谷场上。

顶着日头,拿着长长的耙子,隔上一会儿就得翻动一次,好让每一粒谷子都能晒到太阳,尽快脱去水分,变成可以储藏的干谷。

空气里弥漫着稻谷的清香,也混杂着浓重的汗味。

就连半大的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任务。

妞妞才七岁,已经像个小大人似的,在井边卖力地搓洗着一家人被汗水和泥水浸透的脏衣服,小脸蛋被晒得通红。

狗蛋则拿着根小树枝,寸步不离地守在晒谷场边上,瞪大眼睛,时刻警惕着那些想要偷嘴的鸡鸭。

一旦有家禽靠近,就立刻挥舞着树枝,吆喝着把它们撵走,护着那一片金黄的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