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 > 第168章 御苑晨议江南策 国帑渐盈备北征

次日清晨,暑气未盛,微风拂过御苑,带来几分难得的清爽。

紫宸殿御书房内,赵桓并未如昨日般端坐于高高的御座之上,而是换了一身略显随意的赭黄色常服,在窗边的一张紫檀木长案后批阅着奏折。案几上,除了堆积如山的文书,还摆放着一盏尚冒着热气的清茶。

内侍总管张望垂手立于一旁,屏息静气。

不多时,殿外小黄门通传:“陛下,李相公、蔡尚书、秦校书奉召前来觐见。”

“宣。”赵桓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连续高强度的朝会议事,加上对天下大局的运筹帷幄,即便是铁打的身子,也难免感到疲惫。但一想到大宋正在自己手中一点点地摆脱积弱,走向中兴,一股强烈的振奋又从心底涌起。

李纲、蔡懋和秦桧三人鱼贯而入,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免礼,赐座。”赵桓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在一旁的锦墩上坐下。今日召见他们,主要是为了江南之事。

待三人落座,赵桓目光首先投向户部尚书蔡懋,问道:“蔡爱卿,江南那边,最新的进展如何?钱粮可曾陆续运抵京师?”

提及江南,蔡懋那张平日里总是布满愁容的脸上,此刻却不由自主地堆满了笑容,甚至连腰杆都挺直了几分。他离座起身,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启禀陛下!江南钦差齐安、费鼎宋大人,当真是雷厉风行,手段非凡!自我朝设立钦差以来,从未有如此高效者!”

“哦?”赵桓眉毛一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自江宁陆家被陛下恩准,以雷霆手段处置之后,”蔡懋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有些颤抖,“江南各地豪绅望风披靡!苏州王氏、湖州沈家、松江朱家……这些往日里眼高于顶、盘剥地方的巨室大户,如今都乖乖地派人前来‘献产输诚’!据齐大人、费大人最新八百里加急奏报,这些家族主动‘献出’的隐匿田产、金银、粮食、布匹、船只等,已有多批在殿前司精锐的护送下,陆续解送京师!后续仍在清点转运之中的,更是数额巨大!”

“目前,已入库及在途的,仅白银便不下三百万两,粮食已逾百万石!且江南各地州府,因畏惧钦差之威,往年拖欠的赋税,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补缴入库!国库……国库如今已大为改观!”蔡懋说到最后,几乎是老泪纵横。身为户部尚书,他太清楚国库空虚带来的掣肘和屈辱了。如今,终于看到了希望!

宰执李纲也起身补充道:“陛下圣明,用人得当。齐安刚正不阿,费鼎宋智计百出,二人一刚一柔,配合默契,在江南已初步建立起朝廷的绝对威信。地方官吏再不敢如以往那般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江南财赋清查,正向纵深推进。依老臣看,待江南事了,我大宋国库之充盈,或可比肩太祖、太宗盛世!”

“好!好!好!”赵桓闻言,龙颜大悦,连说三个“好”字,心中的一块大石也落了地。江南财赋,果然是大宋的命脉!只要这里稳住了,后续的北伐,乃至更长远的规划,便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他看向蔡懋,沉声道:“蔡爱卿,江南解送京师的钱粮物资,事关国运,你户部务必会同工部,妥善接收,仔细清点,分门别类入库。若有丝毫差池,或有不法之徒敢从中作梗、上下其手,朕绝不轻饶!”

“老臣遵旨!老臣便是拼了这条老命,也定不让一粒米、一文钱无故损耗!”蔡懋斩钉截铁地保证道。

赵桓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了秦桧:“秦校书,昨日朕让你参与拟定江南财赋管理的长效机制,可有初步的方略了?”

秦桧闻言,连忙起身,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疏,躬身呈上:“启禀陛下,臣昨日退朝后,便与李相公、蔡尚书及户部、度支司的几位同僚,连夜商议。臣才疏学浅,仓促之间,拟定了一份草案,尚请陛下御览斧正。”

赵桓接过奏疏,仔细翻阅起来。只见秦桧的草案之中,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其核心,便是建议在江南诸路,设立一个统一的“江南转运司”,品级略高于寻常转运使,由朝廷委派精明强干之臣出任,全权负责江南地区的田赋征收、漕运管理、盐铁专卖、市舶税务等所有与财赋相关的事务,直接对户部和陛下负责。

更让赵桓眼前一亮的是,秦桧在草案中,还大胆地提出了“官督商办”的模式。即在盐、铁、茶、酒等专卖领域,可以引入部分资金雄厚、信誉良好、且与地方豪强无甚勾连的商人参与经营,朝廷负责监督和收取固定比例的税赋。秦桧认为,此举既能利用商人的逐利之心提高效率,又能打破以往官营的僵化和**,还能让朝廷从繁琐的经营中脱身,专注于监管和宏观调控。

同时,草案还详细规划了针对“江南转运司”及其下属各级官员的监察体系,建议由御史台派出常驻监察御史,并鼓励地方百姓举报不法行为,一旦查实,从重从快处理,以儆效尤。

“好一个‘江南转运司’!好一个‘官督商办’!”赵桓看完,抚掌赞道,“秦爱卿此策,既有破旧之决心,又有立新之远见,深合朕心!”

他看向李纲和蔡懋:“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纲沉吟片刻,道:“陛下,秦校书此策,确有独到之处。设立‘江南转运司’,统一事权,或可改变以往江南财赋多头管理、互相掣肘之弊。至于‘官督商办’,乃是新法,需慎重推行,择人得当,监管有力,或可收奇效。监察之策,亦是老成谋国之言。”

蔡懋也道:“老臣附议。若能依此章程推行,江南财赋,或可长治久安。”

赵桓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此事便交由你们三人,会同相关衙门,再行商议完善,务必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章程来,尽快在江南推行!朕要的,不仅仅是一时之财,更是大宋万世之基!”

“臣等遵旨!”李纲、蔡懋、秦桧齐声应道。

江南财赋之事,暂时有了方向,赵桓的心情也轻松了不少。他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目光望向窗外,似乎穿透了宫墙,投向了遥远的北方。

“江南钱粮,乃国之血脉。血脉畅通,方能力壮筋骨。”赵桓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待国库充盈,军械粮草齐备,朕便要亲率六师,北伐燕云,洗雪国耻!只是……”

他话锋一转,看向李纲:“河北那边,岳卿、韩卿他们,近况如何?赵构那逆贼的残余势力,肃清得如何了?”

又问:“西夏使臣昨日回去,想必会将朕的条件带到。那李乾顺,可有新的动静?”

御书房内,君臣几人,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波诡云谲的天下棋局。大宋的命运,正在这小小的书房之中,一步步地被谋划和改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