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野史! > 第56章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三国野史! 第56章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作者:天字第一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4 06:28:46 来源:小说旗

却说周瑜精心策划的“美人计”与后续的追击行动,皆被诸葛亮一一识破,并预先设下埋伏,命关羽、黄忠、魏延三路“显圣”级数的猛将,以雷霆之势,杀得江东兵马措手不及,一败涂地。老将黄盖、韩当等人拼死护卫,方才救得周瑜逃回船上,但江东水军已是折损无数,元气大伤。

遥遥望见刘备、孙夫人及其车马仆从,安然无恙地停驻在对岸的山顶之上,仿佛在嘲笑他的无能。周瑜只觉得胸中一股郁气直冲顶门,再也按捺不住,本就未曾痊愈的箭疮,因这急怒攻心,瞬间迸裂开来,鲜血泉涌,当场便昏死过去,不省人事。众将士手忙脚乱,一番急救,方才将他唤醒。此时吴军已无再战之力,只得狼狈不堪地开船逃回柴桑。孔明见状,亦不主张追赶,与玄德一同返回荆州,大开庆功之宴,犒赏三军将士。

周瑜自返回柴桑养伤,心中对孔明与刘备的怨恨,已是深入骨髓,日夜思索复仇之策。而蒋钦等参与追击的将领,则返回南徐,向孙权禀报了追击失败的经过。孙权听罢,更是怒不可遏,几乎要将整个宫殿掀翻。他盛怒之下,便欲拜老将程普为水陆大都督,倾尽江东之力,再次起兵攻取荆州,誓要与刘备、孔明决一死战。

正在此时,周瑜亦从柴桑派人送来上疏,恳请孙权尽起大兵,他愿亲任先锋,直捣荆州,以雪前番奇耻大辱。君臣二人,皆被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头脑。

唯有老成持重的张昭,力排众议,出班谏道:“主公,都督,万万不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虎踞中原,日夜想的便是要报赤壁之战的大仇。只因忌惮我江东与刘备联手,同气连枝,方才迟迟未敢再次大举南下。如今主公若因一时之忿,与刘备自相火并,两败俱伤,岂非正中曹操下怀?届时,他必会趁虚而入,大举来攻,我江东国势危矣!到那时,悔之晚矣!”

谋士顾雍亦上前附议道:“张公所言极是。许都难道就没有我江东的细作吗?我江东与刘备失和的消息,恐怕早已传到曹操耳中。若他得知我等当真要与刘备大动干戈,曹操必然会派遣使者,暗中勾结刘备。刘备素来狡诈,又惧怕我江东势大,难保他不会为了自保,而选择投靠曹操,引曹军入荆州。若是那般田地,则我江南之地,永无宁日矣!为今之计,莫若反其道而行之。可派遣一位能言善辩之士,前往许都,上表保奏刘备为荆州牧,以安其心。曹操得知此事,知我孙刘两家依旧和睦,便会心生忌惮,不敢轻易对东南用兵。如此,既可使刘备不对我主公心生怨恨,又能麻痹曹操。然后,我等再暗中派遣心腹之人,潜入许都与荆州,施展反间之计,挑拨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令其互相攻伐。待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我江东便可坐收渔翁之利,趁隙图之,一举荡平两寇,成就霸业,岂不美哉!”

孙权听罢,抚掌赞道:“元叹(顾雍的字)此言,深合孤意!只是,何人可堪当此重任,出使许都呢?”

顾雍道:“主公麾下,现有一人,深得曹操敬重与信任,若派遣此人前往,定能不辱使命。”

孙权急问是何人。顾雍答道:“昔日名士华歆华子鱼,如今正在我江东。何不遣他为使?”

孙权大喜,当即便召来华歆,命其携带自己亲笔所书的表章,即刻启程,前往许都,面见曹操,保奏刘备为荆州牧。华歆领命,不敢怠慢,即日便动身北上,径直来到许都。听闻曹操此刻正在邺郡(今河北临漳西南)大兴土木,新建铜雀台,并将于近日在铜雀台之上,大会文武群臣,设宴庆贺。华歆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邺郡,等候曹操召见。

却说曹操自赤壁兵败之后,卧薪尝胆,日夜操练兵马,时刻想着要兴兵南下,报仇雪恨。只是他心中始终忌惮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恐重蹈赤壁覆辙,因此一直未敢轻举妄动。

时值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邺郡漳河之畔,下令修筑的铜雀、玉龙、金凤三台,终于宣告落成。此三台皆高达十丈,气势恢宏。中央一座,名为铜雀台,最为壮丽;左边一座,名为玉龙台;右边一座,名为金凤台。三台之间,又有飞桥相连,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阁宫阙,千门万户,蔚为壮观。

铜雀台落成之日,曹操大开庆功之宴,广邀文武百官,同登高台,设宴庆贺。是日,曹操心情甚好,他头戴嵌宝紫金冠,身穿翠绿锦罗袍,腰系白玉玲珑带,足蹬名贵珍珠履,在高台之上,临风而坐,顾盼自雄,其“霸者之意”弥漫四方,威压群臣。文武百官,则依照品级,分列于高台之下,垂手侍立,屏息静气。

酒过三巡,曹操忽生雅兴,欲观麾下武将比试箭术,以助酒兴。遂命近侍取来一件从西川蜀锦织就的火红战袍,将其悬挂于庭中一棵垂杨柳的枝条之上。又在柳树之下,设立一箭靶,以百步为界。

随即传下将令,将帐下武将分为两队:凡曹氏本家宗族子弟,皆身穿红袍;其余外姓将领,则皆身穿绿袍。各人皆佩戴雕弓长箭,披挂整齐,跨鞍勒马,在台下等候指挥。曹操朗声道:“今日比试,不分内外,只论箭术。凡能一箭射中箭靶红心者,便可将这件西川锦袍赐予他!若射不中,则罚酒三杯!”

号令一下,只见红袍队中,一员少年将军早已按捺不住,拍马而出。众人看时,乃是曹操的族侄曹休。曹休英武不凡,已是“聚气小成”的修为,他飞马在场中盘旋奔驰三次,猛然间扣上羽箭,拉满弓弦,只听“嗖”的一声,羽箭离弦,不偏不倚,正中箭靶红心!

场下顿时金鼓齐鸣,众将士齐声喝彩。曹操在高台之上望见,亦是龙颜大悦,抚掌笑道:“此真乃吾家千里驹也!”正欲命人取下锦袍,赏赐与曹休。

忽然,绿袍队中,亦有一骑飞奔而出,口中大叫道:“丞相的锦袍,理应先让俺们这些外姓将领先取,宗族之中的兄弟,还是稍作谦让为好!”

曹操定睛看时,乃是荆州降将文聘文仲业,此人亦是“凝意小成”的好手。众官员皆道:“且看文将军的射术如何。”只见文聘拈弓搭箭,纵马驰骋,也是一箭射出,同样正中红心!场下又是金鼓齐鸣,喝彩声不绝于耳。文聘得意洋洋,大声呼喝道:“快将锦袍取来与我!”

话音未落,红袍队中,又有一将飞马而出,厉声喝道:“文烈(曹休的字)明明先射中了,你文聘有何资格在此争夺?且看我与你们二人,再添一箭!”说罢,亦是拉满弓弦,一箭射去,正中红心,与前两支箭并列。众人齐声喝彩,看其人,乃是曹操的族弟曹洪,其武道修为亦在“凝意大成”之境。

曹洪方欲上前去取锦袍,只见绿袍队里,又有一将跃马而出,扬起手中雕弓,高声叫道:“你们三人这点箭术,有何稀奇!且看我张合的手段!”此人正是昔日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张合,如今已是曹操帐下得力干将,“凝意大成”的修为,一手枪法出神入化,箭术亦是不凡。只见他催马飞奔,在疾驰之中,猛然间一个翻身,于马背之上反手拉弓,背射一箭!那羽箭带着风声,呼啸而去,竟也分毫不差地射中了箭靶红心!

至此,已有四支羽箭,齐齐整整地攒聚在红心之内。场下众人皆是齐声赞道:“好箭法!神乎其技!”张合亦是颇为自得,勒马笑道:“这件锦袍,理当归我张儁乂所有了!”

他话音未毕,红袍队中,又有一将如旋风般飞马而出,口中大叫道:“你这翻身背射,又有何值得称奇之处!且看我夏侯渊如何一箭夺袍!”此人乃是曹操的族弟夏侯渊,弓马娴熟,箭术精湛,有“奔袭千里”之能,修为亦是“初入显圣”的境界。只见他催马飞奔至百步界线之处,猛地勒住马缰,在马背之上一扭虎腰,回身一箭射出!这一箭,力道更猛,速度更快,竟不偏不倚,正射中先前四箭的箭簇交汇之处,将那四支箭矢从中劈开,牢牢钉在红心正中央!场下顿时金鼓齐鸣,欢声雷动!夏侯渊勒马按弓,傲然四顾,大声喝道:“我这一箭,可夺得锦袍否?”

正当众人以为锦袍非夏侯渊莫属之际,忽见绿袍队里,又应声冲出一员大将,手持巨斧,声如洪钟,大叫道:“且慢!留下锦袍与我徐晃!”

夏侯渊见是徐晃,不由得眉头一皱,问道:“公明,你又有何等惊人射术,敢来夺我锦袍?”

徐晃哈哈大笑,道:“妙才(夏侯渊的字),你这一箭虽是力道十足,正中红心,却也算不得什么稀奇。且看我徐公明,不取红心,单取锦袍!”说罢,拈弓搭箭,并不瞄准箭靶,反而遥遥对准那悬挂着锦袍的柳树枝条,猛地一箭射出!只听“啪”的一声轻响,那细细的柳条,竟被他一箭从中射断!火红的锦袍,随风飘落于地。徐晃早已催马赶到,俯身探臂,一把将锦袍抄在手中,随即披在身上,纵马来到高台之前,翻身下拜,朗声道:“多谢丞相赐袍!”

曹操与台上众文武官员,见徐晃箭术如此精妙,竟能于百步之外射断柳条,皆是拍案叫绝,称羡不已。

徐晃正欲勒马返回本队,不想台边忽然又跃出一员绿袍将军,身形魁梧,膀大腰圆,如同一座铁塔相似,手持双戟,厉声大喝道:“徐公明!你待将锦袍带往何处?早早与我留下!”众人看时,乃是曹操帐下有名的猛将,虎痴许褚!

徐晃见是许褚,亦是不惧,冷笑道:“锦袍已在我身,你还敢公然强夺不成?”

许褚哪里肯与他多言,怒吼一声,竟是飞马向前,伸手便来抢夺徐晃身上的锦袍。两马相交,徐晃情急之下,举起手中弓胎,便向许褚砸去。许褚力大无穷,单手按住弓胎,另一只手却依旧死死抓住锦袍,用力一扯,竟将徐晃从马鞍之上拖拽下来!徐晃反应也是极快,急忙弃了弓,翻身下马,与许褚扭打在一处。

二人皆是当世猛将,力大无穷,此刻在场中你一拳,我一脚,揪住衣衫,翻滚厮打,哪里还有半分大将的威仪?直看得场上众人目瞪口呆。曹操见状,唯恐二人失手伤了和气,急忙命人上前将他们分开。待二人被拉开之时,那件珍贵的西川红锦战袍,早已被他们二人撕扯得粉身碎骨,不成样子了。

曹操命二人皆上高台。只见徐晃依旧是双眉倒竖,怒目圆睁,许褚则咬牙切齿,捶胸顿足,二人皆是怒气未消,一副还要再战的模样。

曹操见状,抚须大笑道:“哈哈哈!孤今日特意设此比试,不过是想观赏诸公的盖世武勇罢了!区区一件锦袍,又有何值得可惜之处?”说罢,便命人取来早已备好的蜀锦十余匹,赏赐给所有参与比试的武将,每人一匹,以示嘉奖。众将士皆叩首称谢,欢喜不已。

曹操又命众人各依位次落座,随即鼓乐齐奏,歌舞升平,水陆珍馐,佳肴美酒,源源不断地送上高台。文官武将,轮番上前,向曹操敬酒祝贺,一时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酒至半酣,曹操环顾在座众文官,笑道:“方才众位武将,以精湛的骑射之术,为我等助兴,充分展现了我大魏将士的威武与勇猛。诸公皆是饱学鸿儒,博古通今之士,今日有幸同登此铜雀高台,何不各赋诗词佳句,以记述此番盛事,流传后世,岂不美哉?”

众文官闻言,皆躬身下拜,道:“愿听丞相钧命!”

当即便有太中大夫王朗、大理卿钟繇、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以及昔日袁绍帐下着名文士陈琳等人,纷纷上前,各献上早已准备好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之中,大多是称颂曹操统一北方、安定天下之盖世功德,言其德高望重,功盖寰宇,理应顺天应人,早登大宝,代汉自立之意。

曹操将这些诗词逐一阅览已毕,脸上露出莫测的笑容,道:“诸公之佳作,文采斐然,只是……有些过于夸赞了。孤曹孟德,本是沛国谯县一介布衣,出身寒微,德薄能鲜。最初不过是因孝廉而被举荐入仕。后来遭遇天下大乱,黄巾蜂起,董卓弄权,方才弃文从武,在家乡谯县城东五十里处,修筑了一处简陋的精舍,本打算在春夏之际读书明理,秋冬之时操练弓马,狩猎田间,只求能在这乱世之中,保全自身性命,以待天下重新恢复太平,再出来为国效力。不想后来朝廷征召,授孤为典军校尉,孤方才改变了初衷,决心为国家扫平贼寇,建功立业,只求死后,能在墓碑之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十个大字,孤此生之愿望,便已足矣!”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想我自讨伐董卓、剿灭黄巾以来,又陆续剪除袁术、攻破吕布、消灭袁绍、平定刘表,方才使得北方大地,重归一统。如今官拜丞相,位极人臣,荣华富贵,已至顶点,夫复何求?倘若这大汉天下,没有我曹操一人,还不知将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许有人见我如今大权在握,便妄自揣测,怀疑孤有不臣之心,此乃天大的谬误啊!孤常常思念孔夫子称颂周文王有‘至德’之言,此语时刻萦绕于孤心头,不敢或忘。只是,若要孤此刻便放弃兵权,回归所封的武平侯食邑,安享晚年,实是万万不能!因为孤深知,一旦我解除了兵权,必定会为人所害;而孤若一朝覆败,则整个国家亦将随之倾覆,重新陷入战乱动荡之中。是以孤宁可背负骂名,也绝不敢贪图虚名,而使自身与国家同处于实实在在的祸患之中啊!孤之苦心,想必诸公未必能够全然知晓。”

众文官听罢曹操这番“肺腑之言”,无不肃然起敬,皆起身下拜,山呼道:“丞相之功德,即便是古代的伊尹、周公,亦有所不及也!”

后人读史至此,有诗感叹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曹操连饮数杯美酒,不觉已有几分醉意,便命左右侍从捧过文房四宝,他亦欲效仿众文士,赋诗一首,以抒发胸中豪情。正待挥毫落笔之际,忽然有负责军情的校尉匆匆上台,单膝跪地,禀报道:“启禀丞相!东吴孙权,派遣使者华歆前来,上表保奏刘备为荆州牧,并已将胞妹嫁与刘备为妻!如今,汉水以南九郡之地,大半已落入刘备之手!”

曹操听闻此讯,犹如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酒意顿消,只惊得是手足慌乱,不知所措,手中的毛笔竟也“啪”的一声掉落在地。

一旁的谋士程昱见状,心中不解,上前问道:“丞相戎马一生,便是在万马军中,矢石如雨,生死一线之际,亦未曾见您有半分动容。今日听闻刘备得了荆州,缘何竟会如此失态?”

曹操长叹一声,面带忧色道:“唉,仲德(程昱的字)有所不知啊!那刘备,乃是人中之龙,胸怀大志,世之枭雄也!只可惜他前半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如困龙游于浅滩,始终未能寻得一处可以施展抱负的稳固基业。如今他得了荆州这等膏腴之地,便如同困龙挣脱束缚,得以遨游于沧海之中,猛虎插上双翼,得以啸傲于山林之上了!其势已成,孤……孤又岂能不为之动容,不为之忧心啊!”

程昱闻言,眼珠一转,问道:“丞相可知那华歆此番前来,究竟是何用意?”

曹操摇头道:“未知其详。”

程昱冷笑道:“依昱之见,那孙权本就深忌刘备,欲要兴兵攻取荆州,将其剿灭。只是他又担心,一旦孙刘两家失和,大动干戈,丞相您会趁此机会,挥师南下,坐收渔人之利。因此,他才派遣华歆为使,假意上表保奏刘备为荆州牧,并以其妹联姻,不过是为了安抚刘备之心,麻痹我等之意,以塞丞相您南下之望罢了!”

曹操闻言,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道:“仲德所言极是!孤险些被那孙权小儿蒙骗过去!”

程昱又献计道:“丞相,昱尚有一计,可令孙权、刘备二人自相火并,两败俱伤。届时,丞相便可趁此良机,一鼓作气,将此二寇一并剿灭,永绝东南之患!”

曹操大喜过望,急忙追问其计。程昱胸有成竹道:“如今东吴所倚仗者,无非周瑜一人而已。丞相何不将计就计,也来个顺水推舟?可立刻上表天子,正式册封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将此二郡之地名义上划归东吴。同时,再将那华歆留在许都朝中,委以重任,以示恩宠。周瑜此人,心高气傲,又与刘备有隙,一旦得了南郡太守的名分,必然会更加急于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实地,以雪前耻。如此一来,他二人必定会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我等只需坐山观虎斗,待他们斗得精疲力尽,两败俱伤之时,再挥师南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将他们一举荡平,岂不妙哉?”

曹操听罢,抚掌大笑道:“仲德此计,正合孤意!妙!妙啊!”当即便命人将华歆召上高台,赐予丰厚金银布帛,并设宴款待。当日筵席散罢,曹操便即刻带领文武百官,返回许都,依照程昱之计,上表天子,册封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又加封华歆为大理寺少卿,将其留在许都朝中任职,以示信任。

朝廷的使者很快便带着诏书来到了东吴。周瑜、程普二人各自接旨受职已毕。周瑜既得了南郡太守的名号,便更加觉得荆州是囊中之物,对刘备霸占荆州不还之事,更是切齿痛恨,日夜思索报复之策。遂再次上书吴侯孙权,恳请即刻派遣鲁肃前往荆州,向刘备讨还荆州。

孙权本就对刘备逃走之事耿耿于怀,又得了周瑜的暗示,便将鲁肃召至面前,厉声斥责道:“子敬!昔日是你力主将荆州暂借与刘备,并为其做保。如今那刘备迁延时日,迟迟不肯归还,你还要等到何年何月?”

鲁肃惶恐不安,连忙辩解道:“主公息怒。那文书之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只待刘备取得西川之后,便立即归还荆州。”

孙权怒叱道:“荒唐!他只说要取西川,却迟迟不见他有何动静!莫非要等到人老珠黄,他也未必能取得西川!难道我江东便要一直等下去不成!”

鲁肃无奈,只得道:“既如此,末将愿再往荆州一行,与他分说清楚。”遂不敢怠慢,即刻乘船,再次前往荆州。

却说玄德与孔明在荆州,厉兵秣马,广积粮草,招纳贤才,操练军士,荆州实力日益雄厚,远近英雄豪杰,亦纷纷前来归附,其“仁德王气”蒸蒸日上。

忽闻探马飞报,言东吴鲁肃再次到访。玄德便问孔明道:“军师,子敬此番前来,又是所为何事?”

孔明羽扇轻摇,微微一笑道:“主公勿忧。前些时日,孙权上表保奏主公为荆州牧,此乃是忌惮曹操之计策,欲借此麻痹我等。而曹操亦非等闲之辈,他顺水推舟,加封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其用心险恶,乃是想挑拨我与东吴两家自相火并,他好坐收渔翁之利。如今鲁肃再次前来,定是那周瑜既已受了南郡太守之职,便迫不及待地要来索要荆州的实权了。”

玄德问道:“既如此,我等又当如何应对?”

孔明笑道:“此事易耳。待会儿鲁肃入见,若是提起荆州之事,主公只需放声大哭,务必哭得情真意切,肝肠寸断。待哭到最为悲切之处,亮自有计策,从旁解劝,保管教他无话可说,乖乖回去。”

二人计议已定。便命人将鲁肃请入府中,礼毕,分宾主落座。鲁肃见玄德待他依旧恭敬,心中稍安,开口道:“皇叔,今日既已做了我江东吴侯的妹婿,便是我鲁肃的主人翁了,肃安敢与皇叔平起平坐?”

玄德笑道:“子敬与我乃是旧交知己,何必如此过谦见外?”鲁肃方才就座。

茶过三巡,鲁肃便开门见山道:“皇叔,肃今日奉我家吴侯钧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皇叔在此借住已有多时,却迟迟未蒙归还。如今两家既已结为姻亲,还望皇叔能看在亲戚情分之上,早日将荆州交付我东吴,也免得伤了两家和气。”

玄德闻听此言,不等他说完,便猛地以袖掩面,放声大哭起来,其状甚是悲切。

鲁肃见状,大吃一惊,慌忙起身劝道:“皇叔何故如此伤心?莫非其中另有隐情?”玄德却只是一个劲儿地痛哭,并不答话,哭声反倒是越来越大。

正在此时,孔明从屏风之后缓步走出,对鲁肃拱手道:“子敬先生,亮在此听候多时了。不知子敬先生可知我家主公为何而哭吗?”

鲁肃茫然道:“肃实不知,还望军师指点。”

孔明长叹一声,道:“此事有何难解?想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之时,曾亲口许下诺言,待取得西川之后,便立即归还。然如今仔细想来,那益州之主刘璋,亦是我家主公的同宗兄弟,一般都是大汉皇室骨肉,血脉相连。若要我家主公兴兵前往,攻取他的城池,岂不是要背上残害手足、不仁不义的骂名,被天下英雄所耻笑?可若是不去攻取西川,这荆州便无法归还,又将如何向子敬先生与吴侯交代?更何况,若当真还了荆州,我家主公与这数万将士,又将何处安身立命?可若是不还荆州,于尊贵的岳丈吴侯面上,又实在是不好看。正是因为此事左支右绌,进退两难,难以抉择,故而才情难自禁,泪出痛肠,悲伤至此啊!”

孔明这一番话说得是情真意切,入情入理,竟也触动了玄德的真实心事,于是乎,玄德更是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起来,其状比先前更加凄惨。

鲁肃本是忠厚长者,见玄德与孔明君臣二人,一个哭得死去活来,一个说得催人泪下,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几分同情与不忍,连忙上前劝道:“皇叔且休要如此烦恼。此事……此事还可与孔明军师从长计议,定能寻得两全之策。”

孔明接口道:“如此,便有劳子敬先生了。还请先生返回江东之后,在吴侯面前,勿惜唇舌之劳,将我家主公今日之烦恼苦楚,恳切告知吴侯,再宽限些时日,容我家主公好生思量,定当尽快给吴侯一个满意的答复。”

鲁肃面有难色道:“倘若……倘若我家吴侯执意不从,又当如何是好?”

孔明笑道:“吴侯既已将亲妹许配与我家皇叔,成就此段美满姻缘,便是一家人了,又岂会如此不近人情,苦苦相逼呢?还望子敬先生能从中多多美言,善言开解。”

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见玄德哭得如此伤心,孔明又说得合情合理,实在不忍心再行逼迫,只得无奈地应允下来。玄德与孔明见状,连忙起身,再三拜谢。

宴席散罢,玄德与孔明又亲自将鲁肃送至船边。鲁肃辞别二人,乘船返回柴桑,拜见周瑜,将荆州之行以及玄德、孔明之言行,一五一十地告知了周瑜。

周瑜听罢,气得是七窍生烟,猛地一跺脚,怒道:“子敬啊子敬!你……你又中了诸葛村夫的奸计了!那刘备当初依附刘表之时,便时常怀有吞并荆州之野心,其心昭然若揭!如今对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西川刘璋,他又岂会真的心慈手软,念及什么同宗骨肉之情?此番惺惺作态,不过是又想故技重施,拖延时间罢了!似此般一再推诿搪塞,恐怕又要连累老兄你了!不行!我周瑜定要再施一计,务必使那诸葛亮插翅难逃,不能再出我之算计!子敬,你且不必急于返回南徐去见吴侯,只需再辛苦一趟,重返荆州,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鲁肃听罢周瑜之计,虽觉有些冒险,但事已至此,也只得依计而行,问道:“都督此计,不知有几分把握?”

周瑜冷笑道:“子敬真乃忠厚长者也!你道我当真要替他刘备去攻取西川,然后将益州作为嫁妆送与他吗?我不过是以此为借口,行‘假途灭虢’之计罢了!名义上是说要帮助他攻取西川,实则我的真正目标,依旧是荆州!且先教他麻痹大意,不做防备。待我江东大军借道取川,路过荆州之时,我便以粮草不济为由,向他索要钱粮军械。那刘备感念我出兵相助,又碍于情面,必然会亲自出城劳军。到那时,我便乘其不备,骤然发难,将其一举擒杀,随即挥师攻取荆州,既可雪我心头之恨,亦可解老兄你今日之危难!”

鲁肃听罢,心中虽觉此计太过阴险毒辣,但念及江东利益与自身处境,也只得应允下来,再往荆州而去。

到了荆州,拜见玄德、孔明。玄德与孔明早已得到周瑜欲行“假途灭虢”之计的密报,心中皆有准备。孔明对玄德道:“主公,鲁肃此番前来,必定不曾真的去见过吴侯,只是到柴桑与周瑜商议了什么新的诡计,前来诱骗我等罢了。待会儿无论他说些什么,主公只需看我眼色行事,但凡我点头示意,主公便只管满口应承下来,切勿露出破绽。”

二人计议已定。鲁肃入见,礼毕,便开口道:“启禀皇叔,孔明军师。我家吴侯听闻皇叔不忍心亲自攻取同宗兄弟刘璋的西川之地,深为皇叔的仁德之心所感动,亦十分称赞皇叔的宽厚大度。因此,吴侯与帐下诸位将士商议之后,决定亲自起兵,替皇叔代劳,前往攻取西川。待取得西川之后,便将整个益州之地,作为郡主孙夫人的嫁妆,赠予皇叔。只盼到那时,皇叔能信守承诺,将荆州归还我东吴。只是……只是我江东大军远征西川,路途遥远,粮草军械,恐有不济。路过荆州之时,还望皇叔能体谅则个,酌情支应一些钱粮军需,以助我军顺利西征。”

孔明听了鲁肃这番话,不等玄德开口,便连忙点头示意,抢先道:“哎呀!真是难得吴侯有如此美意,肯为我家主公代劳,出兵攻取西川!此等深情厚谊,真乃旷古罕有啊!”

玄德亦会意,连忙起身,拱手称谢道:“备何德何能,竟蒙吴侯如此厚爱!此皆子敬先生从中善言周旋之力也!备感激不尽!”

孔明又道:“待吴侯大军到日,我家主公定当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远出郊外,犒劳三军将士,以表寸心!”

鲁肃见玄德、孔明二人深信不疑,喜形于色,心中暗自得意,以为此计已然成功。宴席散罢,便欢天喜地地告辞返回。

待鲁肃走后,玄德急忙问孔明道:“军师,周瑜此番究竟是何用意?为何军师让我等如此轻易便应承下来?”

孔明闻言,抚须大笑,道:“主公啊,周瑜此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其死期将近矣!他这等雕虫小技,便是三岁孩童也未必能瞒得过,又岂能骗得了我诸葛孔明?”

玄德追问其故。孔明冷笑道:“此乃春秋之时,晋国荀息所献之‘假途灭虢’之计也!他名为替主公攻取西川,实则其真正目标,乃是我荆州!只等主公出城劳军之际,便会乘我不备,骤然发难,将主公拿下,随即挥兵杀入城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一举夺取荆州!”

玄德闻言,大惊失色:“啊!竟有此事!那……那我等又当如何应对?”

孔明胸有成竹,微微一笑道:“主公但请宽心。亮早已为此獠准备好了天罗地网。只管教他前来,保管叫他有来无回!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只想着要设计害我,却不知我早已为他掘好了坟墓。他此番前来,便是不死,也要被我气得去了九分魂魄!”随即便将赵云唤至近前,附耳低声,如此这般,面授机宜一番。又道:“其余诸事,我自有巧妙安排,子龙将军只需依计行事便可。”玄德听罢,转忧为喜,放下心来。

后人有诗咏此事曰: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

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却说鲁肃返回柴桑,拜见周瑜,将玄德、孔明听闻江东要替其取川,欢喜不尽,并准备亲自出城劳军等情,一一告知了周瑜。周瑜听罢,抚掌大笑道:“哈哈哈!孔明啊孔明!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今日也终于中了我的计策了!”当即便教鲁肃火速返回南徐,将此事禀报吴侯孙权,并请吴侯派遣程普带领一支人马,以为后应。

周瑜此时,箭疮旧伤已渐渐痊愈,身体也已无大碍。他雄心勃勃,亲自点起水陆大军五万,浩浩荡荡,杀气腾腾,直奔荆州而来。他命大将甘宁为先锋,自己则与徐盛、丁奉统领中军,凌统、吕蒙为后队殿后。周瑜稳坐于旗舰楼船之中,不时发出一阵阵得意的欢笑,只道是孔明已中其计,荆州唾手可得,建功立业,便在今日。

前队兵马行至夏口,周瑜便问左右:“荆州方面,可曾有人在前方迎接?”

左右答道:“启禀都督,刘皇叔已派遣长史糜竺先生,前来拜见都督。”

周瑜唤糜竺入见,明知故问其劳军之事准备得如何。糜竺躬身答道:“启禀都督,我家主公早已将一切犒劳之物,都准备妥当,只等都督大驾光临。”

周瑜又问:“你家皇叔现身在何处?”

糜竺道:“我家主公此刻正在荆州城门之外等候,准备亲自为都督与众位将军执杯敬酒,以表谢意。”

周瑜得意洋洋道:“嗯,很好。我此番为汝家之事,不辞劳苦,出兵远征,这劳军之礼,可万万休要怠慢了才是!”糜竺连连称是,领了言语,先行返回荆州复命。

江东水师战船,密密麻麻,铺满江面,旌旗招展,鼓角争鸣,依次向荆州方向进发。看看已行至公安地界,周瑜却见江面之上,空空荡荡,并无一只荆州军船前来迎接,亦不见任何前来劳军之人影。周瑜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丝疑惑,下令船队加速前进。

待船队行至离荆州城约十余里水面之时,只见江面之上依旧是静悄悄的,不见半点动静。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哨船回报说:“启禀都督,荆州城头之上,只插着两面白色的旗帜,城楼上下,亦不见一名军士的踪影。”

周瑜闻报,心中疑窦丛生,暗道:“莫非诸葛亮已识破我的计策,故意在此故弄玄虚?”他不敢大意,便下令将船只暂时靠岸,自己则亲自上岸,换乘战马,带领甘宁、徐盛、丁奉等一班心腹将官,以及三千名精锐亲兵,径直向荆州城方向奔去。

来到荆州城下,只见城门紧闭,吊桥高悬,城墙之上,依旧是空无一人,听不到半点声息。周瑜勒住马缰,心中越发疑惑,便令军士上前叫门。

城上有人高声问道:“城下是何人在此喧哗?”

吴军答道:“乃是东吴周都督亲率大军到此!”

话音未落,忽听得城楼之上一声梆子巨响,霎时间,城墙之上,旌旗林立,刀枪如林,无数荆州军士齐刷刷地现出身形,一个个盔甲鲜明,杀气腾腾!敌楼之上,大将赵云,一身银盔银甲,手持龙胆亮银枪,威风凛凛地挺身而出,朗声喝道:“周都督,你此番兴师动众,杀气腾腾而来,究竟是为何事啊?”

周瑜强作镇定,朗声道:“子龙将军,我奉吴侯之命,特来替你家主公攻取西川,此事难道你还不知晓吗?”

赵云哈哈大笑道:“周都督,莫要再演戏了!你那‘假途灭虢’的奸计,我家孔明军师早已尽数识破,故而才特意留下我赵云在此,恭候都督大驾!我家主公有言:我刘备与那益州刘璋,皆乃大汉皇室宗亲,血脉同源,我又岂能背信弃义,兴无名之师,前去攻取他的城池?若是你东吴当真要兴兵攻取西川,我刘备便当披散头发,辞官归隐于深山之中,也绝不失信于天下,被人唾骂!”

周瑜听闻此言,面色骤变,方知自己的计策早已被孔明完全看穿,心中又惊又怒,又羞又愧,急忙勒转马头,便要下令退兵。

正在此时,忽见一名探马打着令字旗,从远处慌慌张张地飞奔而来,于马前滚鞍下马,嘶声禀报道:“启禀都督!大事不好!探得四路荆州兵马,已从四面八方,同时向我军杀奔而来!东路有关云长,从江陵杀来!西路有张翼德,从秭归杀来!南路有黄汉升,从公安杀来!北路有魏文长,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大军,遮天蔽日,不知究竟有多少人马!喊杀之声,惊天动地,远近百余里皆可听闻!皆扬言要生擒活捉周都督!”

周瑜本就心神激荡,此刻再听闻此等惊天噩耗,只觉得眼前一黑,胸中气血翻腾,猛地在马背之上一声惨叫,那日南郡城下所中之箭疮,竟再次迸裂开来,鲜血狂涌!随即,他双眼翻白,从马背之上直挺挺地坠落下来,当场不省人事。

正是:一着棋高难对敌,几番算定总成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未知周瑜此次性命究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