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野史! > 第80章 曹丕强禅汉帝祚 昭烈悲继蜀汉统

三国野史! 第80章 曹丕强禅汉帝祚 昭烈悲继蜀汉统

作者:天字第一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4 06:28:46 来源:小说旗

却说以相国华歆为首的曹魏重臣,裹挟着新朝“王气”与百官“拥戴之意”,如狼似虎般直入皇宫内殿,逼宫汉献帝。

华歆率先上奏,其声调抑扬顿挫,仿佛在宣读一篇早已拟好的祭文:“臣等恭睹魏王曹丕,自龙飞九五,御极以来,‘圣德之光’遍照四海,‘仁泽之雨’润及万物。其功盖三皇,德超五帝,纵是上古尧舜禹汤,亦不过如此!今海内臣民,无不翘首期盼,言炎汉‘正朔之气’已尽,历数轮回,天命归于曹魏。恳请陛下效仿上古尧舜禅让之道,将这山川社稷、亿兆生灵,尽数禅让于魏王。此举上合‘天心运转之大道’,下顺‘黎民归附之洪流’,则陛下可高枕无忧,安享清净无为之福,汉室列祖列宗在天之‘英灵’亦可安息,天下苍生‘安康之气’亦将绵延不绝!臣等文武百官,反复商议,‘公议之意’已决,特此冒死上奏,请陛下定夺!”

汉献帝刘协端坐龙椅之上,闻听此言,只觉一股冰寒彻骨的“绝望之煞”将其包裹。他脸色苍白,龙袍下的身体微微颤抖,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他环视殿下那一张张或麻木、或贪婪、或幸灾乐祸的脸孔,这些人曾几何时,不都曾是他刘氏的臣子,食汉禄,沐皇恩?如今却……他猛地站起身,声音嘶哑,带着无尽的悲愤与不甘:“朕想高皇帝提三尺青锋,斩白蛇而举义旗,平暴秦,灭强楚,方才开创我大汉四百年基业!‘炎汉龙脉之气’,绵延至今,世世代代,何其辉煌!朕虽德薄能鲜,未能重振祖宗雄风,却也自问登基以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并无重大过失,何忍将这列祖列宗用鲜血与‘气运’换来的万里江山,就此等闲拱手让人?!此事关乎国祚‘根本之煞’,汝等文武百官,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草率!”

华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厉色。他使了个眼色,早已串通好的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二人立刻上前一步,一唱一和。

李伏奏道:“陛下若不信群臣‘公议之意’,可询问臣与许太史。自魏王登基以来,天降祥瑞,异彩纷呈:麒麟于曲阜降生,口吐玉书,乃‘圣王降世之兆’;凤凰于邺城来仪,和鸣锵锵,乃‘德政清明之象’;黄龙于洛水现身,搅动风云,乃‘真龙天子之气’!更有嘉禾生长于田间,一茎九穗;甘露自天而降,润泽万物!凡此种种,皆是上天示警,昭示炎汉‘国运之火’已然熄灭,曹魏‘土德之气’方兴未艾,乃是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抗拒!”其言语中充满了对“天命”的敬畏与对曹魏的吹捧。

许芝紧随其后,声音更是压低了几分,带着一丝神秘莫测的“天机之意”:“臣等执掌司天监,日夜观天象,推演‘气数’。近来,臣等发现炎汉‘帝星’暗淡无光,几近隐匿,而代表陛下的‘紫微之气’亦是黯弱不堪,几为‘死气’所缠。反观魏国‘乾象’,却如日中天,浩瀚磅礴,‘王气’冲霄汉,‘紫气’盖大地,其盛隆之状,难以用言语形容!更兼有古老图谶预言流传于世,其谶曰:‘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臣等苦思冥想,方才悟通其中玄机:‘鬼在边,委相连’,合之不正是一个‘魏’字么?‘言在东,午在西’,正是指旧都‘许’地。‘两日并光上下移’,则是指‘昌’盛之意。此图谶明示,曹魏将于许昌之地,应天受禅,取代汉室!此乃‘天道循环之定数’,恳请陛下顺天应人,早日禅位于魏王,以免‘逆天之煞’降临!”

献帝听罢,心中更是悲凉,他强撑着反驳道:“祥瑞图谶之说,素来虚无缥缈,多为奸佞小人蛊惑人心之语!朕岂能因这等虚妄之言,便将高祖、光武辛辛苦苦打下之汉家基业,轻易断送!汝等如此逼迫,与乱臣贼子何异!不怕污了尔等‘忠臣之名’么!”

司空王朗冷笑一声,上前一步,其身上那股“腐儒之酸气”与“趋炎附舍之意”交织:“陛下此言差矣!自古以来,王朝更迭,有兴必有废,有盛亦必有衰,此乃‘天地循环之常理’,岂有千年不亡之帝国,万世不败之家族乎?汉室传承四百余年,历经风雨,至陛下这一代,‘国运之火’早已如同风中残烛,‘气数’亦然耗尽,濒临熄灭。陛下宜当识时务,知进退,效仿上古圣君,早日退位让贤,尚可保全自身性命与刘氏一丝‘残余血脉之气’。若再迟疑不决,固执己见,只怕‘萧墙之祸’就在旦夕之间,到那时悔之晚矣!”其言语之刻薄,用心之歹毒,溢于言表。

献帝听闻此等**裸的威胁,只觉天旋地转,一口“怨血”涌上喉头,再也支撑不住,大哭一声,掩面奔入后殿,留下满朝文武或冷笑、或叹息、或麻木地各自散去。那弥漫在朝堂之上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末世之哀”与“篡逆之煞”。

次日,华歆等人故技重施,再次聚集于大殿之上,遣宦官入内宫,强请献帝临朝。献帝心中恐惧万分,哪里还敢出去面对那群如狼似虎的臣子。

其妻曹皇后(曹操之女,曹丕之妹)见状,凤目含煞,怒斥道:“百官已在殿外等候多时,请陛下临朝议政,陛下因何故推三阻四,拒不露面?莫非想让天下人耻笑我刘氏天子怯懦无能,连面对群臣的‘胆魄之气’都已丧尽么!”

献帝泪流满面,泣道:“爱……爱后有所不知。汝兄曹丕欲效王莽故事,篡夺大汉江山,指使朝中百官轮番上阵,威逼于朕,朕……朕故而不敢出去啊!”

曹皇后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勃然大怒,凤眼中燃烧起熊熊怒火,一股沛然的“皇后之威”与“曹氏血脉之傲”迸发而出,她厉声喝道:“吾兄曹子桓(曹丕字)!他……他怎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悖逆人伦之乱事!先父在世之时,虽权倾朝野,功高盖世,却也终其一生,未敢行此篡逆之举,玷污我曹家‘忠义之名’!如今我兄长继承王位未及数载,根基未稳,‘王气’尚虚,便急不可耐地要行此禽兽之举,窃取汉家神器,难道他就不怕上天降下‘雷霆之怒’,让我曹氏一族遭受‘天谴之煞’,断子绝孙,万劫不复么!”言罢,亦是悲愤交加,痛哭失声,转身奔回内宫,其身后左右侍者无不感其“刚烈之意”,亦纷纷掩面而泣。

然而,曹皇后之怒,终究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只见武将曹洪、曹休二人,皆是曹氏宗亲,此刻却早已铁了心要助曹丕成就“帝王霸业”,以换取自身“泼天富贵之气”。二人身披铠甲,腰悬利剑,煞气腾腾地闯入后殿,不由分说,便要强行“请”献帝出殿议事。

献帝被二人左右挟持,推推搡搡,哪里还能反抗?只得如同提线木偶一般,被迫更衣,来到前殿。

华歆见献帝出殿,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假惺惺地奏道:“陛下圣明!昨日臣等所议之事,乃是顺天应人之举。恳请陛下当机立断,下旨禅让,则可免去一场天大的祸事,亦可保全陛下‘余生之安’,岂不两全其美?”

献帝环视殿下文武,见他们一个个神情冷漠,目光闪烁,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化为泡影。他悲声泣道:“卿……卿等皆是食汉禄、沐皇恩之人,其中更有不少乃是汉朝开国功臣之后,血管中流淌着‘忠义之血’。朕……朕不明白,你们为何忍心做出此等不忠不敬、逼宫犯上之事?难道你们的‘良知之意’都已被豺狼吞噬了么?”

华歆面色一沉,厉声道:“陛下此言差矣!天下臣民,皆感念魏王定国安邦之大德,拥戴魏王荣登九五之‘心意’已如燎原之火!陛下若不顺从众议,只怕旦夕之间,‘萧墙之祸’便会爆发!届时,玉石俱焚,生灵涂炭,非臣等不忠于陛下,实乃陛下逆天而行,自取灭亡也!”

献帝闻言,更是惊惧,颤声道:“谁……谁敢弑君犯上?”

华歆猛地上前一步,几乎贴近献帝的龙袍,声音如冰,一字一顿地说道:“普天之下,谁人不知陛下乃是毫无君王‘福德之气’的庸碌之主,以致四海分崩,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怨煞’冲天!若非魏王在朝中力挽狂澜,弹压四方,以其‘霸者之气’镇慑宵小,只怕觊觎陛下这龙椅,欲行弑君之举者,何止一人?陛下不思感恩报德,反而在此执迷不悟,难道真要逼得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将你这腐朽的汉室彻底埋葬,让你的‘魂灵’都永世不得安宁么!”

此言一出,献帝只吓得魂飞魄散,面无人色,猛地拂袖而起,便欲逃离这如同炼狱般的大殿。

王朗见状,急忙以眼神示意华歆。华歆心领神会,一个箭步窜上前,一把死死抓住献帝的龙袍,脸上肌肉扭曲,神情狰狞,厉声喝道:“禅位与否,早发一言!莫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自寻死路!”其身上那股“酷吏之煞”与“佞臣之贪”暴露无遗。

献帝哪里见过这等阵仗?只吓得浑身哆嗦,牙关打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就在此时,曹洪、曹休二人早已按捺不住,猛地拔出腰间佩剑,剑锋在烛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芒,二人齐声大喝:“符宝郎何在?还不快将传国玉玺献上!”那声音中充满了“杀伐之意”与不容置疑的威压。

一名须发微白,身着朝服的官员应声而出,手捧一方古朴的玉匣,神色刚毅,正是符宝郎祖弼。他朗声道:“符宝郎在此!”

曹洪厉声喝道:“将玉玺交出来!”

祖弼闻言,圆睁环眼,怒斥道:“大胆狂徒!传国玉玺乃是天子之信物,大汉国运之象征,内蕴‘炎汉龙气’,岂容尔等乱臣贼子随意染指!”其声铿锵有力,充满了“忠贞不屈之意”。

曹洪大怒,喝令殿前武士:“此獠顽固不化,咆哮朝堂,藐视魏王威严!与我将他拿下,拖出去斩了!”

数名如狼似虎的魏军武士一拥而上,将祖弼按倒在地,便要向殿外拖去。祖弼兀自奋力挣扎,口中大骂不绝:“曹贼篡汉,天理不容!尔等助纣为虐,皆是千古罪人!我大汉‘忠义之士’虽死,‘忠魂之煞’不灭,必将化为厉鬼,向尔等索命!苍天有眼,尔等乱臣贼子,定无好下场……”骂声渐行渐远,直至最后一声戛然而止,显然已是人头落地,其“忠烈之煞”与“不屈之魂”却仿佛仍在殿中回荡。

后人有诗赞曰:权奸当道汉祚倾,禅让虚名效古风。满朝公卿皆膝软,独留碧血符宝忠。

献帝亲眼目睹符宝郎祖弼因守护玉玺而被当场斩杀,鲜血染红了冰冷的金殿石阶,那股浓烈的“血腥之煞”与“死亡之气”扑面而来,只吓得他魂不附体,瘫软在地,涕泪横流。他抬眼望去,只见大殿阶下,不知何时已站满了数百名顶盔掼甲、手持雪亮戈矛的魏军士卒,一个个目光冰冷,杀气腾腾,显然只要他再敢说半个“不”字,便会立刻将他剁为肉泥。

在如此**裸的武力威胁与死亡恐惧之下,献帝最后一丝反抗的“意”念也彻底崩溃了。他放声大哭,对群臣泣道:“朕……朕情愿将这天下,禅让与魏王便是了!只求……只求魏王能念在昔日君臣情分,饶过朕一条残生,让朕能苟延残喘,安度余年,朕……朕便心满意足了!”其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哀与屈辱,那股“帝王之气”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摇尾乞怜的“求生之欲”。

老奸巨猾的太尉贾诩见状,连忙上前一步,假惺惺地安慰道:“陛下圣明!魏王仁德布于四海,‘王者之气’广受拥戴,定然不会辜负陛下此番美意。恳请陛下即刻降下禅位诏书,以安天下臣民之心,亦可保全自身‘平安之气’。”

献帝此时已是万念俱灰,只得任人摆布,当即命尚书陈群草拟禅让诏书。华歆则迫不及待地捧着那方从符宝郎祖弼尸身旁夺来的传国玉玺,引领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直奔魏王宫,向曹丕献上这象征着汉家天下“最高权柄”与“国运龙气”的诏书和玉玺。

曹丕在府中早已等候多时,闻报大喜。他接过诏书,展开一览,只见上面写道:

“朕在位三十二载,恰逢天下崩坏,乾坤倾覆,幸赖列祖列宗在天之‘英灵’庇佑,方才于危难之中苟延残喘,得以保全。然今仰观浩瀚天象之变幻,俯察汹涌万民之‘心意’,深知炎汉‘火德之运’已然终结,大汉‘行运之数’亦尽归于曹氏。昔日先王曹操,已然树立神武盖世之不朽功绩,奠定曹魏‘王霸之基’;今魏王曹丕,更是光耀先祖之圣明德行,以应天命‘更替之期’。天道循环,昭然若揭,历数昭明,诚信不虚,此乃‘天意’也!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非一家一姓所能独专。上古唐尧不将帝位私传于其子丹朱,而禅让于贤能之虞舜,其‘无私之德’名扬千古,万世传颂,朕心中亦深自仰慕。今日朕愿效法尧舜之古道,追踵禅让之圣典,将此万里江山、亿兆生灵,尽数禅让于丞相魏王曹丕。望魏王顺天应人,毋再推辞,接受此‘天命之托’!”

曹丕听读诏书完毕,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抑制的得意笑容,那股压抑已久的“帝王之欲”与“篡逆之煞”几乎要破体而出,他当即便欲点头应允,接受这“禅让”的“大礼”。

然,一直侍立在旁的司马懿却悄然上前一步,低声进谏道:“殿下,此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虽然汉帝禅位诏书与传国玉玺皆已送达,然为杜绝天下悠悠众口之非议,堵住那些腐儒‘忠君之怨’,殿下宜当效仿古制,上表谦辞一番,以示殿下并非贪恋权位,乃是迫于‘天意民心’,不得不受此大任。如此,方可彰显殿下之‘虚怀若谷之德’与‘得国之正’。”

曹丕闻言,深以为然,当即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命侍中王朗代笔,草拟了一封措辞谦卑的奏章,自称德行浅薄,不堪当此大任,恳请汉帝另选大贤之人,以继承大统,延续汉室“香火之气”。

汉献帝接到曹丕“谦辞”的表章,早已吓得六神无主,心中更是惊疑不定,不知曹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颤声问阶下群臣:“魏王……魏王他……他竟然推辞不受,这……这可如何是好?莫非他另有‘深意’?”

华歆老谋深算,哪里会不明白曹丕的用意?他连忙上前奏道:“陛下不必多虑。昔日魏武王曹操初受魏公、魏王之封爵时,亦是三次上表谦让,朝廷三降诏书敦请,坚决不许其推辞,魏武王方才勉强接受。此乃彰显臣子‘谦恭之德’的惯例。如今魏王推辞,正是效仿其父之举。陛下只需再降一道禅位诏书,言辞恳切一些,魏王自然会顺水推舟,接受美意。”

献帝此刻早已是待宰的羔羊,哪里还有半分反抗的“意”志?只得听从华歆的摆布,又命光禄勋桓阶再草一道禅位诏书,派遣太常张音为高庙使,手持节杖,再次捧着传国玉玺,送至魏王宫中。曹丕再次开读诏书,只见其写道:

“诏告魏王曹丕:闻卿上书,谦让再三,朕心甚慰,亦深感不安。朕窃以为,我大汉‘国运之路’早已崎岖坎坷,王道废弛,‘衰败之气’弥漫,已非一日之寒。幸赖先武王曹操,德行感召‘天命符运’,奋其神武,荡平凶暴,芟除奸逆,还区夏以清明,使我汉室江山免遭‘倾覆之祸’。今王曹丕,继承先父之宏图伟业,更显至德光昭,声威教化远被四海,仁义之风吹拂八方。天之历数,‘帝王之气’,实实在在已钟于王之一身!昔日虞舜有开创天下之大功二十余桩,故而帝尧将天下禅让于他;大禹有疏通九河、平治水土之盖世奇绩,故而帝舜亦将帝位禅让于他。我大汉上承帝尧之‘火德运数’,亦有禅让贤圣之传统道义。今朕上顺神灵之昭示,下承天命之嘱托,特命行御史大夫张音,手持符节,奉上皇帝御用玺绶。望王勿再推辞,接受此‘天命’!”

曹丕接过第二道禅位诏书,脸上喜色更浓,但他依旧对太尉贾诩道:“仲父,虽已有两道禅位诏书在此,然孤心中终究还是有些顾虑,唯恐后世史书之上,不免会留下‘篡逆窃国’之骂名,污了我曹魏‘正统之名’。”

贾诩捋须一笑,胸有成竹道:“主公不必过虑,此事易耳。主公可再令张音将玺绶带回,却暗中授意华歆等人,奏请汉帝效仿上古禅让大典,于城外修建一座高台,名曰‘受禅台’。然后择一黄道吉日,召集文武百官、耆老宿儒、万方百姓,尽数到场观礼。届时,请汉献帝亲自身着冕服,手捧传国玉玺,登上受禅台,当着天下人之面,将这汉家天下,恭恭敬敬地禅让与主公。如此‘仪式之重’,昭告天地神明,则何愁不能释天下之疑,绝万世之谤,彰显主公‘受禅之正’与‘代汉之德’呢?”

曹丕闻言大喜,抚掌赞道:“仲父此计,真乃万全之策也!既全了孤之名声,又使这禅让之事更具‘神圣之意’与‘天命之感’!”当即依计行事,再次令张音将玉玺送回,并依旧上表谦辞。

张音返回皇宫,将曹丕的“谦辞”之意回奏献帝。献帝早已是心如死灰,听闻曹丕又不受,只吓得面无人色,不知这曹丕究竟想如何折磨自己,难道非要逼得自己自绝于宗庙,方才甘心么?

华歆见状,立刻上前“解围”道:“陛下勿忧。魏王此举,乃是效仿上古圣君,欲行最为隆重之‘受禅大典’,以昭告天地神明,彰显其‘受命于天’之正统。陛下只需下令,于城南繁阳之地,依照古制,修筑一座三层受禅高台,然后择一黄道吉日,召集满朝文武,万方百姓,亲自登上高台,将传国玉玺与这万里江山,当众禅让与魏王。如此一来,仪式既毕,‘天命’已移,则陛下之子孙后代,亦必能永蒙魏室之恩泽,享受‘平安富贵之气’,不失为最佳结局。”

献帝事到如今,早已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哪里还有半分反抗的余地?只得含泪点头,依从华歆之言,命太常院官员立刻卜选吉地,于繁阳修筑受禅台。又选定于延康元年(已是黄初元年)十月庚午日寅时,这个据说是“黄道大吉,宜改朝换代”的“天选之时”,举行禅让大典。

与此同时,曹丕在许昌(后迁洛阳)废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改元黄初,并大肆宣扬其“受禅之正”与“土德代火”的“天命符瑞”。更有甚者,为杜绝后患,竟有传言说汉献帝刘协已被曹丕秘密处死,其“龙魂之怨”与“亡国之煞”使得洛阳宫中时有异象发生。

此等消息,如同插上翅膀,很快便传到了成都。汉中王刘备闻听献帝被害,如遭五雷轰顶,当即痛哭昏厥于地,醒来之后,更是悲愤欲绝,下令成都文武百官,皆为孝愍皇帝(刘备追谥)挂孝三日,并亲自在宫中设立祭坛,遥望北方,焚香祭奠,哭拜不已。其“哀恸之情”与对曹贼的“切齿之恨”,弥漫整个成都。

因过度悲伤忧虑,刘备竟因此染上重病,卧床不起,数日不能上朝处理政务,所有军国大事,皆暂时委托于丞相诸葛亮代为处置。蜀汉的“气数”也因这连番的打击而显得有些黯淡。

诸葛亮见刘备悲伤过度,龙体违和,又见曹丕已然称帝,汉室“正朔之气”已断,天下不可一日无君。遂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等人秘密商议,言明当今天下大势,以及尊奉汉中王刘备继承大统,延续汉室“一线龙脉”的必要性。

谯周观天象,占卜吉凶,欣然道:“丞相所言极是!近来,成都上空时有祥风拂过,庆云缭绕,城之西北角更有数十丈之黄紫‘龙气’,直冲霄汉,经久不散!夜观星象,代表汉室‘帝星’虽在北方黯淡,然在益州分野,却有另一颗‘帝星’于毕、胃、昴之间升起,其光芒璀璨,煌煌如皓月当空!凡此种种,皆是上天示警,明确昭示汉中王当承继大统,重振‘炎汉天声’之吉兆,更复何疑?此乃‘天命’,亦是‘人心’!”

于是,诸葛亮联合太傅许靖,率领蜀中大小文武官僚,联名上表,恳请汉中王刘备顺天应人,即皇帝位,以慰汉室“列祖列宗之灵”,以续大汉“四百年之统”。

汉中王刘备卧病在榻,览毕群臣表章,却是大惊失色,虚弱地斥道:“卿等……卿等这是欲陷孤于不忠不义之境地,让我背负与曹丕一般‘篡逆之名’么!孤……孤万万不能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诸葛亮躬身奏道:“主公安敢出此言!曹丕乃是以外臣身份,悖逆犯上,强行篡夺汉献帝之位,实乃乱臣贼子,其‘篡逆之煞’必遭天谴!而主公乃是孝景皇帝之后,高祖之血脉,体内流淌着纯正的‘炎汉龙气’,理当在汉室‘正朔’断绝之际,挺身而出,继承大统,延续汉家香火,将这‘炎汉龙脉’传承下去!此乃大忠大义之举,何来不忠不义之说?”

刘备听罢,依旧是勃然变色,厉声道:“孤一生矢志兴复汉室,岂能效仿那曹氏逆贼之行径,行此名为‘继承’,实为‘自立’之事!”说罢,猛地拂袖,不顾群臣劝阻,挣扎着起身,径直退入后宫,将众人晾在殿外。众官僚面面相觑,皆是无奈叹息。

三日之后,诸葛亮见刘备病情稍有好转,再次率领文武百官入宫求见。众人一见刘备出殿,便齐刷刷地跪伏于地,叩首不起。

太傅许靖声泪俱下地奏道:“启禀汉中王!据确切探报,孝愍皇帝确已惨遭曹丕逆贼毒手,‘龙魂’含冤而逝!王上若不在此危急存亡之秋,毅然登基称帝,高举‘兴汉讨逆’之大旗,则何以告慰孝愍皇帝在天之灵?何以对得起天下那些依旧心向汉室的‘忠义之士’?天下臣民,无不日夜期盼王上能登高一呼,为孝愍皇帝雪恨复仇!王上若再三推辞,不肯顺从臣等之请,则必将大失民心,‘人心之气’一旦散失,则我益州基业亦将危矣!”

刘备依旧犹豫不决,叹道:“孤虽是景帝玄孙,体内流淌着高祖血脉。然自问并无赫赫之功德以布施于天下万民。如今一旦贸然自立为帝,与那篡国窃位之曹贼,又有何区别?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污了我刘氏‘仁德之名’?”

诸葛亮见状,心中焦急,又知刘备“固执之意”极强,非寻常言语所能劝动,遂与群臣暗中设下一计。

又过了数日,诸葛亮故意称病,闭门不出。刘备听闻丞相病重,心中担忧,便亲自前往丞相府探望。直入孔明卧榻之旁,关切地问道:“军师身体不适,所感何种疾病?可曾请太医诊治?”

孔明躺在榻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仿佛命不久矣。他缓缓睁开双眼,有气无力地答道:“臣……臣忧心如焚,‘心病’难医,恐怕……恐怕时日无多了!”

刘备大惊,连忙追问:“军师究竟在忧虑何事?不妨与孤细细说来,孤必为军师分忧解难!”他连问数次,孔明只是摇头叹息,闭目不言,仿佛已病入膏肓。

刘备见状,更是焦急,几乎要落下泪来,再三恳请孔明告知心事。

孔明这才悠悠一叹,仿佛用尽全身力气说道:“臣……臣自出卧龙岗,得遇大王知遇之恩,誓以残躯辅佐大王,匡扶汉室。至今二十余载,臣与大王君臣一心,‘鱼水之情’,言听计从,无有相违。如今幸赖大王‘仁德之气’感召,方才拥有两川之地,臣昔日隆中之对,亦算没有虚言。然,目今天下大势突变,曹丕逆贼篡汉称帝,汉室‘正朔龙脉’眼看就要断绝!我蜀中文武官僚,无不义愤填膺,皆欲奉大王为九五之尊,继承大统,而后兴师问罪,剿灭曹魏,复兴刘氏,共图不世之功名!不想……不想大王却心存顾虑,坚执不肯顺从天意民心。如此一来,百官‘拥戴之意’日渐消磨,‘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若长此以往,人心涣散,‘士气’低落,不久之后,必将各寻出路,分崩离析矣!倘若文武皆散,民心不附,东吴、曹魏两大寇必然会趁虚而入,两面夹攻,则我两川之地亦将不保,大王与臣之一生心血,皆将付诸东流!臣……臣每念及此,便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安能不忧心如焚,一病不起乎!”其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充满了对蜀汉前途命运的忧虑。

刘备听罢,心中亦是感动,叹道:“军师之意,孤岂能不知?只是孤并非刻意推阻,实是唯恐天下人议论纷纷,说孤亦是贪图帝位之辈,坏了孤一生‘仁义之名’啊!”

孔明正色道:“主公差矣!《论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主公乃汉室宗亲,血脉纯正,继承大统,乃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有何可惧天下人议论?更何况,主公登基,乃是为了延续汉祀,讨伐逆贼,乃是为了天下苍生,此乃大义所在,‘人心所向’!岂不闻古人云:‘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若主公再三推辞这‘天命之授’,恐怕反而会招致‘天谴之煞’啊!”

刘备沉吟半晌,终于长叹一声道:“也罢!便依军师所言!待军师身体康复之后,再行商议登基大礼之事,亦不为迟。”

孔明闻听此言,眼中精光一闪,哪里还有半分病态?他猛地从卧榻之上一跃而起,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朗声笑道:“臣何病之有?适才不过是与主公略施小计罢了!”说罢,他用力一拍床边屏风。

只听环佩叮当,脚步声响,屏风之后,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多时,此刻尽数涌入,黑压压跪倒一片,齐声山呼:“吾王既已应允,臣等叩请王上即刻择定吉日,恭行登基大典,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刘备见状,方知自己中了诸葛亮的“激将之计”,又见群臣“拥戴之意”如此坚决,亦不好再做推辞,只得苦笑着指着孔明道:“好你个孔明!竟也学会用此等计策来诓骗于孤了!也罢,也罢!既然天意如此,民心所向,孤若再做推辞,倒显得矫情了!陷孤于此等‘不义之境’者,皆是尔等之过也!”

诸葛亮与群臣再次叩拜,朗声道:“王上天命所归,众望所至,此乃大忠大义之举,何来不义之说?恳请王上即刻还宫,臣等立刻着手准备登基大典,筑造祭坛,择选吉日,昭告天下,以正视听!”

当即,众官簇拥着刘备返回皇宫。诸葛亮立刻任命博士许慈、谏议大夫孟光为掌礼使,负责筹备登基大典的一切事宜。于成都城南的武担山之阳,依照古制,修筑起一座巍峨壮丽的九层祭天高坛,坛分三层,暗合“天地人三才之数”。

一切准备停当。章武元年四月丙午,吉日良辰已到。蜀中大小文武官僚,皆身着崭新的朝服,仪仗鲜明,旌旗蔽日,在成都城内排列成整齐的队伍。銮驾齐备,鼓乐喧天,气氛庄严肃穆。汉中王刘备在群臣的簇拥之下,乘坐六马金根之车,缓缓驶向武担山受禅坛。

祭坛之上,香烟缭绕,旌旗招展。谯周身为太常,立于坛上,高声朗读早已拟好的《即皇帝位登坛告天文》:

“惟建安二十六年(曹魏已改元黄初,然蜀汉不认)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大汉皇帝备,诚惶诚恐,昭告于皇天后土曰:我大汉承天受命,拥有天下,‘国运龙脉’本应历数无疆。然,曩者外戚王莽篡逆,致使‘炎汉正朔’一度中断。幸赖光武皇帝,天纵神武,龙兴南阳,震怒而兴师讨逆,诛灭王莽,社稷方得复存,‘汉道’得以中兴!……”

“……今有国贼曹操,拥兵自重,残害忠良,戮杀先后,其罪恶滔天,‘篡逆之煞’弥天漫地!其子曹丕,更是变本加厉,凶残暴虐,竟敢公然窃据汉家神器,废黜天子,自立为帝!此等行径,人神共愤,天地不容!……”

“……当此‘汉祀倾颓’,‘龙脉将断’之危急时刻,臣等蜀中将士,以及天下万民,皆以为汉室宗庙不可无人承祀,大汉‘正朔龙气’不可就此断绝。臣刘备身为孝景皇帝玄孙,高祖血脉后裔,理当挺身而出,继承二祖(高祖、光武)之遗志,延续汉家‘一线香火’,躬行天罚,剿灭国贼,重振‘炎汉天声’!……”

“……然臣刘备自知德薄能鲜,‘气运’浅薄,不足以肩负此等匡扶社稷之重任,故诚惶诚恐,数次退让。然遍询国中庶民之‘心意’,外及四方藩属遐荒之君长,皆异口同声,咸曰:天命不可以违抗,祖宗基业不可以长久虚悬,四海万方不可以无真主!天下臣民之殷切期望,尽皆系于刘备一人之身!……”

“……臣刘备敬畏煌煌上天之明命,又深恐高祖、光武二帝之赫赫功业,将坠落于尘埃,毁于一旦。故谨择此黄道吉日,恭登祭坛,昭告天地神明,接受传国皇帝玺绶,抚临四海万民,以继大汉之正统,以安天下之‘骚动之气’!惟愿皇天后土、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佑我大汉,永享国祚,‘国运龙脉’,万世绵长!伏惟!尚飨!”

读罢祭文,鼓乐齐鸣,万民欢呼。诸葛亮率领文武百官,恭恭敬敬地捧着早已仿制的传国玉玺,以及象征皇权的冕服、天子剑等物,缓步登上祭坛,呈送给刘备。

汉中王刘备接过玉玺,捧在手中,心中却是百感交集。他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以及那些充满期盼与狂热的眼神,再次推辞道:“备德行浅薄,无经天纬地之才,实不敢受此大任,污此神器!恳请诸位另择贤能,以安社稷,以慰民望!”其言语中,既有真情流露的“谦逊之意”,亦有对前途未卜的“忧虑之情”。

诸葛亮上前一步,正色奏道:“我王扫灭群雄,安定西川,‘仁德之名’远播四海,‘功绩之伟’昭着于天下!更何况,我王乃大汉皇室宗亲,血脉纯正,理当继承大统,光复汉室!如今已然祭告天地神明,‘天命’已定,‘人心’已归,又何须再作推让?请我王顺天应人,即皇帝位!”

文武百官亦齐声山呼:“请吾王即皇帝位!吾等愿誓死追随,共讨国贼,复兴汉室!”那股“拥戴之气”与“复仇之愿”,汇聚成一股磅礴的洪流,直冲云霄,仿佛要将那笼罩在汉室上空的“衰败之煞”驱散。

刘备见状,不再推辞。他手捧玉玺,立于祭坛之巅,接受百官朝拜。山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经久不息。

改元章武。大赦天下。立妃子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皇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其余文武百官,各按其“功劳之气”与“忠诚之意”,一一加官进爵,大行封赏。一时间,两川军民,无不欢欣鼓舞,蜀汉“国运之气”也因此而得到了一定的提振。

次日,刘备于成都皇宫正殿升朝。文武百官朝拜已毕,分列两旁。刘备端坐龙椅之上,面带悲愤之色,沉声道:“朕自当年于桃园与云长、翼德二人焚香结义,对天盟誓,愿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匡扶汉室。不想……不想二弟云长,英雄一世,最终却惨遭东吴鼠辈孙权暗算,身首异处,魂断麦城!此仇不共戴天,‘怨煞’刻骨铭心!朕若不亲提王师,倾国之力,东征孙吴,生擒逆贼孙权,尽诛其党羽,捣其‘伪王之穴’,夺回荆州‘龙兴之地’,何以雪此奇耻大辱?何以慰二弟在天之‘英灵’?何以面对天下悠悠众口!”其声音中充满了复仇的决心与皇帝的威严,一股强烈的“征伐之意”与“帝王之怒”弥漫开来。

话音未落,文官班中一人出列,拜伏于御阶之下,朗声谏道:“陛下!伐吴之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刘备抬眼望去,见进谏之人乃是素来稳重忠勇的虎威将军赵云。他眉头一皱,心中已有不悦。

正是:新皇欲抒胸中恨,老将直言逆龙鳞。

未知子龙一番肺腑言,能否消解昭烈‘复仇煞’?且看下文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