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野史! > 第32章 败意蔓延亲情血染 绝地吞噬枭雄得土

却说袁尚在黎阳与曹军初遇,虽曾在仓亭阵斩史涣,激发一丝悍勇,但这份力量,与历经官渡淬炼、身怀精纯杀伐之气的张辽相比,便显得单薄而浮夸。袁尚仓促聚集的部队,如同拼凑的铠甲,形神涣散。当张辽如同带着黑色风暴般纵马而出,他周身凝聚的压迫感,伴随着金属摩擦般的肃杀气息,瞬间笼罩了袁尚。不三合,袁尚只觉兵器沉重、招式窒碍,内心最后一点侥幸被击得粉碎,大败而走,其军中士气如同破碎的琉璃,再难聚拢。他急急奔回冀州,带来的只有败亡的阴影和挥之不去的恐惧气息。

袁绍听到这个消息,旧病未愈的身躯再遭重击。胸腔猛烈起伏,如同破裂的鼓风机,数口淤血带着腥臭之气喷涌而出。他的神智在混乱中沉浮,曾经那股睥睨四海的气势彻底消失,只剩下徒劳颤抖的手指。病榻前,聚集着各自怀着鬼胎的审配、逢纪等人。刘夫人面色冰冷,迫不及促地探问,意图利用袁绍最后的清醒决定。在旁人难以察觉的、围绕病榻弥漫的死亡气息和权力斗争催生的紧张气氛中,袁绍艰难地点了点头,认可了袁尚继承大业。审配趁机写下遗嘱。就在笔尖落定的瞬间,袁绍眼中光芒骤然熄灭,伴随一声不甘的长嚎,再度喷涌出的鲜血洒满床榻,气绝身亡。

一位累世公卿,少年时何等意气风发,曾汇聚天下俊杰如过江之鲫,麾下百万雄兵声震河朔。最终却像一只外强中干的羊,披着虎皮却心无决断;拥有高贵的血统,却胆小如鸡,败亡时唯余哀鸣。最令人悲痛的,是其死亡并非带来安宁,而是引发了手足相残的滔天祸事,家族残破的景象更是这乱世黑暗最深的写照。

袁绍甫亡,审配、逢纪等人一面张罗丧事,一面巩固袁尚的地位。然而,他们身后,刘夫人所行之事,堪称森罗炼狱。她内心那股根深蒂固的妒火,被权势变动带来的不安全感催化,演化出极度的扭曲。她不仅仅要杀死袁绍生前宠爱的五个姬妾,更亲自监督,对这些可怜女子的尸身进行难以想象的亵渎——髡其发,刺其面,捣其尸。她不仅要让她们形神俱灭于此世,更像是要用这种方式,将那股因妒恨而生的怨毒之气刻进死者的灵魂深处,使其永远无法解脱,追随故主,甚至可能被禁锢于地下,成为袁氏领地“怨煞”的一部分。这份源于个人仇恨的黑暗冲动,比战场的杀伐之气更具侵蚀性。袁尚为了杜绝后患,默许了这场血腥,并进一步杀戮姬妾家属,让权力更迭染上更多无辜者的鲜血,空气中弥漫着无法散去的死亡与怨毒之气。

审配和逢纪拥立袁尚,将自家派系的权力和意志牢牢绑在年轻、易于控制的新主身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各地发丧,同时对外展现出一副“继承正统,共抗外敌”的姿态。

此时袁谭已自青州引兵西来。得知父亡,他的心思瞬间转向了权力继承。与郭图、辛评密议,三人眼中闪烁着利益算计的光芒。郭图深知,审配和逢纪绝不会放弃到手的权柄,会利用袁尚的正统地位排挤他人。辛评更为谨慎,担忧立刻前往会身遭不测。他们的讨论,并非兄弟同心,而是如何在这场家族变故中,最大程度地维护和扩张自身的权势,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像潮水般涌动。

郭图入冀州探察,他与袁尚之间客套冰冷的话语,每一句都暗藏试探。袁尚将自己继承大位归于遗命,封兄长为车骑将军,既是一种笼络,也是将袁谭推向抵御曹操的前线,意图借曹操之手削弱兄长实力。郭图索要审配或逢纪辅佐,则是在切割袁尚的核心谋士群,试图在力量层面瓦解其权力基础。这种心机重重的对话,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将家族成员变成了沙盘上的棋子,任由私心操弄。拈阄决定谁出邺城辅佐,看似公平,实则是袁尚不愿割舍审、逢二人力量的推诿,将选择权扔给了“命运”,但背后的控制意志昭然若揭。

逢纪与郭图来到袁谭营中,看到袁谭并无病重,逢纪心知有诈。他呈上印绶,是袁尚派系象征权力的信物。袁谭勃然大怒,欲斩逢纪,暴露了他表面故作姿态下的焦躁与猜忌。郭图急忙劝阻,并非为了保全逢纪,而是为了更大局面的谋划——他看得很清楚,曹操近在咫尺,兄弟立刻火并只会两败俱伤。利用逢纪,安抚袁尚,待借曹操之力消耗彼此之后再图夺冀州,这是基于血腥利益算计的冷酷盘算,体现了郭图缺乏道义、只有权谋的本质。

袁谭采纳郭图之计,立刻拔营前往黎阳,再度与曹军对阵。他派出手下汪昭,这位将军武道不算顶尖,更是带着强烈的争胜之心,试图在袁谭面前立功。然而曹军阵中,徐晃早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其武艺炉火纯青,融合多种兵家路数,如同无隙可击的磐石。短短数合,徐晃那凌厉的刀锋便带着一股不可抵挡之势,将汪昭连人带马斩为两截,其溃散的生气与鲜血洒满沙场。袁谭军队应声溃败,许多士卒目睹这等惨烈,心中萌生畏惧之情,斗志瓦解。

袁谭狼狈退回黎阳,急忙向袁尚求救。袁尚与审配商议,审配目光毒辣,一眼看穿了局势——郭图假意合作,不过是借机利用,一旦曹操被击退,袁谭必卷土重来争夺冀州这个核心。与其让外人渔利,不如借助曹操的力量削弱袁谭,甚至除掉他。这是一种以维护自身小团体利益为核心,而将更大的手足情谊与家族前途抛之脑后的黑暗心智。袁尚从之,只拨了区区五千兵力——与其说是支援,不如说是消耗袁谭的炮灰。这支带有明显敷衍和恶意的援军在半路被曹操轻易截杀,其覆灭的过程,更是袁氏内部自毁的缩影。

袁谭得知后,暴怒不已,这五千人的牺牲,证明袁尚从未真正想与他和解。他痛骂逢纪,这个夹在两兄弟权力斗争中的可怜虫,被视为传递恶意的象征。最终,他决定以决绝的方式割裂关系——斩杀逢纪,并生出投降曹操的念头。这不再是策略,而是被背叛与绝望激发的孤注一掷,彻底放弃了家族整合的可能,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与最强大敌人的结合上。这个消息被细作密报袁尚,审配更是感到危险,生怕袁谭降曹后反而威胁自己,便派将守卫冀州,由袁尚亲自引兵去黎阳——与其坐等被攻击,不如主动出击,至少能将战场推到外围。

当吕旷、吕翔兄弟带着三万前锋兵抵达黎阳,袁谭闻听袁尚亲自前来,心中升起一线希望,以为弟弟回心转意,便暂时放弃了降曹的打算。他驻兵城内,袁尚驻兵城外,虽是掎角之势,实则各自提防,兵马分散,意志难以统一。随后袁熙、高干也各自带来了援兵,他们屯驻三处,每日与曹操零星交战。每一次小规模接触,都像钝刀子割肉,消耗着袁氏各部的气力与士气。

时间流逝至建安八年二月。长期的僵持与内部损耗,使得袁氏各部的气与煞气不断流失,而曹操的军队则休养生息,气势越发凝练。当曹操开始全面进攻时,分散屯兵的袁谭、袁熙、袁尚、高干各部兵败如山倒,再无像样的抵抗。他们抛弃黎阳,如同抛弃了一块耗尽精力的棋子,各自向北奔逃。

曹操裹挟着胜利的强大气场,直追至冀州。袁谭与袁尚二人心知城池坚固,依仗冀州深厚的地脉之气与审配固守的意志,退入邺城试图坚守。袁熙、高干则在外围下寨,做着徒劳的声援。曹操连日攻城不下,审配在城内采取铁血手段,严刑峻法,以自身坚韧不拔的意志,勉强将城内士兵涣散的意志凝聚起来,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面对坚城,郭嘉再次展现其高屋建瓴的眼光。他看透了袁氏兄弟的根本问题在于内部意的冲突——这份冲突是被废长立幼的决定点燃,由权势分割加剧,只有外部压力才能暂时压制,压力解除后便会爆发。“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他建议暂时撤围,转而南攻刘表。这策略如同一剂催化剂,在去除外部压力的瞬间,将袁氏兄弟压抑已久的相互倾轧之心彻底释放。这将导致袁氏势力再度分裂,自耗元气,为曹操最终解决他们提供绝佳的机会。这个计策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一次深刻洞察并利用敌人精神弱点的“心法”应用。

曹操从其计,佯装南攻荆州。消息传到邺城,袁谭与袁尚皆长舒一口气,暂时搁置了内心的矛盾,互相庆贺,仿佛危机已经解除。袁熙、高干更是迫不及待地各自引兵回返本州,将那勉强聚合的力量再度分散,其自利之心昭然若揭。而袁谭,在庆幸曹操退兵之余,内心夺取冀州统治权的**再度熊熊燃起。郭图趁机进谗言,再度将矛头指向袁尚,煽动袁谭再次动手。其核心想法是以最黑暗的方式——设伏杀死袁尚,独揽权力——来解决问题。这时的他们,完全被权力**所吞噬,再无半分亲情或大局意识。王修试图劝阻,以朴素的伦理情谊提醒袁谭,但那股夺权灭亲的意念已在他心中扎根,难以撼动。王修的真诚忠告如同在风中摇曳的微弱烛火,被无情的权势洪流瞬间扑灭。

袁谭邀请袁尚饮宴的消息传到邺城,审配老谋深算,其心机之深不下于郭图。他太了解袁谭及其身边谋士的为人。这邀请的背后,是森森的刀光和血腥的陷阱。他立刻建议袁尚武装前往,并伺机反击。兄弟之间,已至图穷匕见的境地。战场之上,刀剑相向,怒骂声比兵戈声更凄厉——“汝药死父亲,篡夺爵位,今又来杀兄耶!” 这指控如诅咒般撕裂了最后的亲情伪装,也点燃了袁尚内心的狂暴,两人亲自搏命,最终袁谭再次兵败,逃往平原。

审配劝袁尚趁势追击,务求彻底消灭袁谭。然而,袁谭和郭图虽败,其“求存求利”的意念却异常顽固。困守平原,他们想到了最后一招:投降曹操。这计策之狠辣,在于完全出卖兄弟、引狼入室,是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只为自身谋利的极致表现。郭图更是设计利用辛毗作为使者——他深知审配对待辛家素来严苛,派辛毗去反而能激化矛盾,即便辛毗无法说服曹操,也能为辛家在邺城招来灾祸,进一步打击审配。辛毗受命,欣然前往,也许是为了平原县令的官职,也许心底藏着其他复杂的情感。

辛毗千里迢迢,来到曹操在西平的营寨。此时曹操正佯装攻打刘表,前线部队已与刘备的队伍短暂对峙。辛毗带来了袁谭的请降信,这如同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曹营的谋士再次展开讨论。程昱、吕虔、满宠倾向稳妥,认为不可轻信,主张先解决刘表这个近患。他们看到的是眼前的物理威胁。然而荀攸的判断再次基于更深层面的“气数”和“意”的洞察。他指出刘表偏安一隅,胸无大志,如同静止的死水,短期内成不了气候。而袁氏兄弟内斗带来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天赐良机。抓住它,就能彻底铲除河北这个心腹大患,汇聚四州的“气”,定鼎天下。他的分析带着对大势走向的自信和一种“不畏变数,敢于冒险以图巨利”的气魄。

辛毗在旁补充,详细描绘了袁氏家族自官渡、仓亭之后,意如何溃散,内部如何分裂,加之饥荒带来的民生之苦与天灾人困,使得袁氏根基如沙土般土崩瓦解。他强调攻打邺城,袁尚必然回救,届时将面临曹操与袁谭的夹击,是必死之局。“如迅风之扫秋叶也。”辛毗的言辞充满力量,精准地描绘了袁氏势力的衰败,也契合了曹操征服者的雄心。曹操大喜,称辛毗为相见恨晚的奇士,这不仅是礼遇,更是他看重那些能理解并辅佐自己掌握气数与天下大势之意的人。他当即决定停止佯攻刘表,回师攻打邺城,直指袁氏最后的堡垒。刘备察觉到曹操意图有变,并未盲目追击,引兵退回荆州,再次避免了被卷入旋涡中心。

袁尚得知曹操已渡河攻来,其内心的救家之意被彻底激发,匆忙放弃围困平原,撤军回救邺城。他令吕旷吕翔断后,却不知这二人心怀叵测。袁谭见袁尚退兵,抓住机会集结兵力追赶,希望借曹操之力并趁乱削弱袁尚。两兄弟的追逐与逃离,交织着不绝的怨气。当吕旷、吕翔兄弟在半路截住袁谭时,袁谭情急之下动之以情——他提起了父亲在日的情分,试图用过去的亲情之意来感化这两个并非袁氏嫡系、更多是追逐利益的将领。这二人果然被触动,但也深知袁氏已日薄西山,远非明主。袁谭建议他们降曹,正是看到了这二人渴望投奔强者、获取实际利益的意,并借花献佛以获得曹操信任。吕旷吕翔从之,最终投入了曹操帐下。曹操以女儿许配给袁谭为妻,并赐吕旷吕翔列侯,是一种高明政治手段的运用——用血缘与利益链条将袁谭绑在自己一边,同时笼络河北的投机武将。但曹操内心对袁谭的算计与狠辣早已滋生,利用过后便随时准备将其扫除。郭图看穿了曹操的意图,刻印献给二吕是想策动反叛,这虽暴露了他的多疑与奸诈,但也侧面衬托了曹操高明的权术,笑纳刻印后,对袁谭的杀机已然注定。

袁尚回师,与审配在邺城固守,但他们的资源已被消耗大半。袁尚接受审配分兵坚守要地,并趁曹操未至前继续攻击袁谭以削弱对手的策略,但这都是在失败泥潭中挣扎的无奈之举。他留审配守邺,自己再次领兵攻打平原。审配那顽固的守城意志,将邺城作为最后的堡垒。他虽然精于防守策略,严明军纪以维持军心,却未能预见到曹操决漳水这样非常规的手段。而东门守将冯礼,其因失职被罚怀恨在心而导致的怨恨,则成为了内部瓦解的引线。冯礼出降曹操,带来邺城的防御漏洞情报。曹操利用地道突袭,试图从地下——也就是通过“地脉之气”隐蔽渗透,攻击邺城作为整体的防御气场。审配经验老道,其感知危险的“意”敏锐,夜间亲自巡视,及时发觉并挫败了这次尝试。他的判断并非依赖物理痕迹,更像是能察觉地脉之下的能量扰动。然而,即使挫败了这次攻击,他也无法弥补内部已出现的裂痕。

袁尚攻击平原不利,闻讯邺城被围,大惊失色,再度折返救援。他听信部将马延取小路劫营的建议,显示了他仍未吸取教训,依赖冒险突袭这种小聪明,而非坚实的策略,其判断的意依旧混乱。他令马延张顗断后,而这两人已有了投降曹操之心。曹操早已通过细作知悉袁尚动向,并再次判断出袁尚会以火为号联络城内,正是对他这种行为模式的预判。他在袁尚出滏水口、屯兵阳平亭时,已经设下伏兵。李孚化装入城,与审配约定信号与出降伪装,这套把戏意在欺骗曹操,却不知曹操早已识破。曹操看到城门白旗与投降百姓,知道这是饵,立刻调张辽、徐晃两支精锐伏兵。当城内军队杀出,这两位沙场宿将带着沛不可御的杀伐“煞气”冲出,瞬间便搅乱了这支临时组织的部队。曹操甚至亲身涉险冲至吊桥边,虽然被射中头盔,但这惊险一刻不仅激发了周围将士的护卫狂热,更仿佛是他个人“气运”与“意志”的极致展现——在这个黑暗世界里,最强大的个体的意志,有时真的能抗衡物理层面的致命打击。

随即,曹操对袁尚发起了全面进攻。袁尚军已在连番奔波和内耗中疲惫不堪,他们的煞气已被压制到极点,缺乏统一的意来支撑。多路伏兵与曹操主力部队的合围,是一场能量与意志的彻底碾压,袁尚大败。退往西山,却发现马延、张顗已不知去向。他命人催促,得知的却是二人已投降曹操。这连番打击,如冰水浇头,彻底击垮了袁尚最后一丝希望与抵抗的“意”。断粮绝援的西山已是死地。夜逃滥口,又落入早已准备好的埋伏。四下火起,象征着末日的降临;伏兵齐出,带来的冰冷煞气穿透心肺。袁尚军队的覆灭,是在物理打击与精神瓦解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他逃窜五十里,力量耗尽,所有的意气风发化为乌有。最终只能派人向仇人曹操请降,这份屈辱是他曾经的傲慢必须付出的代价。

曹操佯装应许,随后连夜劫寨,是他毫不掩饰的“胜利者之意”的极致延伸——不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要将其所有残存力量斩尽杀绝。袁尚仓皇逃离,丢弃印绶、节钺,这些曾经象征着荣耀、权力和地位的器物,此刻不过是累赘。

曹操回师攻邺,这座孤城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叶片。许攸献计,这是一个带着某种毁灭气息的毒计——决漳水淹城。这策略残酷至极,完全忽视城内平民百姓的死活,以摧毁一切生命的代价来达成军事目标。利用漳河这条天然的水脉,地之气的磅礴力量被强行导入人工渠道,变成了一股冲垮城市防线的能量洪流。审配误判水势,是他对这种极端手段准备不足,也是他专注地面防御,意未曾覆盖到足以感知自然伟力的盲点。曹操一夜间加深壕沟,是集结人力强行改造地貌,导引自然之气的行为。洪水灌入城中,水位上涨,不仅破坏了建筑,更在生理和精神上折磨着守军与百姓。饥饿和寒冷进一步削弱了所有人的生存之气与抵抗之意。

城外辛毗用枪挑起袁尚印绶衣服,对着城头叫喊,这是一个充满复仇意念的象征性举动——向审配,也是向整个袁氏家族宣告他们所追随的统治者的覆灭。审配的反应是极度的暴怒与残酷。他无法忍受这种对他忠诚和袁氏气数的侮辱,他将这份愤怒转化为血腥报复,杀戮辛毗家八十余口,并将头颅抛下。这行为之残忍,将守节之意推向了极端扭曲的地步,用无辜者的鲜血和生命来扞卫一种已经失败的忠诚。这场发生在城头与城下的、由忠诚与仇恨激发的黑暗暴力,催生了可怕的血脉怨煞。亲眼目睹家人被杀的审荣,心中维系忠诚与亲情的平衡彻底被打破,转化为绝望与复仇。他的背叛,是他作为个体在残酷现实和家族内部冲突中,走向极端的最终选择。

审荣大开城门,曹兵杀入。辛毗带着刻骨的仇恨,一马当先冲进城中,用马鞭抽打被生擒的审配头部。他口中的贼杀才,是倾泻了家破人亡的所有悲愤与怨毒。审配被擒后,仍然保持着惊人的冷静与倔强。在徐晃面前,在辛毗面前,甚至在曹操面前,他的忠诚之意如钢铁般坚硬。他承认冯礼之过,不否认弩箭的缺乏,显示其心志的坦荡。他对辛毗的痛斥——“不似汝辈谗谄阿谀之贼”——是用他所坚守的道义高度去审判辛毗的背叛行为。面对曹操的招降,他断然拒绝,临刑时坚持向北而跪,将他作为袁氏臣子的臣节之意执行到最后一刻。审配之死,是一位乱世忠臣的悲壮挽歌,其纯粹而顽固的忠诚之意,在这黑暗的世界里如同一座孤峰,虽然被吞没,却矗立在忠义的史册上,令降者动容。曹操命厚葬他,或许是一种政治姿态,但内心深处,这个最复杂的枭雄,对这种极致的意,恐怕也抱持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理解或敬畏。

曹操入主邺城,这座累世豪族经营的核心之地,蕴含着北方最深厚、最稳固的地脉之气与累积的财富与人力之气。这是曹操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政治手段,以及对人性和局势“意”的操弄,最终汇聚到自身麾下的巨大能量。他特赦陈琳,这位曾经用最尖刻的“笔墨之气”辱骂过自己及其祖上的文人,不是宽仁,而是极致的实用主义——这位文士的才能,正是曹操统治天下所需要的。其文笔蕴含的气与意能成为凝聚人心的利器,而非仅能用来攻击谩骂。将攻击性的气转化为建设性的气,正是曹操驾驭人才的手段。

最后的笔触落在了十八岁的曹丕身上。他初生时,“青紫云气,圆如车盖,覆于其室”,这是天地间祥瑞气脉与特定个体的呼应,一种被视为天子气的预兆,而非寻常出生。他年少早慧,展露逸才与各种技能,说明其心志与潜力不凡。但在此时,他不随父亲征战,却直闯被攻克的袁绍旧宅。跨入院门,拔剑而出,喝退阻拦的将领,这行动带着一种不容置疑、先发制人的冷酷。见到哭泣的袁氏妇人,没有怜悯,只有立刻产生的、强烈的占有或剪除的杀机。这行为并非只是一个征服者子嗣的傲慢,更是其心中潜藏的、对权力与资源的冰冷掠夺**的展现,或者是一种被乱世血腥和父辈行事风格潜移默化侵染后,展露出的冷酷与残忍。那句“欲杀之”,为后续的情节——曹丕与这些袁氏遗族的遭遇——以及可能由此衍生的血脉之债、家族怨恨与“怨煞”留下了阴森的伏笔。四世公侯的辉煌像一场破灭的梦,而留下的血脉,即将在这个胜利者的铁蹄下,面临新的黑暗。

正是:河北气脉归一统,枭雄意盛震宇穹。父辈心机子初显,踏血入府冷眼凶。

忠魂含恨随风散,残魂啼血古城中。王气飘渺伴刀剑,权柄手中握枯冢。

未知曹操将如何整肃河北,掌控这庞大的四州之地;曹丕将对袁氏遗孤做出何等处理;以及这片饱受战火和内斗洗礼的大地,其积累的深厚怨煞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走向,且看下文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