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野史! > 第85章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却说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夏六月,东吴大都督陆逊,于猇亭、彝陵之地,施展惊天“火攻之策”,一举焚毁蜀汉沿江七百里联营,大破刘备七十余万“复仇大军”。汉昭烈帝刘备仅以身免,在虎将赵云的拼死护卫之下,狼狈不堪地逃回白帝城,收集残兵败将,勉强据城固守。那股百战余生的“衰败之煞”与兵败如山的“绝望之气”,笼罩着这座孤城。

就在此时,奉命前往东川向诸葛亮求教营寨布置之法的侍中马良,亦是星夜兼程赶回。然,当他抵达白帝城时,所见却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大军早已溃败,御营亦已迁至永安宫。马良见此情景,只觉天旋地转,懊悔与自责之“意”如潮水般将其淹没,他恨不得以死谢罪!

入永安宫,拜见刘备,见先主面如死灰,精神萎靡,早已不复往日“帝王之威”。马良将孔明所言“火攻之险”与“连营之忌”,一一奏知先主。

刘备听罢,长叹一声,脸上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疲惫,声音沙哑地说道:“唉!朕……朕若能早听丞相与众位爱卿之良言,何至于会遭此奇耻大辱,落得如此惨败之境地!如今……如今朕还有何颜面,再返回成都,去见蜀中父老与满朝文武乎!”其“帝魂”已因这场惨败与巨大的打击而变得黯淡,仿佛随时都会消散。

当即,刘备传下旨意,便在白帝城长住下来,不再返回成都,并将原本的行馆驿站,改建为永安宫,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宿。

噩耗接踵而至。陆续有人来报,言蜀中名将冯习、张南、傅彤、以及祭酒程畿,还有那五溪蛮王沙摩柯等人,皆在此次伐吴之战中,或力战而亡,或自刎殉国,其“忠勇之魂”虽可昭日月,然其陨落亦使得蜀汉“将星之气”黯淡不少。刘备闻听此等消息,更是伤感不已,旧疾复发,病情日渐沉重。

又有近臣谗言,奏称:“镇北将军黄权,因被吴兵截断于长江北岸,归路断绝,已率领其所部江北兵马,投降了魏国曹丕。陛下!黄权此举,乃是叛国投敌,大不忠也!理当将其留在成都的家属,尽数逮捕下狱,交由有司衙门,严刑问罪,以儆效尤!”

刘备闻言,却是微微摇头,叹息道:“黄公衡(黄权字)乃忠贞之士,其‘忠义之气’,朕素来深知。此次兵败,乃是朕指挥不当,调度失误,致使其被吴兵隔绝于长江北岸,进退无路,欲归蜀而不能,又不愿屈膝投降东吴鼠辈,故而才万般无奈之下,暂投曹魏。此乃朕之过错,是朕辜负了公衡,非是公衡辜负了朕也!又何必因此而降罪于其无辜的家属呢?”当即下令,依旧按照黄权原来的俸禄标准,供给其家属米粮用度,以养其家小,彰显其“帝王之仁”。

却说那黄权果然如刘备所料,因归路被断,又不愿降吴受辱,最终只得率领残部,渡江北上,投降了曹魏。曹魏众将引荐黄权拜见魏文帝曹丕。

曹丕见黄权来降,脸上露出一丝玩味的笑容,问道:“黄将军今既归降于朕,莫非是想效仿昔日那陈平、韩信之事,弃暗投明,在我大魏开创一番新的‘功业之气’么?”其言语之中,不无试探与招揽之意。

黄权闻言,却是伏地痛哭,悲声奏道:“罪臣黄权,深受蜀帝刘备知遇之恩,委以重任,令臣都督江北诸军,协同伐吴。不想……不想陆逊奸计得逞,我军主力惨败,罪臣亦被吴兵截断于长江北岸,归蜀之路已绝,又不愿屈膝投降东吴,受其羞辱,故而才万般无奈,前来投奔陛下。败军之将,能侥幸免于一死,已是天恩浩荡,罪臣又安敢奢望追慕上古名将之‘功业’,玷污其‘英名’耶!”其言辞恳切,充满了亡国降将的悲哀与无奈。

曹丕见黄权言辞恳切,神情悲伤,不似作伪,心中亦是颇为敬重其为人,当即便要下令,拜黄权为镇南将军,欲以高官厚禄笼络其心。然黄权却是再三叩首,坚辞不受,只愿为一寻常降将,苟全性命即可。

就在此时,忽有近侍匆匆入殿,禀报道:“启禀陛下!有细作自蜀中火速来报,言蜀主刘备因黄权将军兵败降魏,已勃然大怒,下令将其留在成都的家属,尽数诛戮,一个不留!”

黄权闻听此言,非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神色平静地对曹丕道:“陛下,臣与蜀主刘备相交莫逆,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蜀主深知臣之本心,亦明了臣今日降魏,实乃迫不得已。以臣对蜀主‘仁德之性’的了解,他绝不会因此而迁怒于臣的家小。此必是谣言,不足为信也。”

曹丕听黄权如此说,又见其神情笃定,心中亦是半信半疑。后果然证实,刘备并未诛杀黄权家属,反而厚待如初。曹丕因此对黄权的“忠义之气”与刘备的“宽仁之度”,皆是暗暗钦佩。然后世亦有史官,因黄权最终未能杀身成仁,反而降魏之事,对其颇有微词,认为其“忠义有亏”,紫阳《纲目》书法之中,亦不曾轻易饶过。

曹丕平定三路伐吴兵败之事,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暂时打消了南征之念。他转而问太尉贾诩道:“太尉,朕欲一统天下,荡平群雄,依你之见,是当先攻取西蜀,还是先图谋东吴?何处‘破绽之气’更易为我所乘?”

贾诩沉吟片刻,谨慎地答道:“启禀陛下,蜀主刘备虽新遭大败,‘国运之气’受损,然其亦是百折不挠之枭雄,更兼有诸葛孔明此等‘卧龙之才’辅佐,善能治理国家,安抚军民,其蜀道之险峻,亦非轻易可以攻克。东吴孙权,则能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其麾下都督陆逊,亦是少年英才,新近大破蜀军七十余万,‘军威之气’正盛。如今陆逊正屯兵于长江险要,扼守各处关隘,又有江河湖泊之天险为之屏障,皆是易守难攻之地,难以在短期之内图谋。以臣愚见,当今陛下帐下诸位将领之中,恐怕尚无一人,是那刘备、孙权之绝对敌手。陛下虽有‘天子之威’与‘天命之气’加持,然欲要一举荡平此二国,亦未见有万全必胜之把握。为今之计,不若暂且按兵不动,休养生息,稳固中原‘王气’,静待蜀、吴两国之间,再生变故,我等再乘虚而入,方为上策。”

曹丕闻言,却是不以为然道:“朕前番已遣三路大军,前往攻伐东吴,虽未能成功,却也消耗其不少‘国力’。孙权既已向朕称臣,早晚必为其所取。何须再等?”

尚书刘晔亦是进谏道:“陛下所言差矣。近闻东吴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余万,上下齐心,‘同仇敌忾之气’正盛,更有长江天险为其屏障,短期之内,实难攻克。且那陆逊深有谋略,用兵如神,我军若贸然进犯,彼必有万全之准备,只恐我军反受其害。”

曹丕听罢,龙眉一挑,不悦道:“刘爱卿,朕记得不久之前,你还曾力劝朕发兵攻打东吴,为何今日却又反过来谏阻朕?莫非爱卿之‘忠心之意’,也如那墙头之草,随风而倒么?”

刘晔慌忙叩首道:“陛下息怒!臣绝无此意!臣之所以前后言辞不同,皆因‘时移世易’也!昔日东吴屡屡败于蜀军之手,荆州新失,‘军心之气’颓丧,其势衰微,故而臣以为可以乘虚而入,一举将其击破。然如今,东吴已然大获全胜,击溃蜀军主力,缴获无数,其‘国运之气’大振,军民‘锐气’百倍,此时此刻,实非攻伐之良机也!”

曹丕却是心意已决,听不进任何劝谏,他厉声道:“朕意已决,卿等无须再作多言!”遂不顾贾诩、刘晔等一众老臣的反对,依旧暗中调兵遣将,准备再次寻机南下。然因此前三路伐吴皆败,又兼国内发生瘟疫,国力消耗巨大,最终只得暂时作罢。魏、吴两国之间,因此亦是嫌隙日深,“盟友之气”荡然无存。

再说汉昭烈帝刘备,自兵败退守白帝永安宫之后,忧愤交加,旧疾复发,加之连日悲伤过度,不思饮食,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渐渐沉重不起,已然是病入膏肓,药石罔效。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刘备自知大限将至,不久于人世。他躺在病榻之上,常常在梦中哭念关羽、张飞二位义弟,追忆往昔桃园结义、同生共死之情景,其病势愈发沉重。渐渐地,他双目昏花,视物不清,听觉亦变得迟钝,心中更是烦躁不安,厌烦见到周围侍奉的宫人内侍,便时常将他们尽数叱退,独自一人,孤零零地躺在空旷寂寥的龙榻之上,默默等待着死亡的降临。那股曾经照耀蜀汉的“帝星光芒”,此刻已是黯淡到了极点,仿佛随时都会彻底熄灭,消散于无尽的虚空之中。

这一夜,永安宫内,寂静无声,唯有窗外风雨飘摇,更添几分悲凉肃杀之“意”。刘备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忽然之间,寝宫之内,平地卷起一阵阴风,寒气森森,直透骨髓!案几之上的灯烛,被这阵阴风吹得左摇右摆,火光闪烁不定,几欲熄灭,却又在挣扎之中,重新燃起。

就在那摇曳昏暗的灯影之下,刘备猛然看见,床前竟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侍立着两个人影!他心中又惊又怒,以为是那些不听话的内侍又擅自闯了进来,当即用尽全身力气,虚弱地斥道:“放肆!朕……朕心绪不宁,早已传旨,令尔等暂且退下,不许入内惊扰!为何……为何尔等竟敢违抗朕命,再次闯入!”他连声叱喝,然那二人却依旧侍立不动,仿佛没有听见一般。

刘备心中更是恼怒,强撑着从龙榻之上坐起身来,定睛细看。这一看,却是让他亡魂皆冒,遍体生寒!只见站在上首的那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长髯飘飘,身着绿袍金甲,手按三尺青锋,不是二弟关羽关云长,又是何人?!而站在下首的那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手持丈八蛇矛,威风凛凛,不是三弟张飞张翼德,又是哪个?!

刘备又惊又喜,又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颤声问道:“二……二弟!三弟!真的是你们么?你们……你们原来都还尚在人间?”

只见关羽微微摇头,声音空灵而缥缈,仿佛从九幽地府传来一般:“大哥……臣弟与翼德,皆已非是阳世之人,乃是……鬼魂也。因臣弟二人,平生不失信义,忠勇盖世,上帝怜悯,已敕命我二人为阴曹掌管‘忠义勇武’之神祗。今日特来告知大哥,不久之后,我们兄弟三人,便可于黄泉之下,再次相聚,永不分离矣!”

刘备闻言,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知道,自己此番是真的大限已至了。他伸出枯瘦的双手,想要去抓住两位兄弟的魂影,口中更是放声大哭起来:“二弟啊!三弟啊!是为兄无能,不能为你们报此血海深仇啊!为兄有愧于你们啊……”

哭声之中,刘备猛然惊醒,睁开双眼,却发现眼前空空如也,哪里还有什么关羽、张飞的身影?只有窗外风雨潇潇,更添凄凉。他急忙唤来贴身内侍询问,方知此时正是夜半三更时分。刘备长叹一声,心中已然明了:“唉!看来,朕此番是真的不久于人世了!”

当即,刘备传下旨意,派遣心腹使者,星夜兼程,火速赶往成都,宣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人,立刻前来白帝城永安宫,听受遗命。

孔明等人接到诏令,早已预感不祥,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与刘备次子鲁王刘永、三子梁王刘理一同,星夜赶赴永安宫。太子刘禅则奉命留守成都,监国理政。

且说诸葛亮等人,一路风尘仆仆,日夜兼程,终于抵达永安宫。入内拜见,只见刘备已是病入膏肓,形容枯槁,气息奄奄,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孔明见状,悲痛万分,抢步上前,拜伏于龙榻之下,泣不成声。

刘备见孔明到来,精神似略微好转了一些。他示意左右内侍,请孔明起身,坐于龙榻之侧。然后,他用尽全身力气,伸出枯瘦的手,紧紧抓住孔明的手,声音微弱却异常清晰地说道:“丞相……朕自当年三顾茅庐,得遇先生,幸赖先生辅佐,方才成就了今日之帝业。何期……何期朕智识浅陋,刚愎自用,不纳丞相金玉良言,以致有猇亭之惨败,损兵折将,丧师辱国。如今……如今朕悔恨交加,忧愤成疾,眼看便要死在旦夕之间了。朕之嗣子刘禅,生性孱弱,资质平庸,‘帝王之气’不足,恐怕难以担当匡扶汉室之重任。朕……朕不得不将这大汉江山社稷、以及太子之前途命运,尽数托付于丞相了!”言罢,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孔明亦是悲从中来,涕泪纵横,哽咽道:“陛下切勿出此不祥之言!还望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臣民之殷切期盼!臣……臣纵然肝脑涂地,亦难报陛下知遇之隆恩啊!”

刘备微微摇头,目光在帐内环视一周,恰好瞥见马良之弟马谡亦侍立在旁。他皱了皱眉头,示意马谡暂且退下。

待马谡退出之后,刘备方才转头对孔明说道:“丞相,以你之见,那马谡之才干如何?可否堪当大用?”

孔明略作思忖,答道:“启禀陛下,依臣观之,马幼常(马谡字)亦算是当世之英才俊杰,其‘兵法之论’颇有见地。”

刘备却是缓缓摇头,眼神之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沉声道:“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纸上谈兵,其‘心性之气’浮躁,不可委以重任。日后丞相宜当深加观察,谨慎用之,切不可因其与马良之故而有所偏袒,以免误了国家大事。”其临终之言,竟对此后街亭之失,埋下了“谶语之伏笔”。

分付完毕,刘备又传旨,召集帐下所有随行大臣入殿。他命人取来纸笔,在病榻之上,用颤抖的双手,亲笔写下了遗诏。然后,将那份承载着一个帝国命运的遗诏,郑重地递到诸葛亮手中,长叹一声道:“唉!朕自幼不喜读书,于经史子集,不过粗知大略而已。然亦曾听闻古之圣人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想与卿等君臣同心,一同扫灭曹魏,剿除孙吴,共扶汉室,重振‘炎汉天声’。不想……不想竟中道崩殂,壮志未酬,实乃平生之大憾也!烦请丞相日后将此遗诏,交付于太子刘禅,令他好生研读,切勿以为寻常言语,等闲视之。凡国家军政大事,更望丞相能不吝教诲,悉心辅佐!”

孔明与李严等一众大臣,闻听此言,无不泣不成声,皆拜伏于地,叩首道:“恳请陛下安心将养龙体!臣等纵然粉身碎骨,亦必当竭尽犬马之劳,辅佐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隆恩!誓与国贼曹丕、孙权,不共戴天!”

刘备示意内侍将孔明扶起,他一手紧紧掩住不断涌出的泪水,另一只手则更加用力地握住了孔明的手,声音嘶哑地说道:“丞相……朕今日已是油尽灯枯,不久便要撒手人寰了。尚有几句……几句埋藏在心底的肺腑之言,想要告知于你!”

孔明哽咽道:“陛下有何圣谕,臣恭听便是!”

刘备双目之中,突然爆发出两团异样的光芒,他凝视着孔明,一字一顿地说道:“君之才,胜曹丕十倍!将来必能安邦定国,扫平奸佞,最终成就统一大业,兴复汉室!若朕之嗣子刘禅,尚可辅佐,堪当大任,则请君倾心竭力,辅佐于他,完成朕未竟之事业。倘若……倘若嗣子昏聩无能,不堪造就,‘朽木不可雕也’,则君……君亦不必顾忌君臣之名分,可……可取而代之,自为成都之主,以慰朕在天之灵,亦不负天下苍生之望!”此言一出,石破天惊!刘备竟在临终之际,将如此沉重的“天命之择”与“权力之惑”,**裸地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

孔明听闻刘备此等石破天惊之言,只吓得魂飞魄散,冷汗瞬间浸湿了重衣!他手足无措,慌忙再次拜伏于地,叩头如捣蒜一般,鲜血都从额角渗出,泣不成声道:“臣……臣何德何能,敢闻陛下如此之言!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有二心,天诛地灭!‘忠诚之誓’,日月可鉴!”

刘备又命人将孔明扶起,让他坐在自己榻旁。然后,又唤来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二人,拉着他们的手,分付道:“孩儿们,你们都给朕听仔细了!朕死之后,尔等兄弟三人,皆要视丞相如同生身父亲一般,事之以父礼,凡事听从其教诲,绝对不可有丝毫怠慢和不敬!否则,便是大不孝,亦是大不忠,朕在九泉之下,亦不能瞑目!”

言罢,便命刘永、刘理二人,当即向诸葛亮行拜父之大礼。二王不敢违拗,含泪拜倒在孔明面前。

孔明慌忙避开,不敢受此大礼,连连道:“臣何德何能,敢当二位殿下如此重礼!臣纵然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亦难报先帝知遇之隆恩于万一啊!”其“忠贞不二之意”与“诚惶诚恐之情”,感天动地。

刘备又环视殿中诸位大臣,声音微弱却异常坚定地说道:“诸位爱卿,朕已将太子与国家大事,尽数托付于丞相。朕令嗣子刘禅,要以父礼事奉丞相。尔等公卿大臣,亦当各尽其职,同心同德,辅佐少主,辅弼丞相,切不可有丝毫懈怠与二心,以免辜负了朕今日之重托与殷切期望!”

他又特意转向赵云,眼中充满了不舍与信任,嘱咐道:“子龙啊!朕与你相识于微末患难之中,数十年来,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情同手足。不想……不想今日竟要在此永安宫中,与卿作此生死之别!朕死之后,望卿能念及你我昔日故交之情,早晚看顾好吾之孩儿刘禅,辅佐他成就大业,切莫辜负了朕今日之临终嘱托!”其言语之中,充满了对赵云的无比信任与深深的“战友之情”。

赵云早已是泣不成声,伏地叩首道:“陛下放心!臣赵云敢不粉身碎骨,竭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誓死护卫少主,辅佐丞相,匡扶汉室!”

最后,刘备又对殿中所有大臣说道:“诸位爱卿……朕……朕已是精力不济,不能再一一分忧嘱托了。惟愿……惟愿诸位皆能……皆能洁身自爱,忠心王事,共保我大汉江山……社稷……永……永固……”

话音越来越低,气息也越来越微弱,最终,刘备双目缓缓闭合,那只紧握着诸葛亮的手,也无力地垂落下来。一代枭雄,汉昭烈帝刘备,就此与世长辞,驾崩于白帝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其时,乃是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其“帝魂”虽逝,然其“兴汉之志”与“托孤之重”,却永远地留在了诸葛亮的肩上。

后世诗圣杜甫亦曾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先主驾崩,噩耗传出,永安宫内外,哭声震天,文武官僚,无不失声痛哭,其“哀恸之情”弥漫天地。

诸葛亮强忍悲痛,主持大局,率领文武百官,奉移先帝梓宫,星夜返回成都。太子刘禅闻讯,率领在京百官,出城三十里,跪迎灵柩,将其安放于皇宫正殿之内。君臣上下,举哀行礼,祭奠先帝。

待丧仪稍歇,诸葛亮当众开读先帝遗诏。诏曰:

“朕初染小恙,不过是寻常下痢腹泻而已;不想后来病情转重,引发多种并发之症,如今已是药石罔效,自知不久于人世了。朕曾听闻古人有言,人若能活至五十岁,便不算短命夭寿了。如今朕已年过六旬,死亦无憾。只是……只是放心不下你们兄弟几人啊!……”

“勉之!勉之啊!切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有积累贤行,修养品德,方能真正使人心悦诚服。你们的父亲我,德行浅薄,不足以成为你们效仿的榜样。……”

“阿斗啊!你日后定要与丞相诸葛亮同心同德,处理国家大事,事奉他要像事奉为父一般,绝对不可有丝毫懈怠与不敬!切记!切记!你兄弟几人,更要发奋图强,闻达于天下,光宗耀祖,切勿辜负了为父的期望。至嘱!至嘱啊!”

群臣恭读遗诏已毕,无不感泣。

诸葛亮正色对众人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为安社稷,定民心,延续汉统,当立刻恭请嗣君即皇帝位!”

于是,在诸葛亮的主持之下,太子刘禅于成都皇宫即皇帝位,是为蜀汉后主。改元建兴元年。尊奉先帝刘备谥号为“昭烈皇帝”,将其葬于成都惠陵。又尊奉吴皇后为皇太后;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被追谥为皇后,以彰其“贤德之气”。加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兼领益州牧,总揽蜀汉军政大权,其“权臣之势”已成。其余文武百官,亦各有封赏,并大赦天下,以示新皇“仁政之始”。

早有曹魏安插在蜀中的细作,探知刘备已亡,后主刘禅年幼初立,诸葛亮虽执掌大权,然国中人心不稳的种种军情,星夜兼程,飞报回中原洛阳。

近侍将此消息奏知魏文帝曹丕。曹丕闻言,抚掌大笑,龙颜大悦道:“哈哈哈哈!刘备老贼已死,蜀中无主,后继无人,朕从此以后,便再无后顾之忧矣!此乃天赐良机,正是我大魏一举荡平西蜀,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何不乘其国中空虚,人心惶惶之际,即刻尽起大兵,攻伐西川?”其“吞并天下之野心”再次燃烧起来。

太尉贾诩连忙出班,再次进谏道:“陛下息怒!臣以为,刘备虽然身死,然其临终之前,必然已将国家大事,尽数托付于诸葛孔明。那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又受托孤之重任,必然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辅佐那年幼的后主。其‘忠贞之志’与‘治国之能’,皆不可小觑。如今蜀中虽是主少国疑,然有诸葛亮坐镇,其内部‘防御之气’未必虚弱。陛下若此时仓促兴兵伐之,只恐未必能轻易得手,反而会重蹈昔日伐吴之覆辙。为今之计,不若暂且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贾诩话音未落,忽见文官班部之中,一人身材高大,目光炯炯,奋然出列,朗声道:“陛下!贾太尉此言差矣!兵法云:‘趁其病,要其命’!如今蜀中主少国疑,人心浮动,‘国运之气’正当衰微,正是我大魏天兵一举将其荡平的千载难逢之良机!若不乘此时机,大举进兵,更待何时?难道要等那诸葛亮将蜀中治理得如同铁桶一般,再想攻伐,岂不更是难上加难了么!”

众人循声望去,见说话之人,正是素以“冢虎”之名着称,智谋深不可测的中军都督司马懿!

曹丕见司马懿主动请缨,亦是精神一振,当即大喜道:“仲达(司马懿字)所言,深合朕意!不知仲达有何妙计,可一举攻破西川,荡平蜀汉?”

司马懿胸有成竹,上前一步,侃侃而谈道:“启禀陛下,若只凭我大魏一国之兵力,强攻蜀道天险,急切之间,恐怕也难以轻易取胜,反而会损兵折将,徒耗‘国力’。为今之计,须用‘五路大军,四面夹攻’之奇策,方能使那诸葛孔明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最终土崩瓦解!”

曹丕急切追问道:“仲达快快讲来,是哪五路大军?又当如何部署?”

司马懿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缓缓道来:

“其一,陛下可立刻修写国书一封,派遣能言善辩之使臣,携带大量金银珠宝、珍奇玩物,星夜赶往辽东鲜卑国,拜见其国王轲比能。许以重利,封其官爵,令其尽起辽西、以及勾结的羌族部落兵马,合计约十万之众,从北面旱路,直取蜀汉西平关,此乃第一路,可动摇其‘西北边防之气’。

“其二,陛下可再修书一封,同样派遣使者,携带官诰印信以及丰厚赏赐,秘密潜入南中蛮荒之地,拜见其蛮王孟获。那孟获素来桀骜不驯,勇悍过人,陛下可许诺将其封为‘南中大单于’,并赏赐金银财宝,令其尽起本部蛮兵以及其所能号令的各部落洞主,合计亦约十万之众,从南面攻打蜀汉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个郡县,此乃第二路,可扰乱其‘西南腹地之稳’。

“其三,陛下可再次派遣使者,前往东吴,与那孙权修复旧好。许诺事成之后,愿将荆州之地尽数割让于他,并助其一统江南,成就‘江东霸业’。以此厚利诱之,令他尽起江东水陆精兵十万,沿长江水路,攻打两川峡口天险,兵锋直指蜀汉腹地涪城。此乃第三路,可使其‘东部门户洞开’。

“其四,陛下还可暗中派遣密使,前往上庸,联络那已然归降我大魏的原蜀汉降将孟达。那孟达素有野心,亦有几分才干,且对刘备、诸葛亮心怀不满。陛下可加封其为上庸王,许其重权,令他尽起上庸一带的兵马,亦约十万之众,从东面径直攻打蜀汉咽喉之地汉中。此乃第四路,可断其‘粮道之源’,威胁其‘汉中屏障’。

“其五,陛下则可亲命一位得力大将,如大将军曹真,为征西大都督,统领我大魏中原精锐兵马十万,从京兆一带,径直出兵,攻打阳平关天险,兵锋直指蜀汉国都成都!此乃第五路,亦是此次伐蜀之主力,当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摧垮其‘国都防御之胆’!”

“陛下请想,如此五路大军,合计兵力不下五十万之众,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同时向西蜀发动雷霆攻势!水陆并进,四面合围!那诸葛孔明纵然有吕尚之神机妙算,张良、陈平之奇谋诡计,面对此等‘铺天盖地之劫数’,亦是分身乏术,首尾不能相顾,安能抵挡得住?西蜀之地,指日可破矣!”

曹丕听闻司马懿此番“五路伐蜀”之惊天毒计,只听得龙颜大悦,抚掌大笑道:“好一个司马仲达!真乃朕之子房也!此计甚妙!甚妙啊!”当即下令,立刻依照司马懿之策,秘密派遣四名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官员,携带国书、金银珠宝、官诰印信,分别前往辽东鲜卑、南中蛮方、东吴建业、以及上庸孟达之处,游说串联。又立刻任命大将军曹真为征西大都督,即刻点起十万精锐兵马,火速从京兆出发,径取阳平关而去。此时,如张辽、张合、徐晃等一班曹魏开国元勋老将,大都年事已高,或已病故,或正奉命镇守于冀州、徐州、青州以及合淝等边防要地,故而曹丕并未再行征调。

却说蜀汉后主刘禅,自即位以来,因其年幼,缺乏治国理政之经验,又兼先帝刘备新丧,国中人心不稳,故而凡朝中大小事务,无论是官员选拔任用,还是钱粮赋税征收,抑或是刑狱诉讼审理,皆是全权委托于丞相诸葛亮裁决处置。其对诸葛亮的信任与依赖,已到了“事无巨细,皆问于相父”的地步。

此时,后主尚未册立皇后。诸葛亮与一众朝臣商议之后,皆认为已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品行贤淑,聪慧过人,且已年满十七岁,正当婚配之龄,堪为国母,辅佐君王。于是,孔明便与群臣一同上表,奏请后主刘禅,纳张飞之女为正宫皇后。后主自无不从,当即便依允,册立张氏为皇后。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秋八月,蜀汉朝堂之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忽然有边关八百里加急快报,雪片般送入成都!言说曹魏大举兴兵,分兵五路,合计五十余万大军,正从四面八方,同时向西川杀来!其第一路,乃是魏国大将军曹真亲率十万精锐,已出京兆,兵锋直指阳平关天险;其第二路,乃是先前降魏的蜀将孟达,尽起上庸兵马十万,正向汉中进犯;其第三路,则是东吴孙权,亦起精兵十万,水陆并进,正向两川峡口杀来,欲要径取涪城,断绝蜀汉东路;其第四路,乃是南中蛮王孟获,已纠集蛮兵十万,正向益州南部四郡(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大举进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第五路,则是辽东鲜卑王轲比能,亦联合了部分羌族部落,起兵十万,正从北方旱路,向着西平关方向,猛扑而来!

此五路兵马,每一路皆是来势汹汹,杀气腾腾,若是应对不当,则蜀汉顷刻之间,便有覆灭之危!此等军情,早已有人飞报于丞相诸葛亮府邸。然,令人不解的是,面对如此惊天动地之危局,丞相诸葛亮却一连数日,称病不出,闭门谢客,不理朝政,亦不发一兵一卒,仿佛对这迫在眉睫的“亡国之祸”视若无睹一般!其“淡然之态”与“莫测之意”,令满朝文武皆是百思不得其解,忧心如焚。

后主刘禅听闻曹魏五路大军犯境,更是吓得魂不附体,六神无主,当即派遣贴身近侍,手捧圣旨,火速前往丞相府,宣召诸葛亮入朝议事。

那内侍奉旨,飞马赶至丞相府,却被府上门吏拦住,言说丞相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正在府中静养,不便见客。内侍无奈,只得空手而回,将此情禀报于后主。

后主听罢,更是心慌意乱,坐立不安。次日,又急忙派遣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二人,再次前往丞相府,务必请丞相出面,商议退敌之策,纵然丞相卧病在床,亦当在其卧榻之前,共商国是。

董允、杜琼二人领命,火速赶至丞相府前,却依旧被门吏拦在府外,不得其门而入。

杜琼性情耿直,忍不住对门吏怒道:“先帝于白帝城托孤于丞相,委以军国重任!如今主上初登大宝,根基未稳,那曹丕逆贼便尽起五路虎狼之师,犯我疆界,军情万分危急,国家旦夕存亡!丞相身为国之柱石,理当挺身而出,运筹帷幄,退敌安邦!为何却在此紧要关头,称病不出,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莫非……莫非丞相欲效仿伊尹、霍光故事,亦或是……另有他图不成?”其言语之中,已带了一丝不满与猜忌。

那门吏亦是惶恐,只得连连叩首,言说丞相确是身体不适,并已传下钧旨,待明日清晨,病体稍愈,便会亲往都堂,与诸位大人共商国是。

董允、杜琼二人无奈,只得满腹狐疑,叹息而回。

次日清晨,满朝文武百官,皆早早来到丞相府门前伺候,希望能尽早见到丞相,商议退敌之策。然,众人从清晨一直等到日暮西山,却依旧不见丞相府大门开启,亦不见丞相有任何动静。众人更是惶恐不安,议论纷纷,皆以为丞相此番行事实在太过反常,莫非蜀汉‘气数’真的已尽,连智计通天的诸葛孔明,也已无力回天,故而才称病不出,以避“亡国之责”么?

杜琼更是心急如焚,连夜入宫,奏请后主刘禅:“陛下!如今军情紧急,丞相却一再称病不出,闭门谢客,臣等皆不知其意。为今之计,唯有请陛下圣驾亲临丞相府,屈尊问计于丞相,方能解此危局啊!”

后主刘禅此时早已是方寸大乱,闻听杜琼之言,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当即便引着董允、杜琼等一众亲信大臣,浩浩荡荡,入后宫启奏皇太后。

吴太后听闻此事,亦是大惊失色,凤目含煞道:“丞相何故如此行事?先帝于白帝城,以太子与国家大事,尽数托付于他,言犹在耳!如今大敌当前,国难当头,他身为托孤重臣,不思如何退敌安邦,反而称病不出,闭门谢客,莫非真有负先帝所托之‘忠义之意’不成!哀家当亲自前往相府,问个究竟!”其“太后之威”与对先帝的“哀思之情”交织。

黄门侍郎董允连忙上前劝道:“太后息怒!娘娘千金之躯,万不可轻易移驾。依臣之见,丞相素来足智多谋,算无遗策,此番行事,看似反常,或许……或许其中必有高明之见,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揣测。且待陛下先亲往相府一行,探其虚实。倘若丞相果真怠慢军国大事,不肯出面,到那时,再请娘娘于太庙之中,召见丞相,当众质问其罪,亦不为迟。”

吴太后听董允所言亦有几分道理,便准其奏。

于是,次日一早,后主刘禅便乘坐御驾,在董允、杜琼等一众大臣的簇拥之下,浩浩荡荡,亲往丞相府邸而去。

丞相府门吏远远望见天子龙驾到来,早已是吓得魂不附体,慌忙大开中门,跪伏于地,恭迎圣驾。

后主刘禅下了御车,急切地问道:“丞相……相父今在何处?身体可曾好些?”

那门吏战战兢兢地答道:“启禀陛下,小人……小人亦不知丞相究竟身在何处。只……只接到丞相钧旨,命我等紧闭府门,挡住百官,不许任何人等擅自入内,以免惊扰了丞相静养。”

后主闻言,心中更是焦急。他不顾众人劝阻,当即便独自一人,步行直入丞相府,连进三重门禁,终于在后花园的一处小池塘边,寻到了丞相诸葛亮。

只见孔明此刻身着一袭宽松的素色道袍,头戴纶巾,手持一根青竹藜杖,独自一人,悠闲自在地倚靠在池边柳树之下,正凝神观赏着池中游动嬉戏的五彩锦鲤,仿佛对那外界兵临城下、国家危在旦夕的军情,毫不在意一般。其“悠然自得之态”与“风轻云淡之气”,与府外那些焦急万分、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文武百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主刘禅在孔明身后,侍立良久,见其始终凝神观鱼,仿佛未曾察觉到自己的到来,心中虽然焦急,却也不敢轻易打扰。又过片刻,方才鼓足勇气,轻声问道:“相父……相父近来身体可好?在此观鱼,倒也……倒也清闲安乐。”

诸葛亮闻声,这才缓缓回过头来,见是后主刘禅亲临,脸上露出一丝讶异之色,随即慌忙弃下手中竹杖,便要跪倒在地,行君臣之礼,口称:“臣诸葛亮,不知陛下圣驾亲临,有失远迎,罪该万死!”

后主连忙上前,一把将孔明扶起,急切地问道:“相父快快请起!如今曹丕逆贼,分兵五路,大举犯境,军情万分危急!成都已是人心惶惶,国家旦夕存亡!相父身为国之栋梁,为何却一再称病不出,不肯前往都堂,主持大计,反而在此悠闲观鱼,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耶?”其声音之中,已带了一丝焦急与不满。

诸葛亮闻言,却是仰天大笑起来,声震屋瓦!他伸手扶着后主,一同来到内室之中,分宾主坐定之后,方才从容不迫地奏道:“陛下息怒!那曹魏五路大军犯境之事,臣岂能不知?臣这几日闭门不出,并非是贪图安逸,在此观鱼作乐,实乃……实乃胸中早有定策,正在为此事深思熟虑,调兵遣将罢了!”

后主听闻孔明此言,不由得又惊又喜,急切地问道:“哦?不知相父有何妙计,可退此五路强敌?”

诸葛亮羽扇轻摇,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微笑道:“陛下放心!先帝于白帝城托孤之时,将陛下与这大汉江山社稷,尽数托付于臣。臣安敢有片刻怠慢,辜负先帝知遇之隆恩?那成都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大多不通兵法韬略之玄妙,所谓‘兵者,诡道也’,贵在‘使敌人不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岂可轻易泄露于外人知晓?故而臣才称病不出,以迷惑敌我双方耳。”

“实不相瞒,那五路大军之中,所谓番王轲比能所率之羌兵、南蛮王孟获所统之蛮兵、以及那反复无常之叛将孟达所领之上庸兵、还有那魏国大将军曹真所部之雍凉兵,此四路兵马,臣早已暗中调兵遣将,各有妙计退之,不足为虑也!”

“如今,唯有那东吴孙权这一路水陆大军,尚需斟酌。不过,臣亦已有退敌之策在胸。只是,要退此路兵马,尚需一位能言善辩、胆识过人、深明大义之使臣,前往东吴,游说孙权。臣前几日之所以闭门不出,苦思冥想,正是因为尚未寻到这合适之人选罢了。如今既然陛下圣驾亲临,臣亦不好再作隐瞒。请陛下宽心,有臣在,蜀汉江山,固若金汤!何必为此区区五路兵马而忧心忡忡,坐卧不安呢?”其言语之间,充满了强大的自信与“智珠在握”的从容,那股“通神之智”与“经天纬地之才”的光芒,竟使得整个内室都为之生辉!

后主刘禅听孔明一番话说得如此轻松自信,仿佛那五十万虎狼之师,不过是土鸡瓦狗一般,挥手便可退之,不由得又是惊诧,又是欢喜,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他长舒一口气,叹道:“相父真乃神人也!竟有如此鬼神不测之机,于谈笑之间,便已将四路强敌化为无形!朕先前听闻军情,如坐针毡,如今闻听相父之言,方才如梦初醒,茅塞顿开!有相父在,朕复何忧哉!”

孔明又与后主共饮了几杯清茶,闲谈片刻,便亲自将后主送出府门。

守候在丞相府门外的文武百官,见后主出来之时,脸上已不复先前的焦虑与惊慌,反而面带喜色,精神焕发,皆是心中惊疑不定,不知丞相究竟与主上说了些什么,竟能让主上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便转忧为喜。

后主与孔明辞别之后,便乘坐御车,返回皇宫去了。百官亦是怀着满腹的疑惑,各自散去。

诸葛亮送走后主,返回府中,却见在方才散去的百官之中,有一人并未立刻离去,反而独自一人,立于府门之旁的柳荫之下,仰天而笑,脸上亦是带着一丝若有所悟的喜悦之色。

孔明定睛看去,认得此人乃是义阳新野人士,姓邓,名芝,字伯苗。此人乃是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邓禹之后,出身名门,素有才名,现任蜀汉户部尚书之职。

孔明心中一动,暗中派遣心腹之人,将那邓芝悄悄请至书院之中。

待众人皆已散尽,孔明方才屏退左右,与邓芝二人密谈。孔明问道:“伯苗先生,如今我大蜀、曹魏、东吴,三国鼎立,汉室衰微。若欲兴复汉室,一统中原,扫灭奸佞,依先生之高见,当以何国为先伐之目标?”

邓芝闻言,不假思索,朗声答道:“启禀丞相,以芝愚见:曹魏虽然名为汉贼,然其占据中原九州之地,根基深厚,‘国运之气’亦是强盛,非一朝一夕所能轻易撼动。欲要伐之,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如今我主上初登大宝,‘帝星’虽耀,然民心尚未完全归附,国力亦因先帝伐吴之败而有所损耗,亟需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为今之计,我大蜀最当务之急,乃是派遣使臣,前往东吴,与其重修旧好,捐弃前嫌,结为唇齿相依的战略同盟。如此,则两国可以互为犄角,南北呼应,共同抵御曹魏之侵略,此方为保境安民、图谋发展之长久之计也!未知丞相钧意若何?”其言辞恳切,条理清晰,充满了对天下大局的深刻洞察。

诸葛亮听完邓芝一番高论,不由得抚掌大笑,眼中充满了欣赏之色,赞道:“伯苗先生所言,真乃金玉良言,与吾之所思,不谋而合!吾为此事,亦是筹谋已久,只是苦于一直未能寻得一位能担此重任,出使东吴,不辱君命之合适人选。不想今日,竟于无意之中,得遇先生此等高才!真乃天助我也!”

邓芝闻言,亦是心中一动,问道:“不知丞相欲此人担任何等重任?”

孔明目光炯炯,凝视邓芝,一字一顿地说道:“吾欲派遣一位能言善辩、胆识过人、深明大义之使臣,即刻前往东吴,游说孙权,与其重修“孙刘联盟”,共抗曹魏!伯苗先生既然能洞察此中关节,深明此举之利害,想必亦有过人之胆略与出众之辩才。此番出使东吴之重任,舍先生其谁?”其言语之中,充满了对邓芝的殷切期望。

邓芝闻言,连忙逊谢道:“丞相谬赞!芝才疏学浅,智陋识短,恐难以担当此等关乎国家命运之重任,有负丞相所托啊!”

孔明却是微微一笑,摆手道:“伯苗先生不必过谦。以先生之才干见识,必能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此事便如此定了。待明日一早,吾便上奏天子,请陛下下旨,正式任命先生为使,前往东吴。还望先生切勿推辞,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邓芝见孔明如此信任,言辞恳切,亦是不好再作推辞,当即便慨然应允。

次日,诸葛亮果然上奏后主刘禅,保举邓芝为议和使臣,前往东吴,游说孙权。后主自然是无有不从,当即下旨,任命邓芝为正使,赐予符节,携带国书厚礼,望东吴而去,肩负起重修孙刘联盟,共抗曹魏的历史使命。

正是:汉祚倾危五路攻,卧龙谈笑退群凶。吴人方息干戈事,蜀使还将玉帛通。

未知邓芝此番东行,能否不负丞相所托,说动孙权,重结盟好?且看下文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