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 第101章 平平无奇的省委工作

十一月,清江省的气温骤降至十五度。

早上六点,刘清明准时睁开眼,窗外天色依旧墨黑。

来到省城云州已三个月,渐渐熟悉了自己的新角色。

这里是省直机关宿舍,他分到一个双人宿舍。

另一张床上,胡金平睡得正沉,呼吸均匀。

胡金平,西北人,二十八岁,京大中文系毕业,是最后一批国家机关直招的大学生。

之后,公务员条例试行,机关工作人员正式更名为“公务员”。

第一次对社会公开招考,在沿海的几个开放城市率先试点。

并在未来的几年里成为主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务员的含金量不断提高。

千万有志青年挤上这条闪着金光的。

考公之路。

一毕业就分到省直,六年过去了,胡金平依旧是个科员。

在省直这种论资排辈的地方,堪称异数。

刘清明最初以为他性格古怪,难以相处。

接触下来才发现,胡金平性格开朗,对新来的他并无刁难。

不到一周,两人便混熟了,下班常一起吃宵夜,AA制。

一次酒后,刘清明问起他六年未晋升的缘由。

胡金平苦笑,呷了口酒:“大概是得罪了上任处长,老书记的大秘。”

“怎么得罪的?”

“名字犯冲。”胡金平的表情带着几分荒诞,“他叫银平。”

刘清明差点把酒喷出来。

这种理由,简直匪夷所思。

胡金平又摆摆手:“都是我们瞎猜的。明面上,理由多的是,考核不达标,工作态度有问题,组织正在考察……多了去了。”

科员升副科,一年转正,两年资历,在省直机关,基本是到点就提。

胡金平这情况,刘清明估摸着,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究竟得罪了谁,或者哪句话没说对。

如今的胡金平,颇有些前世“躺平”的意味。

只要心态放宽,不求进步,日子倒也逍遥。

毕竟,公务员不是那么容易被开除的。

刘清明轻手轻脚下床,穿上运动服。

他有晨练的习惯,雷打不动。

六点半,他带着一身微汗回到宿舍,胡金平依旧睡得香甜。

刘清明拍了拍他的床沿:“老胡,起床了。”

胡金平哼唧两声,翻了个身,终于不情愿地坐起来,头发乱得像鸡窝。

两人洗漱完毕,出门走向省委大院,不到七点。

省委大院坐落在云州市着名风景点望月湖景区一侧。

大门看上去平平无奇,两名武警战士在岗亭里值勤。

只有三块长长的门牌,显示着它不凡的地位。

一块是“华夏**清江省委员会”。

一块是“清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一块是“华夏**清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走进大门,绿树成荫。

十几幢建筑被郁郁葱葱的绿植包裹,每一幢都造型方正。

不像商业建筑那么奇形古怪。

他们工作的省委办公厅在一号楼。

俗称“书记楼”。

一号楼共十二层,省委书记林峥的办公室在七楼顶端。

省委专职副书记甘庆棠的办公室在六楼顶端。

办公厅各个处室则分布在一至十层。

直接为书记服务的综合一处,位于七楼另一端。

楼里还有其他一些省直机关。

两人先去四楼的省直机关一食堂吃早饭。

食堂座位并无明文规定等级,但所有工作人员都自觉依照级别和部门,在固定区域用餐。

小科员绝无可能与省委书记同桌。

刘清明上班第一天,就被反复提醒过。

尽管他已见过林峥三次,林峥也断不会在饭点把他叫过去一起吃。

除非,别有用意。

书记有时候也会有意展现出“亲民”的一面。

不过林峥从来没这么干过。

省直机关食堂伙食不错,价格低廉,餐补之内基本不用花钱。

刘清明运动量大,饭量也大。

一碗稀饭,四个大肉包,一个鸡蛋,一瓶豆奶。

碳水、蛋白质、脂肪样样不缺,营养均衡。

差不多刚好在餐补范围。

胡金平则有自己一套养生理论,小米粥配咸菜,吃得寡淡。

刘清明笑他人没老,心先老了。

他是综合一处为数不多的科员,刘清明来了之后,他便成了“老资格”。

最大的乐趣,变成了好为人师,抓着一切机会给刘清明普及官场常识。

“工作的时候称职务,但怎么称,是有讲究的。”

“见着副处不能喊姓加职务,要喊x处。”

“不熟的领导年纪大的一律叫首长,不太大的叫主任。”

“挂常委的一律叫常委。”

“开会座次,那都是有讲究的,别坐错了位置,让人笑话。”

“有些话能说,有些话烂在肚子里也不能说。”

胡金平絮絮叨叨,刘清明听得认真。

前世他早早下海,虽也与官员打交道,终究是体制外。

如今身在局中,才体会到其中门道之深。

他相信,这些,都是胡金平六年碰壁生涯。

所总结出来的。

血的教训。

吃完早饭,各自去办公室。

省委办编制一百六十七人,二十多个处室,平均一个处不到十人。

综合一处一共九人,一正一副两位处长。

三个主任科员,两个副主任科员,两个科员。

刘清明资历最浅,排名最末,谁都是他的领导。

综合一处的工作,其实不算特别繁忙。

处长是内定的书记大秘,副处长主持日常工作。

其余人,不论级别,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写材料,整理材料,起草发言稿,公文批件传递与落实,书记日常活动安排保障及......调研。

处室全称便是“综合调研一处”。

这些核心工作,暂时轮不到刘清明。

进省委办三个月,他做得最多的便是整理材料和写材料。

枯燥,繁琐。

旁人或许叫苦不迭,他却乐在其中。

通过这些看似“八股”的公文,可以熟悉政府行文规范,了解执政者思路,国家政策走向,地方实施细则,以及群众的反馈。

这些感悟,部分来自胡金平的点拨,更多源于前世的商海浮沉。

他眼下最缺的,正是这类体制内的实际工作经验。

刘清明这种不急不躁、埋头苦干的态度,落入了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董智彬的眼中。

三个月前,刘清明来省委办报到,董智彬就留意过他的履历。

警官大学毕业,基层民警出身。

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年轻人,竟然被前任综合一处处长高焱亲手招进省委办。

高焱,如今已是林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而林书记,前后换了几任秘书人选,皆不甚满意。

董智彬不认为高焱调进刘清明是其个人行为。

那就有点意思了。

只不过三个月下来,一切按部就班。

没有人提到过他,董智彬的心也就淡了下来。

九点,所有人都到班了。

董智彬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林峥办公室。

汇报完毕,正要退出。

林峥放下手中的笔,忽然开口:“董主任,你们处新来的科员刘清明,表现怎么样?”

董智彬心头一跳,面上不动声色:“刘清明同志进入办公厅以来,工作勤勉,任劳任怨,交办的任务都能认真完成。”

“和同事相处呢?”林峥目光微抬。

“据我观察,刘清明同志虽然话不多,但与同事相处还算融洽。处里组织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大家对他的评价不错。”董智彬据实回答。

“他入党了吗?”

“档案上是预备党员。”

“支部应该多关心年轻人的思想动态嘛。”

“是,书记,我记下了。”

林峥嗯了一声,没有更多表示,只是吩咐:“他写的材料,整理几份送过来我看看。”

董智彬躬身应下,退了出来。

书记果然是在关注这个刘清明。

董智彬对刘清明并无恶感,对方进来以后,对他十分尊重。

并没有眼高于顶,或是身怀背景谁也瞧不上的姿态。

一个肯干活的年轻人,总是好的。

若真是书记看重的人,那今后,自己也需多加留意几分。

他回到综合一处所在的楼层,刚走到处室门口,便听到里面似乎有些不寻常的动静。

一个略显刺耳的声音传来:“小刘,我这儿有个总结报告,急着要,你手脚快,帮我弄一下。”

他一听就知道是处里的老资格主任科员张铭成。

另一个声音,正是刚刚被书记提到的那个名字。

刘清明的声音平静无波:“张科,这份总结,似乎是你负责的吧?我手头还有处长安排的几份材料要整理,时间也比较紧,要不你问问别人?”

张铭成哼了一声:“年轻人,多做点事情是给你锻炼机会。不要拈轻怕重,推三阻四?”

他的语气带着几分施压的意味。

“帮忙可以,但不能本末倒置,耽误了处长交办的正事。”刘清明不卑不亢,“而且,张科经验丰富,这种总结报告,您亲自来写,质量肯定更高。”

张铭成的脸色沉了下来,显然没想到这个新来的科员敢当面顶他。

“你这是什么态度?我是你上级,安排你做点工作,你还敢不乐意?”

这是强压了。

董智彬站在外头,没有立刻进门。

他来了兴趣,刘清明会怎么应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